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贺生献宝:祝W,落叶,虫二,Fairy,子明等生日快乐!(2006)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提香:亚当与夏娃
1550年 油画 240×186厘米
 
提香: 梳妆的维纳斯
93×76厘米
  现藏巴黎卢浮宫
 
 
提香: 维纳斯和阿东尼斯
1553-1554年 186×207厘米
  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藏
 
 
波提切利: 维纳斯的诞生
布上油画 1432年 175×283厘米
藏于乌菲齐美术馆
 
西斯廷圣母
拉斐尔

1513-1514年 265×196厘米
现藏德累斯顿博物馆

这幅"西斯廷圣母"塑造了一位人类的救世主形象:她决心以牺牲自己的孩子,来拯救苦难深重的世界.13世纪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对这位天神降临人间的女王唱出了至尊至敬的赞歌:她走着,一边在倾听颂扬,身上放射着福祉的温和之光仿佛天上的精灵,化身出现于尘壤。

画面像一个舞台,当帷幕拉开时,圣母脚踩云端,神风徐徐送她而来。代表人间权威的统治者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华贵的教皇圣袍,取下桂冠,虔诚地迎圣母驾临人间。圣母的另一侧是圣女渥瓦拉,她代表着平民百姓来迎驾,她的形象妩媚动人,沉浸在深思之中。她转过头,怀着母性的仁慈俯视着小天使,仿佛同他们分享着思想的隐秘,这是拉斐尔的画中最美的一部分。人们忍不住追随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终与圣母相遇,这是目光和心灵的汇合。圣母的塑造是全画的中心。
  
西斯廷圣母 是意大利画家拉斐尔在1512-1513年间为罗马西斯廷教堂绘制的。它在同类作品中具有特殊地位.它是一长达2.65米,宽近2米的布面油画,画中人物和真人大小相仿,这幅画现藏于德累斯顿 。

 
拉斐尔: “圣母子”
 
拉斐尔:圣母的婚礼
1504年 170×117厘米
现藏米兰布列拉美术馆
 
乔尔乔纳:田野合奏曲
1510年 画布 105×137厘米
  现藏巴黎卢浮宫
 
乔尔乔纳《沉睡的维纳斯》:
文艺复兴时候的意大利,有很多城市国家,除了鼎鼎大名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还有菲拉拉、帕多瓦、锡耶纳、米兰……从美术界来看,由于地域、国度、社会条件以及政治、经济、民族传统、民族风尚的不同也形成了风格迥异的美术流派,如佛罗伦萨画派、威尼斯画派、罗马画派、菲拉拉画派、锡耶纳画派……我们前面介绍的乔托、波提切利、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都属于佛罗伦萨画派,它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影响最大的美术流派之一。

这一期,我们介绍另一支影响巨大的美术流派----威尼斯画派的画家。比较一下我们就会发现:前者注重素描和用线造型,后者注重色彩甚于素描;前者注重理性,追求严谨、崇高的风格,而后者注重感性甚于理性,追求轻松、随意、享乐、抒情的审美趣味。

在威尼斯画派中,乔尔乔纳是进入黄金时代的第一位杰出的画家。从他的代表作《沉睡的维纳斯》来看,非常明显:作者是借着维纳斯女神的庇护表现一种高雅的世俗情趣,一种人体的优美和谐与大自然的优美和谐的统一,一种人体美对自然美、艺术美对生活美的升华。女人体在这里被描绘的细腻而具体;姿态松弛而自然;肌肤丰满而柔润;线条流畅而优雅。这美妙和谐的女人体与背景起伏多变的山丘、山峦、村落、民宅、树冠、彩云以及被褥褶皱的曲线、弧线、折线形成了和谐的呼应和反差的对比,画面所有的一切巧妙地构成了优美、舒适、安逸、恬静的视觉交响。虽然,这幅画的风景部分作者还没有画完就不幸去世了(风景部分由他的师弟提香完成)可是,从画面的构图意识,从作者已经完成的其他作品(如《雷雨》、《田园合奏》等)来看,他的师弟提香完全可以判断——作者试图把大自然作为体现人体自然美、和谐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如这幅画,沉寂日暮的自然状态好象正是酣睡入梦的维纳斯,不知是维纳斯已溶入了自然的怀抱还是自然溶入了维纳斯的梦里……这,也许正是原作者乔尔乔纳的本意。
 
