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因读6789的"八十号台 人在他乡之坐看斜阳"一文, 有感而作...
章一:流浪杂感
在这里我最先想说的是关于流浪, 说流浪未必一定指身体的居无定所; 有时候它也是一种情感的无可归依. 比如旅途中人: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 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 步履匆忙中编织着同样也破碎着梦想; 斗志或昂扬于小成, 心潮或跌落于大挫. 想要什么? 能要什么? 该做什么? 该怎么做? 足立何处? 前程何方? 种种。。。种种。。。流浪的定义实不为过. 心无所依情无所钟时,林林总总的生活方式中,偏有人喜欢在笔墨间寄托着点点滴滴。所以别轻易嘲笑吟风咏月的词句,那里面多有一颗流浪的心。
讲到笔墨词句,接下来我想驳的是一段话,有人说: “一般的人只有幸活一生,而创作的人却能活二生.第一度的是生活本身,第二度则是运用思想再追回一遍,强迫它复现一遍.” 我深深觉得这段话并不妥贴, 或者应该说它不无道理可是道理不周全. 至少需要再续一句: “读书的人是能够多次再生的”。任何的文字描述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背景,当读到了与本人生活相似的文字时,每个人都会情不自禁的回忆起那段前尘往事,生命犹如在此复活。这种文字越多人们再生的机会也就越多。
正如我读6789的人在他乡系列, 每每会在一种共鸣中去追思过去的种种,仿佛重新活过。
章二:感同身受
“人生如一梦,看得几斜阳。”,这两句同 苏轼《中秋月》里的: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岁正韶华, 却吟颂如此老气横秋、满目沧桑的诗句。 似乎有些好笑,也难免有些故作风雅的嫌疑。然而古人说的好: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现代人万卷书未必读得了,万里路却是轻而易举就走得过的。水上来,云间去,一觉香甜,醒来已是异国他乡,斜阳不是故里的斜阳,明月亦非家中的明月。感慨油然而生没有一点造作。
文字由感慨中提炼出来的。我喜欢领悟文字,因为在这同时我也领悟了文字主人的生活。所有人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就是世界,我通过文字看人也看世界。
文字是语言的记录。语言为心声,由此及彼文字的起伏跌宕就是心路的迂回曲折。
时下远游海外的学子,大致没有背井离家的凄凉,然客感和乡愁终究是免不了的;而踌躇满志与前途迷茫更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之事。所以不得不寻找各种排解的渠道来淡化或者转移。斟字酌句就是其中之一,潜读6789的人在他乡系列,不难领悟他的心路历程:四个字来说吧:渐熟渐生。人在一个新的环境下总是希望尽快的熟悉一切,而熟悉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进一步的陌生。毕竟先熟悉的是表象,骨子里的陌生如三尺之冰非一日所能消融。
人在他乡系列不是日记,却记载了无数个日子;在这无数个人在他乡的日子里有个人情感的困惑;有漫步闲游的悠然;有朋友往来的故事;有家差国别的趣闻。一天天一幕幕不能把握,亦无法忘怀。坐看斜阳不过是借口而已,真正的意图是静坐怀旧。
是的,有一缕情思叫怀旧。
作者无论在何地都惦记着那个小店, 惦记着那个八十号. 其实何尝是那里的咖啡独香; 又何尝是那个编号玄虚. 不过是怀旧而已. 作者必定曾经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 偶然在那张座椅上闲看景色漫游思绪,看着看着突然悟出了一些东西,是没有老师可以传授给他的一些东西。开始他略感震惊:原来竟是如此。稍后他又觉痴迷:原来不过如此。这种领悟让他的心激动起来,能抚慰他的是杯中咖啡的温馨和眼角斜阳的明灭;而能让他抑制住冲动的则是桌上的八十数码,那是一种清晰的不能逃避的真实。这种真实深深地印在作者的记忆中,成了他怀旧的主题。
而且我确信坐看斜阳的情怀必定不是意气风发的。尽管他会在那里疏散疲惫,尽管他会在那里积蓄力量,咖啡入肠不是定音鼓,斜阳没下也不是开拔号。怀旧的作者在找寻迷失的过去,而寻找迷失没有人会意气风发。
章三:独倚斜阳
雁驮斜阳,霞分天色,此景宜人,此情醉心。在家里无所体会,离乡后百感交集。所谓“黯乡魂,追旅思。”皆因“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欧洲旅居的这些年,独倚斜阳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黄昏。与斜阳结缘,也是在某个黄昏里。乍入小院就被绯色云霞整个笼罩起来,脸上也如上了彩妆一样的艳丽,恍若不识。呆立暮霭之下,看斜阳慢慢把自己的投影一丝丝拉长,突然觉得拉的是我与故土与家人的距离。这样一想,那股陌生登时转为熟稔。仿佛斜阳是路, 可以带我返回。
于是我真的,常常坐在斜阳中,沉浸在一种怀旧的思绪里,回归故里,不在流浪。
我的这份依赖,颇带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味道, 只不过我的杯中是淡茶,我的头顶是斜阳。
附:6789原文:
八十号台 人在他乡之坐看斜阳安静随笔于2006-08-10,图片摘自网络,深谢作者。
谢谢清风妹妹. 闲着也是闲着, 当是找点空间放杂货, 让你见笑了, 没什么好看的东西, 呵呵..我一直用原来的信箱, 有时间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