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南京东路中心地段
南京路,上海的母亲路。
一条蜿蜒曲折的马路,十里琳琅满目的商场,百年沧海桑田的变故,千秋是非功过的评说。
儿时,当我第一次知道上海,就知道了南京路。东头接着外滩,西面连着静安寺;听大人说,南京路上有无数的饭店和商家,你可以吃到任何你想吃的东西,你可以买到任何你想买到东西;你可以看到任何你想看到的东西;你可以听到任何你想听到的东西。大人还告诉我们,那里有二十四层楼高的国际饭店,乡下人抬头看楼顶,帽子会落到地上;那里有叮叮铛铛、摇摇晃晃的电车,把你从这头送到那头。
上中学了,随着父母就在上海定居、读书,从此就与南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无数次的地南京路上闲逛;无数次的在南京路上购物;无数次的在南京路上看游行;无数次的在南京路上游行;无数次的在南京路上观灯;无数次的无数次……
南京路,有我童年的欢乐,少年的狂燥,青年的骄傲,中年的思考;还会有我老年的回忆,以及很可能是晚年的归宿。
关于南京路的故事,不知有多少先人说过了。我这里记述的只是一个不是在上海出生,却是在上海长大,懂事,成家,立业,又视上海为其家的普通人的亲身经历。
每次回国,我都要去南京路好几次。会友、应酬、小吃、购物,有时什么都也不是,就是闲逛。第一次是在我阔别她六年之后的一个春节。那天,我站在南京路和西藏路的立交桥上,望着桥下南京路上那熙熙攘攘的人群,就像为人父锅子里的饺子,一个挤一个。我在美国住的小镇,几哩路也见不到一个行人。几年不见了,真是感慨万分,我迫不及待地大声疾呼:“南京路,我回来了。”可是我那微弱的声音,立即就被南京路上那喧哗的闹声湮没了。
千禧年夏日回去过。斯时,南京路已成了步行街。路还是那条路,楼还是那些楼;店还是那些店,人还是那么多;没了车,人们肆无忌惮地在南京路上横冲直闯。不经意地发现麦当劳、肯特鸡、必胜客、味千拉面、哈根达斯…… 已经抢滩南京路。高鼻子、蓝眼睛、黄头发、各种不同肤色的、各种不同年龄的老外们挽着我们年轻漂亮的上海姑娘(或中国姑娘)的手臂,亲亲热热、卿卿我我。人们已经熟视无睹了,不像二十年前,就读于上海二医学院的非洲留学生在淮海路上被上海的小伙子们围攻,原因就是他与一位上海的姑娘手拉手地漫步于夜色下的淮海路。上海的小伙子们也宽容了,大方了,有什么了不起?你们可以走进来,我们也可以走出去.
南京路,上海的母亲路。
一条蜿蜒曲折的马路,十里琳琅满目的商场,百年沧海桑田的变故,千秋是非功过的评说。
儿时,当我第一次知道上海,就知道了南京路。东头接着外滩,西面连着静安寺;听大人说,南京路上有无数的饭店和商家,你可以吃到任何你想吃的东西,你可以买到任何你想买到东西;你可以看到任何你想看到的东西;你可以听到任何你想听到的东西。大人还告诉我们,那里有二十四层楼高的国际饭店,乡下人抬头看楼顶,帽子会落到地上;那里有叮叮铛铛、摇摇晃晃的电车,把你从这头送到那头。
上中学了,随着父母就在上海定居、读书,从此就与南京路结下了不解之缘。无数次的地南京路上闲逛;无数次的在南京路上购物;无数次的在南京路上看游行;无数次的在南京路上游行;无数次的在南京路上观灯;无数次的无数次……
南京路,有我童年的欢乐,少年的狂燥,青年的骄傲,中年的思考;还会有我老年的回忆,以及很可能是晚年的归宿。
关于南京路的故事,不知有多少先人说过了。我这里记述的只是一个不是在上海出生,却是在上海长大,懂事,成家,立业,又视上海为其家的普通人的亲身经历。
每次回国,我都要去南京路好几次。会友、应酬、小吃、购物,有时什么都也不是,就是闲逛。第一次是在我阔别她六年之后的一个春节。那天,我站在南京路和西藏路的立交桥上,望着桥下南京路上那熙熙攘攘的人群,就像为人父锅子里的饺子,一个挤一个。我在美国住的小镇,几哩路也见不到一个行人。几年不见了,真是感慨万分,我迫不及待地大声疾呼:“南京路,我回来了。”可是我那微弱的声音,立即就被南京路上那喧哗的闹声湮没了。
图二 南京路步行街西端
千禧年夏日回去过。斯时,南京路已成了步行街。路还是那条路,楼还是那些楼;店还是那些店,人还是那么多;没了车,人们肆无忌惮地在南京路上横冲直闯。不经意地发现麦当劳、肯特鸡、必胜客、味千拉面、哈根达斯…… 已经抢滩南京路。高鼻子、蓝眼睛、黄头发、各种不同肤色的、各种不同年龄的老外们挽着我们年轻漂亮的上海姑娘(或中国姑娘)的手臂,亲亲热热、卿卿我我。人们已经熟视无睹了,不像二十年前,就读于上海二医学院的非洲留学生在淮海路上被上海的小伙子们围攻,原因就是他与一位上海的姑娘手拉手地漫步于夜色下的淮海路。上海的小伙子们也宽容了,大方了,有什么了不起?你们可以走进来,我们也可以走出去.