柯列乔:爱神丘比特的教育
1524-1525年 油彩 155×91.5厘米
  现藏伦敦国家美术馆
 
丁托列托:苏姗娜出浴
 
卡拉瓦乔:女占卜师
油画 1590年 99×131厘米 藏巴黎卢浮宫
 
委拉士贵支:宫娥
1656年 318×276厘米 藏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
 
维杰-勒布兰:格兰得夫人像
92×72厘米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海伦娜.弗尔曼肖像
鲁本斯(1577~1640) Rubens,Peter Paul 佛兰德斯画家。1577 年6月28日生于德国的锡根,1640 年5月30日卒于安特卫普 。 早年在一位伯爵夫人家里作侍童, 精通德、拉丁、弗兰芒几种语言。后从几位画家学画,1598 年成为画师,擅长绘制宗教、神话、历史、风俗、肖像以及 风景画。1600年来到意大利,受聘任贡扎加的宫廷画师,还 曾以外交使节身分出访西班牙,获得研究马德里宫廷藏画的 机会。这期间作品《莱尔马公爵骑马像》、《圣海伦娜 》、 《竖起十字架》、《基督戴荆冠》等,画风受文艺复兴美术 影响,有威尼斯画派的特点。1608年他回到安特卫普,次年 出任摄政者的宫廷画师,所作一批以宗教和神话为题材的油 画《复活》、《爱的乐园》、《强劫留基伯的女儿》、《末 日审判》等,笔法洒脱自如,整体感强,表明其艺术创作已 进入鼎盛阶段。特点是将文艺复兴美术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 义思想和佛兰德斯古老的民族美术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了一 种热情洋溢地赞美人生欢乐的气势宏伟,色彩丰富,运动感 强的独特风格,成为巴洛克美术的代表人物。1630~1640年, 他已进入老年,因患风湿病而手指成为畸形,但仍坚持作画。 一批出色的风景画和人物肖像,用色、用笔更加奔放自如 , 虽然画作的大部分的要由助手和学生来协助完成,但他亲手 制作的那些油画草图,仍可看出他的绘画到后期又进入了一 个新的发展阶段。鲁本斯的绘画对佛兰德斯以及整个西方绘 画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17世纪后期巴黎的法国皇家美术 学院就出现了一批鲁本斯主义者。18~19世纪法国画家A.瓦 托、E.德拉克洛瓦、P.-A. 雷诺阿和英国画家 J.雷诺兹、J. 康斯特布尔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过他的影响。
1620-1625年 79×54厘米
现存伦敦国立美术馆
 
伦勃朗:《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

17世纪的荷兰,除了盛行风景画、风俗画和静物画,还盛行肖像画。而且,经常有某一个团体或行业公会集体出资向画家订制群体肖像画。

1632年,年近26岁的伦勃朗应著名医学家杜普教授和其他七位医生的要求,绘制一幅群体肖像画。在画中,作者不仅把每个具体人物的形象、动态、表情,表现的真实动人,而且,以前所未有的形式把具体人物和具体事件结合起来,使荷兰传统的群体肖像画从简单人物排列的表现方式转换成了更具有典型特征和深刻内涵的全新的人物表现形式。

