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谎言 中国20亿美元援津巴布韦 (图)


中评社北京12月28日电/“中国正在考虑向津巴布韦提供20亿美元的贷款”,美联社、路透社、英国广播公司(BBC)等西方大媒体近日突然爆炒起这件子虚乌有的事。自从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以来,一直戴着“中国威胁论”有色眼镜评述中非关系的西方媒体找到了一个“绝好的攻击点”。

  在西方眼中,津巴布韦是一个标准的“独裁国家”,美国甚至称之为“全球6个‘暴政前哨国家’之一”,中国将向津巴布韦提供20亿美元的巨额贷款,也就自然成了“中国侵略性的非洲战略”的一部分,对“当地恶劣的人权状况毫无好处”,西方媒体甚至出现了“中国的贷款使一些好不容易摆脱了债务负担的国家重新陷入债务危机”的奇谈怪论。

  西方媒体热炒所谓“20亿美元交易”

  12月22日,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等西方三大通讯社和德国之声、英国广播公司等西方媒体同时发布了一条令西方“吃惊”的消息:津巴布韦正在与中国谈判一项20亿美元的交易。法新社援引辛巴威驻华大使穆茨万格瓦的话说:“中国政府已准备提供给辛巴威政府20亿美元贷款,以用于帮助津巴布韦抑制通货膨胀以及其他方面的发展。”报导还称,中国政府已任命了一名专案官员来全权负责此事。“德国之声”报导说,美国和欧洲认为“津巴布韦的经济已经彻底崩溃、无药可救”,中国方面的援助有望帮助津巴布韦摆脱这种状况。

  “美国之音”以“津巴布韦求援和中国非洲战略”为题报导称,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正处于内外交困,因此推行所谓的“看东方”政策,而“经济急剧扩张的中国正在全世界寻求新的市场和资源,所以双方一拍即合”。该报导还称,中国的贷款使一些好不容易摆脱了债务负担的国家重新陷入危机。报导援引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专家科兰兹克的话说:“中国在跟非洲国家的交往中面临严重的问题。首先,中国的援助并不通过任何正常的援助机构,结果援助资金都下落不明。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是,特别是在非洲的自由派人士看来,中国在向非洲国家提供援助方面跟其他援助国缺乏协调,增加了他们的负担,而且有可能破坏他们在改善管理方面所做的努力。”总之,中国对非洲的真诚援助让他们一说,全成了不是。

  中国外交机构从未收到“20亿美元贷款”的要求

  当《环球时报》记者向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求证此事时,一位使馆官员告诉记者,他们是在媒体报导后才知道所谓“20亿美元贷款”的事,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不可能。中国目前向津提供用于购买中国化肥、农药和农机具的买方信贷,但根本不可能有那么多。

  外交部一位官员也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他们也是在看了报导之后才知道这件事的。实际上,到目前为止,中方从来没有收到过津方有关20亿美元贷款的任何要求,更谈不上任命一个什么官员来讨论和谈判此事。

  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有关人员还告诉记者,西方的消息来源于辛巴威当地媒体《先驱报》一篇没有署名的文章。同样是这家媒体,11月27日曾报导说,中国最大的钢铁公司打算投资30亿美元,以拥有辛巴威奇斯科钢铁公司60%的股份,投资计画正等待津政府批准。然而,该报导立即遭到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宝山钢铁公司的否认,津国内对此也表示怀疑。驻津使馆人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稍具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津巴布韦一年的GDP也仅约45亿美元,用30亿美元的投资去获取钢铁公司的股份,听起来就很离谱。

  这么离奇的一条消息,却一下子被这么多西方大媒体同时报导,明显的破绽竟没有人打个问号,也没有人愿意哪怕稍微花点时间向中国驻津使馆求证一下。大家宁愿以讹传讹,这是不是有一点奇怪呢?

