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直击内幕--高考录取地下交易黑幕

飘洋过海为您提供1>如何成功签证移民USA;出国前准备工作(过海关,登机,离境,入境...); 在美国职业发展的信息
打印 被阅读次数

ZT直击内幕--高考录取地下交易黑幕
新闻来源: 太阳报

  【在淮北地区,如果一个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又不打算上这个学校,他首先想到的是,这个通知书能卖多少钱!”淮北地区一高考(高考新闻,高考说吧)考生如是说。在各方都在关注高考录取情况之际,这一发现无疑是令人震惊的。】

  据了解,在淮北个别地区,高校录取通知书已几乎沦为一种商品,遵循着供求关系,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这种象征个人才学和能力,带有权威性的文书证明在贩卖高考录取通知书的“高考贩子”眼中几乎演化成为攫取金钱,牟得利益的工具。在高考录取通知书买进卖出的这一过程中,“高考贩子”实实在在地为“知识创造财富”做了另一番注解。

  2006年6月高考期间,仅在安徽省的宿州市(含砀山、萧县、灵璧、泗县)就发生11起考生舞弊事件。常年来该地区高考作弊行为猖獗,替考、贩卖作弊工具、出售高考答案等违反考试纪律和舞弊现象时有发生,事情败露后违纪者多数会受到相应的行政处分。然而,这些违纪行为仅仅是靠技术手段达到考取大学目的的初步尝试,其成功率难以预测。有“高明”者更甚之,通过“出售高校录取通知书”的方式顺利地把“考生”直接送入大学。而目前淮北地区这项交易已日渐呈现专业化、规模化趋势,它严重地破坏了高考秩序,更加毒蚀了借助高考选拔人才的初衷。针对淮北愈演愈烈的出售高校录取通知书的现象,记者于今年高考前后对这一地区的“高考录取地下买卖市场”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深入调查。

  “黑市”贩子的真面目

  经熟人牵线,记者乔装成欲参与贩卖高校录取通知书的生意人,与一名“通知书贩卖者”结识。刘兵(化名),安徽省合肥市某高校大三学生,今年是他从事高考录取贩卖经营的第三个年头了。当记者问及他是如何入行时,他说:“我是淮北人,那一带做这个买卖的人特别多。考取高校以后,那些因为缺钱或者对学校不满意的人都会把通知书卖掉,我们买来一转手就能赚很多钱,那是一个暴利的市场,我也是别人带着干了一段时间后才自己做的,现在也带别人做。”在淮北地区干这行的可谓“前赴后继”,而他自己就是这一“行”的早期受益人之一。

  刘兵本人的高考录取通知书就是买来的,至今他也一直用着别人的名字和档案。这样一个没上过高中,更没参加过高考,连初中毕业证都是后来托人补办的小伙子对自己的经历津津乐道。从他那得知,上大学之前刘兵一直在打工,2003年来到徐州后认识了一个买卖通知书的人,这个初中没毕业的打工仔怀着对大学的好奇,做了一件大胆的事,花2000块钱购买了合肥一所高校的录取通知书。

  入校后的第一次摸底考试,他通过找人代考蒙混过关。因为底子太差了,他每年除了体育几乎门门挂科。据他的一位同学说,曾有人举报过他的身份,学校以此事及他学习成绩差为由曾两次要将他开除,或者要求他留级,但是他给老师送了几千块钱意思了一下,最终又重返校园,现在刘兵有恃无恐地生活在校园里。他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非常满意,靠着贩卖录取通知书,他在每年暑假两个月的时间里就能挣10万元以上,成为那所学校有史以来第一个开上桑塔纳3000的在校大学生。

  记者:你使用买来的通知书冒充没有被发现吗?

  刘兵:没人举报的话一般不会被发现,现在大学里对录取新生身份的核实主要是审核档案,而在安徽省这个档案入学前考生从毕业高中取出来后就一直放在自个儿手里,这样我们只要用机器把体检照片改一下就搞定了。

  记者:你用别人的档案、学籍,心里会紧张吗?