在画中,画家着重突出了杜普教授。他独坐在一边,面对着七位学者,一边做着解剖一边阐述着人体的结构原理。七位学者:有的情不自禁地凑上前来吃惊而专注地看着教授所示的地方;有的手拿教材默默地思索;有的好象茅塞顿开;有的又好象如梦初醒……这丰富多采的表情,这鲜明的个性,这生动的姿态,在这冰冷、苍白的尸体的反衬下显得异常生动。

大概伦勃朗也没有想到,这幅《杜普教授的解剖学课》不仅使订画者非常满意,而且使他几乎在一夜之间成了远近闻名的大明星。从此,订画者源源不断,伦勃朗也因此由一个普通的平民一跃成了显耀的“贵族”。然而,难得的是,画家并没有为了维持这令人羡慕的“贵族”生活而墨守成规,而是不断地实验、探索,不断地突破自己。在他36岁那年,他又以前所未有的“光线语言”在《夜巡》一画中表现了紧张而变幻不定的情绪、气氛,反映了他在探索“光线语言”揭示主题的表现上所达到的深度和开拓精神。但是,订画者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因都付了同样的费用而没有受到同样的“待遇”(没有以同样的光线或角度被画家表现)而大为不满,甚至他们告到了法院……这意味着,画家不但得不到报酬,反而,还要赔偿他们的“损失”,也将会因此而失去原有的“威望”。但是,伦勃朗顶着巨大的压力不予理睬。他认为“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名誉,比名誉更重要的是自由”。为了艺术上的崇高信念,他没有去迎合,宁愿从一个上层的“贵族”沦落为一个下层的平民。

 
德加: “芭蕾舞家庭”

爱德加•德加 (1834-1917) 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在巴黎出生和去世的爱德加•德加是银行家之子。生来便是大资产阶级, 他对古典主义的浓厚兴趣和他行为的谨慎似乎与出身十分合拍。不过, 他那异常强烈的个性和独立自主的思想却又把他抛入革命阵营。他在美术学院安格尔弟子拉莫特的班级里习画, 并且, 始终对安格尔极为敬仰。不管他的天才如何演变, 他却从不背弃过去。毫无疑问, 这种对于人类创造的崇敬, 对于行善的明确意识是其性格的基础,也是人们指责他的根源。其画风的演变也比较清楚地表明德加对印象主义采取了一种非常特殊的立场。他的绘画作品都无可争辩地面对着素描严谨、古典之极的艺术。这种手法渐渐地让色彩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不过, 这种色彩始终为现实主义服务。天才的德加赋予它以扩大的视野和独特的画面布局, 并永远地离开了学院主义, 其作品意义远远超过人们在印象派中给予他的地位。

 
保罗.高更 (1848-1903) 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高更早期作品追求形式的简化和色彩的装饰效果,但还没有摆脱印象派的手法。后来多次到法国布列塔尼的古老村庄进行创作,对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版画及东方绘画的风格感到兴趣,逐渐放弃原来的写实画法。由于厌倦城市生活,向往仍处于原始部落生活的风习和艺术,高更不顾一切,远涉重洋到南太平洋上的一个岛上去生活和画画,直到去世。
高更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描绘了土著民族及其生活。作品用线条和强烈的色块组成,具有浓厚的主观色彩和装饰效果。高更的艺术对现代绘画影响极大,他被称为"象征派的创始人"。

 

雷诺阿: “母女图”

奥古斯特•雷诺阿 (1841-1919) 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雷诺阿是法国画家,最初与印象画派运动联系密切。他的早期作品是典型的记录真实生活的印象派作品,充满了夺目的光彩。然而到了(18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从印象派运动中分裂出来,转向在人像画及肖像画,特别是妇女肖像画中去发挥自己更加严谨和正规的绘画技法。

在所有印象派画家中,雷诺阿也许是最受欢迎的一位,因为他所画的都是漂亮的儿童,花朵,美丽的景色,特别是可爱的女人。这些都会立刻把人吸引住。雷诺阿把从他们那里所得到的赏心悦目的感觉直接地表达在画布上。他曾说过:“为什么艺术不能是美的呢?世界上丑恶的事已经够多的了。”他还是女性形象的崇拜者,他说 “只有当我感觉能够触摸到画中的人时,我才算完成了人体肖像画。”

