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爹与中国导弹潜艇 一.绿色的机房
2006-02-08 09:14:31
大中小
写这个东西是因为老萨家里有事。家里有事,长的文章写不成了,但萨这个人的特点是想放松的时候就写点儿东西,那就把这个题目写了吧,虽然是短了些。
我相信萨爹在这件事情上,有更精彩的内容可说,但是他没有讲,我也没法说 -- 保密的问题是在其次,关键是个人性格,萨爹这人属葫芦的,您想啊,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人,他肚子里有的是故事,但此人当年语文属于不及格水平的,讲不出来那是天性,逼着他讲,那闹不好会出人命的。萨娘出书一本一本的,里里外外都看得清楚是萨爹的高参,让他自己写,那东西就没法看了。除了科学论文,萨爹这辈子好像我就没见他写过东西。
萨爹要讲东西,也是狼啃过的猪排一样,赤裸裸,硬邦邦,再让你找不到一点儿修饰性的东西在上头。
萨爹和导弹潜水艇打过交道,是我一次无意中发现的。
那是中学的时候,到萨爹的单位看书复习功课,数学所和计算中心隔着一条马路,对着,门口是上刺刀的士兵站岗,其实里面连楼道的灯泡都憋了不少,办公室里木头办公桌上面铺着胶皮,我是看不出来有什么好神秘的。有趣的是旁边穿过一个铁栅栏门是食堂,铁栅栏门口也有士兵站岗,这站岗是看谁呢?防着人哄抢食堂吧?萨爹的办公室在四楼,顶上还有一个乒乓球台,看累了,就上去打乒乓球,打完了下来,也巧,就看到萨爹从他们机房出来 -- 那儿出入是要门卡的,这时正拆迁去外专公寓东面的新机房。
我也是一时好奇,问萨爹 -- 爸,我还没进过你们机房呢,能不能带我看看?
因为萨从来对那儿没有好奇过,萨爹听了好象挺高兴,这小子终于对我这一行有兴趣啦。(后来也没能培养出兴趣来,萨大学报的是文科),就带上萨进机房里面去转转。
中科院的机房相当完善,虽说正在拆迁,依然十分规整,铺的塑料砖,有机玻璃隔断,出入换拖鞋,现在这已经不算什么了,八十年代,小萨感觉很开眼。
记得那时我看着靠墙一排一排的神秘机器十分惊讶,心想这是什么新式计算机吧?后来萨爹才告诉我,那根本不是什么特别的玩艺儿,而是老式的磁带机。。。
经过一间放满杂物的房间,萨爹不经意的说了一句 -- 这儿,是原来做潜艇项目时候的机房。
嗯?潜艇?萨忍不住仔细的打量这个房间,房间相当宽敞,但看不出有什么特别,只是墙壁是草绿色,地板是乳白色,齐整一些罢了,此时,里面堆满了奇形怪状的机器,就是一个库房罢了。
潜艇要计算机?我下意识的问了一句。
当然,萨爹想了想,说 -- 比如导弹打出去以后,艇体怎样复位,没有计算机控制那是不行的。。。
导弹潜艇?!
萨爹与中国导弹潜艇 二.打破葫芦的办法
2006-02-08 09:20:47
大中小
那时候,萨订阅《舰船知识》,1982年有一篇《骑鲸蹈海射神箭》,描述的是中国潜艇水下发射导弹的场面。那时候的萨是初中学生,对发射导弹的潜艇官兵佩服得不得了,但做梦也想不到这里边和我这不言不语的老爹有啥关系。
不过也就是那么一个掠影而已,当时萨爹没有继续讲,萨也没有继续问 -- 为什么不问?好像因为萨爹下面给萨看另一个房间,说那个叫“小银河”,是部队出钱给科学院的。。。
这个就是设计正牌子银河机时的雏形,当年中国的“争气机”阿!
萨就把潜艇这茬儿给忘了。
过了这么多年,在日本看一本1983年版《世界的舰船》杂志,发现有一个日本记者推测中国第一次潜射导弹试验的细节,这家伙很厉害的推测道:“中国第一次潜射导弹的发射艇是XXX型,排水量约XXXX吨,人员约130名,在大连原星浦浴场海区发射,导弹射程1900公里,中国派出两艘万吨观测船跟踪,一艘在大连附近,一艘在冲绳以南。。。”
这个人没有特殊的情报来源,完全是依靠看中国公开杂志,闭门造车的本事推测出来的!
