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法国5300多名科学家联名抗议政府缩减科研经费与研究人员职位,并威胁罢工示威甚至一走了之的风波,日益引起国内外舆论的关注。包括美、英,乃至中国大陆的媒体都对此给予大量报道与评论。
但在法国国内,这场风波既不象“伊斯兰头巾”那样长期占据法国报纸的头版,也不象某些恶性案件那样令法国人揪心。政府基本采取大事化小的态度;民间舆论则由于科学家罢工、示威难以象地铁或卡车司机罢工那样立即对其日常生活产生影响而显得麻木不仁。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信号。
据英国某家报纸报道,上周末,包括很多重量级科学家在内的5千多法国科学家在互联网上发表了一封公开信。信中说:虽然官方一直称科研乃法国国策优先之业,但近二年,事实上政府正在拿科研经费去补其它漏洞、大量削减科研岗位、关闭科研部门、冻结科研基金、使年轻科学家失业。这种现象已经蔓延至法国世界知名的机构:比如居里研究院、巴斯德研究院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后者被政府拖欠着2002年一半的科研经费。巴斯德研究院2004年没有一个新职位可以招进年轻科学家,这是前所未有的。很多科学家已经打算卷铺盖移居美国。
法国地质学家、前教育与科研部长阿莱格尔对媒体大声疾呼:“法国轻视科研、藐视科学家的倾向是空前严重的,法国将迎来科研人才外流的高峰时代。他本人就决定移居美国。”但他的话,并未引起各方充分重视,而是被媒体当成了笑谈,好好的嘲弄了一通。
近10年来,法国在各方面都在走下坡路。难道我们真的要看着科学家也在法国陷入困境?科学家的愤怒抵不上卡车司机的愤怒有威胁性;科学家的罢工,比不上地铁工人的罢工的影响大,这说明了当前社会气氛的浮躁与短视。
诚然,任何一个政府在面临经济不景、赤字加大的财政状况,都会采取某些“拆东墙补西墙”的措施。但拆到“科研”这座墙,动到“人才”这个基,可谓是动了国家的根本。包括法国发现爱滋病毒的蒙塔尼教授这样的顶尖科学家都在美国“搵食”,反映了法国留不住人的严峻性。法国的出路在于制度创新,在于增加法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而不在于减少科研投入。
法国科学家的愤怒,不仅应该使发达国家政府警醒,也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面镜子。
当前,中国经济处于高增长时期,科研投入必然水涨船高。但如果从国家到地方的科研投入增长均与其财政收入增长不成比例,也等于在犯与法国同样的错误。这样的错误之恶果,不是短期内可以看到,但必然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影响,值得中国有关部门引以为诫。当今中国堪称为各路人材提供了发展机遇,但还集中在一些热门行业,很难说能够吸引世界各地科学家的目光。这也许是中国“人才战略”中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法国科学家的愤怒,不仅应该得到法国主流社会重视,也应该得到外裔族群的关注。“大河无水小河干”,一个没有希望的法国,外裔族群也不会有前途。可喜的是,包括一些华人大企业在内的很多华人机构、侨社,都已经将资金投向奖掖华人科学家和留学生的事业上,这堪称是一种具有长远发展眼光的睿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