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教感染希臘與拉丁風習,乃成挾強勢文明的洋教。
──「宗教,怎竟然發展得像基督教這樣人多勢眾?」之五
耶穌講話,不用純正希伯來語,多是說亞蘭語Aramaic。希伯來語與敘利亞的亞蘭語同屬閃米特系Semitic,有親緣關係但是不同語言。希伯來屬少數人說的語言,由公元前四世紀後的幾百年,日常為了方便多會說亞蘭話,新約希臘文中雜有這類語詞,特別是馬可福音。福音的作者把亞蘭語底稿改用希臘文表達,乃因希臘文成了新的流行語。東正教會用的宗教語言為希臘文,但舊約卻鍾情亞蘭文的別西大譯本Peshitta,以為這比草率成書的希臘文七十子譯本、五世紀拉丁文武加大Vulgate通用譯本,更純正簡明。即使新約,讀馬可福音載耶穌說比喻,大駱駝穿過小針眼比財主進神國還容易,形容似乎誇張太甚,但亞蘭文的駱駝和繩子同字,耶穌原話很合理。馬可用詞還夾帶了些拉丁文,是因該書對象為羅馬人。可見耶教不是天生必與希臘文結合,不像猶太教捨不開希伯來聖經,或穆斯林如不用阿拉伯文誦唸可蘭經便失韻味,耶教自始採用甚麼語言全為方便。雖說希臘文的抽象化概念有助神學教理發揮,但福音中最多是約翰用了「道」「光」「生命」等詞較含哲思意味,三言兩語就再沒太多概念分析,只是後人才在神學抽象語義上作文章。教會先從耶路撒冷開始再傳到小亞細亞和北非,羅馬的歐洲稍遲,三世紀北非迦太基召開各地教會監督會議人數遠多于同期羅馬的歐洲會議。國際化的羅馬好用希臘語,當時移民迦太基的羅馬裔反保留母語習慣,其基督徒首先用拉丁文著作創神學詞匯,非洲原為拉丁神學土壤。五世紀羅馬帝國西部淪入蠻族之手,西域教會反從皇權操縱下釋放,集政教大權一身,開創由希臘羅馬至羅馬日耳曼文化的過渡,留下東域教會延續希臘傳統。教權分趨兩極,西方歐洲以羅馬馬首是瞻,在東方的北非、東歐、巴爾幹、西亞靠攏君士坦丁堡即拜占庭;西邊普遍拉丁化,東邊希臘化但更多是隨處風土化,如俄國使用斯拉夫文。五世紀君堡主教聶斯脫利Nestorius反對稱呼耶穌母親馬利亞為「神之母」,認為耶穌一樣完備之人性與其神性應當同獲重視,不幸傷害了方興末艾的聖母崇拜熱情,被誤作否認基督神性,聶氏遭定罪異端,從其說者由中亞到東亞,成立不屬任何國教的聶斯脫利教會。635年來華傳教二百年,即唐稱之景教;元隨蒙古人入華稱也里可溫,另音譯阿羅訶,義作「福分人」。六至十三世紀聶派為耶教最大宣教團體,不用拉丁文或希臘文而以敘利亞文為基本,信眾多過公教、正教。唐《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頌》之大秦,即東羅馬,其教士署名援敘利亞文,碑文卻全用漢字,不足二千言竟引易、詩、春秋等經典百五處,又史書過百處,子書卅處,並借佛、道詞語闡述教義。耶教特點,正因不膠著任何特殊語言文化,向甚麼人便做甚麼人,才會變得國際化,如耶教之《新舊約》,仍是世上最多譯本的書籍。
(十月十日起全文逐日連載,歡迎讀者討論。
本文原創,轉載或徵引,請說明出處。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