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琦:浅谈海外中文报纸的现状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冯 琦·

  中国大陆的媒体管理机制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受政府管制,历来被视为行政事业单位,其财务体制至今大部分仍按国家事业单位的统一政策来执行,在国营企业股份化的热潮中,仍属“被爱情遗忘的角落”。

  相比之下,西方媒体的产业属性则非常明显。与大陆媒体不同的还有海外中文媒体。大多海外中文媒体多属中小型的私人企业。曾对媒体业界朋友开玩笑比喻说,在海外开一家中文报馆跟开一家中餐馆没有商业意义上的本质区别。事实上,只要合法,如果你又恰好有钱可烧的话,在没有刊号及发行限制的海外市场,任何人想开一家报馆,都是可能的。

  大家都知道,经营一个饭馆,你若有了金融资本,人力资源,原料来源,产品制作,顾客定位,市场运销策略等,只要有人肯付你钱来堂上吃饭,你就可以说自己的店的确是个饭庄。倘如你再有点HOUSE SPECIAL的产品和服务,稳定增长的客源,那老兄你要“发”也只是早晚的事。

  相比之下,海外中文报纸则没有那么幸运,且不说不管有人看没人看,你都得编;而且有人买没人买,你都得印,所以业界人常说这印报跟烧钱似的。更有不幸的是,烧了钱还不一定落个好结果。

  一份报纸能否被认可为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尚需要多方面的检验。其中之一是距离专业媒体的行业标准有多远。西方报纸以揭示事实与本质为基本的行业标准和职业诉求,这一点,仅从世界各国的JOURNALISM CODE OF PRINCIPLES就可见一斑。尽管也是人无完人,时不时也有西方媒体的丑闻被揭,但是虚假报道会让一份报纸永远蒙羞,会毁掉一个西方记者的职业生涯(比如去年NEW YORK TIMES的记者作弊事件)。

  西方媒体的问题虽也多多,但与中文媒体的问题不在同一水平层次上。相对而言,中文媒体,尤其是海外中文报纸距离全球的行业标准和专业化还有相当的里程。原因多多。其中之一是中文报纸的市场回报率很低,而要做到专业化,商业运营成本会高许多。很多年前,我看过一部好莱坞电影片ALL THE PRESIDENT’S MEN(1976),讲的是美国报纸(WASHINGTON POST)记者在揭示水门事件中扮演的关键角色的故事。这部电影由WASHINGTON POST的记者BOB WOODWARD和CARL BERNSTEIN合着的同名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主角由好莱坞非常优秀的男演员ROBERT REDFORD和DUSTING HOFFMAN分别出演两位冒着个人生命危险,不懈为揭示事实真相而寻找线索依据的年轻记者。观众从中可见到媒体对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要求之高,对办报人的行业标准考验之严,以及记者们身后来自报社的秉力支持的重要性。

  海外中文报纸,从内容上看,无论在美加澳或欧洲或亚洲,无论日报周报月报,无论付费免费,本质上大多是文摘类的,好一点的尚在中短型的新闻中有所表现,但是独家新闻,原创的,深入,专业而不媚俗的报道少之又少。

  有人说,大家都在这样做,没有独家,原创的深入报道也可以,这些本来就只占报纸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嘛。真是这样吗?那脸蛋又占女孩子的身体面积的百分之几呢?你老兄是否愿意不看这百分之几的身体面积就把她娶回家去呢?报纸靠独家,原创的产品吸引读者,没有这个脸蛋,真不知报纸靠什么承恩固宠,“三千宠爱系一身”。

  从数量上看,拿华人最多的北美来看,四百多万华人,日报几十份,周报几百份,加拿大虽有一百多万华人,也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城市,有多少份报纸?就拿拥有五十万华人的多伦多市来讲,市面上的日报已有《星岛日报》,《明报》和《世界日报》三份厚厚的报纸,近来听业内人士讲,还有两份日报,几份周报和刊物蠢蠢欲动。有一些是属于悄悄地进庄,打枪的不要,准备杀将进圈。更别说现有的正规或不正规,规律或不规律出版发行的周报,双周报,月报,会刊,会报等等大大小小几十份,表面看上去十分繁荣,百花齐放的样子,其实未必。因为,道理明摆着,市场就这么大,群狼抢拼的结果是谁都吃不饱,结果可想而知。

  媒体产业是精英产业,一个民族的品质多少会反映在媒体上。传媒产品是文化与智慧含量高的产品,水平高低,一出手就可知,无法藏拙,也难有侥幸得手的可能。常常听人讲,华人人口多,市场大。然而,根据有关中西方报纸历年的市场调查接示,仅有读者的量化数据是远不足以反映这些受众的消费行为的。资本是追逐利润的,中文报纸无论是付费报纸还是免费报纸,若想取得丰厚的利润,就必须按照企业的通行规则来运作。而规则运作的核心指向应是服务于消费者。对于报纸而言,所谓消费者,归根结底是广大的信息消费与广告消费的受众。而信息销售与广告销售都属于二次销售。这就决定了中文报纸的市场经济效益回报之可预测性很低,自然,这样就易形成产业投入与回报的恶性循环,也不太容易让有专业素质的编辑,记者们充分发挥他们的才能,拼力和得到应有的职业回报。这不禁让我想起来在大学时的一个故事。有一个年轻助教,给学生上课老不好好备课,半学期胡弄下来,同学们不干了,向学校提意见。可来日上课时,这位老兄来了,理直气壮地对大伙吼了一句让我至今仍记得的话:“老子一个月才百把来块,你们还想要什么货?”。

  话再说回来,产业投入有限,因陋就简的结果反映在报纸的内容上,许多是抄来抄去,你复制我,我复制你,或者共同复制网上的东西,暂且不谈版权问题,也等于作了反反复复的无用功,除了人工和时间,版面还得付钱去印。进一步,投入与回报的恶性循环又使海外中文报纸的可信度、权威性受到限制,自然也难培养出真正专业的报纸。这是原因与结果,市场作用与反作用的直接又简单的道理。而报纸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其天生的特点就应包容可容许受众选择的价值,人们在选择中消费,才有乐趣,才有价值,而一味同质化的市场,反弹到读者那里,使读者的阅读和消费的相对空间不是在扩大,而是在缩小。长期下去,这无疑将对受众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种慢性的但却会是深度的伤害。

有道是,一报情深凭谁诉?算前言,总轻负。其实,任何BUSINESS(大企业或小生意),终究是人的BUSINESS。再说了,要吃肉,并不一定非得个个都来做屠夫不可。

(最后一句,没看懂)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