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乃堆拉开放第一天见闻:边防战士换成武警 zt

  全世界媒体都在说一个很拗口的名字:乃堆拉。这一天,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在雪山上握手,庆祝两国中断了44年的边境贸易重新开通。当天,来自中国、印度和世界各地的记者几乎把这个偏僻的山口挤爆了,尽管乃堆拉的开放还只是开了个头,印度方面总体上显得比中方“更谨慎些”,但世界媒体都对这次开放给予了赞扬和鼓励,世界大媒体用得最多的题目是“中印重开丝绸之路”。   细雨中的庆典   藏语里“乃堆拉”的意思是“风雪最大的山口”。7月6日,记者在这个海拔4318米的山口感受到的却是绵密的雨丝和满地的泥泞,在山口守卫多年的一位解放军边防军官告诉记者,这是乃堆拉夏天经常遇到的天气。   雨给我们上山增加了一些麻烦,从亚东县城到乃堆拉山口,31公里的上山公路都是土路,有一段还在修路,车时不时会打滑或甩尾。身着藏装的亚东县县长王屏对记者说,路况很快就会改观,明年从亚东到乃堆拉山口将开工铺柏油路,几年以后,从拉萨到乃堆拉山口将全部是3级以上的好路了。同样的修路计划,印度锡金邦也有。来自新德里的一位印度记者说,甘托克到乃堆拉,马上也要动工拓宽。   10时许,解放军边防部队的军乐队在雨中奏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3名公安边防武警战士把五星红旗升上了高高的旗杆。在印方一侧,印度国旗也已经升起。解放军边防部队的王勇中校告诉记者,乃堆拉山口两侧同时升起中印两国国旗,在中印边境战争结束后的44年来,还是第一次。参加边贸通道开通仪式的一位外交学者说,通常边界上只有正式开通的口岸两侧才会同时飘扬着两国国旗,乃堆拉山口今天开通的只是边贸通道,还不是口岸,中印同时都升国旗,应该是一种信号,表明中印对锡金段边界已经没有争议。   像这样构思精巧的安排在7月6日的乃堆拉山口还有不少。通道不宽,开通仪式的主持和发言台就设在乃堆拉的中印交界线上,会场以此为中线,南侧是印方与会席,北侧是中方与会席。   边防战士换成了武警   开通仪式上最吸引人目光的是隔着两国交界线并肩而立的中印执勤哨兵。记者刚到通道的时候,中方的边界哨兵还是解放军边防战士,过了一会儿却换了岗,变成了公安边防武警。为什么要换岗?西藏公安边防总队的王副参谋长告诉记者,由于边贸通道恢复开放,边防模式也跟着做了一些调整,基本的原则是,通道开放时,通道边防由公安边防武警负责,通道关闭时,解放军边防部队就接手边防执勤任务,至于通道两侧,所有边防任务仍由解放军边防部队负责。具体地说,就是每年的6月1日到9月30日,周一至周四,从上午10时到下午18时,乃堆拉山口到仁青岗边贸市场的通道,边防任务由公安边防武警来执行;其余时间全部由解放军边防部队来执勤。一位从事边境问题研究的专家的解读是,管理边贸通道安全的是警察部队,这意味着此时的边贸通道不是军事区。据了解,印方也有类似的边防调整。在会场的印方一侧,记者看到了制服完全不同的印军边防官兵和印度警察部队官兵。   本报记者在乃堆拉会师   在现场,中印双方交谈最多的要算是记者了,隔着边界线,除了执勤的边防人员,一线几乎挤满了媒体记者,大家都在互相问对方国内对乃堆拉边贸通道的反应。新德里一家电视台的记者听说本报记者是从北京来的,就问北京是不是有很多人都知道、都关心乃堆拉边贸通道开放。听记者说很多中国的媒体报道了乃堆拉通道的重开,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件大事,他很高兴,说印度人大多也认为这是中印关系中一件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更高兴的是,记者竟在这里和本报驻印度记者陈继辉见了面,记者从北京来,他从新德里来,在乃堆拉山口,隔着中印的交界线,把手握在一起。