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喜的乡愁

我的风格, 就是这东西南北无处不在的风, 有时会吹得你晕头转向, 有时会吹得你神清气爽, 但你永远不用怀疑风的真实, 与不羁。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不厌其烦地, 做着梦。

我家的阳台, 离对面人家十几米的距离, 正好看进亭子间 -- 一楼和二楼间的那个拐角, 就在灶间的顶上。 有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女孩儿, 在窗口做功课; 左比右比欣赏新买的连衣裙; 对着书桌背后的妆镜梳头 -- 她梳着齐眉的童花头, 爷爷总说小姑娘梳那种头好看; 早晨下楼去拿牛奶, 下午下楼去拿晚报。 有时看我在阳台上无聊, 会冲我招招手, 笑笑, 仿佛我们是多年的老朋友。

弄堂正入口曾经是有个老虎灶的, 就是一个烧水的铺子,可以去泡开水,自家就节省点煤饼。 有的老虎灶还能泡壶茶, 让人牛饮的那种, 解渴。 我们弄堂口这个很小, 除了灶头, 就没转身的地方了,烧水的老头儿就搬个小竹凳坐在门口, 笑呵呵看着人来人往, 都是老邻居, 问个好心里都舒服。 早晨去买大饼油条的时候常看到几家人家的姆妈提着2个热水瓶回来, 走得笃悠悠的, 看看隔壁阿婆的篮子里装了些什么时鲜菜。

买早饭通常是奶奶的事情。葱花的芝麻大饼, 烤得焦香焦香。 有时买来糯米粢饭, 拿回家里, 奶奶再掏出手绢包住饭团,把米和油条压压紧。 心情好的时候早一天下午去瑞金宾馆的面包房买新出炉的法式小面包,排老长的队, 那面包真香啊! 认识的人凡是吃过的, 都说没有比那个更好的面包了, 法国也找不到。 我最喜欢却还是自家的泡饭, 隔夜的冷饭 -- 最好是带点焦黄 -- 加水一滚, 过着扬州酱菜 -- 宝塔,什锦,还有特产的黄泥螺, 别提多鲜了。

老虎灶的对马路有过一个国营商店的, 我们不常去那里买东西, 除了奶奶隔几个月去拷点雪花膏来, 一个小瓶子, 就从店中的大瓶子里挖点。我到现在也不知道这价钱是怎么算的,反正是便宜得很, 连个牌子都没有, 到80岁了奶奶的皮肤还是好得让我吃惊。

每天上学路过的是弄堂后面的胭脂店, 几个平米的小铺子, 从草纸到香烟到肥皂, 从酱油到可乐到棒冰, 堆得满满当当, 味道还很好闻。 柜台上总放着一个很大的玻璃缸子, 里面摞着那种细长的泡泡糖 -- 白底带红色的包装,简单美观, 忘了什么名字, 总之是小孩子们都喜欢的东西, 每次路过我就张望几眼, 觉得那么好看。 夏天的傍晚,有时候爷爷奶奶给我几角钱拎着瓶子去拷点酱油,买一条固本肥皂, 或是捧打草纸回来, 我是满心雀跃, 穿着睡裙就往外跑。 往往就能遇到对面亭子间的女孩子, 也穿着睡裙 -- 一看都知道是家里人做的, 特别的花布,一致的式样, 见到时一样的笑脸 -- 弄堂女孩儿的。

楼下人家也有这样一个女孩儿,大好几岁。 夏日的清晨,在我还只会在阳台看着墙壁上新爬上来的喇叭花的年龄,她已经是个美丽的少女了, 喜欢梳着羊角辫,白衣红裙, 在楼下眯着眼仰头要教我唱歌。 她的歌声那么清脆动人,阳光洒在脸上,像那藤上轻摆的喇叭花, 满是绽放的骄傲和自豪。

