学术冒泡与伊格诺贝尔奖
刘华杰编译
《不可能研究杂志》(The Annals of Improbable Research),简称《冒泡》(AIR)是一本科学幽默杂志,原名《不可复现结果杂志》(Journal of Irreproducible Results),1994年改为现名。此杂志自称:“我们出版的内容有1/3是真正的研究,有1/3则是胡编乱造,另有1/3则是读者很难区分的东西。不过我们总是标出哪一项来自何种据称严肃的期刊,我们甚至建议读者自己去查阅它们。”《冒泡》总部(AIRheads)日夜勤奋工作,努力生产三种气泡产品:1.每年出版6期带有大量漂亮图片(nifty pictures)的《冒泡》印刷版杂志;2.在网上每月一期免费发行《迷你冒泡》(mini-AIR,即小气泡)珍闻简报;3.更新名为“冒泡热线” (Hot AIR)的网页。一般说来这三种媒体上的内容互不重复。 此杂志的网页声称:在美国,许多人多年来一直阅读《迷你冒泡》,甚至以为根本不存在印刷版的杂志。不少科学家、医生和工程师说,《冒泡》杂志是他们订阅的唯一的一本其家人和朋友同时也愿意阅读的杂志。更有不少教师说,他们喜欢用《冒泡》上的文章用于课堂教学,以一种巧妙的方式使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 编辑部的这伙人还负责组织评定一年一度的伊格(可耻)诺贝尔奖(Ig Nobel Prize)并举行颁奖典礼,通常邀请一批真正的诺贝奖获得者光临颁奖。 此杂志的主编是亚伯拉罕(Marc Abrahams, marca@chem2.harvard.edu),主力工作人员有高林(Amy Gorin)、吉尔伯特(David Gilbert)、兰德斯曼(Seth Landsman)、莫里斯(Robert T. Morris)等十余人。 从1991年到1998年每年年底他们都要及时评出本年度的伊格诺贝尔奖。《科学美国人》也经常报道每年的盛典。1999年的评选结果可能于近期公布。现就过去部分获奖情况举例如下: 1998年经济学奖授予芝加哥的席德(Richard Seed),他试图通过克隆自身和其他人类个体而刺激世界经济增长。当时美国有线电视网(CNN)、《中华读书报》和《科技日报》关于席德的行动都作了报道和评论。 1997年天文学奖(真正的诺贝尔奖无此奖项)授予新泽西的霍格兰德(Richard Hoagland),他声称识别出月球和火星上的人工生命,包括在火星有一个人的面部及月球上有10英里高的人工建筑。 1996年文学奖授予后现代杂志《社会文本》(Social Text)的主编(两位),他们迫不急待地发表他们自己也看不懂的一篇长达35页的“论文”《跨越边界:通向量子引力的变换解释学》,而论文的作者索克尔事后披露这是一篇试探后现代学者科学文化水准的把戏,可惜这些文化大师们没有能力识别此恶作剧,此事引出著名的“索克尔事件”。《社会文本》主编攻击索克尔违反科学道德,而索克尔则辩称自己只是做一个社会实验,以检验当前学术左派社会建构论的实力,并以期校正左派政治运动的方向和策略。后来此期杂志以专辑《科学大战》出版(由江西教育出版社即将出版中译本),但删除了索克尔的那篇论文(前言中略的说明)。《中华读书报》和香港《二十一世纪》杂志曾以专文介绍并评论了“索克尔事件”的经过。北大哲学系教授陈嘉映在《论证》上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及此事件(根据的是《万象译事》)。 1994年文学奖授予哈伯德(L. Ron Hubbard,1911-1986),他是著名科幻小说家“科学教派” (Scientology,台湾译作“山达基教”)的教主,他的代表著《戴尼提》(Dianetics)曾轰动一时。 1993年生理学奖授予哈佛医学院的麦克(John Mack)和坦普雷大学的雅格布斯(David Jacobs),他们在一份研究报告中得出结论:那些认为自己曾被外星人绑架的人可能确实被绑架过。实际上,至今无任何证据表明存在外星人,特别是无证据显示外星人光临过地球。前不久,云南某航空科技展览会上竟播放了长达两分钟的所谓UFO录像。多家媒体不加分析地进行了吹嘘式报道,如此录像如何有价值,在世界上如何罕见等。 实际上这类“有价值”的录像在世界上多得很。当然,逻辑上人们永远也得不出结论说不存在外星人(参见休谟问题), 实际上,从逻辑上以及进化的角度看,存在外星人、甚至存在许许多多种外星人的可能性是非常高的。 只不过,外星人如果存在的话,也肯定在离太阳系非常遥远的星系,到过地球的可能性才是极小极小的。 1991年文学奖授予丹尼肯(Erich Von Da..niken),此人以擅长讲瞎话著称,是公认的伪考古学家,其名著《众神之车》声称人类文明曾受到古宇航员的影响。此书有多种中文译本,曾风行一时。近年来董妙先曾借用其中的材料编造其《多四季论》,北京某博士生李卫东更悄悄地借用丹尼肯的材料构造其《人是太空人的试验品》。据说此博士生因写此伪科学著作名声大噪,毕业后遂又得意地推出两部“划时代的”伪科学著作。(《科学时报》1999-12-20) |
(c)Liu Huajie, Jan. 5,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