  刘兵:一开始挺紧张的,后来就想通了,查出来大不了开除我,我再买个更好的学校。有假身份证加上档案里边的照片都换成了我自己的,除非学校查户口,去原籍核对才能发现我是假冒的,但我是不会去转户口的,学校也没办法,去原籍核对更不可能,一个大学每年几千人入学,哪有这份精力呢!

  大学老师竟是合谋者

  对于刘兵冒用别人学籍的事情,他所在的高校同学和老师知不知道呢?与刘兵同寝室的一位同学发表了看法:“我们班里的同学都知道他的事,估计老师也知道,没人问这个。再说了,现在买卖通知书的那么普遍,安徽的大学哪个里面没有这种买通知书上学的学生,我们都习惯了。”

  另一位同学说:“老师不可能不知道,他成绩太差了,应该怀疑的。但学校是不可能开除他的:第一,他拖欠学费,三年的学费一分都没交。第二,他特别会来事儿,和这些老师打成一片,送点儿礼就没事了。而且,听说有几个老师和他一起买卖通知书呢。

  记者问刘兵:听说你们学校有老师和你一起做这个事?

  刘兵:当然要有关系,我每年都能弄几个学生进我们学校,需要一些老师的帮助。

  记者:怎么帮啊,是合作伙伴吗?

  刘兵:每个大学都会有一批人录取了不来上的,我就是托这些老师把这些不上的学生地址、资料、联系电话从档案里提给我,这样我就能迅速联系上这些人进行谈判了,这样有的放矢,比到处去问有没有人要卖通知书方便多了。我会给他们提成,逢年过节的时候再送点礼。

  记者:你现在应该有自己较完整的关系网吧?

  刘兵:那当然。做这一行全凭关系网,大学、高中、毕业班、公安局都有我的人,改个户口、学籍、档案什么的都不成问题。做这一行竞争很激烈的,有的人一季根本卖不了几个通知书,我每季高考都能卖20个以上。

  记者:为什么你能卖这么多啊,挣了不少钱吧?

  刘兵:别人信任我,我“货源”充足,而且都是“好货”,全是安徽不错的本科学校。加上我的关系,买了我的通知书很少被查出来的,像那些作假技术粗糙的,一看档案、身份证就被发现了,有关系的话,什么都能改的,绝对以假乱真。只要你肯花钱,我绝对能让你上中国所有的大学。

  在刘兵看来,自己“高考贩子”的身份是不用避讳的,还为从事这项能赚大钱的行业感到颇为自豪。“这买卖的环节一点也不复杂,就是先买到通知书,再卖掉呗,简单得很”,他们的经营之道就是构织一张维持买卖顺畅的关系网。经过记者的调查发现,在这一桩桩阴暗交易的背后,学校的教师是这张网中的重要节点,充当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每一宗买卖的成功都是“高考贩子”与老师的一次合谋。

  高中老师的任务是打通外围,“这个买卖要有担保的人,因为买通知书的人要交定金给我们,我们买通知书的时候又要通过这个保人来说服那个卖通知书的人,总之没有熟人介绍、保人担保,不管花多少钱都买不到通知书,也没人买你的货!还有很多东西都是需要你的关系与信誉做保证的。不过,保人就是我们买来的啦,一般都是买卖通知书双方信任的人,比如他们的毕业班班主任,我给他钱或者提成,甚至请他吃顿饭,他就会替我说话,对卖通知书的人许诺说可以信任我,放心把通知书卖给我没什么风险的。”

