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人们对上海菜的叫法不一而足。有叫本帮菜、上海菜的,也有叫沪帮菜、海派菜的,更有甚者有称之为杂菜的。那上海菜到底是什么菜呢?若能对上海菜的前世今生有一个了解,也许对上海菜的重新命名,或许有所帮助。
上海菜的前世——江南农家菜、本帮菜。根在江南水乡,源在上海城厢。
上海本帮菜的根——江南水乡。
上海地处江南水乡。东临大海,北靠长江,南依杭州湾。境内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沃野宽广、鸡鸭成群、猪羊肥壮、水产资源丰富多样,时令蔬菜繁多。所以长久以来上海及其周边的水乡城镇其基本食风是:“美肉(猪肉)鲜鱼盘中餐”……。改革开放前,从上海周边乡镇的结婚宴席的菜肴中,也依稀可看出上海菜前世的雏形。
从上海解放到改革开放前的30多年间,上海城区的范围远没有现在的大。现今的中山环路(内环线)外,好多地方还是水网密布的江南水乡。黄浦江的东岸更是农田一片,典型的江南水乡、农家风情。水乡的农家,儿女大了都要男婚女嫁。婚嫁之际,免不了大摆婚宴。婚宴的格局,有较早的所谓硬八件-—八仙桌、八食客、八大碗(菜)。宴席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二、三拾桌,大的柒、八拾桌。当然,由于场地的关系,数十桌宴席不能同时开,于是,八个人一桌,拾来桌一开,婚席有连吃几天的。婚席所上的菜肴,具有浓厚江南水乡农家菜的特色——各式时蔬、大鱼大肉、浓油赤酱……。烹饪上则以炒、烧、蒸、扣、炸,……为主。所上的菜肴:如浦东南汇地区传统的婚宴菜,当地人称之为“老八样”,计有:三黄鸡、走油肉、蹄膀、咸肉、蛋饺、红烧鸭、黑鱼、河虾。肉皮汤、香瓜塌饼等,饭则是咸酸饭。这里的三黄鸡当然是“最正宗”的,皮肉鲜嫩,不油不腻,各样菜都相当新鲜……。随着经济的发展,之后的上海农家婚宴菜又有了——大拼盆、六热炒、四大菜、二点心,……等多种格局。如上述大拼盆、六热炒……格局的菜肴有:冷菜——什锦大拼盆(白鸡、酱鸭、糖醋小排、薰鱼、油爆虾、猪肚、门枪、羊肉、皮蛋、海蛰头、时蔬等)。六热炒则只要满六样就可,如:炒虾仁、炒蟹粉、炒虾蟹、鸡骨酱、糟鱼片、桂花肉、芋艿鸭、烧蹄筋、烧海参、炒腰花、爆桔红、生边时蔬、雪菜笋、炒双冬……等。四大菜则规格较统一,即整的鸡、鸭、鱼、肉(猪蹄膀),如:扒鸭、扣鸡、红烧或糖醋鱼、走油蹄或大汤白蹄……。点心则小茏、汤炒面、春卷、酒酿圆子等。宴客期间,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不少的结婚人家,会准备一只半人多高的大水缸,里面浸着加工后的干净油发肉皮。如那桌客人需加菜的话,掌勺的厨师会将做正式菜肴所剩下的各种余料;加上水发肉皮做成一道新的菜端上桌。此菜的名称,根据烹调方法的不同,而有多种叫法——如:炒三鲜、扣三鲜、全家福等。此道菜,虽杂,但由于各种原料的混合,味道特好,故特受就餐者的欢迎。
在江南水乡的上海,除了南汇的“老八样”外,还有崇明、宝山的“三岛菜系” 。 崇明、宝山靠近长江口,海水淡水相交,物产特别丰富,“三岛菜系”其原料大多取自崇明三岛的特产,如野茭白、长江鱼、白山羊、白扁豆等。崇明“鱼羊鲜”:选用长江鱼和崇明白山羊羊爪,分别将鱼、羊爪斩成块,鱼羊合烹形成“鲜”,汤浓醇厚;宝山一家餐馆以“三岛鼎鲜锅仔”远近闻名:锅仔原料特别,选用的是三岛野生茭白、长江口产的烤子鱼,以及横沙岛特产的酸菜,锅仔边炖边吃,不仅鲜嫩,而且爽口……。
而嘉定、闵行、松江、青浦、金山等市郊水网密布,野生河鲜是这里的特色,松江的“香脆?鳊鱼”、嘉定的“虾蟹萝卜丝”、“鲜蟹面疙瘩”早就闻名遐迩。青浦镇上一家农家饭店,一道“大蒜鱼子鱼肚”,与上海本帮菜馆里失传已久的“青鱼秃肺”有异曲同工之妙。总之,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了上海市郊不同地域农家菜的“百菜百味”。而正是这江南水乡的百菜百味,在上海本土广大厨师手中,逐渐造就了江南水乡气息特浓的上海本土菜——“本帮菜”。
上海本帮菜的源——上海城厢