所以,我本来想写他的推理过程,那也是很有趣的,不过,看来今天的时间是不够了。所以只好写其中的一段插曲。
这段插曲就是鬼子记者推测道:“中国在这艘潜艇上使用了全新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显示了中国电子技术的进步。”
这段的推理倒是不复杂,这艘潜艇的原型是苏联艇,中国记者报道中提到“几个大步穿过电子控制舱。。。电子控制舱里的计算机控制台上,五颜六色的显示灯闪闪烁烁”,鬼子说该型苏联艇的电子控制舱很小,根本不需要几个大步穿过,显然是中国人使用了全新的计算机系统,在不可能得到其他国家产品的时代,这只能是中国自行生产的,由此可见,中国的电子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
一瞬间,忽然想到了萨爹说的那个潜艇用计算机的机房。
于是,一个电话打过去,想问问萨爹 -- 这鬼子说的有谱没有?
电话是萨娘接的,问我什么事。我问,我老爹是不是搞过导弹潜艇的计算机系统阿?
萨娘是个炮筒子脑袋,马上答道: 对阿,他还是项目组副组长呢,你怎么问这个?又是网上谁给捅出去了?
?!
萨爹来接电话了,一听我说的是这件事,愣了一下,让我把前因后果说了,最后说,我是搞过这个项目,那个日本记者。。。太厉害了。不过,都几十年了吧?那时候连软盘还没有呢。。。
你们的计算机可够窭的阿,占那么大一间。
小萨是不是找死呢这么跟萨爹说话?谁敢阿,问题对这样的人你非如此刺激不行,别看萨爹平时温文尔雅的,你要是在他自己这一亩三分地里惹他一下,那闷葫芦就该开窟窿了。。。
啊,你这是什么话?萨爹急了。
葫芦打破了。
萨爹与中国导弹潜艇 三.欧洲小城的中国人
2006-02-08 09:27:56
大中小
写萨爹和导弹潜艇的事情,这两天萨给了不少嘱咐,有些东西,只好放弃,怕给老爷子惹麻烦,但是,下面这一部分,老爷子虽然嘱咐我不要写,还是忍不住写了出来。当然,写法上我需要注意一些。
萨爹其人,性格恬淡冷静,循规蹈矩,很少有特别动情的时候,可是这次萨有了女儿,向家里报告发去小家伙的照片若干,萨娘激动之余,告诉我,当年看到萨百日的照片,萨爹形容自己的感受,曾经用了“泪流满面”的说法。
我问萨爹 -- 真的么?
萨爹在网上沉默良久,回答:是。
当时的萨爹在哪里?我早已经知道,当时在干什么?我一直不了解,这次,也依然是不了解。
萨爹,当时在一个小城。
中国第一代导弹潜艇上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完全是我们自己搞出来的么?萨爹曾经给我肯定的答复,但是,后来他又提到,从国外获得的资料,也有很大帮助,主要是避免了一些设计上的弯路,同时,可作参考。
中国的第一代导弹潜艇下水的时候,上面既没有导弹,也没有计算机系统。换句话说,有枪无弹,但是,已经足以给某些国家构成巨大的压力了。把这个“空壳子”下水,是中国威慑战略的一部妙棋。
导弹和计算机系统的设计,实际都是在潜艇下水后完成的。
19xx年x月,四个西服笔挺的中国人,出现在一个古老的欧洲小城,在这里逗留了八个月,他们都是中国科学院的工作人员,没有军方背景,萨爹是四个人中唯一的非党员。因为萨爹的嘱咐,萨只能把这个国家的名字隐去,不过,可以给大家一些蛛丝马迹,这个国家当时和中国没有建交,直到今天,她也没有导弹潜艇,但是其潜艇是世界最精美的战争产物之一。有趣的是萨爹他们回国不久,两国就建立了大使级外交关系。1983年,萨爹再次访问这个公司,带去了十几名科研人员,算是两国相当早的纯科技相互交流。
没有任何理由要把中国的潜艇事业的发展和萨爹他们四个人的访问联系在一起。只是时间的巧合而已。
不过,想提一句的是 -- 中国的苏-27是纯粹的苏俄设计么?
苏俄设计的苏-27能在海南岛出没么?
