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与留”热话题冷思考 港校的内地毕业生就业调查(ZT)

飘洋过海为您提供1>如何成功签证移民USA;出国前准备工作(过海关,登机,离境,入境...); 在美国职业发展的信息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去与留”热话题冷思考 港校的内地毕业生就业调查(ZT) 新闻来源: 新民晚报   “去与留”,热话题冷思考    ——聚焦二○○六年香港高校毕业的内地学生就业状况见习记者 乐梦融   “高考状元”“高额奖学金”“香港”“高薪”这些充满诱惑的字眼是近日不时见诸媒体的关键词。“读港大还是读北大,留上海还是去香港?”让一批出类拔萃的内地学生有些举棋不定。在香港学成之后又将何去何从?想这事现在太早吗?   昨天,由在港内地毕业生联谊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毕业生发展年会暨东方论坛·中国香港”在香港科技园开幕,基于187位内地学生抽样调查而发布的《2006年在港内地毕业生发展年报》,格外引人注目。   统计数据表明,近3年来,90%的内地学生更愿意在香港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当被问及是否考虑做和自己专业无关的行当,回答“是”以及“可能”的,将近4/5,他们对工作签证的关注程度非常高。但是,要留港工作,并不如宣传的那么轻松。   在港内地大学生聆听老校友介绍就业经验 在港内地毕业生联谊会提供   香港中文大学展区前围满了来咨询的内地学生     1 学士VS硕士   汪同学:南京大学会计系学士,香港某高校社会科学硕士,现在港就业于一家会计事务所   杨同学:香港某高校金融系学士,现在港就业于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之   “没有想到,和我来港之前想的很不一样!如果本科学的不是会计,我估计自己也只能和很多学冷门专业的同学一样,看着签证到期,背上行囊回家了。在香港,光有实力还真不够。”采访小汪的时候,他一边感叹自己的运气,一边为“高学历”在港不能受到“重用”鸣不平。   两年前汪同学拿着奖学金来香港攻读社会科学硕士。他回想,当时想得太简单了:自己综合素质不算差,能言善辩,修学了文理两种专业,名牌大学本科和硕士毕业,在内地的职场,理所当然是被用人单位争抢的香饽饽。   到了毕业关头,看到很多内地同伴在求职过程中落马,小汪这才意识到香港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分析自己的优劣后,他决定还是做当初的“本行”——会计,原因很简单,这能更方便迅捷地拿到工作签证。   “香港的雇主更看重你的实力和经历,面试的时候更多地是问我做过什么而不是学过什么。为你办理工作签证,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所以他们必须确定雇员物有所值。但我的社会学硕士学位证书像摆设一样被他们抛在一边甚至没有正眼看一下,让我有点心寒。想想后怕,还好没有读博士。”   谈到一些来自内地顶尖学府、在港读硕士、博士的人未能得偿所愿留港工作,据小汪观察,“要么是期望值过高,要么是死扣着本门专业不放松”。小汪说自己早晚是要回内地发展的,并不是为了留在香港而留下。在此获得的可贵的工作经验,在将来肯定派用场。   去四大会计事务所工作,是很多想从事金融业的同学初涉职场时的理想。从香港某高校金融系本科毕业的杨同学向5个会计事务所投出简历,居然来了4 份录取通知,成了很多硕士、博士羡慕的对象。“在很多硕士还在为自己的工作签证担心的时候,我却在考虑暑假去哪里度假。留港工作对本地大学毕业的金融系本科生来说,小菜一碟。”小杨同学说得很有底气。   他坦言自己丝毫没有因为只有本科学历的关系在求职中碰壁。他感受最深的是,4年来在社会活动中培养的社交及组织能力,被雇主青睐。   和香港高校毕业的硕士比较,本科学生有更多时间来磨练自身,可以在假期参加工作实践,洞悉社会,4年积累下来(加上预科,香港本地学生是3年学制),广东话和英语的优势很明显。而很多研究生带来了当初在内地读本科时候的“经验”,抓紧相对短暂的修学时间,一头扎在书堆中,毕业时“甚至连中环这样的著名商业圈都不知道在哪里”,对社会缺乏基本认知,忽略了人际交往,这在香港这个商业氛围很浓的社会,是犯了大忌。   小杨觉得,4年的本科学习很值得,要想留港工作,价值观念得和当地人合拍,而这种对香港文化的认同感不是一朝一夕能被熏陶出来的。   说到自己的工作薪酬,小杨没有过多回避,3年后拿到2.5万港币以上的月薪是不成问题的。他表示,将来会否回内地发展,等积累了工作经验,3年后获得香港永久居留权以后再讨论。    2 专业VS学校   冯同学:上海交通大学金融学学士,香港某高校金融学硕士,现在港就业于一家中型投资银行   陈同学:浙江大学法律学学士,香港某高校法律学硕士,现回沪就业于某大型法律事务所   冯同学到香港攻读金融学硕士,是因为从香港回归开始就有交大的学长陆续赴港读书就业的先例。   当初,有若干个留学方向供选择,但想到金融业是香港的支柱产业,又有丰厚的奖学金支持,就毅然在硕士课程的录取通知书上签下了大名。   原来以为,香港作为享誉全球的国际金融中心,是金融从业者最向往的地方,学金融的去香港,明摆着就是去淘金的,来了才知道,“期望值有些高了”。最终的毕业走向也证实了小冯原先的料想,同班20个内地同学,只留下了6个,其余同学大多回大陆寻求发展。   “因为我们不如本地学生有良好的语言基础,很多本事要从头学起。