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回家以后怎样?[转]

向上看不要向下看,向前看不要向后看,向外看不要向里看,伸出友好的手.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中国历史上的传说与谎言》

作者:王意如著 2005年08月第1版


库屠左夫 OCR整理

   木兰回家以后怎样?

  “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

民……”这首《红色娘子军连连歌》曾经唱彻大江

南北,其中关于花木兰的典故也可以说是家喻户


晓。花木兰的故事最早见于北朝民歌《木兰诗》,

说木兰的父亲被可汗(古代西域和北方诸国对君

主的称呼)点兵(大规模征兵)的时侯点到,由于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兄长”,木兰女扮男装,替父

从军。在军中度过了十年岁月,木兰战功赫赫,


凯旋而归。皇帝问她想要什么,木兰的回答是:我不要高

官厚禄,我只要回家。木兰回到家乡,脱下战袍,恢复女儿

装。伙伴们大为惊讶,说:“我们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竟

然是女郎!”这个故事经由民歌的传唱,广为人知。明代的

剧作家徐渭创作了杂剧《四声猿》,第一出就是《雌木兰》,


在舞台上敷演这个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不过,在所有这

些传说和文学作品中,都没有提到木兰回家后怎样。

  明代朱国帧《涌幢小品》中也记录了木兰的故事,这个

木兰姓魏,是曹操的同乡——“毫之谯人也”(今安徽毫

县)。朝廷为征辽而招募兵丁的时候,点到了木兰的父亲*


木兰看到父亲已经老弱,弟妹又还幼稚,于是决定替父从

军。她穿着铠甲,快弓带箭,跃马而往。这一去,去了十八

年,没有人知道她是女的。凯旋归来,天子表扬她的功劳,

赐给她尚书的官职,她辞谢不受,恳请回乡省亲。回到谅,

她脱下戎装,换上旧日的衣裳,同行的人都大吃一惊——


到这儿为止,与其他的木兰故事没有什么两样,后面部分

则是其他木兰故事中没有的:

  众人觉得这件事非常稀奇,简直从来没有听说过,于

是把这事告诉了皇帝。隋扬帝是个纵您酒色的人,觉得木

兰这样的女人很奇特,就把木兰召进京来,想要纳她入宫。


木兰坚决拒绝,说:“没有臣子和陛下配对的道理!”她以死

抗争,最后迫不得己,就自杀了。隋场帝既感到惊奇,又很

怜悯她,追赠她为将军,溢孝烈。世人为她建了庙宇,每年

的四月八日祭招她,因为这天是木兰的生日。

  这个木兰和先前的木兰有几个不一样:


  首先是姓氏不一样,她姓魏,以前讲到木兰,大部分说

姓花,有的说姓杨,还有人说她就姓木。其次是时代不一样。

北朝民歌中吟咏的人物,当然应该生活在北朝之前,可在《涌

幢小品》中的故事背景则在隋炀帝时代。再次是时间不一

样。《木兰诗》中出现过两个时间概念,一个是“将军百战


死,壮士十年归”;另一个是“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

郎”。如果我们把前面的“十年”看作是与“百战”相对应的

虚数,那么,后面这个数字应该是确切的,因为按照诗歌的

节奏,也可以在这儿说“十四年”或“十六年”,当然也可以

像《涌幢小品》中说的“十八年”。还有就是《涌幢小品》中


有一个细节写得比较好,就是它特别提到木兰的父亲老

弱、弟妹幼稚。《木兰诗》只说“阿爷无大儿,木兰无兄长”,

就是说木兰家没有大男孩子,但这并没有说出木兰的父亲

不能从军的原因。

  除了这些细部的区别,这个故事的前半部分与先前的


木兰故事一模一样,很难说这完全是两回事。合理的推测

是,朱国帧是在原有的木兰故事的基础上再创作曲。不过

《涌幢小品》写得有名有姓,有时间有地点,还有说号,看起

来倒像是比《木兰诗》更佰实。

  有关木兰最后结局的部分情节,在清代女作家陈端生


的长篇弹词《再生缘》中也出现了。作品中的孟丽君女扮

男装,得中状元,升任右相。皇帝探明真相,欲纳盂丽君为

纪,遭到拒绝。看来,在百姓的心目中,皇帝都是些好色的

家伙,看到有点才倩的女子就想占为已有。皇帝的这种要

求,毫无疑问能为她们带来荣华富贵,这正是很多人梦寐


以求的,但像木兰和孟丽君这样的女子却坚决地拒绝了,

她们甚至不借用生命来捍卫自己的尊严,这样的气节,真

令人肃然起敬。

  所以,不管木兰是否真有其人,也不管木兰最终到底

有没有自杀,她永远是我们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女英雄。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