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台湾歌坛(下)zt

80年代台湾歌坛(下)

开场曲《天空之城》

时光的碎片挡不住瞬间的光华,经典的事物在千古泥尘中焕发光彩。让我们乘着秋日微凉的晚风,踏上此次光影之旅。一起品位每一副动人的画面,浅琢每一篇甘醇的文字,笑看每一场百变人生。大家晚上好,欢迎走进每周二晚间的《光影之旅》节目。在我们这期的节目中,将继续上期的话题,一起品位80年代台湾歌坛的经典名曲。

歌曲。邓丽君《几多愁》。

岁月的笔在时间的墙上留下班驳印记。光影之旅,细说从头。

上期我们“80年代的台湾歌坛”,说到了1983年,主要是罗大佑以及苏芮带来的黑色狂潮,在1983年的时候,也有一张非常清淡并且音乐与文学结合得相当完美的唱片,那就是邓丽君的《淡淡幽情》,这张专辑的题材是以中国的古诗词为内容,当中的歌曲都是古典诗词再配以刘家昌、梁弘志,包括谭建长、陈杨,甚至是香港的黄沾的曲作,加上邓丽君细柔和婉约的嗓音,诠释着中国风味的小品式的作品,相当地合适,也一洗邓丽君过于柔媚婉约的歌厅气息,让她的演唱——多年的演唱生涯上有了一张相当具有品质的唱片,那唱片当中的歌曲——像是刚才听到的《几多愁》,是来自南唐李煜的《虞美人》,还有像是后来王靖雯曾经翻唱的《但愿人长久》,是来自苏轼苏东坡的《水调歌头》,还有《独上西楼》是来自于同样李煜的《相见欢》,包括像是有范仲淹、秦少游,还有欧阳修、朱淑珍、柳咏和辛弃疾以及李之宜的词作。其实这样的思路也是传承于台湾校园民歌运动时候的创作思路,把一些现成的诗词或者是文学作品谱上旋律,不过在所有的唱片当中,这一张是具有着相当的中国意味的,全部的古诗词,和小品式的作品,配上邓丽君的那种嗓音,听来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现在听到的应该是那一支《独上西楼》

歌曲。邓丽君《独上西楼》。

很多故事都是这样写的,那些人那些事,其实一直存在,终究不曾远离。光影之旅,细说从头。

转眼到了1984年,也就是整整22年前,83年罗大佑和苏芮领导的黑色狂潮把整个台湾乐坛闹得沸沸扬扬,想来84年他们应该似乎会继续延续下去,然而他们的转变着实让大家吃了一惊。首先当然还是数到罗大佑,罗大佑前面两张专辑当中包含的浓厚的社会责任感已经被歌迷们定位为批判歌手,所以这样的风格大家一直在期待继续传承和沿袭下去,然而84年他的专辑唱片《家》一面世,立即引起了一片哗然,争论最多的当然是他风格上的温馨化,连唱片的封套都有所改变,多了一些绿色。还有罗大佑虽然是黑衣墨镜,但是会在有绿色并且有房屋的地方前行。那种温馨的色调是在前几张专辑唱片无论音乐还有包括封套设计当中,决然不能够感受到的,并且也不能够想到,会走到这一步的,这一步还来得这样地快。

歌曲。罗大佑《家》。

1984年罗大佑的这一张《家》的专辑唱片,也是他创作历程当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宣告着前期的黑色狂潮告一段落。那其实在他推出这张专辑唱片不久就离开了他的家——台湾,而当他再次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已经是4年之后的事情,罗大佑离开之前曾经举行过演唱会,台上台下哭成了一片,而那个时候他和张艾嘉的情感也已经走到尽头。在这张专辑唱片当中依然有着罗大佑几乎每张专辑唱片当中都涵盖的情歌,比方说《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另外还有一首闵南语歌曲《亲哥嫂》,这实际上是台湾民谣,经过了重新的填词。在张小燕与张艾嘉共同主演的影片《台上台下》之中也出现过这首歌曲,而且非常有意思的是,它不是以一个插曲的形式或者是主题歌的形式出现,在影片一开始,就是罗大佑戴着墨镜一袭黑衣抱着吉他演唱这首歌曲,整个歌曲,完全地像是一个简单的音乐录影带。

