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促通壓力?

2006.11.24  中國時報
美國的促通壓力?
關弘昌


日昨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處長楊甦棣鼓勵台灣與中國談判盡快三通,以維持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重要地位並避免自外於區域整合的趨勢。以往開放三通的要求多是來自在大陸的台商或台灣本地的企業與泛藍政黨,再來頂多是在台灣的外商團體,來自於外國官方代表的呼籲並不常見。楊甦棣以美國駐台官方代表的身分作此談話,是否表示美國作為一個參與台海問題的第三者,已經要將其關心的議題範疇從政治性的台海區域安全擴及經濟性的兩岸經貿交流,也因此值得加以觀察。

筆者認為,楊甦棣的此番談話尚不等於美國會在未來兩三年,會立即把「要求台灣開放三通」變成官方的對台政策。


首先,楊甦棣作此呼籲的背景多少帶有時與地的考量。一方面,他談話的場合是對台北美國商會的演講,而美國商會近兩年對台灣遲不開放三通一直是抱持批評態度的。身為美國官方代表,為本國商人發聲自是楊甦棣的職責之一。另方面,楊又提到只要台灣保持自我防禦能力,就不必害怕與中國這個龐大並快速成長的鄰居關係變得密切,這暗示了楊認為強大國防是台灣與中國交往時的本錢與憑據,更與他不久前要求台灣儘速通過對美軍購的談話遙相呼應。此刻他的首要關注恐怕仍然是軍購問題而非三通。

其次,對二○○八年後兩岸關係發展的預期也是一個因素。作為一個仔細關注台灣政局發展的外人,美國官方與在台的商人們很清楚民進黨政府因為弊案而陷入低迷的政治行情,多少影響其在二○○八年的總統大選中贏得勝利並繼續執政的機率。因此,如果預期主張三通的國民黨在二○○八年執政,並且很快落實三通政策的實現,美方並無必要在剩下不到兩年的此時急於逼迫台灣開放三通。

第三,比較關鍵的問題是,開放三通是否在美國國內已經形成一個有足夠影響力的議題,並成為美國必須採取的對台政策之一了。在國家安全的議題上,美國的相關決策主要是由上而下的模式,亦即由行政部門定奪,國會、輿論與利益團體可以著力的地方並不多。相對的,美國在經貿政策的制訂上則多是由下而上,利益團體透過國會立法是常見的決策模式;選區選民的利益也多是國會議員甚至總統決定經貿問題立場的主要考量。

因此,開放三通要成為美國對台的另一政策主軸,還必須要有足夠的利益團體壓力來遊說其國會與行政部門,或是三通的開放與否將會影響美國國內某些特定地區或行業的選民利益。以目前這兩項都缺的情勢來看,要求台灣開放三通尚沒有成為美國官方政策的條件。

儘管如此,兩三年以後的情勢或有難以預料之處,屆時台灣若仍堅守絕不三通的政策而美國又傾向對台灣施壓,台灣要如何因應將會是個難題。在政治議題上台灣鮮少能夠抵擋美國的壓力,在經濟議題上又何嘗不是如此。例如一九八○年代晚期,台幣就在美方的強大壓力之下不斷升值,台灣亦無可奈何。有備無患,台灣的相關部門可能還是得開始思索,要怎麼面對可能來自美國的促通壓力。

(作者為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政治系博士候選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