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天的梦想与地上的现实

“天人合一,对天上的探索,往往是解决地面上问题的最短途径。”

                                           

                                   2003年 10月17日


         

       亿万中国人,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一同仰望太空。小小的神舟五号,承载了一个古老民族千年飞天之梦。38岁的杨利伟中校,肩负着一个国家走向复兴的理想。神舟五号发射的成功,使中国居美俄之后,成为世界第三个载人航天俱乐部的成员,证明了中华民族不仅是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民族,一个只会出卖廉价劳力与汗水的民族,她更是一个勇于问天,梦天,乃至飞天,巡天的民族。在人类对太空和其他未知领域的探索中,中国人将是一个后来居上的参与者。
  许多人认为,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首先要关注地面上的问题,航天是富国的游戏,刚刚解决了温饱的中国人玩不起。他们没有看出,天人合一,对天上的探索,往往是解决地面上问题的最短途径。
  他们没有看到,如果没有神舟,中国将在人类对太空这一新边疆的征服中,成为一个旁观者。当年中国失去了海洋,结果百年来被海洋所禁梏。中国今后不能再失去太空了。神舟五号将使中国超越传统的海陆空概念,昂首进入人类的第四疆。
  如果没有神舟,中国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导弹和核武器武库,在TMD面前,将成为无用的摆设。神舟将使中国在太空中,就筑起保卫国家的第一道防线。
  如果没有神舟,中国的工业和科技发展,将失去一个能带动全局的主导产业。即使象美国这样信奉自由主义的国家,也需要国家主持的阿波罗宇航项目。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后来者,在航天这样的战略产业上,更不能放任自流。
  如果没有神舟,中国的少年人,将只会羡慕加加林和阿姆斯特朗,他们就不能为杨利伟自豪。神舟将使这一代中国人,有了自己真正的当代英雄,有了可以触摸得到的飞天之梦,多了一条为民族自豪的理由。
  然而,回顾历史,我们发现,神舟工程,如同6、70年代的两弹一星,和80年代的863工程一样,是国家主导的重大战略性项目。而过去两大项目的辉煌并不能掩盖其严重的缺陷。这使我们在向天上欢呼之余,对地上的未来尚存忧虑:
  首先,将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与国民财富能力的不足:美国与前苏联相比,在军事科技上不相仲伯,但美国拥有更强大的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当年,中国两弹一星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等原因,所建立起来的科技实力未能转换为国民财富。后来的863计划,同样因为体制瓶颈,虽有对信息技术的投入与研究成果,但后来在信息产业革命的大潮中中国却再次落伍。神舟工程所积累起来的科技实力,如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是一项极大的浪费。而这种转化的关键,在于体制的变革,使之能通过技术的溢出和浸透效应,向全社会辐射。在这一方面,中国还任重道远。
  其二,将先进的思想的转化为全民的思维的能力不足: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新兴理论的诞生和阿波罗计划有密切关系。在西方国家,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成为了现代工业和科技发展的理论基础,其效益难以估量。早在七十年代,钱学森就提出了将控制论运用于管理的思想,但是,我们看到,当年主导中国工业和经济发展的观念,还是大跃进,大会战的那一套。而现在更多见到的是重复建设,乱上摊子,粗放管理的做法。如何总结中国航天工业成功背后的系统思想,给中国带来管理和建设观念上的改变,是一个同样艰巨的任务。
  第三,将中国的高尖精产业转化为国际竞争力的能力不足。当年,由于是封闭型经济,两弹一星并没有形成一个有市场存活力的产业。863计划也没有给中国带来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产业,相反,中国成为跨国公司的电子硬件组装基地,在软件产业的国际市场上,远远落后在印度后面。目前,所谓中国是“世界工厂”,其实是“世界装配车间”。从静态来看,中国确实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有比较优势,而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产业不占优势。但从动态角度,一个发展中大国在利用比较优势和发展高科技产业之间并不矛盾。中国过去在长征火箭发射中,就在国际市场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中国应借神舟五号的东风,形成若干在全球有竞争力的高科技的产业,为今后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一个新的平台。
  因此,神舟五号不仅成为今日中国的一个标志,一个图腾,更希望它将成为中国走向未来的一个新的动力,一个新的引擎。她不仅应帮助中国人一圆上天的梦想,更应该帮助中国人解决地上的问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