歌曲。罗大佑《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

街灯将疲惫拉长,脚步把回忆叩响,光影之旅,用思绪触摸黑夜的光亮。

84年罗大佑以他的第3张专辑《家》结束了他音乐创作当中的黑色时期,而引领台湾歌坛的黑色狂潮的另一位人物--苏芮,这一年她也推出了她个人的第2张国语专辑,算是天独有偶,苏芮的这张专辑唱片居然也离开了那些黑色,变得温馨,甚至相当地软化。这张唱片也在台湾流行音乐百张最佳专辑唱片当中名列前50位。 

歌曲。苏芮《心痛的感觉》。

《蓦然回首》是84年苏芮的第2张国语专辑,由于上一张作品的成功,使苏芮当然的成为当时乐坛共同的期待,期待她能为国语流行音乐打开全新的局面,因此这张唱片非常大胆地抛开了以往成功的框架,以不同的曲式和不同的音域表现苏芮多样的面貌,这张唱片也算是苏芮的概念专辑,全部9首歌曲有一个共通的贯穿主题和索引,而这张专辑唱片也相对来说比较软化、柔软,更有着女性的温柔与细腻,相较于她的前一张音乐,刚才那首《心痛的感觉》正她这一张专辑的代表作。同时这张音乐里面还有《冷的记忆》、《是不是这样》、《夜的声音》、《迷失》、《未知》、《明天还是要继续》等歌曲。后来很多大陆的歌手曾经争相翻唱过。

很多故事都是这样写的,那些人那些事,其实一直存在,终究不曾远离。光影之旅,细说从头。

歌曲。苏芮《明天还是要继续》。

苏芮唱了很多年的歌曲,直到《搭错车》原声,她的第一张国语专辑才算是平地惊雷,为大家真正接受并且喜爱,然而第二张国语专辑就有如此之大的转型可谓相当地大胆,风行也很高。可是这一次转型却得到了歌迷们更加多的掌声。其实从这个角度上能够看出,留存在人们心中对于女性必须温柔的既定的印象。

不过之前也提及苏芮的这一张《蓦然回首》专辑当中有着不同的的曲式和音域,所以第一张专辑唱片当中相对比较中性化比较刚强的声音气质的作品,依然有所保留,这首歌曲是《迷失》。歌词中的那一句“单纯的日子你为何失去,过去的朋友你为何远离”很让人痴迷。这其实也是我们每个人心中应有的疑问。

歌曲。苏芮《迷失》。

岁月的笔在时间的墙上留下班驳的印记,光影之旅,细说从头。

80年代的台湾华语歌坛,我们说到了1984年。1984年可以称为动荡之后的蜕变,罗大佑和苏芮领导的黑色狂潮在1983年把整个乐坛闹得沸沸扬扬,而84年他们两个人都先后地温馨化或者女性化了。1984年对于台湾乐坛还有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这张唱片在乐坛上掀起了轩然大波,但是不可否认,这场波动带来的市场承受能力却是极为有限。因为在当时,一般人对于摇滚二字的陌生及却步远远比好奇来得非常非常多,这就是摇滚斗士——已经去世多年的薛岳。他的第一张专辑唱片,《摇滚舞台》。

歌曲。薛岳《摇滚舞台》

薛岳的《摇滚舞台》。这是他的首张专辑唱片。很有意思的是,这首歌曲的词曲作者竟然是李宗盛,李宗盛在民歌时代入行,那就是木吉他合唱团,后来也逐渐开始写歌。那对于80年代90年代甚至这个世纪的歌迷来说,李宗盛都绝对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可是他的创作相对来说平民化世俗化,过于口白的填词与一般意义上的摇滚亦或是偏艺术类的歌曲绝对大相径庭。然而李宗盛这一生创作过两首歌曲,和他的惯常风格是绝不相符,一首就是薛岳的《摇滚舞台》,而另外一支就是张艾嘉演唱,许景淳也有翻唱过的《最爱》。  

