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1996年台海危机中解放军无声潜艇逼退美军“尼米兹”号航母之后,去年10月底,中国“宋级”潜艇再次发威,贴近美军“小鹰号”航母战斗群五英里未被发觉,让美国航母战斗群“惊慌失措”。那么,中国潜艇事件所显示的真正意义究竟何在?从中国国家安全的角度来看,才能理解中国潜艇出入太平洋的背景和原因。
生存概率高,解放军确定潜艇战略要了解潜艇发展战略,首先需要知道潜艇的威力。
潜艇按战斗使命区分,有普通鱼雷攻击潜艇和战略导弹潜艇;按动力区分,有常规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核潜艇又可分为导弹核潜艇和攻击核潜艇两大类。特别是核潜艇具有功率高、速度快、续航力大、配备武器多、隐蔽性好、攻击力强等众多优点,具有比常规潜艇更优越的作战性能和更广阔的活动范围。因此,潜艇从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临海国家瞩目的重要武器。
据美军的作战模拟评估报告显示,潜艇与航母交换率为3~5∶l,即损失三到五艘潜艇即可击沉一艘航母。核潜艇的强大攻击能力使之成为最理想的核报复力量。核大国普遍认为,在两个势均力敌的核大国决战时,遭到突然核袭击的一方,固定导弹发射井的生存概率只有4%~9%;路面机动导弹发射车为30%;战略轰炸机为30%;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生存概率可达90%。幸存一艘核潜艇,即可使对方受到毁灭性报复打击。
现在拥有导弹核潜艇的国家只有美、中、俄、英、法五个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否拥有战略性核潜艇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能否真正跻身大国俱乐部的通行证。早在1950年代当赫鲁晓夫拒绝中国引进核潜艇的请求时,毛泽东在政治局会议上怒吼:“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于是中国第一艘被西方称为“汉” 级的核攻击潜艇,在1968年开工,1970年下水,1974年试航后命名为“长征一号”,编入海军序列。
中国领导人保持着对战略核潜艇的高度关注,这使中国潜艇技术与作战效能迅速得到提升。就常规潜艇而言,世界上目前只有中国同时制作三种常规动力的潜艇;就核潜艇而言,中国现在正发展两种核潜艇,其中一种是战略性核潜艇,这是对美国本土构成打击的核潜艇。在第三世界国家,也只有中国在发展两种攻击核潜艇。中国潜艇不仅在技术上日趋成熟,而且单从数量发展来看,也一直处于迅速上升势头,迫使美日开始对中国的潜艇研制和生产给予高度的关注和重视。美国情报官员说,中国在092潜艇(即“夏” 级)之后发展了094核潜艇,这将是中国的第一个真正的洲际战略核发射系统。
五角大楼公布的《中国军力报告》说,中国的特定意图是“发展能力以对抗包括美国潜在因素在内的第三方对台海危机的干预。”这份报告中还声称“在台湾投降前阻止、击败或者延迟外国力量的干涉是北京战略的重要部分。”为达到这个目标,中国正在扩充其战略导弹(远程和短程)、巡航导弹、潜艇、先进的战机以及其它现代化作战系统。”中国军方重点强调现代化的陆地机动和海基战略核打击能力等。
由此可见,中国所奉行潜艇战略主要也是围绕台湾问题而来的,当然,应对包括南海问题在内的其他周边事态也在考虑之中。近期发生的中国潜艇跟踪美军航母的事件,以及在1995年的台海危机中,中国潜艇逼美军航母后退200海里的事件似乎都印证上述说法。
中国潜艇不战而屈人之兵
美国媒体披露中国“宋级”潜艇贴近美军“小鹰号”航母战斗群五英里未被发觉,这被外界解读为中国在向美国军舰示威。目前这一事件的详情和意图尚未为外界所知,但是,如果在从事件发生的大背景来看,则可看出中国已经把潜艇这一具有威慑作用的武器作为一种政治手段来应用。
首先是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得不到缓和,而日本和美国规模庞大的海上军演即将展开,有分析称,这次演习是一次“实战威慑行动”,虽称针对朝鲜,但杀鸡用牛刀有点不合适;其次,潜艇事件发生时正值中国民间发起保钓行动,而相呼应的是解放军的东海演习在钓鱼岛附近展开;第三,安倍内阁上台之后,日本军事扩张势头进一步加大,日美军事同盟得到空前巩固和发展;第四,在美国与日本国内都有支持台湾独立的论调登场,尤其美国与台湾的军事同盟已经实际形成,美国声称在台海冲突中将派出舰队支持台湾。