至少一部分是重新设计的。。。。
回忆那段生活,萨爹极少提到他们的实质访问内容,只提到过一些趣事 --- 人家很快就制止了中国人穿西服的做法,因为这“太醒目”,那里很少有四个人一样正规的这样穿衣服上街;萨爹他们四个原来科学院培养留法未能成行的,所以工作起来是中国人说法语,翻译给X国的翻译,翻译成X语,再返回来。。。;配合萨爹他们工作的秘书叫莫尼卡,说对中国非常有兴趣,对萨爹说,如果有机会,她要到中国旅游,问能否在萨爹家借宿,“只要一个小房间就可以了”,可怜,萨爹当时还在中关村88楼住宿舍呢,真有了“一个小房间”,已经是1979年,也不能借给莫尼卡,否则我们母子就要流浪街头了。
还有当时该国的收入令人咂舌。
当时,萨爹他们属于交流的学者,所以只给补助,一个月1500货币单位,其中750交公,750自用做生活费,然而,这对萨爹来说感觉是惊人的收入,因为他的月工资只有四十几块人民币,那种货币单位对人民币现在大概是1:7,而当时是2:1。
萨爹是在萨出生12天后出国的,既然选定了你,就无法改变行程。萨本来的预产期是在三个星期之后,结果为了和老爹早点儿见面,就。。。
实际上当然不是这样的事情,实际上是因为萨娘在中科院的食堂吃元宵节的元宵,那东西不熟,引发萨娘呕吐,一阵折腾以后平滑肌收缩,萨就提前出世了。 --- 有趣的是因此萨至今对元宵敬而远之,不知道是否胎里带来的反感。
出来是出来了,但重量稍微轻了些,萨的祖母准备的所有衣物完全无法使用,老太太形容 ?--你小时候那手都没劲儿抬起来,耷拉着,就像。。。鸡爪子一样。。。
12天后,萨爹束装出发。他们当时不允许与国内作私人通信,理由有二,第一,工作性质,第二,时间只有八个月,不足一年。
三个多月后,萨爹的一位朋友作为第二批前去那个小城,萨娘知道带信是不允许的,就把下面这张照片带给了萨爹。
这,也是萨的第一张照片。
萨爹看后,“泪流满面”。
他说,一直担心我活不了。。。
那一天,萨爹从办公室出来,在回住处的路上,看到一朵石竹花开得很灿烂。
从来不知道浪漫为何物的萨爹,把这朵石竹花采了下来,夹在自己的笔记本中,那个本子中,也夹着萨的这张照片。
这朵干了的石竹花,压得如同纸一样薄,今天,已经是我家最珍贵的收藏了。
萨爹与中国导弹潜艇 四.军装是一条生死线
2006-02-08 09:32:26
大中小
写完上面的一段,不免会有朋友窥破萨的下意识,-- 萨写到萨爹的石竹花,其实萨也作了同样的事情。在我的女儿出生之前,一对朋友来做客,当时估计小家伙应该已经出世,所以带来一大束郁金香,遗憾的是小家伙还稳如泰山。
奇怪的是,一般剪下来的郁金香花期不会超过十天,到小家伙出世,这一束郁金香却一直怒放了十九天!似乎隐喻着即将来加入我们的是一个小小姑娘。
萨于是学了萨爹,将这郁金香的花瓣一片片摘下来,夹在了一本旧书中,我想,等女儿长到成年的时候,再给她看这些美丽的纪念吧。
萨爹和导弹潜艇的故事,我本来只准备写个短篇,但是写起来却拉长了,而且,因为写的时候思维不够清晰,一度出现了一些问题,有从事军工的朋友看过后指出萨谈的一些内容今天仍然属于敏感问题,比如上文的欧洲国家,已经有些朋友推测出了它的国名。我只好尽量的进行了修改,避免问题。
但是后面这样的狐狸尾巴可是不敢露了,讲一些平常的内容吧。
比如发射导弹的这条艇,现在来说已经相当落后了,说说无妨。
前面有朋友提到,从事导弹发射试验的这艘潜艇不应该是一艘核潜艇,而应该是常规动力,这一点萨爹给予了证实,而且,这条艇并不大,只是造型相当古怪。
艇的排水量小,乘员也少,总计不到100人,但是,出海打导弹的时候,艇上人数140,多出来那几十口子,都是专家,当年的新闻报道中提到的科研组全体上艇,就是这次,不过,萨爹没有上艇,而且,参与计算机系统研制的科学院人员都没有上艇。
原因是所有上艇人员都是军人,科学院的人员不属于部队系统,所以不上艇(萨爹情况最特殊,他是非党员,所以整个研制过程,他一次都没有登艇)。
但是发射试验当时,潜艇的通信天线是浮出水面的(这个,希望没有犯规阿。。。),所以,和艇内是实时的通信,萨爹说那种紧张是一样的,只是,平时和部队的同事吃,住都在一起,工作在一起,并没觉得彼此有什么不同,到紧要关头,一身军装就成了生死线,部队的同事从容登艇出海,他们却被留在岸上,那种感受萨爹找了半天词也没有想出该怎样形容。