我们再回到84年的台湾歌坛,算一下摇滚乐对于年轻人来说真的不陌生,因为早在台湾校园民歌运动初始的时候,相当一部分年轻人都非常反感并没有属于自己的音乐,仅仅只听西洋歌曲,而这西洋歌曲当然也包括摇滚乐。在60年代以及80年代初,台湾的年轻人深受西洋音乐的影响。歌手们虽然有着校园民歌运动,罗大佑他的黑色狂潮,以及苏芮的紧随其后,但是真正在国语歌曲当中加入摇滚曲风的歌手们始终不大敢越雷池一步,因为当时的听众群,过多地还是接受以旋转化的作品为主。所以这张薛岳的个人首张专辑唱片,在台湾流行音乐史上是相当重要的。作为摇滚斗士,薛岳推出过几张唱片,后来却因为肝癌过世了。在84年的台湾乐坛,当然还要继续说到民歌。民歌运动早已经进入发展的末途,但是不能够否认诸多民谣歌手的继续努力,他们努力以自己的执着来维系自己的衣钵,在这一年最令人称道的作品就是蔡琴的专辑《此情可待》,而这张专辑唱片也是民歌运动后期极为经典的唱片,综观整个台湾的华语歌坛,甚至整个华语歌坛,这也是极其优良的一张唱片,这张唱片常常被人以另外的名字称代,那就是《最后一夜》。

歌曲。蔡琴《最后一夜》。

这首蔡琴的《最后一夜》是由陈志远作曲,沈之填词,是经典之作,将近差不多20年过去了。《最后一夜》其实是台湾影片[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的主题歌曲,而在影片最后蔡琴真的在电影中出现,在舞台上演唱这首歌,把金大班一生的沧桑落寞完全显现出来。这也是根据白先勇的小说改编而成的影片,这首歌曲当年极为成功,所以常常大家已经习惯了用这首歌曲的名字代替专辑唱片本名《此情可待》。这张唱片是由飞碟唱片公司所推出的。飞碟的老板吴楚楚亲自写歌,比方说《罪过》这首歌曲,还有《蝶衣》就是由他创作的,而唱片当中其他的歌曲,包括有梁弘志,曹俊宏,陈志远以及李宗盛他们的作品。既然唱片命名为《此情可待》,肯定知道基本上肯定都是情歌,大家是从情感的角度,用蔡琴那把很醇厚、看似淡定、其实内心波涛汹涌的声音来表现许多的作词作曲者以及不同年龄、性别以及首度尝试的新人们对于情感的表示,这张唱片对于感情,有沧桑有喜悦有落寞也有绝望,算是蔡琴的千般面貌。

歌曲。蔡琴《读你》。

对于民歌的传承,可是当中非常多的加入了流行曲式,这一变化成功地缔造了蔡琴自从《出塞曲》唱片之后事业的另外一个颠峰。这张唱片当中的歌曲有很多传世之作,比如《最后一夜》、《读你》、《过境千帆》、《蝶衣》、《塔里的女人》、《油麻菜籽》等等。那今天之前听到的一首李宗盛早期的创作《摇滚舞台》是和他后来的风格不太搭调的,而这首《油麻菜籽》也有一点点类似,这首歌曲是一部影片的主题歌,是讲一个女子的一生。之所以取名为《油麻菜籽》,是指油麻菜要变成油的话,要拼命地挤拼命地榨,菜籽才能够挤出油来,说明女子的命是很苦的。

歌曲。蔡琴《油麻菜籽》。

岁月的笔在时间的墙上留下班驳的印记,光影之旅,细说从头。

1984年还有一张相当重要的唱片,说到听歌,说到女歌手,是一定要提起齐豫的,非齐豫莫属的那种味道。在1984年,齐豫和李泰祥推出了齐豫的第4张专辑唱片,《有一个人》。这张唱片其实也有点传承民歌来创作的方式,也就是完全取其他诗人的诗作为歌词然后填曲而成。虽然是这个样子,可是和民歌有了相当的距离,因为李泰祥的作品向来似乎相当的惟美,而且极有着学院派的气息。在那一年,齐豫是沉寂两年之后投到滚石旗下,然后李泰祥这个时候也成立了泰祥音乐工作室,于是有了齐豫的取自泰戈尔诗作《有一个人》的这张唱片。

 

歌曲。齐豫《飞鸟和鱼》。

现在听到的这首是齐豫的《飞鸟和鱼》。

 

就让我们在这首齐豫的《橄榄树》中结束今天的《光影之旅》。下周我们会为大家带来《90年代台湾歌坛》的特别专题,感谢大家一小时的收听与陪伴。播音刘颖恒,编辑严玉娟,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结束曲 齐豫《橄榄树》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