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月出版的英国权威军事杂志《ACIG》报道,近期,美国军方通过北约南欧司令部向希腊陆军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希望希腊陆军提供俄制道尔—M1防空导弹系统,以配合美军进行针对性训练。希腊已答应在北约框架内,允许美国军官进入位于克里特岛的军事基地,与希腊军人共同操作道尔—M1导弹系统,但目前尚未允许美军派飞机到希腊进行协同训练。 美国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俄罗斯向伊朗出售了29套道尔—M1导弹系统。在对俄施压无效的情况下,美军顺着俄武器出口渠道找到了这种导弹,并希望尽快了解其“卓越的防空性能”。 美俄开始新一轮“抢滩登陆” 2月11日至13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访问了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三国。拉姆斯菲尔德公开表示,美国视北非为保障欧洲和世界安全的重要战略地区,美国准备改善同上述三国的关系,首先是军事关系。据报道,美国准备向阿尔及利亚出售飞机和装甲车。为巩固北非这个传统军火市场,今年2月,俄罗斯总统普京也将访问阿尔及利亚,届时,两国将签订价值几十亿美元的军火合同,包括36架米格—29SMT型战机,28架苏—30战机,能装备8个导弹营的S—300防空导弹,200辆T—90坦克等。据俄《独立报》透露,由于美国的介入,俄罗斯丢掉了北非其他国家的军火合同。 北非只是美俄间的一个“战场”,另一个“战场”在印度。1月31日至2月3日,俄最著名的30家军工企业参加了在印度德里举行的“印度—2006”国际防务展览会,俄方展出了T—90S坦克、“旋风”和“冰雹”火箭炮等一大批先进武器装备。展会上也有不少美国厂商,展出的产品包括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雷达技术———“有源电子扫描阵”、“爱国者—3”型导弹防御系统以及F—18超级大黄蜂战机模型等。从展会上可以看出,虽然印军70%的武器装备是俄制的,但俄方仍猛攻猛打、寸步不让。美国则以尖端技术吸引印度,抢攻印军火市场。 美俄争夺的白热化缘于俄罗斯在世界军火市场上的崛起。2月9日,俄联邦军事技术合作署署长德米特里耶夫宣布,2005年俄军火出口再创新高,达到创纪录的61.3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了5亿美元。目前,俄罗斯出口的武器品种达上千种,基本覆盖了东南亚、南亚、阿拉伯世界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到去年年底,俄罗斯和世界上82个国家保持着军事技术合作关系。德米特里耶夫满怀信心地说,从2007年起,俄军火出口额将超过70亿美元。目前,俄军火出口的签约额已接近苏联时期,达到230亿美元。未来几年内,俄军火生意越做越火已成定局。 美死盯俄武器出口 对于俄罗斯出口武器,美国始终十分关注。早在冷战时期,苏联将先进武器卖给盟国后,实行严格的保密制度。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军为得到米格—15战斗机,悬赏100万美元,并用中俄朝三国文字写成传单到处撒,即便如此,美国最终也没有得到。那时,别说武器性能,美国人有时连型号都搞不清楚。情急之下,美国专家想出一个办法,自己给苏制武器起名。直到现在,西方媒体还在使用这些名字。苏联解体后,许多东欧国家携带门类齐全的苏制武器投入北约的怀抱,这让美军喜出望外。针对这种现象,俄罗斯加快了武器的升级改造。有报道说,俄战略导弹部队装备的SS—18、19、24型战略导弹都是在乌克兰专家和工厂参与下制造的,一旦乌克兰加入北约,美国就会掌握俄罗斯核武器的机密。因此,俄罗斯近年来加快了上述导弹的退役进度。但另一方面,俄罗斯军火商为争取客户,将一些没有装备俄军的“看家武器”拿到国际军火市场上销售,这对美国来说无疑是一大诱惑。 据俄罗斯《谍报网》披露,美国中央情报局拥有全美最大的俄罗斯军事情报数据库(冷战期间称为“苏联东欧武装力量分析系统”),在这个数据库中包括俄武器出口情况。由于中情局特工一般不是职业军人出身,加之其任务的多样性,因此他们只扮演“采集者”的角色,情报则交由中情局和军方情报分析人员处理。