  “非洲菜篮子”陷入困境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位于非洲东南部的津巴布韦曾被称为“非洲的粮仓和菜篮子”。当年的津巴布韦不仅玉米等粮食作物常年自给有余,而且是南部非洲的主要玉米出口国;辛巴威还是非洲少数几个能将牛肉输出到欧洲的国家之一。另外,津的烟草有“黄金叶”之称,是仅次于巴西和美国的第三大产烟国。津巴布韦自然条件的一个显着缺陷是没有石油、也没有大的天然湖泊,因此能源贫乏,只有黄金等有色金属较丰富。

  不过,现在的津巴布韦却处于经济的最低谷。买个面包10万津元,打个车至少100万津元,市场上的商品价格一周之内上涨80%,津巴布韦正在经历世界非战争时期最严重的通货膨胀率之一。根据津国家统计部门的资料,津通货膨胀率一年来甚至罕见地超过了1000%。如此高的通货膨胀使津巴布韦中央银行都没有能力印出那么多的钞票,曾想把部分印钞工作外包给邻国,但被以印钞费须用硬通货支付为由拒绝。与此同时,津巴布韦的失业率也高达60%,每天清晨5时,首都哈拉雷街头到处是外出找工作的人。

  西方对津经济困境负有责任

  很多西方批评者将这一切归咎于津巴布韦政府实施的土地改革政策——无偿剥夺西方白人农场主的土地,吓跑了国外投资者,只好印纸币来填补财政赤字,因此引起了通货膨胀。实际上,津巴布韦经济陷入困境,除了津政府货币政策失当的原因外,西方也负有很大的责任。

  有专家认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刚独立时,津巴布韦政府吸取了一些非洲国家的教训,不搞国有化,只搞国家参与,继续重视和发挥外资的作用,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和发展。1989年,津政府颁布促进投资的政策和规定,当时津吸收外资高达35亿美元,居非洲前列。

  不过,与其他非洲国家一样,津巴布韦经济结构呈典型的二元结构:西方白人控制着先进的矿业、制造业、农业,同非洲本地人落后的农业呈鲜明的对比,经济上严重依赖外资和出口贸易,特别是占总人口1%的白人掌握着全国70%以上土地的状况越来越受到民众的抗议。因此,津政府最初出台的土地改革政策,是在“有偿”和“自愿买卖”的原则下,从白人农场主手中购买土地,再分配给无地的退伍士兵和农民,由英国等提供土改资金支持。然而,1989年,英国以津政府不民主和缺乏透明为由,停止向津提供资金。此后,津土改政策逐渐趋于强硬。1996年,津政府规定在5年时间内,强征500万公顷土地,分配给无地家庭。与此同时,英美也宣布对津巴布韦进行制裁,对其停止了援助,并令其尽快偿还外债,从而造成津外汇、燃油和电力的严重短缺,而广大无地农民和退伍士兵多数不懂耕种技术,大量土地荒废,他们的不满情绪也随着一蹶不振的经济逐渐升温,2000年终于导致津发生退伍士兵大规模强占白人农场事件,导致外来资本撤走。从此,津巴布韦陷入了内部农业连年歉收、外部援助却越来越少的恶性循环中。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津巴布韦问题专家陈玉来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西方的制裁导致津债务剧增,暴发式的通货膨胀正在毁坏正常的经济运行体系,津政府进行调整的空间有限,短期内很难见到明显的成效。

  中国的援助促进非洲人权

  西方媒体称,中国政治经济模式,只是对非洲那些“专制或民主不健全”的国家有吸引力。这纯属闭眼说瞎话。有调查表明,60%以上的非洲国家和民众对中国抱有好感,同时却对西方反感。美国智库企业研究所研究员洛伦佐的看法比较客观,他认为,中非接近,除了中国在物质与技术上对非洲的帮助之外,“非洲能从中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是一种认知的变化。非洲有生以来第一次感觉到,非洲可以向这个世界贡献些什么,而不是仅从外部世界得到了什么。这说明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已经将这一地区在世界上的政治经济地位都提高了,这是一件好事。”

  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非洲研究室主任贺文萍说,西方国家对非洲的援助总是附加人权、民主等一系列条件,以援助之名干涉别国内政,形成了一个“援助俱乐部”。不符合条件的,即使人民基本生活设施再差,它们也不会伸手帮助一下。它们认为,中国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的援助,搅了它们的局。实际上,中国的援助,特别是在非洲国家的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上的投资,大大改善了当地民主,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准,这本身就在促进当地的人权。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