图三:南京路步行街东端
今年金秋十月前后,有幸重返故里。我是九月底回去的,恰逢上海迎来2006旅游节。九月十六日,旅游节组委会在淮海路举办了彩车游行。参加的各国代表团,载歌载舞与上海市民共渡周末。
今年金秋十月前后,有幸重返故里。我是九月底回去的,恰逢上海迎来2006旅游节。九月十六日,旅游节组委会在淮海路举办了彩车游行。参加的各国代表团,载歌载舞与上海市民共渡周末。
图四:上海旅游节广告栏
这一次回去,南京路依然是我光顾最多的地方。这一次我是仔细地端佯了南京路。其中带老娘去的那次南京路,勾起了我许多的回忆。我的这篇《闲话南京 路》就开始打了腹稿。这是一篇我个人的闲话南京路,充满了个人的色彩,未必是五颜六色,绚丽多彩。
今年重访南京路,有两件事我是有感而发,一件是正面的,一件是负面的。
先讲负面的。一天傍晚,我挎着相机去南京路拍夜景,那时天色未暗。刚从人民广场地铁站走上南京路步行街。只见一女子,从斜面插入,用英语问我几点了?我举手看了下表,随口回答:“SIX THIRTY.”。然后,挥起相机对准东方商厦上,巨大的“阿妹”广告宣传画。突然那女子的声音从后面轻轻地响起:“You want play with me?”一口憋脚的但却听得懂的英语!我立即转过身用我那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喝道:“不!”言简意赅。
这一次回去,南京路依然是我光顾最多的地方。这一次我是仔细地端佯了南京路。其中带老娘去的那次南京路,勾起了我许多的回忆。我的这篇《闲话南京 路》就开始打了腹稿。这是一篇我个人的闲话南京路,充满了个人的色彩,未必是五颜六色,绚丽多彩。
今年重访南京路,有两件事我是有感而发,一件是正面的,一件是负面的。
先讲负面的。一天傍晚,我挎着相机去南京路拍夜景,那时天色未暗。刚从人民广场地铁站走上南京路步行街。只见一女子,从斜面插入,用英语问我几点了?我举手看了下表,随口回答:“SIX THIRTY.”。然后,挥起相机对准东方商厦上,巨大的“阿妹”广告宣传画。突然那女子的声音从后面轻轻地响起:“You want play with me?”一口憋脚的但却听得懂的英语!我立即转过身用我那一口纯正的普通话喝道:“不!”言简意赅。
图五:东方商厦上阿妹的广告画
未走两步,才到新世茂大厦前面,又有两女子迎面而来,躲避不及,打了个照面“Sir, why no happy?”大概她们看出我对刚刚发生的事惊魂未定,一脸恐惧。上海人说今朝碰到赤佬了,我耸了耸肩,无言以对。她们跟了我几步,觉得没有戏,便悻悻离去。
当我走到南新雅饭店时,只见一削瘦的男子,倚在街心的柱子上,看了看我,“Sir?”我立了下来,男子不会有什么吧? “Do you want lady?” 啊哈,又是一个拉皮条的了。怎么了,上海?怎么了,南京路?在我不远的地方,就有几个穿制服的保安;还不时地有警察先生在那块出现。
我就搞不明白,我一个典型的中国人老脸,怎么一再有人用英语与我搭讪?我一个老实巴交的老男人,怎么就这么受到那些女子的青睐?!