我想,用那个词形容好呢?义无反顾?慷慨赴义?似乎都无法和萨爹想表达的意思相吻合。
忽然想到了徐良曾经唱过一首歌,叫做 --- 护国军魂。
萨爹告诉我,当时心中感觉很悲壮,因为几个月前,就是这条艇出过一次相当危险的事故。
值得一提的是,那一次的事故中,计算机系统经受住了考验。
萨爹说这套计算机系统,是科学院按照部队要求,自行“设计制造”的,就在我看到过的那个房间里,制造出了第一套雏形系统。 -- 今天的科研院所已经纸上谈兵的居多,当时科学院是前店后厂,实力雄厚,501,502等等都是科学院直属厂,有些厂子连代号都没有,但是技术实力一流,这么说吧,科研人员下单子,就是恐龙,它也能造出来。
说造恐龙是开玩笑,但科学院直属厂大比武的时候,车工的一个基本技术是车一米长的杆,那什么水平吧。。。当然这是说车工,电子产品,当时科学院的生产,也是非常厉害的。
就是这样厉害的厂子,生产出来的东西,萨爹说,成本比国外同样产品贵多了。
原因何在?
还是电子产品的生产工艺不行,这玩意儿毕竟不是机械产品,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整体科技水平。直到今天,中国科技人员的设计能力绝对是世界一流,但我们的工艺,也绝对是总达不到世界一流。
导弹潜艇的计算机生产,今天说来有些啼笑皆非 -- 每一个零件生产10-20件,由科研人员鉴定后挑选质量好的使用,这样下来,成本当然直线上升。
但是,除此之外,有什么法子呢?
中国人就经常用这种没法子的法子玩出令人瞠目结舌的游戏来。
萨爹与中国导弹潜艇 五.专家上艇
2006-02-08 09:39:16
大中小
有朋友对于导弹潜艇出航为何要带着一队专家“陪绑”感到惊讶,普遍的感觉是一旦出问题,损失也太大了。
其实,专家出海,自有专家出海的道理。那个时代的专家,和今天我们专家的概念不太一样。今天我们的专家也很多,但是假如导弹潜艇出海,大概是不需要跟着下水了,原因呢?科技进步了,专家的水平也不同了。
我问过萨爹,作计算机的专家上艇干什么?
萨爹比划了一个动作,说,拿着焊锡等着换管子阿。
他接着说这是开玩笑了,艇上不能让你烧着焊锡,但及时发现部件的问题,进行更换是常事。
兄弟在北京编程的时候,一度以快手自豪,碰上一位郝工,方才感叹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位能用Oracle包饺子,用Claron擀馄饨阿!无论客户提出怎样无理的要求,从来没见郝工为难过,那是绝对的专家,可是如果郝工给导弹潜艇编程,出海的时候带上他就纯属给自己找麻烦,-- 真要是计算机冒了烟除了喝水以外郝工大概没一点儿办法。
大概这就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讲不清的感觉。
但是萨爹这批人不太一样,这帮人不是纯粹的秀才。
我曾经问过萨爹,导弹潜艇这个项目里,你到底干了些什么?
他说的我不明白,虽然我也是干了十多年的IT。最后萨爹只好用最通俗的办法说-- 我拔了一些管子,摘了一些板子,把机体减小了一些而已。。。
萨爹还说了一句话令人惊讶,他说艇上的计算机没有机箱,只有面板,是敞着盖儿的。
这在今天作IT的会有些不可思议,就算你是大拿,你敢把Mainframe拆块板子下来?可萨爹那个时代的计算机,比如长城0520,他说每一个管子是干什么的,他都清楚。在那个时代,计算机软件和计算机硬件的区分并不大,所以那一批专家,不但是编程的秀才,每一个都是摆弄焊锡的好手。
萨爹讲那条艇上的计算机系统,真正每一个部件都是我们自己设计和制造出来的。可是,这套系统并不是很稳定,故障也是常见的,平均故障时间只有XX分钟。早期计算机的硬件问题远比软件问题多,那时的软件今天看来都简单的可笑(写的时候就不一样了,六十年代末还没有人看得懂的编程语言呢。)。今天我们骂微软的 Bug多,说明计算机的问题从硬件慢慢转向软件了。
这样,当导弹潜艇在水下开始工作的时候,必须要有如此熟悉系统的专家在侧,说成“陪绑”属于玩笑了。
令人不可思议么?
