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圣诞节 (2)(图)

园中草木春无数只有黄杨厄闰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闲话圣诞节----从圣诞误译看中西文化之别


最早将Christmas翻译成“圣诞节”的人已不可考。但译者显然是将耶稣当成中国式的圣人来对待的。由于中国文明发展较早,而且一度又是那么辉煌,中国人在习惯上对待外来宗教总是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加以解释。
自从汉武帝实行“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以来,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文化一直占统治地位,形成了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合一的特殊现象。由于这座意识形态上的万里长城,外来宗教进入中国,并落地生根,就不是很容易的事情。
东汉时期,佛教刚刚自印度传入中国的时候,还得伪装成道教的一支,改头换面来迎合中国人的口味。您要原汁原味地宣传佛经,中国人非跟您急不可。为了能在中国站住脚,早期来华的知名僧侣,如安世高、支娄迦谶、佛图澄、昙无谶等,都玩起了方术谶纬。据《后汉书》记载:“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后王莽用符命,及光武尤倍谶言,士之赴趋时宣者,皆驰骋穿凿争谈也。”在这种背景下,佛教徒忍辱负重,把佛教大法乔装打扮成谶纬神学,终于使佛教在神州大地开花结果。
尽管后来也发生过多次灭佛运动,佛教在中国还是站住了脚。当然,佛教经过早期的谶纬化,也中国化得差不多了,从而使儒释道三家能够和平相处,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人对基督教的态度也大致如此。早在唐代,基督教的聶斯脫利派(景教)就传入中国。当时基督教在欧洲的势力如日中天,大唐王朝也处于鼎盛时期,您说谁服谁呀?因而,早期基督教到中国白来一趟,没能在中国扎下根来,把上帝的福音带给中国人民。
到了明朝,一个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的意大利传教士来到中国,人家打着进贡的旗号给万历皇帝送了点儿小礼物,其中有自鸣钟,那可是让万历皇帝着迷的物件。皇上一高兴,封了他个“钟匠”官衔,按月领工资,成了大明王朝的国家干部。这利玛窦也是个极聪明的人,凭着会说中国话的优势,一方面把皇帝老儿伺候得服服贴贴,一方面跟叶向高,李贽,徐光启等有影响的人物套近乎,成了白求恩似的国际主义战士。

利玛窦传教也是很有水平的。首先,人家穿儒服,说汉语,把万历朝君臣哄得团团转。再者,人家还有打着红旗反红旗的本事,用儒学概念阐述上帝福音。稍后,德国传教士汤若望青出于蓝胜于蓝,在中国传教四十多年,不但深得明清两朝皇帝的信任,还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受封为通政使,晋一品,封赠三代。


这两位传教士在中国取得成功,主要还是他们摸准了中国人的脾气。号准了中国文化的脉,真正融入了中国主流社会。


鸦片战争以后,跟在西方列强的炮舰后面趾高气扬地来中国的传教士们就比利玛窦他们差多了。他们在中国建教堂,办学校,印报纸,开医院,也干了不少好事。但是,他们的心态和利玛窦等人就不一样。与利玛窦自上而下传教相反,这些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则是自下而上的。那中国下层百姓对外来宗教的看法呢,可以说更中国化。

