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第4规律:憎恨之憎恨规律

憎恨之憎恨规律 ----唯物辩证法第四大规律

(宋歪麦原创于文学城,转载请指明作者 受阿兰博克文章启发而作 2007.01.25〕


憎恨之憎恨规律也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1 .喜爱和憎恨


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喜爱和憎恨两个方面。喜爱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喜爱事物为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憎恨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如在生物有机体中,遗传就是维持其物种不变的喜爱方面,变异则是促使其变为新物种的憎恨方面。正由于事物中都包含着喜爱方面,所以它才存在;由于事物中包含着憎恨方面,所以它又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会被新事物取代。当喜爱方面处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保持其原有的性质而继续存在。当憎恨方面处于主导地位时,事物丧失其原有的性质而发生质的变化。


喜爱和憎恨是对立的统一。喜爱和憎恨是事物内部两种相反的方面、趋势,它们是对立的。同时,喜爱与憎恨又是统一的。一方面,喜爱和憎恨相互依存。离开了喜爱没有憎恨,离开了憎恨也没有喜爱。另一方面,喜爱和憎恨相互渗透。喜爱中包含着憎恨,对一事物的喜爱就包含着对与之相反的另一事物的憎恨,在一定意义上,喜爱就是憎恨;憎恨中包含着喜爱,在一定意义上,憎恨就是喜爱。唯物辩证法的憎恨观就是建立在对喜爱和憎恨辨证统一的理解基础之上的。


唯物辩证法的憎恨观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革命的本质。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喜爱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憎恨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在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永恒的、绝对的,总是要被憎恨的。憎恨是事物发展的推动力量。


2 .两种对立的憎恨观


唯物辩证法的憎恨观是:

第一,辨证的憎恨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憎恨。一事物被憎恨是通过事物内部憎恨方面来实现的,而不是外力作用的结果。

第二,辨证的憎恨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憎恨是发展的环节。事物的 发展通过憎恨实现。没有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憎恨,就没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就没有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其二,憎恨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是在旧事物中生长起来的,它对旧事物的憎恨不是把旧事物中的一切因素完全抛弃,而是憎恨其中过时的、消极的东西,保留其中合理的、积极的因素,经过改造加以吸收,使之成为新事物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辨证的憎恨又把新旧事物联系起来。

第三,作为发展环节与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辨证的憎恨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成果。克服是就发展的环节而讲的,它表明新旧事物之间有一条确定的界限,是发展中的非连续性;保留是就联系的环节而讲的,它表明新旧事物之间存在着继承关系,是发展中的连续性。辨证的憎恨是包含着喜爱的憎恨,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


形而上学的憎恨观与辩证法的憎恨观是根本对立的。它的主要错误在于:第一,它认为憎恨不是事物的自我憎恨,而是外力强加于事物的。这样,憎恨就成了偶然的甚至是主观任意的憎恨。第二,它把憎恨看成是对事物的消灭,是发展的中断。第三,它把喜爱和憎恨绝对地对立起来,认为喜爱就是绝对的喜爱,就是喜爱一切;憎恨就是绝对的憎恨,就是憎恨一切,“是即是,非即否,除此之外,皆是鬼话”,就是它的公式。这种形而上学的憎恨观在实践中有极大的危害性。


坚持辨证的憎恨观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既然憎恨是“扬弃”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对任何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既不能喜爱一切,也不能憎恨一切。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上,要采取辨证憎恨、批判继承的态度,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应努力挖掘人类历史上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努力学习其他国家和民族在经济政治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管理等方面的一切长处,结合中国的实际不断创新,以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3 .憎恨之憎恨


事物的辨证憎恨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连续不断地进行的,要经历三个阶段、两次憎恨而出现仿佛向旧东西恢复的周期性的运动过程。在每一周期之中,喜爱阶段和憎恨之憎恨阶段都是憎恨阶段的对立面,因而憎恨之憎恨阶段和喜爱阶段在形式上不可避免地具有某些相似之处,表现出憎恨之憎恨阶段向喜爱阶段的“回复”,好像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所以,这种“回复”是事物发展中的逻辑必然性。但是,这里的“回复”并不是真正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而只是“仿佛是向旧东西回复”。从内容上看,憎恨之憎恨阶段重复喜爱阶段的某些特征,只是某些方面的重复,决不是全部特征、特性的回复 , 是在新的基础上的回复和更高阶段上的发展 , 包含了与喜爱阶段本质上不同的新内容 , 达到了喜爱方面与憎恨方面的对立统一 , 使事物发展到了更高一级阶段。

