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是一场家庭之战,但如今“交战”的父女私下已不再联系,他们只通过媒体或者法院“接触”。 山东女生王静即是这场家庭之战的主角。因为认定父亲“包二奶”,2005年,时年18岁的王静先后两次进京到中纪委举报父亲,希望中纪委开除父亲党籍。在不服调查结果的情况下,王静又创办“父亲不如西门庆”网站,将父亲的“劣迹”公之于众。 2006年7月,其父王志华以名誉侵权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将女儿告上法庭;之后,被王静称为“二奶”的李翠莲也以王静办网站侮辱、诽谤自己向法院提起刑事诉讼。 2007年2月5日,山东定陶县法院对李翠莲状告王静一案作出一审判决。法院认定王静构成侮辱罪,判处管制两年。2月13日,王静对“两年管制”的一审判决正式提交了上诉书。 女儿:“现在到了最后的决战” 王静的家在山东济南。让记者吃惊的是,这个家没有一点想象中的阴郁压抑之气。给记者开门时,王静的母亲一边套外裤,一边热情地将记者迎进屋,满脸笑容,“我们家里有暖气,平时穿秋裤都没关系。”而王静则在自己的小卧室里玩电脑游戏,“你等一下,我马上就好啊。”欢快响亮的声音从里屋传出来。 让记者吃惊的不仅是这个家的气氛,还有眼前的王静。 与半年前媒体上经常刊登的那张中性硬朗的照片相比,王静变了不少,头发长长了,人也瘦了,漂亮了许多。“我不喜欢拍照,网上常用的还是从电视上截屏下来的呢。”与她越见秀气的长相相反的是,王静说起话来很爽朗,“那张判决书我一点都没把它当回事。只要提出了上诉,判决书就是废纸一张。 “忍了两年才这么做” 在记者看来,王静是个矛盾综合体。在父亲刚提出要与母亲离婚时,她自闭不说话,连学校课间操都不敢参加,总觉得同学说悄悄话就是在说自己父母离婚的事;而此后,她却两次上告中纪委并在网上公开父亲“劣迹”。小时侯,她与父亲很亲,按照她的说法,“我们可以谈心,两个人一起吃饭总有说不完的话,两人都特喜欢聊历史”;如今她在媒体上公开指责父亲“包二奶”,更多时候直呼其名王志华不叫爸爸,提起时又恨又不屑。当初她上告中纪委、开网站,是为了挽留住爸爸保住这个家,但所做的一切却让父女俩的距离越来越远,直到私下不再联系。 对于记者这一切的疑问,在王静看来,只是记者没有理解当初发生的一切,“你以为我知道王志华包二奶要和我妈离婚,我就一下子去上告中纪委了?你知道吗?在这之前我整整忍了他两年,等他承认错误等了两年。” “每个人都认为我很疯狂,但是要知道,我不是一下子心血来潮这样做的。” “从王志华‘包二奶’提出离婚到我上告中纪委,我忍了两年多。这两年多来我一直想以亲情唤他回头,可是他的态度越来越差。我们以前有很多话说,后来我和他说话他爱理不理;他提离婚后还对我母亲动手,我劝他们,一开始他看在我面子上,就不打妈妈了,后来是连着对我一起发脾气。临近高中会考时,学习压力大,我根本就不想为这件事烦心,但他会忽然找我,弄得我一天没法学习。高考多关键啊,他一点都不来问我情况。高考前一天,我紧张得腿直哆嗦,很想听他说说话,但是他一直不接我电话。那一刻,我对他彻底失望了,高考结束后就上北京了。” 但是王静不服调查下来王志华没问题的结果。于是,王静创办了“父亲不如西门庆”网站,“我以前是在论坛上发帖的,但一发就被封,就干脆自己办网站。” 想帮助类似经历的孩子 “女儿举报父亲‘包二奶’”系列报道刊登后,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不仅吸引了媒体公众的注意力,还引起了一些父母因婚外情而离异的孩子们的关注。在最初的两个月里,王静家里每天都能接到全国各地这样的孩子打来的电话,他们或表示支持或只是倾诉,还有的甚至希望王静能够把他们亲人的“丑事” 也刊登在网上。大多数时候,接电话的依然是王静的母亲,她告诉记者,不少孩子一打就是好几个小时,在电话里哭,还说要自杀,还有的半夜打来电话,说想到济南看王静。“这样的孩子真不少,有些比我们的遭遇更悲惨。还有一个母亲说下次如果王静去北京上告,她就一起去告自己的丈夫,她那15岁的儿子因为父母离婚已经不上学,沉迷网络游戏。” 记者问王静:“你觉得自己有能力帮助和你类似经历的孩子吗?”王静说:“我不是让他们采取和我一样的方式。