  毫无疑问,高中老师就是刘兵说的这个讲信誉的贩卖组织雇用的担保人。这部分老师负责提供高考落榜生的名单,从而构成一个潜在的购买客户群。老师以中间人的身份向这些学生推荐此“业务”,并对其进行劝服,打消他们的顾虑,随后协助考生更改学籍档案。同时高校中的老师做内部策应人,他们提供考取大学后不报到的学生资料,贩卖者再试图从这群人手中获取货源——录取通知书,这就形成了销售客户资源。在伪冒学生入校后,高校老师还可以处处为他们打掩护以免事情败露,一旦被举报还可以从中协调学校上下关系,将损害降到最低限度。

  一份终于没有卖掉的“录取通知书”

  在调查中记者遇到了一位几乎参与交易的当事人。陈飞,安徽萧县某高三复习班学生,2005年考取了一所省内二类本科,因与理想不符故没有去报到,而后就有人找到他要购买他的录取通知书。

  记者:他们是怎么找到你的?

  陈飞:听别人说的。这些买通知书的,高考一结束,就整天在学校里、班里转悠打听,谁考取了什么学校不想上,他们都有关系在学校里,比如他的同学、我们的班主任都会给他提供这方面的信息。

  记者:那他和你怎么说呢?

  陈飞:就说,你这考取了不上通知书对你就是一张废纸了,不如卖点钱,又没你什么风险,我有一朋友想上大学,你看能不能卖给他。

  记者:他亲口和你说吗,你会信任他吗?

  陈飞:他会请来我的熟人、同学甚至朋友来说,我的班主任也来找我,说某某、某某也都卖了,都没事,不影响来年的高考。老师和这些熟人都对我说那买通知书的人是他们的亲戚或朋友,能向我保证不会连累我。但我最终还是没卖,因为我不想为这点钱去出卖我这一年来的刻苦努力,而且我觉得这事情肯定是有风险的。

  记者:在你身边这种事情多吗,你觉得会有什么风险?

  陈飞:买通知书的可多了,那几天我家里电话响个不停,还有拎着大包小包的礼品直接去我家的,全是来买通知书的。卖的人也很多,我们学校每年都有不少,少的卖几千,多的卖几万呢。我觉得假的永远是假的,肯定有一天会露馅,卖了肯定会连累到我的,法律的漏洞是一时的,国家肯定会惩罚和制裁造假者。

  在陈飞眼里,他手中的那张通知书仅仅是一张废纸,而持他这种看法的人只是一部分。有人说在淮北地区,如果一个学生收到录取通知书,又不打算上这个学校,他首先想到的是,这个通知书能卖多少钱!

  而参与其中的贩卖者一方说,这样根本没风险,他们只是充当中介而已,没有触犯现行的任何一条法律,有人想买大学上,恰好又有人卖,他只不过从中撮合这桩买卖,至少现在的中国法律还没有规定这样的行为是犯法的。“就是抓住我了,顶多拘留我几天,罚点钱,更何况在淮北一片我还是有这个关系能保证安全的。”一位“高考贩子”这样说。

  “假冒大学生”遗祸无穷

  刘兵承认,2003年以来,经他手倒卖的高考录取通知书数目达80多个,而他达成的只是一小部分交易,整个淮北地区贩卖者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相当完整、成熟的运作模式和关系网络,形成了买卖的市场化、组织化、专业化及地域扩大化。调查中记者发现刘兵并不是“孤军作战”,而是形成了“集团作战”模式,在他的组织中有五六个成员,有人专司搜集信息,有人负责收购,有人负责联系买主,他们之间有明确的分工协作,更重要的是他们有充分的准备以应对买卖双方的疑虑、校方的质疑、法律的制裁,可是说他们从事的是一场有备而来的持久战。

  他们低价收购高校录取通知作为商品,雇佣“保人”充当诚信商人,收买教师作为策应合伙人,买卖高考录取通知书获取高额利润,这种扰乱高考公正、公平秩序的现象为何如此猖獗?