 
爱德华•马奈:“弗莉•贝尔杰酒吧”

马奈1832年1月23日生于巴黎, 父亲是司法部官员,门第高贵, 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父亲希望他献身公职,但他却醉心绘画。1850年,他进入古典派画家库退尔的画室学习但却不盲从老师的方法。他从委拉斯贵支、哈尔斯、戈雅和拉斐尔等前代大师的作品中汲取了较多的营养。

1856年,马奈建立画室。这一年,他到荷兰、意大利和德国旅行,萍心地临摹过委拉斯贵支和提香的作品。1859年,他首次向沙龙送去作品,但被评审委员所拒绝。1861年,他的《弹吉他的西班牙歌手》等两件作品入选,并在展出时获奖。1863年,他的大幅油画《草地上的午餐》以“有伤风化”的罪名被拒绝;随后,油画《奥林匹亚》受到批评家的谴责。于是,他仿效库尔贝的做法,结合一部分落选画家,举行了《落选作品展览会》 (落选沙龙)。对于这些作品,舆论褒贬不一,狂热的吹捧和刻薄的讥消都达到空前的水平。1867年,同世界博览会相对抗的马奈作品展开幕。马奈在目录册的序言中写道:“马奈先生根本无意于提出抗议,相反,是别人对他提出了抗议。而这是非他所料的,这些反对者都是以传统的观念来理解绘画的形式、手法和观点的,他们不承认其它的理解方法。他们在这方面表现了一种幼稚的偏见。除了他们的公式,一切都毫无价值。马奈先生一向承认别人的才识,从不妄想消灭先前的绘画或创造新的绘画。他只不过是要做他自己,而不想去做某一个别人。”

 

莫奈: “拿阳伞的夫人”

克劳德•莫奈 (1840-1926) 印象画派代表人物

印象派运动可以看作是19世纪自然主义倾向的巅峰,也可以看作是现代艺术的起点。

克劳德•莫奈的名字与印象派的历史密切相连。莫奈对这一艺术环境的形成和他描绘现实的新手法,比其他任何人贡献都多。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印象派的创始人虽说是马奈,但真正使其发扬光大的却是莫奈,因为他对光影之于风景的变化的描绘,已到走火入魔的境地。

他对光色的专注远远超越物体的形象,使得物体在画布上的表现消失在光色之中。他让世人重新体悟到光与自然的结构。所以这一视野的嬗变,以往甚至难以想象,它所散发出的光线、色彩、运动和充沛的活力,取代了以往绘画中僵死的构图和不敢有丝毫创新的传统主义。

 
萨金特: “阿格纽夫人”:
《阿格纽夫人》是一幅最出色的肖像画。大约创作于19 世纪 90 年代初期。这时,他已从大量肖像订件的任务中练就了一手取用印象派外光技法的本领。他以严谨的写实去描绘肖像的全貌,通过洒脱的笔触与简练的色块创作肖像画上那种英国式的高雅。这种高雅的形象正是萨金特的肖像个性所特有的艺术趣味。在当时极受欢迎,不仅在英国,连后来反对之声极强的法国也一改以往对他的无理贬抑,转而表示出热情来。

在《阿格纽夫人》肖像上,萨金特运用一种较为灰暗的色调,实际上从整体效果看,它显得银光闪闪,无丝毫古典味,色调很透明,因则博得了社会广泛的赞誉。阿格纽夫人是一位英国贵妇。平时举止端庄,神情傲慢。画家不孚所望,在这幅肖像上展现了她的这些特点。由于色彩的作用,她的秀美减弱了她那不屑一顾的傲慢神色。脸部显得含情脉脉,一对眼睛又是那样凝神和多思,能现出丰富的内心表现。白色的衣裙配上一条宽阔的粉红缎带,缎带披搭在椅子的左侧,整个坐姿富有节奏感。薄薄的白色衣裙与背景又是那样和谐。蓝色的背景帷幕上点缀 着几行汉字模样的图案。画家似乎有意要让这位夫人具有某种雅好东方文化的兴致,而色调与构图,包括她斜靠于其上的那张英国古典沙发椅在内,仍是充满着英国情调的。

