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人生三戒的感悟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前几天小侄和我在网上聊天,说他刚看了百家讲坛于丹讲的《论语》,很喜欢。小侄今年高一,正是血气未定的年龄,能喜欢孔子的话,真是让我欣喜。他原来是个游戏迷,且是网上游戏的高手,为玩游戏甚至到了茶饭不思的地步。弄得身高一米七三的他,体重还不到90斤,成了学校里最瘦的男生。

和他聊过之后,感觉他突然长大了,能摆脱游戏的诱惑而专心读书是个了不起的进步,也是心智成熟的标志。这让我想起孔子在《论语》第十六篇中的话:“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这里说的少之时戒之在色,我理解不仅是指女色,而是包括一切人间的诱惑。孔子那个时代当然没有游戏机,可能也没有鸦片大麻,在他老人家那个时代,男女之欢可能对青少年是最大的诱惑。而现在这个世界,诱惑变得越来越多了,性只是其中之一,如果不是因为爱滋病,它可能是最不受抵制的诱惑。

中国这些年也和世界其它地方一样,毒品和游戏从两个方面毒害孩子,只要不沾这两样的就是好孩子了。在沈阳的迪吧里大都是高中学生,而迪吧几乎没有不卖摇头丸的。美国也一样,儿子告诉我,他们学校75%的学生都吸过大麻或喝过酒,这可是美国一流公立高中啊。有一次开家长会,他们校长沉痛地讲起一个孩子因为吸毒而不得不辍学,而他的父母流着眼泪来学校恳求校长帮助,可校长却无能为力。校长还语重心长地劝告家长们一定要管好孩子,千万别让孩子沾上毒品。我知道对很多富裕的美国家庭来说,只有两件事让他们担心,那就是孩子吸毒和酗酒架车。

遗憾的是孔子这样的告诫没有多少孩子能听进去,不仅孩子,家长也听不进去。其实孔子这里说的戒不是强制执行的管制,而是自己对自己的约束,是一种个人素质。西方心理学家曾经做过实验,他们给一群上幼儿园的孩子分糖,然后告诉孩子,不要马上吃掉,要等老师下次再来才可以吃。然后,实验人员躲到别的房间观察孩子们的行为并做记录,最后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那些等到老师进来后才吃糖的孩子长大都很有成就,而那些老师一走就把糖吃掉的后来基本都是失败者。这个实验其实证明了能经受住诱惑的孩子将来不管做什么都会有出息,和智商没有关系。

而人到壮年,孔子则告诫我们要戒之在斗。因为血气方刚的成年人,容易为情、为名利、为女人(或男人)、为面子而与别人发生争斗,这种争斗大部分不是理智的,是情绪化的,并且会让你偏离人生的轨道,浪费宝贵的时间,等到老年一事无成时又追悔莫及。记得有一次记者采访基辛格,问他:为什么那么多人攻击你,却从不见你辩驳和反击?基辛格则说:等你到了我这个年龄就会知道,人的一生是很快的。如果我去反击那些无聊的攻击,我就没有时间去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无疑基辛格是聪明的,他有自己原则和人生目标,而不为别人的行为所动摇和干扰。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很多成功的人身上都有这一素质。

斗不能仅理解为针对某个具体人的争斗,有时是针对一群人或一个阶层。比如:很多人下海经商,并不是真的喜欢这个,而是觉得既然那些他瞧不起的人都能下海挣钱发财,我怎么就不行。这和很多人出国的动机一样,别人能出国,我怎么就不行。人一出现这样的心态,行为就会出现偏差,人的异化由此而生。斗本来只是人生得的一种手段,现在成了人生的目的,没有斗就好象就没了生活的意义,其实最后苦的还是自己。人到老年看开了的不在少数,也没什么了不起。中年人能看的开则是难能可贵的,因为中年人处在人生斗争的风口浪尖上,家庭的压力,环境的逼迫使他们不得不去争斗。但争斗的同时别忘了老毛的话:“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牺牲的可能是你与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也可能是你孝敬父母的机会,还有可能牺牲的是平静安宁的心境。价值观不同,取舍就不同。有人甘愿失去,有人患得患失,也有人觉得得不偿失。所以我们这些在人生的风口浪尖上争斗的中年人,更应该认真想想孔子的这句话,不要太热衷于斗。能适当地脱离一下斗的心态,也许会发现人生另一处不同的风景。