再说正面的。上海人一向以自己是上海人为自豪、骄傲。甚至有些上海人视一切不是上海人的人为乡下人,哪怕你是广州的、天津的、北京的,只要在南京路上一开口,就被冠之为乡下人。如果你在买东西时,得罪了哪位小姐,那还得了,一阵机关枪扫过来:“乡下人,懂啥么子?”亲切一点称人家为“阿乡”。记得六十年代刚到上海,在班里与同学争吵,对方总是唱道:“乡下人到上海,上海闲话讲不来,米西米西炒咸菜。”每每遇到这种场合,我总是败北。这一次可大不同了。一次我在南京路的时代广场,时逢上海旅游节、国庆、中秋,广场一片喜气洋洋,花枝招展,热闹非凡,我想留个影。正巧一对学生模样的年青人,背着双肩包,相依相偎,与我擦肩。那男孩典型的上海小白脸;女孩也是一个水灵灵的上海姑娘。于是我礼貌地用上海话请他们为拍一张,“没问题!”男孩一口纯正的普通话让我惊异。
还有一次在沈大成(浙江路口)买肉串,我问营业员“几钿一根?”那女子头也不抬,又是一句普通话:“一元一根。”可能也习惯使然,用上海话问的,也一律用普通话,省得麻烦。
至于那滿大街跑的孩子们,爷爷奶奶那满口的上海音呵护,以及他们那奶声奶气的标准普通话构成了上海的又一现代特色。
这可是好事儿。上海是上海人的上海,也是中国人的上海;南京路是上海人的,也是中国人的。但又引出一种忧虑,当时我在想再过若干年,上海话会不会退化以至于消失?无独有偶,几天后的上海电视的新闻坊,播出了一则报道,说是长宁区(?)一所幼儿园的一位老师,开设了一门课“学讲上海话”。是呀,上海话是一种方言,也是一种文化。但无论如何,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应该推广使用。
O.K.正传少说,言归闲话。(待续)
祝各位走廊网友新年愉快,阖家欢乐。咱们明年再见。
未走两步,才到新世茂大厦前面,又有两女子迎面而来,躲避不及,打了个照面“Sir, why no happy?”大概她们看出我对刚刚发生的事惊魂未定,一脸恐惧。上海人说今朝碰到赤佬了,我耸了耸肩,无言以对。她们跟了我几步,觉得没有戏,便悻悻离去。
当我走到南新雅饭店时,只见一削瘦的男子,倚在街心的柱子上,看了看我,“Sir?”我立了下来,男子不会有什么吧? “Do you want lady?” 啊哈,又是一个拉皮条的了。怎么了,上海?怎么了,南京路?在我不远的地方,就有几个穿制服的保安;还不时地有警察先生在那块出现。
我就搞不明白,我一个典型的中国人老脸,怎么一再有人用英语与我搭讪?我一个老实巴交的老男人,怎么就这么受到那些女子的青睐?!
再说正面的。上海人一向以自己是上海人为自豪、骄傲。甚至有些上海人视一切不是上海人的人为乡下人,哪怕你是广州的、天津的、北京的,只要在南京路上一开口,就被冠之为乡下人。如果你在买东西时,得罪了哪位小姐,那还得了,一阵机关枪扫过来:“乡下人,懂啥么子?”亲切一点称人家为“阿乡”。记得六十年代刚到上海,在班里与同学争吵,对方总是唱道:“乡下人到上海,上海闲话讲不来,米西米西炒咸菜。”每每遇到这种场合,我总是败北。这一次可大不同了。一次我在南京路的时代广场,时逢上海旅游节、国庆、中秋,广场一片喜气洋洋,花枝招展,热闹非凡,我想留个影。正巧一对学生模样的年青人,背着双肩包,相依相偎,与我擦肩。那男孩典型的上海小白脸;女孩也是一个水灵灵的上海姑娘。于是我礼貌地用上海话请他们为拍一张,“没问题!”男孩一口纯正的普通话让我惊异。
还有一次在沈大成(浙江路口)买肉串,我问营业员“几钿一根?”那女子头也不抬,又是一句普通话:“一元一根。”可能也习惯使然,用上海话问的,也一律用普通话,省得麻烦。
至于那滿大街跑的孩子们,爷爷奶奶那满口的上海音呵护,以及他们那奶声奶气的标准普通话构成了上海的又一现代特色。
这可是好事儿。上海是上海人的上海,也是中国人的上海;南京路是上海人的,也是中国人的。但又引出一种忧虑,当时我在想再过若干年,上海话会不会退化以至于消失?无独有偶,几天后的上海电视的新闻坊,播出了一则报道,说是长宁区(?)一所幼儿园的一位老师,开设了一门课“学讲上海话”。是呀,上海话是一种方言,也是一种文化。但无论如何,作为一种交流工具,应该推广使用。
O.K.正传少说,言归闲话。(待续)
祝各位走廊网友新年愉快,阖家欢乐。咱们明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