也没什么奇怪,萨爹是北大数学力学系出身的,但是1978年他却给家里组装了一件电器,什么呢?--- 电视机。
那是一台9英寸的黑白电视机,面板是银灰色塑料板,就是今天运东西怕损坏当垫衬的那种双层的塑料板,一磕一个白印,纤维板的机壳。可以看中央一台,北京一台,中央二台就很够呛,当时每到晚上七点新闻联播,院子里就是一声招呼 -- “到xx家看电视去。”
萨爹很得意,萨娘说他结婚的时候拉个电灯线都困难(萨爹说萨娘结婚的时候面条都不会煮),能有这份造就,全在转行搞了计算机。
不过他老得守着,因为这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不亮了,或者不响了。。。
萨爹这个本事保持到1993年,我当时买了一台杂牌子的486/66,用了几个月忽然不亮了,萨爹说我来修。
主板上他给焊了两根线,平行的,如同两根脐带,居然又跑了起来,这块主板我至今保存,有时间扫描上来大家看看,反正我这个半路出家的不知道他搞得什么玄虚。
再后来换奔腾,萨爹说,这个我玩不转了。。。
那天潜艇出航,萨爹说他不能上艇,因为他不是党员,而且不是军人,按规定不能上,但科学院人员上艇的也有,那就是是他的好友,后来中科院数学所的汪德林研究员,因为他那一摊实在没有别人更熟悉。
汪先生和萨爹睡一个宿舍,那天夜里萨爹辗转难眠。
汪先生鼾声如雷,要闹钟叫早。
有朋友说当时有一条船,下海的家属都在船上,萨爹在岸上的指挥所里,那里可以望到潜艇所在的海面。
汪太太没有来,她有海外关系。
今天的汪先生,在香港作老板,我们知道,他的太太,是香港一位富商的独生女儿,他的公司是从老泰山那里继承过来的,不过内容,已经改了作IT。汪先生依然经常回国,和老朋友们相会,吃科学院食堂的酱肘子,他们总有项目可作。九十年代科学院最困难的时候要求研究员们自己找项目给自己发工资,还要有资金上缴所里(我想很多人不知道当时的研究员为每个月一千多块钱的工资奔波挠头吧?),汪先生帮了很多老朋友的忙。
萨爹一直也不是党员,历史问题是一个,萨家不参与党派的传统也是一个,虽然在文革中这颇有大逆不道的感觉,但科学院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也算是有些特殊政策。
他参加项目的原因是技术好,但是技术好,有些内容不是党员不能接触也麻烦,工作不方便,他看什么总要很多手续。于是一天军代表和所里领导一起找他谈,说你有没有什么个人要求阿?
这种暗示当时是很明白的。
萨爹说:我爱人要下放到新疆,但孩子太小,能不能组织上帮忙让她留在北京?
军代表:。。。。
萨爹和中国导弹潜艇 六 和小平唱反调
2006-02-08 09:46:26
大中小
萨爹提出萨娘的问题来,其实是给当时的领导出了很大的一个难题。萨娘家历史底儿潮得很,包庇她接近路线问题。
“领导”这名声虽然好,好像是要FB就FB,要抢男罢女就抢男罢女,过来人在火上烤的感觉其实也很强烈。当时的领导有很多种,有的是坐着火箭指点江山的,有的是白天批斗晚上干活的。真正做实事的领导,文革里面多半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只好谨言慎行,还有的时候要装孙子,这样怪现象,大概只有那个特殊的时代才有吧。
所以,萨爹这个要求上去,“领导”也真是不好办,那一个不留神就是给自己下绊阿。
萨爹说那些天头儿们好像都有点儿躲着他走,这些人有良心,不好意思。
但人家还是真的去办了,尽了最大的努力,最后给萨娘搬得近了一点儿,不用去新疆了,放到河北隆化,成么?挺为难的和萨爹说。
结果萨弟生下来就是河北隆化的户口,这让我很羡慕了一番,因为自己到了小学还没有机会到外地走走呢。
后来还是邓小平重新上台后,胡耀邦给科学院搞五子登科,萨娘才回到北京。
所以萨爹对邓小平非常感激。
不过,感激归感激,导弹潜艇发射成功(不是第一次发射,是核潜艇发射成功后)后的一次座谈上,萨爹却来了一回“反邓”。
那次座谈范围不大,主题是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方向,来的有国内的计算机专家,还有从那个欧洲国家来的专家,主持的是我国一位副总理级别的领导,萨爹记得那位领导让翻译对那个专家说 -- “困难的时候帮了我们,非常感谢,以后你们会知道,我们中国人是够朋友的。”
我想这并不是空头支票,这个国家直到今天都是中国在欧洲最好的朋友。
患难之交吧,对朋友,只要你不是琢磨我家的菜园子,中国人都是挺够朋友的。
中间,领导问萨爹:xx同志,你也说说,你的看法呢?