中国门户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后,基督教才真正在中国得到大面积传播。在教廷的英明领导下,在各国公使馆领事馆的大力支持下,由于广大传教士们的不懈努力,中国皈依基督的人也逐渐增多。有些地区闹饥荒,教会积极赈灾,买来大米发放给饥民,救了不少人的饥荒。因而,也就有很多人火线入教,成为基督徒,而基督教也因此被称为“大米教”。这个叫法很实在,也反映了中国老百姓非常务实的处世态度。信教干嘛?那不是明摆着嘛,有了基督教就有大米吃。中国人实际上是以一种世俗态度来对待宗教的。
现在的国际形势当然是不一样了,中国的文化强势已不复存在。美国总统布什不是老说上帝保佑美国吗?这话可能没错,没有上帝保佑,美国怎么能成为世界老大呢?当今世界在搞全球化,不同文化的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神眷顾下的美国这么强大,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和佛教刚到中国时的境况当然不可同日而语了。除了三自爱国教会,各种秘密教会也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欣赏追求现代西洋文化的青年朋友们更把过圣诞节当时髦。因此,对基督教还是多了解一些为好,不要粗泄?拇?乘嘉?绞较氲比弧?/font>
近年来,不仅国内同胞皈依基督教的人与日俱增,旅美大陆同胞加入教会的人也越来越多。我觉得,既然加入了洋教,就应当入教随俗,分清楚神和圣的区别,尽快把“圣诞节”这一不正确的译法纠正过来,免得误人子弟,再出个洪秀全可不是闹着玩的。
看来,国人对这类重要的细节至今仍然熟视无睹,无论叫“神诞节”还是“圣诞节”, 对中国人来说,问题似乎都不太重要。对一般人来说,这也不是太大问题,只要您觉得自己有宗教方面的需求,让宗教给您带来个人内心的宁静,道德的升华,天堂的憧憬,……也是很正常的。
但是,对于很多国人来讲,加入基督教就像现在人们加入党组织一样,夹杂了很多世俗欲望,这就与基督的本意背道而驰了。对一些旅美同胞来说,有人为了到教会多认识些人,搞搞社交;有些人怕孩子学坏,让他们到教会受受熏陶;有些人就为了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到查经班练口语;有的人则是到教会寻找客户,为自己多拉点儿生意;有些人为了尽快融入主流社会,能够比较自然地张口闭口“俺们教会”;有些人为了挽救濒于解体的婚姻,拉着貌合神离的配偶到教会做最后努力。当然,也有不多的有相当精神追求的好同志,在国内还是党员干部,来到这个禁止共 产 党员入境的国家,感到孤独,惶惑,到了教会,反倒有了一种找到组织的感觉。
就我身边许多常去教会的华人朋友来讲,很少有人刻意了解基督教的本质及其神学特征,绝大多人数人都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待基督教。因此,“圣诞节”这几个字在中文世界照常使用,很少有人咬文嚼字。用我的一个朋友的话说,先信了神再说,管那么多干嘛?
大多数中国人可能都持这种态度,圣诞节只不过是个节日而已,干嘛较真儿?这就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区别所在。中国人缺少宗教传统,在以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的中国文化长期熏陶过程中,对西方以神学和科学为主体的文化传统不可能有很深刻的了解。因而,对西方的了解,尤其是对基督教的了解,往往弄个差不离就心满意足了。如果您抱着这么一种生活态度的话,在美国社会讨生活就要格外小心才是。如果您还想赶时髦,立志融入主流社会,对人家的传统文化就得多下点儿功夫,千万别学到一点儿皮毛就沾沾自喜。 不然的话,就像把“美中不足”说成American Chinese not Enough一样,形式上是不折不扣的英文,意思上整个一猴吃麻花———— 满拧。
东西方文化的碰撞是个大题目,当然,也不是这篇闲话的主题,但是,从国人对圣诞节一词的翻译上,还是多少可以看出两种文化的区别。毛 主席早就说了,“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共产党就继承了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的神学传统,传到中国来它就不可避免地要走样儿。您不了解二者之间的传承,至少,毛主席的话您多少得听一句半句的吧?不是说,毛主席的话一句顶一万句嘛。
您瞧,在西方,在一个强调科学的文化传统里,很多人就偏爱较真儿。我想,这也可能是神眷顾他们的原因之一。譬如说,耶稣是否真有其人,西方历史学家至今还在争论不休。按照基督教的解释,耶稣是神,但他在一个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以人的形式显现于世。他在这个世界也经历同人一样的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过程结束之后又以复活的形式昭示了人神的根本区别。神安排并实施了这一过程,必有他的用意,人无法枉自揣度。那么,耶稣作为人显现在世这一阶段的历史,是不是就可以忽略不计呢?当然不是,人家一码事是一码事,在原则问题上透着认真。
梦思得 发表评论于
“从圣诞误译看中西文化之别”对下面两个问题一个也没有回答:1) 误译 在哪里?仅仅是“圣”字吗?若如此,换一个词就可以让中西文化对“CHRISTMAS”有一个相同的理解?2) 中西文化的区别以作者看是什么?一点点历史常识不是答案。不回答这
些问题,不知道要这个题目作何用。
mengjing 发表评论于
Thank you give the history of Christian in China. I suddenly turned to Christian ( Chosed by God)2 and half years ago in China but I never know about these history. Now I know.
东北山人 发表评论于
东扯西拉了半天, 你也没回到你的主题呀. 依您高见, 该叫"神诞节"? 那么BIBLE可得从外到里整本重译了, 叫? 还有三位一体, 神父,神子,神灵?

还有, 你能解释一下到底什么叫"主流社会"吗?
nihow 发表评论于
你的观察和评论都很到位。好文!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