  首先,在一些人看来,和伪造通知书甚至伪造文凭的造假行为相比,买来的这份凭证更具真实性,与其选择雇人替考这种把握不大的方式,不如拿一张货真价实的通知书直接入校就读。

  其次,现行的学籍管理制度与户籍管理制度两方面脱钩,户口迁移自愿政策为弃学考生卖通知书免去了后顾之忧。以前上大学需要考生将户口迁到学校所在地,所以一个人一旦出售通知书也就出售了自己的户口,他本人在法律上就不存在了。

  第三,高校的核查机制松散,对高考录取生的身份认证制度建设还有待完善,在短时间内无法对新生档案进行查证。然而个别非重点高校即使查出问题,为了学校的声誉和收入,校方也会敷衍了事。这也是一些人更愿意买非名牌、非重点院校的原因。

  第四,法律上还没有明文出现禁止买卖录取通知书的条款,买方的处罚顶多是开除学籍、禁考,对倒卖者的处罚则是拘留、罚款。在各自所需利益面前,这些惩处自然显得微不足道。

  蚌埠医学院招生办的王老师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办法也只能是防患于未然,严格把关。一经发现个别学生入学时有违规操作,他们将毫不留情地予以开除,如果是有组织、有预谋的累犯还将提请公安机关予以立案调查。

  巢湖学院英语系的刘老师说,贩卖高校录取通知书不仅破坏了高考的严肃性,也为高校输送了一批不合格的生源,这样一来就使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高考制度大打折扣。

  而据调查,贩卖高考通知书已不再是淮北地区特有的现象,刘兵就曾经倒卖过一批通知书给外省的学生。贩卖过程中极有可能将这套“生意经”推销出去,从而使全国都将面临这种现象的滋扰。

  此表经处理后附于文后

  ●2001年广东电白高考舞弊案

  这是一起有组织、有预谋、有分工的高考作弊案件。该团伙的组织者收买监考员,由监考员在考试开始后,将试题传给县教育局派到该考场的巡视员,再由巡视员交给团伙的组织者拿去复印,并组织高三的教师在学校的单身教师房间做答案,然后将答案用电话传到事先统一调好频道的BP机上。也有监考教师在分发试卷后,当场在考试室讲台做题,然后送给预先收取了好处费的考生。

  事后33名经查实从BP机上收到答案并证实答卷雷同的考生被取消当年的考试成绩,且3年内不准报考。电白县人民法院以玩忽职守、贪污、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三罪,判处电白高考舞弊案始作俑者、电白县教育局原局长陈建明有期徒刑8年,并追究了其他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

  ●2004年河南濮阳高考舞弊案

  2004年高考期间,由河南省濮阳县第三中学田春山、肖付印、李连培、郭循奎、贾彦军等人组织,利用监考老师为付费的考生传送答案,并利用数码相机窃取部分考题,组织其他教师参与答题,将答案用手机短信或直接打电话的方式传送给考生。

  案发后,河南省濮阳县人民法院一审以招收学生徇私舞弊罪分别判处田春山等11名被告人有期徒刑2年、1年、拘役6个月等刑罚。

  ●2005年海南理科状元高考移民事件

  李洋,这个原籍湖北的16岁学生以897分的成绩名列2005年海南省高考理科第一名,但因其高考移民身份而被取消报考大学本科第一批的资格,与清华大学无缘。根据海南省2002年公布的政策,凡是学籍未满两年的高考移民将不能报考本科第一批院校,而李洋在海南的学籍刚好差一个月满两年。

  ●2006年青海22名“高考移民”被取消录取资格

  今年4月,清华大学取消该校电子工程系学生宋笑天学籍。此前,青海省教育厅接到举报并查证后认为,1995年10月,宋的家长托人在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办理了一本假户口,使宋笑天获得了在青海的高考资格。

  据了解,2006年高考后,青海省又宣布22名上线考生被取消录取资格。同时,青海省招办还对10名考生限制了报考范围。

  据悉,这些考生不只是单纯的空挂户籍或靠挂户籍,而是在青落户后,取得青海当地学校的学籍,以青海考生的名义参加高考,作弊的手段趋于隐蔽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