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是个概念股

中国股民常见用一个词儿叫“概念股”,中文维基是这样定义的 - “概念股是股市术语,做为一种选股的方式。相较于绩优股必须有良好的营运业绩所支撑,概念股只是以依靠相同话题,将同类型的股票列入选股标的的一种组合”,语焉不详,听上去像是个主题基金或指数。西方也是有concept stock这一说的,但用者寥寥,感觉这词儿诞生于对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互联网和科技股爆棚到暴跌的回顾,“理性股票投资”(Sensible Stock Investment, by David Kanap, 2008)一书有较明晰论述:当时有种奇怪现象,似乎这些互联网和科技公司盈利业绩越差,其股价越高,股民纷纷涌入,即使业绩持续亏损也不顾,好像他们就是冲着这些公司的概念而来。但好景不长,股民们回到他们趋利的本性,开始抛售,导致这些公司的股价很快又暴跌7到9成。

我因此把概念股理解为那些依靠未来想象空间而非当前盈利能力吸引投资者的公司。它们的估值往往脱离基本面,但却承载着投资者对某种趋势、未来技术或宏大叙事的信仰;并斗胆就此引伸一下,某种意义上,美国,就是全球最大的概念股。

当然,这不是把美国放在绩优股的对立面,美国曾是绩优股,基本面强大首屈一指,正是它的绩优,支持了它的概念。说美国是概念股,指的是曾经,世界上人们对美国的向往或说“投资”,出于对其展示的未来的信仰,远远多于对它现实业绩的考量。几十年来,美国以“自由,民主,机会,创新”作为核心叙事,它不仅是一个地理实体,更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 - 代表着某种制度理想,文化魅力以及科技未来。无数人“投资”美国:移民,留学,资本流入,政治追随,都是对这个概念的下注。

二战后很长一段时间,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建立美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主导国际秩序。从冷战到信息革命,再到硅谷的崛起,美国通过输出科技、文化与制度,强化了其超级品牌的光环。在全球的集体想象中,美国像一只永远有增长潜力的明星股。

然而越是建立在信仰与叙事之上的资产,越容易受到情绪和现实的冲击。近十年来,美国内部的政治撕裂,贫富分化,产业衰落,种族矛盾,以及对外战略摇摆,让世界开始质疑这个“概念”是否仍具以前那般的吸引力。尤其,2021年国会山事件,政治性复仇,对疫情的应对,对全球事务的不确定性操作,回归孤立主义的倾向,唯利是图,对传统盟友的疏离和骄横,犹如一家明星公司开始频频曝出经营问题甚至行为丑闻,这怎会不引发投资者恐慌?

即便如此,许多人仍未抛售这只股票。它背后的核心资产仍在,顶尖大学,最强的科技公司,独立司法虽受损但依然运作,全球主导力虽下降但依然存在,这些软硬实力,仍然吸引着全球的投资者,美国依然是个不坏的选择,尽管已经不再有以前的高估值和高预期。美国的概念性市值,现在更基于人们对它尽快自我纠错自我修复基本盘的期望,而不是它原来的宏大叙事。

人们明白投资概念股,需要信仰,也需要警惕。当信仰开始动摇,概念就必须用真实业绩来支撑。美国对投资者的心理更应了解,至少经济上,应该明白美国之所以能在超高财政赤字的风险上运行,是因为美国这个概念的信誉,支撑了对美元作为全球金融本币的信念,而这个信仰和信心体系正在被削弱。

未来美国面临的挑战是,其一,如何让业已破碎的美国梦泡泡变回现实可见的价值,而不仅仅是去修正一个估值模型;其二,如何走出这个两难境地 - 实现基本盘市值,需要回收营销概念的成本,而收缩概念营销,又会加剧投资者对美国概念的幻灭。智者何在?

老键 发表评论于
回复 '大号蚂蚁' 的评论 : 你怎么看不出美国的概念和基本盘都在衰退,能重建它们的人还没出现
大号蚂蚁 发表评论于
全靠同行衬托。去全球化都是在放水举债维持经济。都是些裱糊匠。敢拆房重新装修的只有美国。不投美国你投谁?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