部分分析人员将俄对外军售的对象、时间、武器型号、改装要求及数量等情报综合整理并进行一定分析,然后交给相关机构,供政府制定相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政策。除了情报系统,美国的民间组织也参与其中。美国现有1000多家从事国际安全和防务研究的民间组织,它们可以通过各种特殊渠道及时得到信息。目前,在这个领域中比较权威的是兰德公司和传统基金会。传统基金会的副研究员费希尔每年都向美中经济和安全评估委员会提交关于俄罗斯向中国提供军事技术的报告,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美国对中俄的政策取向。 实际上,对俄武器出口最关心的还是美国军方。美国三军和海军陆战队都有各自独立的敌情研究部门,它们拥有足够的经费到海外购买自己所需要的俄制武器样品。如果买不到,美军就从战场上直接去寻找。美国空军在怀特·佩特森基地设立了“国家航空情报中心”,那里常年敞开大门接收美军在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等冲突地区搞到的俄制战机和导弹,其最新收获是去年美军机械师从伊拉克沙丘里挖出来的3架米格—25战斗机和它携带的R—27空对空导弹。美国空军在弄到大量俄制飞机后,组建了第4477“红帽子”测试评估中队,由它来协助美军飞行员实际感受俄军战斗机的性能。2004年,美国还首次派出F—15C战斗机到印度,与印军的苏—30MKI战斗机进行对抗演习,以熟悉俄制战机的作战特点。此外,美国还在出口武器问题上骗过俄罗斯。美国曾主动向俄罗斯提出建议,希望把俄制Kh—31超音速反舰导弹结合到美国战机上,双方共同开拓国际市场。谁知俄导弹一落到美国手里,便被波音公司拆解得七零八落,最后改成供美国海军宙斯盾舰拦截训练用的MA—31超音速靶标,此举激怒了俄罗斯,俄方不仅停止供应Kh—31导弹,还把帮美国促成这笔交易的俄方官员罢免的罢免,下狱的下狱。 军火之争也是一种战略挤压 美国虽然想尽办法了解俄武器出口状况,通过政治施压、商业竞争和制裁俄军工企业等方式压制俄武器出口,但俄罗斯在武器出口市场上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这种崛起使俄有条件摆脱被动局面,可以更多地把武器出口与抗衡美国的战略挤压联系起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摆脱经济困境、维持大国地位有四个支柱性因素:强大的核武库、先进的航天技术、门类齐全的常规武器出口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强大的核武库为俄在最困难的时候提供了安全保障;先进的航天技术为俄不被视为“落后国家”提供了“面子”上的保障。但是这两者都是“赔本的买卖”,不仅不能赚钱,还会让人感到俄罗斯始终处于守势,因而不可能长久地作为一种战略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换来宝贵的资金,但它需要国家战略安全来保障,同样不可能单纯地作为一种战略依托。而常规武器出口却是当时可以较多赋予主观因素的一个“活棋”,俄罗斯不仅通过它挣了钱,而且在市场竞争中实现了自身武器装备的技术更新和战略利益的外延。正是由于很好地运用了常规武器出口,把四个支柱性因素结合成有机的、互为犄角的有效战略力量,俄罗斯才重新获得了同美国进行战略抗衡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看,俄美在世界武器出口市场上的激烈角逐,始终是二者战略抗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在,俄罗斯通过武器出口扩大政治地盘和提高国际影响力的主动性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它敢于顶住美国的压力出售军火,坚持向伊朗、叙利亚等国出售防空导弹,向委内瑞拉出售军用直升机和10万支卡拉什尼科夫自动步枪;另一方面,俄罗斯在不断加强与传统友好国家的军售关系,如印度、阿联酋、阿尔及利亚等国。这对美国在与俄利益相关的东欧和中亚等地区贩卖军火形成了牵制。这种牵制实际上是一种大国在战略上的相互挤压。本报驻联合国特派记者邹德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