 
塞尚: “塞尚夫人像”

保罗•塞尚 (1839-1906)

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毕生追求表现形式,对运用色彩、造型有新的创造,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

在可以被当成二十世纪探索绘画先知的十九世纪画家中,从成就和影响来说,最有意义的乃是塞尚。他是一个很少为人理解的孤独者。他终生奋斗不息,为用颜料来表现他的艺术本质的观念而斗争。这些观念扎根于西方绘画的伟大传统之中,在包容性方面,甚至属于艺术中最革命的观念之列。

塞尚说过要“使印象主义成为象博物馆的艺术一样巩固的东西”,被文艺复兴所激发出的这句议论常被引用又屡遭非难。

塞尚在他的作品中,所寻找的就是真实,即绘画的真实。由于他逐渐感到,他的源泉必须是自然、人和他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世界的事物,而不是昔日的故事和神话。他希望,把这些源泉里出来的东西转换成绘画的新真实。

塞尚的成熟见解,是以他的方式经过了长期痛苦思考、研究和实践之后才达到的。在他的后期生活中,用语言怎么也讲不清楚这种理论见解。他的成功,也许更多地是通过在画布上的发现,即通过在画上所画的大自然的片断取得的,而不是靠在博物馆里所做的研究。

 
夏尔丹:《吹肥皂泡的少年》

18世纪下半叶,在法国罗可可美日益兴旺的同时还出现了另一种风格倾向----平民写实主义美术。平民写实主义与罗可可美术同样反对远离生活的古典主义,同样热衷于反映现实生活。但是,前者只面向社会上层,表现封建贵族和新兴资产阶级追求浮华享乐的审美情趣,而后者面向的是社会中下层,表现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和自然、亲切、朴实的审美情趣;前者突破了17世纪法国艺术只满足于君王口味的狭小范围;而后者则进一步突破了罗可可艺术只满足于上层贵族欣赏趣味的局限,使艺术更进一步走向了民主。

18世纪中叶,法国资产阶级进步的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狄德罗为推翻封建等级专制和教会权威,以35卷本的“百科全书”形式作为“启蒙主义”的纲领:在政治上主张开明之治和民主政体;在艺术上提倡“自由”“人道”“道德”和“教益”:致使18世纪法国的写实绘画从“第一等级”(君主、僧侣)、“第二等级”(贵族)扩展到“第三等级”(农民、市民和资产阶级)并且从单纯地反映市民世俗生活转向了对社会问题的揭示和道德命题的说教。

夏尔丹是极受狄德罗称赞的画家之一。他擅长静物画,也擅长风俗画;并且试图通过静物画来反映城市平民的生活趣味,通过风俗画来反映城市平民和善、友好、勤劳、俭朴的美好品德。

《吹肥皂泡的少年》是夏尔丹早年的一幅风俗画:一个衣着破旧但不失为整洁的少年正在从室内向室外吹着肥皂泡,他聚精会神小心翼翼地将肥皂泡越吹越大,越吹越大……还有一个孩子,看上去仅有3、4岁,正踮着脚扒着窗台使劲从室内向室外观看……

题材非常普通,情境极为单纯,这是一种清闲、安逸的生活情趣,反映了下层平民的孩子们自然、俭朴、淳厚、善良的美好情感。
 

 
柯罗: 珍珠女郎

1868-1870年 70×55厘米
  巴黎卢浮宫藏
   作品简介
  
  《头戴珍珠的女郎》(作于1868~1870年间,约70×55厘米,现藏巴黎卢浮宫)是一幅色彩优美的肖像杰作,它描绘一个戴着用树叶编的“花环”的青年女子。一片树叶在她的前额投下了影子,观众把这个影子误认作珍珠。

