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我们已经见过此生的最后一面了(5)

明月清凉地,佳茗在握时。   淡淡微风起,停杯欲语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早上起来喂狗,看到一只鸟儿从面前掠过。

    我赶紧打开阳台门想离它近一些,它却受惊一般飞开,却又落在栏杆上,并不走远。

    只好躲在门后,偷偷给它拍了几张。











    昨夜,刚刚写了一篇怀念故人的文字。

    莫非是,她感应到了我的怀念,今早就来看我了么?

    三生石上旧精魂,

    吟风弄月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长存。

    我在网络上发东西,基本上不会跟现实生活混淆,比如不涉及能链接到本人的信息。

    这一次,提一下也无妨了。

    因为,她去世了。

    朋友的孩子下个月毕业,他全家来参加毕业典礼,跟我商谈见面事宜,然后给我发了几个视频。

    开始没在意,以为是那种各种各样的视频分享,可看可不看的。

    没想到打开第一个,就让我破防了。

    是关于纪念她的视频。

    不知道视频是谁做的,内容太少,比起她做的事情来说,可以用简陋来形容。

    但是,虽然没有明说,话里话外的意思,却是已经去世了——要不然怎么会纪念呢。

    说实话,我也不是没有预感。

    因为,去年在一个活动上,就知道了她癌症晚期的消息。

    然后我犹豫了很久,都不知道要不要问候一下。

    问了做什么呢?无非是当事人的多一次解释,都不知道跟多少人解释过了,何必给人添乱。

    说关心吧,远隔重洋,什么真正的忙都帮不上,不过是空口说白话。

    过年的时候,惯例发个问候。

    没回。

    我就感觉不太妙。

    但是,也没有再多说什么,也没有特意问别人。

    唉,毕竟隐隐的知道答案就在那里。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终于来了实锤。

    这一次,是真的应了倚天屠龙记里的那句话。

    “眼前似乎又看到了那个明慧潇洒的少女,可是,那是一百年前的事了”。

    明慧潇洒她是当的起的。

    少女倒是不会,我认识她的时候,已经人到中年了。

    不过,那时候的她,也还是很有少女感的。

    时间自然没有一百年,但是也有十几年了。

    她是南怀瑾先生刚刚回大陆时的法律顾问。

    那时候的她,还是律政俏佳人,职业精英。

    慢慢的,与很多人一样,被先生的精神感召,放弃了前途无量回报丰厚的职业生涯,在先生身边默默做起了助手。

    从此,江湖里少了一个英姿飒爽的女侠,道场里多了一个默默付出的菩萨。

    那一次见面,在上海。

    先生的一位弟子想做一个慈善基金,因为是台湾人的缘故,多出来各种障碍。于是她就想去北京看看情况,能不能运作一下。

    就成了我们再见的契机。

    忘了是在上海办活动还是上海附近了,活动结束就顺便见个面深谈一下,于是我们约好了时间地点。

    国内的交通大家都知道,不出意外的,就出了意外。

    忘了具体什么原因了,是飞机晚点,还是路上堵车,或者兼而有之。总之,我比预定的见面时间晚到了很多。

    等我紧赶慢赶气喘吁吁到了地方的时候,她已经等了许久。

    她笑吟吟的看着我,我气喘吁吁的看着她。

    嗯,刚才我引用“看到了那个明慧潇洒的少女”之时,想到的就是她那时候的样子。

    她等我喘息已定,就笑着说:不用那么着急,可以慢一点儿,这样呼吸会伤害身体。

    我有些窘迫,心里想:那还不是因为迟到了太久不好意思嘛,如果我让您等了那么久,还慢慢悠悠气定神闲的来,您不知道怎么气了。

    想是这么想,话不能这么说啊。

    我就跟着笑:那不是那么久没见到你,一下子看到大美女,太紧张了嘛。抱歉抱歉。

    事情后来没办成。

    没办成的不只是这一件事,还有很多事。

    国内的情况,外松内紧,对台湾文化人和宗教人士,还是很警惕的。

    比如台湾文化人在北京办活动,都是有特殊人物盯着的。

    世界本来可以变的更好,但是,当权者把权力看的太重,把政治提的太高,世界就越来越不好玩儿了。

    可惜,权力越大的人,把权力看的越重,没办法。

    古今中外,多少纷争与战争,都是因为几个人的权力斗争,而让万民陪葬!

    一家哭还是一路哭?本来不应该是问题,当然也确实不是问题。

    很遗憾,历史往往选择了悲剧那一种。

    人总是要死的。

    浮世总为名利重,几人肯向死前休。

    我们这些山野村夫,是理解不了身在名利场中人的执着与恐惧的。

    更理解不了,几千年历史斑斑可考,哪个皇朝不是一地鸡毛?

    不管是开始发展和结束。

    可惜,还是一样依然故我,前仆后继,一次次的重复过去的老路。

    有人漏夜赶考场,有人辞官归故里。

    人各有志,如之奈何!

    或许真的是那句话: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学到的经验,就是学不到任何经验。

    后来她长驻太湖大学堂。

    期间的纷纷扰扰沸沸扬扬就不说了。

    再后来她与先生的一些弟子换了环境,一起整理先生的遗著。

  

    我再次见到她,是还在太湖大学堂的时候。

    她为了来访的客人们忙前忙后,行色匆匆。

    我们都没顾上说什么话,遇到的时候,就相视一笑,再各忙各的。

    话最多的一次,也只是寒暄了几句。

    我也做过相同的工作,很明白这看起来不起眼的事情,有多耐烦。

    最厉害的一次,七天七夜每天睡不到一个小时。

    没有点儿静定的功夫,是做不到的。

    我以为,那会只是我们无数次再见的普通一次。

    江湖既大也小,人生何处不相逢。

    没想到,那居然是我们此生的最后一次见面了。

    后来没有什么一起运作的事情,就再也没有见过。

    主要是我再次出国定居,远离了那个圈子。

    后来的联系,就变成了最普遍的过年时发个微信,报个平安。

  

    跟她初次见面,恰好就是我们角色易位的一次。

    那一次法会,我负责接待,她是来宾。

    一千米的山上,最少时只有三个人看家,对着暗夜群山狂风暗夜松涛,夸张的说,连个孤魂野鬼都没有。

    那次却来了几百号人。

    几百个人的吃喝拉撒睡,工作量之夸张,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没办法体会的。

  

    只有在大家说话的时候,我才能闲一下。

    多半儿,我会去高处站着看看夜晚的群山,让自己静一静。

    偶尔,也会去人群里听听。

    有一次,恰好是她起身汇报一些事情的进展,亭亭玉立,姿态娴雅,声音清朗,字正腔圆,条理清晰,头头是道。

    一下子就记住了她。

 

    那时候的她,还年轻。

    那时候的我,也年轻。

    如今,我已经老了,她却已经在我不知道的时候,离开了这个娑婆世界。

    君居泉下泥销骨,

    我寄人间雪满头。

    我原来以为,假以时日,几十年以后,世界上会多一位与叶曼老师相媲美的女老师。

    没想到,天妒英才,英年早逝。

  

    嗯,希望她在另外一个世界,一切都好吧。

    希望下辈子再见的时候,她还记得我,还是可以笑吟吟的看着我:不用那么着急,可以慢一点儿。

    唉,我听了你的话,没有着急去看你。

    可你,却那么着急的离开了。

    忽然想起古龙去世时,倪匡拟的一副挽联:

    小李飞刀成绝响,

    人间不见楚留香。

    你的声音,你的微笑,已成绝响。

    我再也看不到你的样子,再也听不到你的声音了。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