女孩儿大了,就更常往弄堂后面跑。 后门口上, 是不能忽略的公用电话间。 三分钟算一个电话,一个个累计下去。 电话间值班的阿婆通常是弄堂的热心人,谁家她都熟悉。 “XX家的电话!”, 她在楼下叫几声, 里面的人就急匆匆跑出来。 听电话的时候, 阿婆就在边上咪咪笑着看你, 也听着。 好像也没有什么人抱怨, 也许那时候没有那么多的秘密和火气吧。女孩儿出来时,脸常是红红的,还要和那老太太顶顶嘴 -- 阿婆,哪有这么多三分钟啊。  出国很多年后第一次回去探亲, 临走前一天的晚上, 认识多年的男孩打电话来送行, 放下电话,阿婆神秘兮兮地问 “小囡大了, 有男朋友了? 就算你一个电话好了。”。外面的路灯亮了,听到人家咝的一声起油锅炒菜, 心里突然就痒痒的。

电话间7点就关门了,意味着生活一天中告了一个段落。 到9点钟,就会有个老爷子, 摇着小铃铛,从头走到尾, 拉着调子提醒大家“小心炉火, 脚踏车推进去”, 算是拉幕。 每天听一遍, 也成了过日子不可缺的部分。

不可或缺的部分, 想来真是有那么多,习惯着成了自然,空气一般。  走开了,才发现已经一个人走得很远,万家灯火都在背后。 空气一般的,还有走街串巷的弹棉花的吆喝, 爆米花的热闹孤单, 街口一个老婆婆和一口小炉子 -- 慢吞吞热气腾腾地炸萝卜丝饼。。。

而街的远处,飘来了一阵歌声,声音那么清脆动人 --

“让我们荡起双桨
小船儿推开波浪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
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红领巾迎着太阳
阳光洒在海面上
水中鱼儿望着我们
悄悄地听我们愉快唱歌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做完了一天的功课
我们来尽情欢乐
我问你亲爱的伙伴
谁给我们安排下幸福的生活
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
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





曾经的老虎灶,图片来源于网上

艾丽思笔记 发表评论于
小风呀,你的日本菜呢?

我担心你把图都给烤焦了:))
风谷 发表评论于
小阿的感觉还是蛮敏锐的。 欢喜是温馨的, 乡愁是带点咸味儿的。=))
阿里的画廊 发表评论于
小风,你该回去看看了。。 看得我又觉得温馨,又觉得心酸。。
风谷 发表评论于
欢迎盒子。

象老虎灶之类的东西,当时并不觉得如何,后来才发现都记住了。
人間的盒子 发表评论于
读上去好亲切, 写得真好, 那张网上找到的图是老虎灶吗? 我比你还高寿(哈哈), 但还是想不起老虎灶是什么样的了。玩笑哦, 谢谢好文, 我再去读你些别的。
风谷 发表评论于
雷鸟, 谢谢夸奖!
“上海的弄堂,北京的四合院,都是有中国特色的能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民居设计。”
--的确是的。 例如以前好象就没有那么多老年人得痴呆症。 人与人的交流少了,后果其实是很严重的。 如何平衡生活的现代化和人文化值得想想。
不是说大家一定都得挤在一起,没有太多的个人空间和隐私, 而是有了空间后是不是也能想到融合。
前天广播中偶尔听到在说relationship, 提到一句,很多人都是“out of sight, out of mind", 蛮有意思的。
风谷 发表评论于
Iris, 要是我能写出你的, 你能写出我的,这, 这不就乱套了。哈哈,那倒也不至于。小猪语录 -- 形式的不同,不代表大象和小猪本质的不同。 你要小猪学大象的昂首阔步,长鼻东一甩西一甩却总不偏离方向,也很难啊!说到白描,过一阵子再仔细谈。要写的实在太多,明天希望能再给你上盘“日本菜”。

thunder_bird 发表评论于
嗯,写的真棒!

羡慕弄堂里的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那样的亲密和谐。上海的弄堂,北京的四合院,都是有中国特色的能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民居设计。可惜它们是越来越少了
艾丽思笔记 发表评论于
这篇真好,我一辈子也写不出来,所以,应该算是我写的:))

你最好的文章,都有一个特点,如白描,如淡墨,然而心底有激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