我想更多是从道义上帮助他们。如果他们选择要登,我就给他们空间登。除此之外,也可以听他们倾诉,缓解他们心理上的伤痛与压力。” 母亲:被女儿同情着的弱者 在记者赶到济南采访前,一直被一个疑问困扰着,王静走到这一步,她母亲究竟对她起了什么影响?因为此前,记者曾几次打电话到王静家,都是王静的母亲杨锡莉接的电话,而采访的安排也是由她直接敲定。这不禁让人怀疑,王静举报父亲的行为,有多少是她自己的想法,又有多少是她母亲起的作用? 但是,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明显发现,比起母亲来,女儿更为强势。当母亲与女儿说话时,常带有询问的语气,即使和记者说话,母亲也会看看女儿问,“王静,是这样吧?”相比之下,王静显得更自信。记者问王静母亲的问题,也多是由王静代答。 当记者问王静,母亲对她是否有影响时,她坦白“有影响”,让记者吃惊的是,她却用了“同情”这个词。“我同情她。小时候是‘子以母贵’,长大了就该‘母以子贵’,我得为她出口气。”王静说,事情刚发生时,母亲一直躺在床上,自己每天上学回来帮她做饭,“她总像个怨妇一样唠叨,我都烦了。后来在两年的时间里,我爸爸的做法越来越过分,我觉得必须出来抗争,否则我妈也要被毁了。” 王静告诉记者,自己对母亲的影响更大,“她得跟着我走。就拿上中纪委来说,一开始,我妈不同意我去北京,但我这人特固执又好强,觉得一定得出这口气。我妈拦不住我,又担心我,只能陪着我一起上北京。你有没有发现家里的电话都是我妈接的?我让她来接的,这些事太繁琐,能她说的就她说,非要我说的,我才说。” 在王静看来,母亲就是个大孩子。“以前家里都是我爸做饭,钱也是我爸管着,我和我妈就像我爸带的两个孩子一样。现在,家里的钱我保管。” 父亲:我觉得判决是公正的 长期以来,事件的另一主角王志华对于媒体一直采取回避的态度。事情发生后,他从济南的国土资源厅调到了临沂的国土资源局工作。此前3天,记者一直拨打王志华的手机,不是暂时无法接通,就是关机。昨天中午,记者来到临沂后,王志华最终愿意开口和记者说话,终于谈起了这一次判决。 记者:你知道判决结果了? 王志华:知道了,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了。 记者:你女儿提出上诉了。 王志华:一般一审以后都会上诉的。我就知道她会上诉。 记者:你怎么看这个判决结果? 王志华:我觉得很客观很公正。 这个判决还是情理兼顾,因为管制不像坐牢,但是又有教育意义。 记者:如果二审维持原判,你会考虑撤销对你女儿的起诉吗? 王志华:那还要看对她有没有起到教育作用。她要是还那么爱挑事,我没有办法不起诉。 记者:就没有考虑过和你女儿主动和好? 王志华:现在不是我不想停,是她不想停。 记者:她说只要你承认错误…… 王志华:我没有错误我承认什么。反正现在就等法律判决,要是法律判决她还不相信,那我就没话说了。 [记者手记] 非如此不可吗? 一位遭受过婚变的女士为了王静的事给记者来信说,“我要反抗,我要把这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我也有这样的冲动,所以我理解王静的行为”。尽管如此,她还是不赞成王静的做法。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在赶往济南采访前,查阅王静相关报道时在笔记本上的一个个问号。这一个个问号都指向同一个问题,非如此不可吗? 与王静见了面。这个20岁的女生,在谈话中显出这个年纪少有的沉静与成熟。她承认,现在和父亲是两败俱伤。不过,她觉得也许该庆幸发生了这一切,因为“王志华的事让我成长了许多。现在我身边的同学都还幼稚得要命,只知道叽叽喳喳谈论服饰,为一些小利争来抢去”。但和父亲的争战,她还停不下来。我问她为什么,她连连反问:“为什么不这样做?难道就让他那么猖狂吗?难道就让他把我们母女逼到自杀吗?” 与王静近4年来的生活变故相比,作为一个短暂来访者,我无法简单地建议她可以怎么做。但我问她,有没有想过在一件事紧逼上来的时候,尝试退后看?“如果你让自己往后退一退,离它远点,再把时间拉长点,会不会发现其实不止这一条路可走?”王静虽无语,但仍一脸执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