萨爹比较不善言辞,所以谈得不多,他说了一点关于大型机研制方面的意见,话锋一转,忽然鬼使神差的冒出一句来:现在有一种说法我觉得很不科学,小平同志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计算机怎么能从娃娃抓起呢?
刷,大伙儿都安静了。
那位领导也很吃惊,说你细说一下。
谈到专业问题,萨爹就恢复本色了,侃侃而谈,讲计算机是高科技阿,需要很深的数理化基础,这样的学问娃娃怎么能做呢?再说,一台计算机要多少钱?谁家的娃娃用得起?还有关联的机房设备,卫生设备等等,从娃娃抓起,小平同志这样说说轻松,但是不科学,我们当年有过大跃进亩产万斤,以后可不能再出这样的教训啦!
领导就挺认真的记下来了,那时候很强调外行不能领导内行。。。
值得一提的是,旁边的专家多数都支持萨爹的意见,有人说他是“仗义执言”“忠言逆耳”。
这件事情对萨爹的前途毫无影响,开完会,他照样干他的研究。这个观点他坚持了相当长的时间,而且不少他的同行们都有同样的看法。只是过了不到十年,萨爹就万分惊讶的看到计算机和互联网象狂飙一样席卷中国大地,他再也不提这件事儿了,别人提起来他很脸红。
我想萨爹的感觉就是给自己挖了一个坑。
在对计算机技术上,无疑小平同志是没法跟萨爹较量的,但是从对发展问题的敏感上,他可就没法和小平同志比了,当时大多数的专家也和他差不多。
有趣的是萨大学毕业后转行搞IT,萨爹又给自己挖了一次坑,说小萨是学文的,他怎么能搞计算机呢?
这回轮不到小平同志来教训他的,出来给他当头一棒的是萨的奶奶,在老太太的支持下,萨吃上了这碗饭,而且一直吃到了今天。。。
可怜的萨爹。
[完]
这一篇游离开了潜艇的主题,因为一些限制使我不得不放弃了真正和潜艇有关的内容,其实萨爹讲过一段非常精彩的内容,是导弹发射前一年我们的导弹潜艇的一次事故,那回差一点就浮不上来了,幸好有个好艇长。虽然事故不是好事,但计算机系统满争气的,让他颇为骄傲。在这里向大家表示歉意并请求大家的理解。等到合适写的时候再写吧。
为了多少给爱好军事的朋友一点安慰,写一点关于另一个有关潜艇的项目吧,萨爹对中国第一艘导弹潜艇的一个不良评价是部件看起来粗糙笨重,不久前,他去一个老朋友那里做客,那老朋友是潜艇动力专业的。说起来是隔行隔山,但老爷子说今天的发动机可不一样了,他前两年作了一个项目,什么东西呢?新潜发动机的维修车间,什么样儿的?萨爹想不到,我也想不到,整个车间是一个全封闭,双重洗涤门的大池子,池子里装的什么?煤油。
新潜的发动机维修的时候要分解,拆下来的时候“七窍”都是橡皮塞子塞好的,沉到这个池子里,在煤油里拆开,维护,然后重新装好,整个过程,发动机内部不接触空气。
真不一样了,象眼睛一样精细的好东西阿。
记得有一个报道说中国潜艇一次出其不意的在美国航母的旁边浮了出来,把人家吓了一大跳。
那么大个儿的潜艇开过来没听见,美国人是聋子么?
一笑。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