  《头戴珍珠的女郎》在卢浮宫展出时,是与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室》并排的,观众非常清晰地比较出两者的艺术观念的差别。柯罗笔下妇女的表情,都有一个共同性,即是凝视与沉思性,缺少笑容,说明画家中是在追求某种讨好人的表面效果。模特儿按照画家指定的意大利民间服饰来进行打扮。此外,这幅肖像标志着柯罗在人物画上的风格的衡定统一性,那就是始终以和谐和完整的艺术形象,使画面产生诗一般清新、浓郁的气氛,也如他的风景画那样。
  
   背景说明
  
   柯罗不仅热爱大自然,常常面对它而自我陶醉,而且也极擅画人物。尤其是他笔下的少女(以及一部分裸体)形象,具有一种与自然格调相对应的朴素而清新的美感。比较著名的女性肖像画如这里要欣赏的三幅:《读书间歇的女人》、《阿戈斯蒂娜》、《头戴珍珠的女郎》,此外,还有《弹曼陀铃的女郎》(1850~1855年作)、《蓝衣少妇》(1874年作)和一些野外裸体画《梳妆》(1859年作)、《狄安娜之浴》、《维纳斯出浴》等等。这些肖像和裸体女性像,都是画家以真实人物为模物儿的,然而裸体画,则喜欢冠以神话标题。他画的女性肖像并不娇美。在他1866年身体不佳的时期,他画室里所雇请的女模物儿尽是些穆夫塔尔街上的“意大利女人”或蒙马特尔时装店的女工。这些女性平时较为粗俗,可是搬进柯罗的画面以后,她们就不再显现本来的秉性了,而变成了女祭司、女水神、缪斯、维纳斯之类,或者是一些颇富思想、含情脉脉的大家闺秀了。

   其次,柯罗面对模物儿从不要求对象纹丝不动地为他作一种固定的姿势。一位研究柯罗艺术的同时代评论家莱蒙•布耶说:“柯罗一生爱画摆动的树叶和‘活动的模特’。他从来不照搬照抄,冷漠地把自己的心思花在对模特儿的笔头加工上。他一贯热望‘表现生活’,更确切地说,表现自己对生活的幻想。”巴比松画家杜彼尼有一个孩子,惯于在摆模特儿时动来动去,又唱又笑。有人制止他,柯罗却反对,他说:“我正好需要这样。我不是那种在艺术作品中追求貌似的人。我的目的是表现生活。我需要活动的模特儿。”
 

 
凡.高 --向日葵
1888年 91×72厘米


  我们都知道,向日葵是凡高最被人熟知的作品。其实应该说是一组作品。凡高一直迷恋着这种很有象征意味的花,尤其是在阿尔(与高更的到来有关)。凡高用强烈的色彩,饱满的笔触,为我们展示了这种生命力旺盛的“太阳之花”。每次看到它,总会有一些激动,总能感觉到生命的力量(虽然是在花瓶中)。这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现存于伦敦国家画廊的向日葵(瓶中的15朵向日葵)
  
  “向日葵称得上是我的东西” --凡高
  
  “我越是年老丑陋,令人讨厌,贫病交加,越要用鲜艳华丽,精心设计的色彩,为自己雪耻...”--凡高
  
  “他的笔触坚实有力,大胆恣肆,把向日葵绚丽的光泽,饱满的轮廓绘画得淋漓尽致。”
  --《西洋巨匠美术丛书-凡高》
  
  “向日葵是凡高的崇拜物...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的花朵,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的感情烈火的写照。”
  --《世界名画与巨匠-凡高》
  
  “对凡高而言,向日葵具有特别的意义。黄色意味着友谊与希望,画本身象征‘感谢’...”
 

