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聯合報:前進印度是出路還是迷障?

台灣聯合報:前進印度是出路還是迷障? 2006-02-13 03:38:22 轉寄 列印 來源:華夏經緯網 台灣“經濟部長”黃營杉春節期間與大陸台商聯誼,宣布將“全力引導”台商開發印度市場,以改善台商海外投資過度集中大陸的現象。與此同時,包括了多位府院黨成員的“台灣‧印度協會”也將在近日成立,推動雙邊合作。在陳水扁“積極管理”的方針下,“前進印度”儼然將成為扁當局的新“南向政策”;但它能避免重蹈李登輝南向政策失敗的覆轍嗎? 台灣聯合報11日發表社論說,印度近幾年經濟的崛起,有目共睹,台商當然不應忽略或錯過這個十億人的南亞大國所可能帶來的商機。從分散風險及多元發展的角度,台資企業如果能善加開發印度市場,走出有別于一味集中于大陸的模式,自也讓人樂觀其成。問題是,政府在鼓勵台商轉進印度時,自己對那塊區域有沒有足夠的理解,甚至有沒有資格宣稱“全力引導”台商投入,恐怕才是台商更關心的事。 社論說,比較印度與中國的發展軌跡,除了同樣具有豐沛和低廉的人力資源,印度在軟體設計及外包服務上成績最為卓著,這與中國大陸偏重制造的發展模式截然不同。尤其,印度近年得力于通訊及網路之便,不僅成為英美企業的海外電話服務中心,許多歐美公司更將會計、醫療等各種業務外包至印度處理,以降低營叱杀尽H绻?f中國是“世界工廠”,印度可以說是“英語世界的超級服務小包商”了。 但印度之所以能發展為歐美企業的外包服務中心,主要優勢是它的人民普遍使用英語,所以能發揮極高的人力替代效果。就這點而言,扁當局只怕不易說服台商舍棄同說中文的大陸市場轉赴印度,因為台商的語文優勢在對岸而不在南亞。甚至,論地理和文化的優勢,也是一樣的答案。事實上,就像許多歐美企業將其海外工廠設在中國,而將國內服務業的下游業務發給印度承包;台商的產業核心在制造,要有效降低成本當然是選擇到大陸設廠,而非印度。從這點看,“經濟部”自以為可以領導台商轉進南亞,不僅太過天真,也太不自量力。 社論說,進一步分析,扁當局提出新“南向政策”,出于“國安”戰略動機者多,出于台灣經濟發展考量者少,這也是讓人憂心之處。看政府幕僚機構的報告,更強調的是印度在地理上與軍事上于維系台海安全具重要地位,並提出建立“台日印同盟”的主張。且不論這樣的想法是否太一廂情願,但政府在海外投資政策上堆迭如此沉重的“戰略思考”,就算宣傳再動聽,台商如何可能進行平實、理性的投資效益評估? 黃營杉呼籲台商前進印度時,他口中最具體的內容只有一點,那就是中油和電腦業者的投資計劃;但這些計劃目前都還在規劃階段。除此之外,他未提出任何具體藍圖,沒有實施步驟,當然也沒有任何配套。這位最顯赫資歷只是在台灣啤酒市場“打倒共匪”的新任經濟部長,真有本事憑他有限的企業經驗領導身經百戰的台商進軍南亞次大陸嗎? 社論說,十二年前,李登輝曾大力推動“南向政策”,為他的“戒急用忍”政策幫台商尋找西進以外的出口,結果一場東南亞金融風暴讓南向台商鎩羽而歸。四年前,陳水扁為了推動“元首外交”曾重提南向政策,已激不起太多波瀾。這類政治及外交挂帥的經貿創意,常常是以揮霍台灣企業家的資金和精力告終;多少台商聽從政治召喚前進異邦,最後留下的,只是可歌可泣的故事罷了。 社論最後強調,就眼前的情勢看,印度是台商值得注意的前進據點,但它絕非中國大陸的替代品,亦非台商投資的新樂園。現在,扁當局設置了“前進印度”的路標,想要擋住既有“通往中國”的大道;這個標志也許新鮮、動聽,卻不保証走得通,往返台商務必小心。印度和中國同屬所謂的“金磚四國”,但最後得到的是金還是磚,都需要企業耗費時間及心力積極經營,別希望當局能為你點石成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