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传统媒体该搏一“博”啦!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互联网是如何影响传媒的?看看《时代》就知道了。在《时代》周刊主编理查德•斯坦格尔(Richard Stengel)将代表全球网民的“你”(You)选为年度人物之后,他又带领着采编团队高调地加入了“你”的行列。在1月15日的“致读者”中,他以“新的一年,变化中的时代”(A New Year, a Time of Change)为题写道:“今天,我们的纸媒和网站各自占据了‘时代’品牌的半壁江山。从1月8日起,你将会看见一个不同以往的Time.com网站。我们为这个网站进行了迟到的整容手术,这样就有更多的空间用以展示我们世界顶尖的照片、最优秀的作者和专栏作家。现在,你能够以我们的新闻博客为起点开始崭新的一天,这里聚合了来自全球报纸和博客的重要新闻。”(chinesenewsnet.com)

伴随崭新的Time.com共同推出的,还有7个各具特色的blog,包括关注阿拉伯世界的“中东博客”,关注高科技产品的“呆子世界”,以及《时代》周刊驻北京、上海和香港的4位记者合作编写的“中国博客”(TheChinaBlog)。《时代》的这一做法已经比很多品牌媒体晚了半拍,在此之前,ABC新闻网、福克斯新闻网、《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卫报》等众多国外传统媒体都有了自己的“博客阵地”。这些传统媒体不仅开始把博客当成一种重要的新闻线索来源,并且认为博客提供了记者和受众就一个新闻事件平等开放交流的环境。英国《卫报》是传统媒体网站中较早开设“博客阵地”的,在其博客站点有这样一段欢迎词,说明了传统媒体对博客的看法:(chinesenewsnet.com)

“欢迎来到《卫报》博客世界,在这里,我们的专家将为您带来不断更新的新闻、链接和来自网络的评论,记者们还将参与到读者的讨论中来。……我们发现博客帮助我们找到了另一种形式的新闻,当然,我们注意保持博客的一切,从准确性到拼写的标准,但是编辑比以前扮演了一个比较不重要的角色,因为博客编辑和《卫报》其他部分的编辑不一样。这点使我们更加确认了博客最伟大的优势——个体声音的力量。更重要的一点是交流,读者们可以评论所有的新闻,我们也希望那样,这为您提供了一个把新闻变成平等讨论的机会——告诉我们关于您如何看待我们的新闻及如何看待我们写新闻的方法”。(chinesenewsnet.com)

在国外传统媒体追求与博客共生共荣之时,中国纸媒与博客交接也不再是新鲜事,目前很多大型期刊、报纸都拥有自己的博客。但这些博客少有独立生存者,多半寄居在新浪博客或是龙源期刊网的博客上,且定位也十分不明朗。一些没有独立网站的纸媒将博客当成将纸媒内容转化为电子版的平台,另一些则零星刊发一些编辑、记者的随笔杂文。间或也有和读者的交流,但似乎都显得随意而散落。更新率低,内容杂乱,页面无核心设计思想等等都是普遍的问题。尽管在网络对纸媒冲击越来越大的现状中,有远见的纸媒都不愿自己在技术新潮流中落伍,纷纷搭上网络快车,但很明显,中国的传统媒体还没有真正视“博客”为其发展和竞争的有力平台。(chinesenewsnet.com)

与此相对应,《时代》虽落后于其他品牌媒体,但并没有急着上马其博客项目,而是经过充足的准备,将成熟的产品呈现给它的读者。2007年1月3日,《时代》blog平台的设计和测试完成,从《时代》周刊北京分社记者翟淑珍(Susan Jakes)对到任不久的新社长艾西门(Simon Elegant)提出关于blog的构想至此已经经过了5个月的时间。《时代》博客页面设计简洁明了,色彩搭配亦赏心悦目。在chinablog上,用中文写着“中国博客“几个字。艾西门发出了“中国博客”的第一篇帖子《小皇帝和冰凿》。在一张孩子们坐在椅子上滑冰的图片下方,艾西门从冬天里北京孩子的娱乐方式,说到“小皇帝”这个称呼背后的有趣现象。之后,“中国博客”几乎每天都有更新,有时一天更新两至三篇,虽然内容涉及方方面面,但艾西门心里有着明确的定位,“写这个blog有一部分原因是这个形式很有趣,另一方面也因为,我们有很多采访素材没有办法全部登到杂志上面去,变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所以我们会一周写两次blog来弥补这个遗憾。我们会做很多关于中国社会的选题,大文章拿去给杂志,一些边角料,比如说一些比较个人的东西,没有被加到长文章里面的,我们就会放到blog上面。”而且,因为纸媒、网站和blog三个媒体形态的区别,同一个事件在博客上和在纸媒与网站上呈现的方式亦有所区别,“没有必要写一些整整齐齐的新闻稿放在blog上面。我们很幸运,可以写一些很长的文章登在杂志上,可以写一些五六百字的稿子发给时代周刊网站,还有一些更个人化的、更丰富多彩的素材可以发到blog上面。这样就会变得很有效率,循环利用。”(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