人脉、资源、实习经历,要什么没什么,就业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不过万幸的是,我学的是金融学。如果要我列举三个拿到工作签证的关键要素,我会说,专业、专业还是专业。在香港,雇主不问英雄出处,哪所高校毕业不是特别强调,但对于雇员的专业擅长和综合素质达到了近乎苛刻的地步。”   据小冯介绍,比如北大清华毕业过来的计算机学生,个个天赋过人,也很刻苦,而他们居然留不下来!因为IT行当在香港距离快速发展还需要时间,从业人员被看作“灰领”,人才缺口不大。“只能说他们来此学到了东西,可对于就业,却不是那么合乎时宜。但回到内地,马上都成了猎头公司的目标,个个都是行业精英。”   学法律的陈同学赞同这个观点。年少气盛的他立志投身香港的法律事务所当律师,但他在内地大学本科修习的是大陆法律,而事务所的规矩的是非本地毕业的本科生不要。这个致命伤让他不得不和原来的期望绝缘。   于是小陈带着些许沮丧,告别香港,回到内地工作。出乎意料,他被一家很有发展前景的大型律师事务所录用,且因为有香港的求学背景和语言上的优势,立马受到重用,做公司融资顾问,策划在港上市之类的大型业务。回想起来真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啊。   谈起这段稍显曲折的经历,小陈再也没有了先前的心理落差,他打趣道:“现在我有很大的学历背景优势,至少翻起香港的法律文书会更快吧。在港两年的硕士学习绝对值得。”   香港本地事务所的大宗业务七成以上都是来自内地的,小陈经常被派往香港出差,求学的经历让原先单一的舞台成为两点互动,提供了大显身手的好机会。而同读法律后留港就业的几位同学,只是在小型律师事务所里当助理,做零碎的民事业务。看到小陈的机遇,他们现在也在考虑回内地寻觅机会。     3 留下VS回来   林同学:香港某高校动画本科,现去向待定,暂时就职于香港某小型建筑公司   郭同学: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学本科,香港某高校电影电视编导专业硕士,现回沪,经营文化产业公司   “我就不信凭我的素质,在香港找个对口工作就这么困难。”临近毕业前两个月,看到同专业的大陆同学纷纷在整理行囊准备回家,小林有些郁闷,虽然知道自己学的专业相对冷门,却也信誓旦旦地表示,不信这个邪。   3个月过后的她,在经历了几十次失败后,明显憔悴了不少,“能留下我已经满足了,我根本不考虑薪水和专业对口问题。”目前一家有大陆资产背景的建筑公司愿意为她申请办理工作签证,为了给雇主留下深刻印象,她现在没日没夜地在干活,一个月只能收入6000元港币,开销都不够。“有时要挪用点积攒下来的奖学金,在工作签证没出来前,我的心总是悬着。”   从来到香港那天开始,小林同学就对这里成熟的文化产业非常感兴趣。在媒体学院选学动漫专业后,成绩斐然。但在这么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和本地人才“争饭碗”并不是件轻松事。   年轻人在举目无亲的他乡,能熬下来,肯定有出头之日,会成为日后一笔可贵的精神财富。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持有这种想法的同学不占少数。   “比我优秀的找到了工作,条件不如我的也找到了,所以我也要找到,因为有一个‘香港梦’。”现在在沪经营文化产业公司的郭同学,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从众心理。“香港梦”不过是自己给自己戴上的紧箍咒,其实完全不必这么“锲而不舍”,好男儿志在四方。他坚定地表示,自己就是那10%不愿意留港工作的。“尤其对研究生来说不值得,持有香港身份证可换取永久居留资格的7年年限对本科生来说已经过半,对研究生却还是开头,为了一张纸再耗上5年青春不值得。5个月之内都要斗转星移了,何况5年?这会错过多少机会啊!”如今小郭已经开办了自己的公司,拥有了自己的工作室,从事电视剧制作。用在香港所学到的知识加上自己的实践经验,公司已经步入正轨,蒸蒸日上。   想到香港的“电视电影媒体”开始走下坡路,发展空间日趋拥挤,回大陆干这一行,实在很明智。     4 香港的内地人才引进战略   全国政协副主席、前香港特别行政区特首董建华先生为本次年会亲笔挥毫祝贺:东方精英,成就未来。自1997年回归以来,香港就面对着如何与飞速发展的大陆共同进步,续写经济腾飞的命题,其中至关重要的,是香港的人才引进战略。   截至2006年3月,共引进了10104名内地青年人才来港就业。同时香港高等教育向内地开放,不惜重金投入,吸引内地顶尖人才。仅2005年,来港就读的内地学生就达到4112人,同年在港毕业并且留港工作的内地学生为236人。   很多领奖学金的内地学生侥幸地认为,学校花了几十万港币引入一个内地人才,肯定在就业上会有倾斜政策出台,或者有什么企业定向培养。其实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毕业以后,他们完全要依赖自身能力加入残酷的市场竞争。   对此,在港内地毕业生联谊会主席耿春亚先生这么解释大学依然愿意重金引才的原因:香港特区政府希望让更多优秀的内地年轻人提升对香港的认同度,即使在别的地方工作,对香港的文化认同,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哪怕10个人才中只留下了3个,也能在长远的将来,有益于香港发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