分析家指出,在这样的背景下,美日浩大军演的目的相当明确:第一,威慑朝鲜,演习对朝鲜可能的军事打击;其二,向中国与俄罗斯发出信号,美国在东亚的影响持续增强,同时加强对中国的遏制政策;其三,警告中国,不要轻易对台湾动武,不要对朝鲜采取姑息政策。
中国对这个问题并没有回避,先后在济南军区举行了“确山”军演和“前卫-206b”军演,在东海则于10月24日至28日举行海上演习。分析指出,中国如此密集的大规模军演非常少见,不无向美国展示武力的可能。
尤其中国巧妙采取潜艇战略跟踪美国航母,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其一,警告美国,在东亚不要过于嚣张,不要指望在台海冲突中对台湾提供支持,因为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外部势力介入台海冲突已成为中国高层的现实战略选择;第二,由于中国与朝鲜有军事盟约,如果美国攻击朝鲜,则无疑宣布与中国开战,而中国不想卷入这样的战争,因此用潜艇来告诉美国,与朝鲜交战美国并不能保证完全胜利,朝鲜问题应采取谈判方式进行。其三,这次潜艇事件发生在解放军东海演习期间,而此次东海演习被外界解读为声援民间保钓活动、宣示钓鱼岛主权的演习。因此,不排除此次潜艇事件是东海演习的一部分,以警告日本不要在美军的庇护下从事危害中国主权与国家统一的行为。
有分析称,此次潜艇事件证明,中国潜艇有能力击沉美国航母。这无异于中国对美日于11月9日至16日开始的代号为“18G”的海空联合演习“当头一棒”。有分析说,此次潜艇事件是中国潜艇战略的充分体现,是对中国海军防御近海及未来可能爆发的中美(日)战争的演练。
夺制海权潜艇首当其冲
中国潜艇跟踪美军航母事件曝光后,有文章说,中国潜艇突破数层反潜防御网,直接暴露在美国海军面前,凸显出中国潜艇已有能力突破第一岛链海域封锁实施远程作战。而这已经不是新闻,因为早在1970年代中国潜艇已经突破美军编制的第一岛链。1976年12月,东海舰队252艇首次突破第一岛链进入太平洋西部进行远航训练。1980年3月,东海舰队256艇又突破第二岛链进入太平洋中部。所以说,中国海军潜艇部队在上个世纪已经具备了中远海作战能力。
针对中国潜艇部队的发展方向问题,一位解放军海军潜艇战研究专家表示,未来十年解放军海军的战略任务,“不是冲出第一岛链,也不是打航母,而是控制沿海岸线 500海里内的绝对制海权,保卫沿海经济圈”,比如通过马六甲海峡的石油运输线等。就目前来说,美国强大的海上力量封锁进出日本海、东海的各个海峡以及南中国海和马六甲海峡,中国的海上通道就是不安全的,单从日本海来看,美国利用停泊在日本海的水面舰艇和水下潜艇发射巡航导弹,以及在解放军防空武器无法接近的空域发射巡航导弹,打击范围至少可以覆盖华中、华东、东北地区,而解放军在军事上无法直接制止这种打击。
对此,中国军方应该有深刻的认识。目前,中国无法和美国在整体上抗衡,而潜艇以其隐蔽性强、准确性好、效率更高的特点正是中国占据制海权的最好武器。以高科技装备的潜舰则意味着水下控制权取代了水上控制权,成为掌握水面控制权的前提。而且长远看,未来,人类生活扩展到海底以后,水下控制权有可能取代水面控制权,成为制海权的关键。潜艇可利用其特性和其它各种水面、空天的载体结合信息系统给予航母战斗群的武力攻击,一旦失去航母的美国海军在西太平洋不仅将失去制海权,还将丧失制空权。
日本外交评论家冈崎久彦指出,一旦中国以台湾作为潜艇基地,它将拥有日本的西南海的制海权,南海的情况也大致相同。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石油消耗国,现在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的船只有近六成是中国船只,中国与日本两个经济巨人的海上石油供应线已在不经意间重叠了起来。因此,中国有必要有一支能保障远洋运输的海军来保障海上生命线的安全。
美国传统基金会亚洲研究所资深研究员谭慎格一篇题为《中国潜艇的挑战》的指出: “到2025年,中国海军可能会称霸太平洋,据估计,中国部署在太平洋的攻击型潜艇的数量将超过美国潜艇,达到五比一。
对抗航母,有两种途径,一、发展航母,二、发展潜艇。对于中国海军而言,最忌惮的是美军航母战斗群的战斗力。要发展并保持与美军相当的航母力量,既不现实,也没有必要。因此,潜艇战略成为中国海军的主题,也就顺理成章。而中国大力潜艇战略,其连锁影响在世界军事尤其是东亚军事上是非常深远的。例如,日本就将因此发展并保持强大的反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