他说,可惜现在乃堆拉还不是口岸,否则可以在办理采访手续的时候也办个签证,那就不用隔着边界说话了。   提起口岸,亚东县常务副县长顾志雄和拉萨海关驻亚东监管点主任马学军在乃堆拉山口接受记者采访时都说,中方曾想将乃堆拉边民贸易市场开放和口岸重开一起推出,但印方对此态度谨慎。   印度对边贸还有所保留   阴雨天里,身穿藏族盛装和印度服装的中印边民是乃堆拉的一道风景。一打听才知道,他们是边贸通道正式开通后,第一批到对方边贸市场去的边民。记者问其中的一位藏民,准备过去买点什么。他老实地回答说,自己没带多少钱,因为几十年都没有和“那边”来往,对面的情况基本上一无所知,所以第一次主要还是了解一下情况。记者了解到,中印原先商定,7月6日乃堆拉通道开通当天,双方各组一个100人的参观团穿越乃堆拉山口到对方的边贸市场参观,但印方却在近日明确地表示拒绝。而在6月20日,印度代表团已经到亚东参观了仁青岗临时边民贸易市场。因此,记者在亚东街头听到了一些诸如“印度未免显得小气”的议论。   下午3点,当印度100个边民进入仁青岗边民贸易市场时,所有的店铺老板都热情地迎了上去。由于两边都说藏语,交流还算顺利。这家市场中有28家店铺,3家是印度人开的,25家是中国人开的。每个店铺各有三个柜台,中国人的店铺差不多都是边民占其中一个柜台,其余两个柜台被外地人租下。记者所住旅社的老板洛桑也在其中租了一个柜台,当天就卖出了价值人民币200元的商品,包括羊毛衫、人参果、奶渣等。他对开张日的收入非常满意,他说,印度边民的购买力还是挺旺盛的,以后要准备更多的商品。   顾志雄副县长和马学军主任告诉记者,虽然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开通了,但中印双方还没有对可以拿来做边贸的货品清单达成一致。中国海关提出,中印在乃堆拉山口的边贸,只要不是两国法律明令禁止的,其它都可以经营。印度外贸总局则坚持只有44种商品可以自由进出口。其中可以从中国自由进口的只有15种,大多是当地的土特产,包括羊毛、山羊绒、山羊皮、绵羊皮、山羊、绵羊、马匹、盐、硼砂、瓷土、黄油和丝绸等,可以从印度自由出口的有29种,包括农具、毯子、铜器、衣物、纺织品、自行车、咖啡、茶、大麦、大米、面粉、干果、干鲜蔬菜、家用器具和小麦等等。一位从事边贸管理工作多年的专家告诉记者,这完全是边民小额互市的思路,套用的是中印在西藏普兰县强拉山口的边民互市、小额贸易的模式。强拉山口只是条人背马驮的高山小路,非常难走,边民互市还停留在以物易物为主的水准上,对乃堆拉山口这样的公路通道来说,这样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世界媒体评价积极   印度大量媒体派出记者到现场进行采访,并于第一时间发回现场报道。有媒体以赞赏的口气写道,从此,中国的丝绸可以途经这里进入印度,为印度妇女的纱丽增一份亮丽;印度的咖啡可以途经这里进入中国,为中国人的餐桌上添一杯浓香。尼赫鲁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学生打电话告诉记者,他看了现场直播,感觉中国不再那么遥远,一下子找到了邻居的亲近感。   一贯喜欢挑刺的西方媒体也给了重开乃堆拉以极高的评价,路透社称这是“亚洲两大巨人”的合作,文章认为双方士兵手中不再握着武器,而是举着雨伞或者拿着照相机,说明经济的紧密联系使政治上的分歧“退居二线”,尤其是边界问题,会在日益紧密的双边经贸交往中成为次要问题。选择乃堆拉,不仅呼应了丝绸古道的历史含义,更因为乃堆拉自身的重要性,在1962年被关闭时,乃堆拉山口实现的双边贸易额占到当时两国总贸易额的80%。法新社也指出,在中印边境冲突结束44年之后,亚洲两个“人口最多并拥有核武器的大国”第一次进行“直接贸易”,不仅具有破冰的含义,更为双方开通了海洋以外的“第二条贸易通道”。▲   本报赴乃堆拉特派记者 程 刚 陈继辉 本报驻印度特派记者 任 彦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