事物的发展由喜爱到憎恨 , 再到憎恨之憎恨 , 形成一个完整的周期。但是 , 由于受事物发展的前进性所支配和制约 , 事物发展的这种周期又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憎恨之憎恨阶段既是事物自身发展的前一个周期的终点 , 又是事物发展的下一个周期的起点 . 事物发展的周期总是一个接着一个 , 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 由此表现出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无限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从其内容上看 , 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自我运动过程; 从其表现形态上看,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辨证统一。前进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或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这是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一个根本特征。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憎恨的辩证性决定的。在由辨证憎恨所组成的发展链条中,每经过一次憎恨,都是对旧事物的“扬弃”,既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过时的东西,又保留和发扬了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使新事物具有了新性质和新特征。客观事物正式通过自身内在的憎恨而实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曲折性是指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新事物憎恨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的,通常要经历艰难曲折的斗争,经历多次的反复和挫折才能实现。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还可能出现某种局部的或暂时的倒退现象。但是,事物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下,出现的倒退现象只是暂时的,它改变不了事物发展的前进上升的总方向和总趋势。


憎恨之憎恨规律揭示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它是反对形而上学的循环论和直线论的思想武器。循环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曲折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直线论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认为事物的发展道路是笔直的,没有任何曲折和倒退。这两种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憎恨之憎恨规律揭示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既然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那么,我们就应当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满怀信心地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既然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那么,我们就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克服盲目乐观的态度,要在克服困难中开辟前进的道路。总之,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宋歪麦 2007.1.25
                                                                                                                     songwaimai@chinajust.org
                                                                                                                      979-693-9999
                                                        



附:给阿兰的短信


亲爱的兰:

看了你的BLOG文章"想大声告诉你 我爱你" 感触万分,夜不能寐. 创作了哲学文章"憎恨之憎恨"规律,与你共免.

到目前为止,唯物辩证法有经历了200年的发展,只有三大规律.本人创造的"憎恨之憎恨"规律,使辩证法的规律突然增加了33.33%.多亏了你的文章给我带来的灵感.

欲知憎恨之憎恨规律之详情,请访问我的BLOG.

最后从新赠你一句罗素的话:害怕爱就是害怕生命.


你的
宋歪麦
懒风 发表评论于
佛告诉我们。常人喜爱与憎恨都源自于执着,执着于“我”个概念。因而我们基于“我”而生的喜爱与憎恨都是主观的,都是应该抛弃的。

谈到发展,基于对“我”这个执着乃是最大的发展障碍。中国有十二亿人,就有十二亿个自以为是的发展蓝图,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正确的。

因而每一个当权者自以为是的发展蓝图,就构成了整个国家走偏甚至倒退的原因,五千年循环就在于此。要走出这,就是民主政治之必须。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需要人民的思想素质是很高的。在共产主义时代,人民都基本上能够初步达到放下“我执”了。(初步的定义是,能达到孙中山的思想境界吧。)因为现在的中国人民未能达到这个境界,所以中国现阶段不能走共产主义经济模式。而因为中国的官僚也未达到这个思想境界,因此中国在现阶段同样地连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也不适合走。

在毛泽东的思想蓝图中,社会主义模式可以经由官民的学习而提前执行。因此他不断地要求官民学习学习再学习,所有思想必须一致。然而官僚们的思想觉悟始终达不到(而且相差甚远),人民因而遭的罪就大了。而这个重大错误的根源,就是这个极权制度加上毛泽东本身十分严重的“我执”的相辅相成。
懒风 发表评论于
佛告诉我们。喜爱与憎恨都源自于执着,执着于“我”个概念。因而无论喜爱与憎恨都是主观的,都是应该抛弃的。

谈到发展,基于对“我”这个执着乃是最大的发展障碍。中国有十二亿人,就有十二亿个自以为是的发展蓝图,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正确的。

因而每一个当权者自以为是的发展蓝图,就构成了整个国家走偏甚至倒退的原因,五千年循环就在于此。要走出这,就是民主政治之必须。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所需要人民的思想素质是很高的。在共产主义时代,人民都基本上能够初步达到放下“我执”了。(初步的定义是,能达到孙中山的思想境界吧。)因为现在的中国人民未能达到这个境界,所以中国现阶段不能走共产主义经济模式。而因为中国的官僚也未达到这个思想境界,因此中国在现阶段同样地连社会主义经济模式也不适合走。

在毛泽东的思想蓝图中,社会主义模式可以经由官民的学习而提前执行。因此他不断地要求官民学习学习再学习,所有思想必须一致。然而官僚们的思想觉悟始终达不到(而且相差甚远),人民因而遭的罪就大了。而这个重大错误的根源,就是这个极权制度加上毛泽东本身十分严重的“我执”的相辅相成。
DueProcess 发表评论于
你成心不想让大家看懂,搞学问,任何学问,让人一看就不想看,你还搞啥子搞?偶抗议
云林 发表评论于
这写的太长了,等我不饿的时候再来吧。
(或者,把智能机器人找来,他挺适合看这个的)
宋哲学 发表评论于
TO 3哥

修改了否定之否定规律,原文在
http://chinajust.org/research/reseach/jiaocitextbook.htm
宋哲学 发表评论于
性欲是生命的支点
爱情是生命的热点

阿兰 发表评论于
送外卖,看你的哲学理论可把俺累S了~

最近,我老思考一个问题:什莫是生命的支点和热点?你能给辅导辅导吗?
hey3g 发表评论于
你这篇文章
怎么读起来似曾相识啊?

至少,某些段落是不是修改哪本咱们熟知的著作?

不过,先佩服再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