据史料记载:公元751年(唐天宝十年),上海地区属华亭县(现今的松江区),范围北到今天的虹口一带,南到海边,东到下沙。公元991年(宋淳化二年)因松江上游不断淤浅,海岸线东移,大船出入不便,外来船舶只得停泊在松江的一条支流“上海浦”(其位置在今外滩以东至十六铺附近的黄浦江中)上,公元1267年(南宋咸淳三年)在上海浦西岸设置市镇,定名为上海镇。公元1292年(元至元二十九年),元朝中央政府把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批准上海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200多年后, 明代中叶,上海已是人口稠密、商业发达、船舶往来的货物集散中心。由于倭寇骚扰、损失惨重。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建筑城墙,城周长4.5公里,直至1912年,城拆。老城厢原址:即今中华路——人民路之内的弹丸之地。
据称;上海最老的饭店,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人和馆”(即今老人和饭店)最初的店址就在老城厢城隍庙对面的馆驿街。而光绪年间的“荣顺馆”(即今老饭店)则建在城隍庙东边的旧校场街。这两家店一开始就经营本帮菜,一直经营到当今。当然,嘉庆至今的200多年间,老城厢内经营本帮菜的酒楼不在少数,然而当今上海全市经营较正宗,传统本帮菜;而又有百年历史的菜馆也只有“人和馆”“老饭店”“德兴馆”“老正兴”等数家屈指可数的“活化石”店了。
—— 典型的本帮菜馆格局是长登、八仙桌。楼下供应大众化的菜肴而楼上则供应比较上档次的“本帮菜”。这种模式,在20多年前“老人和”饭店的经营中我们可以看到。
——此店可算得上是本帮菜馆在上海的鼻祖。清嘉庆年间(1800年)始建于老城厢的馆驿街、方浜中路口(即今老城隍廟斜对面)。
此后,历经沧桑百多年,于抗战前后搬至八仙桥——金陵中路、龙门路口。
上海一些著名的老本帮菜馆,如上海老饭店、德兴馆、同泰祥、老正兴等,其历史都比它差远了。屈指算来“人和馆”已在上海开设了二百多年。其历史的悠远,上海没有一家饭店能和它相比。
金陵中路、龙门路口的“人和馆”是一家二层楼,砖木结构的本帮饭店。楼下前半是堂口,后半是厨房。而二楼则全部是堂口。
楼下是八仙桌、长凳子。专供大众菜肴:如素十巾、咸肉豆腐汤、炒酱、内丝黄豆汤等。这些菜都是批量制作、所以是现成的。客人来了就吃,吃好就走,类似今天的快菜。因热菜热饭、价格合理、不必久等,所有深受小商、小贩、附近店员的欢迎。
二楼则是八仙桌、靠椅。供应本帮名菜。其供应品种丰富多彩、四季不同。
如春天有“春笋鳝户”“油焖竹笋”“清蒸时鱼” 夏天则供应:该店的特色品牌——各种冷糟菜肴,如糟鸡、糟脚爪、糟白肚、糟毛豆……。
冬季则供应除名菜外还有各种“热糟”如醃川、煎糟、汤酱、秃肺、划水等……(有些菜名没听说过吧!)
象现在这个季节——秋季。则供应以蟹为主的菜肴。如炒蟹粉。炒蟹黄油、蟹粉豆腐、等。尤其吸引人的是,该店厨师把好大的活蟹,蒸好后一只只放在盆子里标上价,放在供应冷菜的橱窗里销售。吸引了不少的食客。因而二楼的吃客基本上是回头客。由于该店菜肴正宗、价格合理,店历史悠久牌子老,所以八仙桥的“老人和”生意相当不错。
公私合营后任该店的公方经理中,有几个是极会做生意的。如70年代该店的公方经理袁寿生,他充分调动大厨王庆财的积极性,发扬光大了该店历史悠久的“糟货糸列”使之于“冷、热”糟菜至今仍闻名海上……。
当今,有数家饭店争做“上海菜、本帮菜”的源头。
如上海老饭店自称: “创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原名“荣顺馆”,是上海菜的发祥地”。
又如:上海德兴馆称 ”创建于1883年(清光绪九年),是申城本帮菜的发源地,是“本帮元祖”。……
其实,当时在老城厢周围经营本帮菜的菜馆不在少数,如四如春、一家春、大新春、同泰祥、黄全茂……等。
而现今做本帮菜已200多年的“人和馆”却在打浦桥附近悄悄的经营着。
由此可见,上海本帮菜的源不是那一家饭店,而是上海的老城厢、及周边的江南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