最可怕的斗是所谓的与命运做斗争。这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套上枷锁,让自己跌入无边的苦海。什么是命运?命运是上天安排给你的,难道人能扭转天命?人不可太自信,太自信就会遮蔽智慧。连毛泽东都说自己是七分自信,三分不自信。那三分不自信指的是什么?我的理解那是他老人家对天命的敬畏。就象孔子在其后说的另一句话“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最达观的人是在命运不济的时候认命,认命不是消极和懦弱,而是相信命运的轮转,相信好运总会光临于自己。我最欣赏的心态是“尽人事而由天命。”(孙中山语),真乃圣人言也。

孔子对老年人的告诫也不是多余的。很多老年人就是过不了得这一关。什么叫戒之在得,不能单理解为得到什么,而是患得患失的心态。老年人最怕失去的是一生奋斗而得到的东西,也许是名,也许是利,也许是权,也许是业。可是为了保住这些,老人就容易为守成而变得保守。没有精力创新和发展,却要费尽心机去保住现有的。而且越是有成就的人越是这样,这就难免不阻碍新人新事物。

人的前半生都是在做加法,不断地争取名利、地位和权势,可是到了晚年还是要得,问题就大了。一是身体不堪其累,二是心理上难得平静,三是精神境界上不能返朴归真。人的一生其实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轮回,初生的时候,纯洁无暇,如伊甸园里的天使无忧无虑。及至少年,开始有了维特之烦恼,思想和智慧让我们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也让人开始有了烦恼。青年有了爱与欲的煎熬,到中年就生出很多人生的感慨,觉得自己思想成熟,看透人生。而到了老年人则不再有感慨,回头看那些还在人生路上忙碌的青年人和中年人的人生感悟反倒没有任何新鲜感,却发现原来都是自己曾有过的那些同样的心情的不同表达语句而已。这时的人才感觉到,简单的生命才是最难得的。所谓的求仙修道,求的就是能返朴归真。返朴归真就是人生的减法,放下身心的负担,才能体会轻松自在的感觉。

人没有不恋权的,尤其是那些偿到权力滋味的人。可是现代退休制度让很多当官的不得不在精力还不算衰竭的时候退休。我认识的一个人,此公敬业且有威望,事业辉煌,官至厅级,平时讲话也是慷慨激昂,很有号召力。但他最痛苦的是年龄已届六十,不得不面临退休的窘况,为了能延迟到六十三岁再退,他不惜隐瞒自己的病情,不敢住院休息治疗,而且还要花出比常人多一倍的精力去走关系。想想,我都替他累。确实看到很多曾经在台上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一下了台就立即衰老。都是因为“得”之心所害。

最要命的一种“得”是老年人贪色,有的人一生安分守己,守着一个老婆过了一辈子,可到了老之将至的时候,觉得自己一辈子没有沾花惹草有点亏的慌,突然爆发出老牛吃嫩草的冲动。可是在老人与年青人的感情游戏中,鲜有老人胜利的,不仅身体吃不消,心理上也受不了。这种老房子着火似的黄昏恋是非常可怕的,比如川端康成,老年爱上一个卖花女孩,可是那个卖花女孩并不爱他,这种单相思的无望的爱情最终让他绝望而自杀。所以说,如果人想风流,还是趁身强力壮的时候风流,别等到年迈体衰了再走这一步。

我一同学的父亲,可以说是老之戒之在得的典范。原本是权倾一地、名噪一时的地委书记的他,57岁就激流勇退,而且一退到底,不担当任何政府的职务。就是决心要过另一种生活。他从不参加老干部的活动,讨厌和他们在一起除了发劳骚就是骂人。他认为发劳骚和骂人都是因为自己心态有问题。而是独往独来,做生意先是挣钱后是赔钱,但不管挣还是赔,从来不影响他的心情。他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并愿意与年青人以兄弟相称,从不摆老资格,也从不讲自己过去的功绩。一次他对我说:如果我不退下来,成天开会、发号施令、听上级训斥,弄得心里总是紧张,可能早就生病住院了。还是田纪云说的好,早退晚死,晚退早死。前年我去看他,73岁的人了,还是那样精神矍铄,健步如飞、笑声朗朗,看不出一点衰老的迹象。

人到老年,能心态平和、淡泊得失、看透生死是最难得的,这不是暮气消沉,而是生命的另一种豪迈。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