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初露锋芒的“第一枪”
就在江青风尘仆仆到上海几个月以后,1963年5月6日,上海《文汇报》刊载了一篇题为《“有鬼无害”论》的文章,署名“梁璧辉”。这篇文章是江青首次行使她“争取”到的所谓“批评的权利”后打响的第一枪,也标志着江青在上海建立“基地”后,与柯庆施、张春桥开始“协同作战”。用江青后来的话说就是,“第一篇真正有分量的批评‘有鬼无害’论的文章,是在上海柯庆施同志的支持下,由他组织人写的”。
柯庆施本人并不会写文章,一般都是他出题目、观点,由张春桥或张春桥再物色笔杆子捉刀代笔。1958年北戴河会议刮起“共产风”之后,根据柯庆施授意,张春桥写了一篇题为《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的文章,并在《人民日报》转载。从此,一有大的动向,柯庆施总让张春桥写文章,中央的一些重大会议,如郑州会议、庐山会议,柯都把张带去。1963年,大概是张春桥当时正忙于搞“大写十三年”,柯庆施便把批判“有鬼无害”论的任务交给了华东局宣传部副部长俞铭璜。
对俞铭璜同志,我在战争年代就和他很熟悉。他长期在我任区党委书记的苏中根据地负责宣传工作,是江苏有名的“秀才”。据我所知,他对批“有鬼无害”是有顾忌的。毛主席曾提倡过写些“不怕鬼”的故事,而《有鬼无害论》这篇文章又是北京市委统战部长廖沫沙同志写的,所以这篇批判文章很难写。无奈,这是柯庆施直接压下来的“政治任务”,俞铭璜只好关起门来搜肠刮肚。这种心境下写出的文章自然难以令柯庆施满意,于是柯又让张春桥大加修改后才发表。因此文章见报时署名“梁璧辉”———取“两笔挥”之谐音,意即两人合写。
《“有鬼无害”论》是直接从正面批“鬼戏”《谢瑶环》的。它实际上是批《海瑞罢官》的一个先声,也是一个试探气球,因为当时毛主席还没有同意批《海瑞罢官》。这篇文章虽然影响不大,但它却是江青初露锋芒的所谓“破”的一次表演,在“文革”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正因为有了这“第一枪”,才会有后来的“万箭齐发”、“万炮齐轰”。这真是“风起于青苹之末”。因此,有些研究“文革”史的人把这篇文章的发表作为界定“文化大革命”起始点的一个标志,是很有见地的。
摘自《陈丕显回忆录》,上海人民出版社陈丕显/文
========================================================================================
附录:柯庆施简介
原名柯尚惠,化名怪君、乃康、敬史等。1902年出生在安徽省歙县竹溪村。早年就读于私立继述小学,1916年入省立第二师范附小高级部,次年入第二师范。1920年入南京中学,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入上海外国语学院学习俄语。1922年1月被派往苏联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简称远东民族会议),同年转为中共党员。同年夏回国后在团中央工作,后参与组织反基督教大同盟和上海平民女校的管理工作。1923年后,任安庆《建设日报》副刊编辑,团安庆地方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共安庆支部书记。1924年又加入了国民党,曾任安徽省党部秘书长,中共临时省委书记,上海闸北区委书记,红5军纵队政治部秘书长,红8军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河北省委前委书记、组织部长,上海执行局军委书记,北方局组织部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工作,曾任中央统战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财经委副主任,石家庄市市长、华北局委员。新中国成立后,任南京市委书记、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1952年10月任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省政府副主席。1954年10月调任上海市委第一书记,后兼市长、南京军区第一政委、华东局第一书记。1965年1月任国务院副总理。是中共第八届中央委员、政治局委员(1958年5月八届五中全会增选)。1965年4月9日在成都病逝,终年6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