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一子:巴黎拾零

巴黎拾零

八十一子
 

北美女人

点击阅读更多文章>>



“蒙娜丽莎由此去”


到巴黎的游客,自然多数要奔卢浮宫而去。而去到卢浮宫的游客,又往往直奔达芬奇的“蒙娜丽莎”而去。我在巴黎那几日,正值电影“达芬奇密码”上映,以至于卢浮宫里的关键位置都贴着临时路标-“蒙娜丽莎由此去”,显得有些滑稽。为了应付蜂拥的游客,管理部门最近把蒙娜丽莎画像从原来的展室移到一个大厅。上百的游客们挤在画像下,拍下一帧到此一游的照片,皆大欢喜。

不过,这倒是很适合于我,因为我认为卢浮宫里的真正宝藏是古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伊拉克两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考古收藏,我的途径正好可以与大批游客分道扬镳。那些巨大的人首牛身石像曾经守卫过古亚述宏伟神庙的大门。那些彩色镶嵌、曾经装饰了古巴比伦宫墙的斑斓雄狮依旧威风凛凛。这些神兽们保护过的神庙早已被淹没在五千年的时光之下。现代文明人带来的战火也早已烤焦了那块土地。尽管如此,就在此刻,我们仍在以传播文明的名义,用我们把人类送上月球时一样的热情,用满载了现代科学技术结晶的炸弹,轰炸着那片被称为人类文明摇篮的地方。

同文艺复兴时期绘画、雕塑馆相比,美索不达米亚展厅虽然不能说是门可罗雀,却是十分清静。其实,文艺复兴时期和其它近代艺术品常常有机会在各大城市里看到,而亚述、巴比伦的希世珍宝也只有在卢浮宫和大英博物馆才有机会瞻仰。看着那些直奔“蒙娜丽莎”画像的游客,我有些为他们遗憾。从装束上看,他们多来自大西洋彼岸。无论如何,我希望他们也到美索不达米亚展厅停留片刻。我想,如果在我们现代文明人的心田里有一两粒古代文明的种子,就不至于过分荒芜。


红磨坊


巴黎有个著名的红磨坊戏院,门口有一架巨大的红色风车为招徕。戏院里观众席上没有一排排循规守矩的座椅,却摆着无数的白布餐桌和围着餐桌的红色天鹅绒座椅。打着黑领结的侍者无声无息地穿梭着,不时拿起桌上的冰镇香槟酒,替观众斟酒。那情景令人想起侯宝林相声里的北京天桥的旧戏院,只是没有漫天飞舞的热毛巾和满地的花生壳。

红磨坊的招牌戏是女子的集体舞。三五成群的女子佩带了羽毛头饰,着各式短裙高靴,赤裸着上身,且歌且舞。舞台上,她们用柔媚的身姿和高举的乳房,在着装整齐的男子陪伴下,尽情地、骄傲地展示着女性美。也怪,这些舞者似乎没有给观众带来丝毫的淫荡感,却仿佛在说,瞧,天经地义,人就是应该这样美丽。结尾的舞蹈里,女子们身着法国国旗风格的裙子,撩起前摆,满台飞舞,也似乎没有让人感到她们对法兰西的神圣与庄严有所亵渎,反之,她们的舞蹈好像激起了一种爱国主义情操 - 您瞧,我们就是法兰西,您要是条汉子,就应该为我们一战。

舞蹈之间的小品却让人捧腹。比如,一个哑剧演员自扮导演,从观众席里找来几个临时演员,分配给他们脚色,演一个故事,说一对情人在酒吧里跳舞,男的内急去厕所,一个游客趁机跟那个女子试他的运气,男的回来跟这个游客大打出手,导演得以从容地邀请那个女子一同走开。这几个临时演员看上去没有一个受过任何表演训练,却在这个哑剧演员的调理下把这个小品演的十分出采。

刚到巴黎时,路过自然历史博物馆和进化论展览馆附近的一个植物园,见到一头雄狮的青铜雕像,雄狮脚下却是一只吃剩下的人的脚掌,就对法国人的幽默感大为佩服。红磨坊的节目使我明白,法国人的幽默感的底蕴是很深厚的。


街边咖啡座


纽约人总是在急匆匆地奔走,而巴黎人似乎总是坐在人行道旁的咖啡座里。他们似乎从下班时间开始就坐在那里,一直要到夜深了才离去。

一对有着银白头发、看样子退休了的老人坐在我的邻座。男的身着深灰色西服套装,格子外衣,斜纹领带,那派头就好像他刚开完某个银行董事会。女的身着乳白色上衣和呢绒长裙,搭个披肩。那男人替她摆好椅子,扶她坐下,又给她理一理披肩,才回到自己座位。两人要了一瓶葡萄酒,两盏三明治,轻轻地交谈着,就着面包,品着酒。是谁说过,巴黎是情人的,信然。

对面坐着两个青年女子,其中一个拿出一个购物袋,向同伴展示她的收获。“你看看这种口红”,她涂了一点儿口红在手掌一侧,伸给同伴观赏。“你试试这个牌子”,她把同伴的手拉过来,洒几滴香水在她手腕。她的同伴也拉了她的手,侧了头仔细看那口红,又把自己的手腕举到鼻下闻了又闻,评论着。偶尔,两人还隔着桌子,探过头来,伸出嘴唇,长长地接一个吻。

另一张桌上有七八个人,男女都有,看样子是生意伙伴,或许已经做成了一单生意,来到这里庆贺。有节制的欢笑声不时传过来,香槟酒杯频频举起。当然也有独坐的客人,或欣赏着过往行人,或读着报纸,慢慢享受着他的晚餐。街对面一个叫做“小小哈瓦那”的咖啡吧却突然喧闹起来。一个醉熏熏的家伙被人不由分说地推出门来,一直推到街上。他挣脱开身子,嘟囔着什么,还要想进去,无奈被两个黑沉沉的汉子堵住了路,只得转过身来,小声地骂骂咧咧地走开了。

快半夜了,我也该回旅馆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