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爱情物质化,究竟是谁之过?

打印 被阅读次数



爱情物质化,究竟是谁之过?

 

 

 

 

作者:郭知熠

 

 

 

 

现代爱情正越来越走向物质化。这已经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也是一个无法抗拒的潮流。

 

在网络上我们可以时时看到一些征婚消息。在一些女子的征婚中,物质条件的要求被放在首位。这是“爱情物质化”的一个非常明显的证据。有位女大学生在征婚广告上公然要求对方必须是一个亿万富翁,物质条件的要求之苛刻恐怕已经是登峰造极了。郭知熠先生看到这样的新闻,不免也感到吃惊一番。中国有几个亿万富翁?而且这些亿万富翁还很年轻的又有几人?!这些亿万富翁还没有结婚的又有几人?!那么,这样的征婚究竟会有多少效果?想去想来,也许这些所谓的“征婚”不过是为了得到媒体的炒作而已。如果媒体炒作起来,说不定会真的惹上一个亿万富翁,也许这就是这些征婚者的逻辑吧!

 

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一直没有男士的征婚要求“亿万富姐”。相信不久之将来我们可以看到男人的征婚广告要求女方既年轻,又漂亮,还是一个亿万富姐。那样,媒体该会有另外一番轰动了。

 

玩笑归玩笑。但我们必须承认这个玩笑后面的事实。这就是爱情的趋势已经越来越物质化。物质的痕迹已经深深地渗进了爱情的肌肤。那么,我们怎样来解释这个现象呢?这个现象的产生究竟是谁的过错呢?是男人的过错?还是女人的过错?就如我们有很多人经常争论的那样:男人们就说是女人的过错,而女人们就说是男人的过错。还有,这个现象的产生是否是“大学生”这个群体的过错呢?或者,是“女大学生”这个群体的过错呢?因为如此的征婚广告是一位女大学生所张贴的。

 

这个答案似乎并不明显。我们需要作更进一步的分析。郭知熠先生将在这里用他的“爱情渗透理论”对这个事实作一番分析,找出我们今天“爱情物质化”趋势的真正原因。

 

我们曾经提出了一个关于爱情的公式。这个公式就是:爱情 =爱情尊重感  暧昧。笔者不在这里解释这个公式了,有兴趣的读者请参考郭知熠先生的文章:“郭知熠的爱情公式:爱情  爱情尊重感  暧昧”。这个公式是可以从“爱情渗透理论”导出的。

 

从这个公式可以看出,爱情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是爱情尊重感的产生。可是,爱情尊重感又如何产生呢?如果我们考察一下“爱情渗透理论”,我们就可以发现,主体对某一个客体之所以产生爱情尊重感,是因为这个客体具有能够满足主体的实在需要之特征,而且在主体企望的结合中,该客体能够满足主体之虚荣心。我们从郭知熠的“爱情渗透理论”中引相关的讨论如下:

 

“在这里有两个方面需要考察。一个是主体的需要,一个是客体的条件。说到底,所谓爱情的尊重感就是主体的需要与客体的条件之间的匹配,是由这种匹配完成后主体在内心深处对客体的一种自然尊重。譬如说,一个人不喜欢一个整天唠唠叨叨的女人,那么一个喜欢唠唠叨叨的女子就得不到他的爱情尊重感。”

 

从这个引言中,我们看到所谓的“爱情尊重感”其实并不神秘。从主体的角度来讲,这个“爱情尊重感”就是主体的需要。我们在“爱情渗透理论”中将主体的需要分成三种:实在的需要,虚荣的需要以及神圣感的需要。显然,神圣感的需要的满足还无法渗入“爱情尊重感”。因此,主体的与爱情尊重感相关的需要实质上就只有两种:一个是实在的需要,一个是虚荣的需要,而虚荣的需要往往是更加重要的,也是起决定作用的需要。

 

笔者还是用一个简明的公式将这段话总结如下:

 

爱情尊重感  实在需要的满足  虚荣心的满足。

 

显然,主体对物质条件的追求应该也是对实在需要的满足之追求。可是,不管是现在,还是几十年前,这个对“实在需要”的满足都是存在的。也就是说,我们如果仅仅用“对于实在需要的满足”,是无法解释为什么现代爱情更加趋向于“物质化”的。

 

那么,按照我们的公式,我们只有从“虚荣心的满足”来找原因了。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如果我们能够表明在过去“对于物质条件的追求”无法满足一个人的虚荣心,而如今“对于物质条件的追求”却可以满足一个人的虚荣心,那么,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我们就知道现代爱情之所以趋向于“物质化”,是因为“对物质条件的追求”能够满足主体的虚荣心。

 

事实上真的如此吗?事实上真的如此。如今“对于物质条件的追求”确实可以满足主体的虚荣心。这是因为社会的风气变了。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唯利是图的社会,“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一个人拥有了金钱,他就拥有了社会地位,他就拥有了一切。

 

一个女子现在如果嫁给了一个有钱人,她就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她就会得到别人的羡慕。这是因为整个社会都以金钱为轴心。相反,在过去,社会更加看重学历,看重知识,那么,一个女子嫁给有钱人(没有学历)就无法满足她的虚荣,爱情就没有今天带有这么重的“铜臭”味。

 

 

因此,我们在这里找到了“爱情物质化”的真正原因,这个原因是与大学生这个群体无关的。当然,也与女大学生这个群体无关,她们是不应该受到责备的。如果非要责备什么的话,社会风气的转变是造成这个事实的罪魁祸首。

 

郭知熠预言,“爱情物质化”将继续在中国大地上流行,因为社会的风气在很长的时期内将不会有新的转变。

 

 

 

 

 

 

写于20061123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