 
无名女郎
克拉姆斯科依

油画 1883年 75.5×99厘米
  藏于特列恰可夫画廊
  《无名女郎》是一幅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作品,也是克拉姆斯科依精心塑造的一位知识女性的形象。她仪表非凡,穿戴着北国冬季在上流社会仕女流行的服饰,坐在华贵的敞篷车上神情高傲地望着观众。根据她那自尊的气派,有人猜测是安娜.卡列尼娜文学形象的化身,因为创作此画的1883年,正是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问世不久,并在社会上引起轰动的年代。但也有人说,她是亚历山大剧院的一位著名的女演员,理由是在这幅画的背景上可以看到这个剧院的建筑物。这两种说法都有一定的根据,而画家本人却并未就此事发表过意见。因为克拉姆斯科依是一位著名的肖像画家,而在这幅作中却没有标出品具体对象的名字,可见这是一幅根据一定的原型创造的一个形象。这幅画一度作为画家未完成作品保存在自己的画室中,没有立即参加展览。
  
  依凡.尼古拉耶维奇.克拉姆斯科依(1837-1887)是俄罗斯“巡回画派”的创始人和思想领袖之一。他不仅是当时杰出的艺术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而且是卓有成就的大画家。“巡回画派”是发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的一个民主主义、现实主义的进步艺术流派,它从1870年正式成立起,到1923年止,对俄国十九世纪后半期至二十世纪初的绘画起了巨大的作用,使俄国的绘画艺术进入到世界范围。这个画派在艺术上主张“没有思想就没有艺术”,画“必须反映生活中深远的思想,否则,不论它是什么形式,都不过是一张如实记录的照片”。他们提出艺术必须“到民间去”,绘画应该是“民族的”,应该关怀现实,“艺术家的使命……在于真实地再现生活”。克拉姆斯科依是巡回画派的组织者、领袖,同时也是以其创作的身体力行者。克拉姆斯科依出生在伏龙涅什省奥斯特洛戈日斯克城一个贫苦的市民家庭。少年时代当过仆役、乡村的文书和照相底片修理工。后来因偶然的机会到彼得堡,1857年考入皇家美术学院。但他并没有丧失对生活和艺术的独立思考,六十年代以后,他受革命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成为学院中进步学生的公认的领袖。1863年,以他为首的十四个学院的毕业生,为了要求以自由命题来取代学院规定的脱离现实的画题,拒绝参加金质大奖赛,毅然离开学院,另组“彼得堡自由美术家协会”;至七十年代,又组建“巡回艺术展览协会”。该会于1870年成立,1871年10月举行第一次巡回艺术展览会,与学院的展览会分庭抗礼。后来,巡回画展于八十年代成为俄国民众最欢迎最热爱的画展,而美术学院则门庭冷落,乏人参观。 作为画家的克拉姆斯科依,在艺术上对荷兰的伦勃朗、西班牙的委拉士贵兹做过认真的研究,在肖像画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善于从人物的眼神揭示其社会心理特征,所作大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和艺术家,也画有不少农民肖像。代表作有《托尔斯泰像》、《涅克拉索夫象》、《月夜》和这幅《无名女郎》。这幅肖像画并不是一个具体人物的肖像,而是画家的理想创造。她坐在华贵的敞篷车上,高傲地望着观众,她那不凡的气派和自尊,给人以刚毅、果断、满怀思绪,散发着青春活力的深刻印象。 画面以冬天的城市为背景,白雪覆盖着屋顶,朦胧湿润的天空,使人感到寒意。女郎的毛皮手笼、镯子、帽子上的白色羽毛、蓝紫色的领结,都表现得极为精到。而最令人惊叹的是人物的精神气质,实在被描绘得精湛绝伦。它确实无愧为一幅杰出的性格肖像画名作。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