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江南之四:曦之墓前

那天上午去了嵊州市里玩了半天,下午去参观王曦之墓。曦之墓离师爷家才5公里,开车几分钟便到。

小二嫂最近练习书法,自然要想去书圣墓前沾点仙气。以后吃饭时心情一好,有好诗好词时,拿起筷子,蘸点酱油,在桌布上即兴就来一幅,没准是“ 酱油与口水齐飞,汤水共长天一色“ ,保管把大家看得一愣一愣 。惨了,下次去小二家做客,二哥二嫂要菜刀伺候了,我要戴上摩托车的头盔再过去吃饭,哈哈哈哈。

王羲之晚年移居于剡之金庭(今浙江嵊州市金庭镇),与当时名士谢安等在此寄情山水安度晚年,去世后即安葬于瀑布山下(史传此地为道家的洞天福地之一)。在墓的下方原有一规模宏大的“金庭观”,可惜在文革中被毁,因该观结构巧妙奇特现已无法复建。去年嵊州市政府正投资数千万元划地保护墓地、动工兴建“书圣园”。听说“书圣园”刚竣工不久,正好去看看。



右军祠是纪念王羲之的祠堂。王羲之当时任右将军、会稽内史,因此人们常称他为王右军。



金庭(又名华堂)现存有王羲之祖祠,子孙绵延万人,至今已达五十九代。现子孙中喜好书法者也不乏其人。我中学同学就有好几位是王曦之的子孙,字画书法也有不错的。下面是右军祠、书圣殿、王羲之墓道和墓地,就不多介绍了,文中主要介绍一些王曦之的传说和故事。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原籍琅邪临沂(今属山东),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早年从卫夫人学书,后来改学张芝、钟繇博采众长,精研体势,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今体。他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媚劲健,草书浓纤折衷,千变万化,纯出自然。由于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被后世人们尊称为“书圣”。



他最著名的书法作品是《兰亭序》。 这是他在公元353年完成的作品,那时候,王羲之邀请与谢安、孙绰等42 人(其中包括当代的书法家和诗人),在绍兴乡间的兰亭举行野外盛会。他们列在溪水两旁,把羽觞(一种轻便的酒杯)放在水上,顺水而下,每人顺序取觞饮酒作诗。写不出诗的人,都要被罚酒,当天有26人作诗,一共写了35首。大家也都喝了不少酒。

王羲之带着醉意,即席挥毫,为这些诗集作序,写成《兰亭序》。据说,他在几天后再重写近百次,但是总比不上他当天即兴完成的作品。这篇序言,不仅文采斐然,书法艺术更是精美绝伦,为千余年来书家所公认。这实际上也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顶峰。正因为此,兰亭雅集也被千古传颂,流传至今。《兰亭序》的原本后来被唐太宗取去。太宗很喜爱这幅作品,就命令朝廷最好的几位书法家摹临许多副本,原本则留下来作为自己的陪葬物。



今天所谓的《兰亭序》,除了几种唐摹本外,石刻拓本也极为珍贵。最富有传奇色彩的要数《宋拓定武兰亭序》。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又是研究历代书法的极其珍贵的资料。在中国书法典籍中有关《兰亭序》的资料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兰亭序》是否为王羲之所书,历来也有很多争议,清末和六十年代都曾引发过相当激烈的大公论。



王羲之书法艺术成就很高,不仅全面精通古代各种书体,而且创造出一种适应时代需要的新体,并构建了一个完整的风格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副是《快雪时晴贴》。



一个好的书法家不但能通过书法表达他的思想,而且他所写出来的字也必须充满生气,活力并具备完美的形体。书法是一门艺术,它需清醒的头脑以及对毛笔有全面的掌握,才能够把字写好。这需要很多年的精心磨练才会有成就。



据说在童年时代,王羲之就对书法有浓厚的兴趣,他在练字的时候,往往废寝忘食。据说有一次,他想书法入了迷,居然把手中拿着的馒头当毛笔,用来沾墨想写字!他经常到屋外的小池塘洗毛笔,结果池里的水都变黑了,所以有“ 墨池”这一说 (污染环境,不推荐孩子们那么做) 。



书圣殿两边的走廊上,挂满了曦之和历代书法家的作品(当然是印刷品居多) ,以供书法爱好者一饱眼福。



绍兴师门的“ 黑白双煞“ 再次亮相,希望沾点曦之仙气,以免写出来的字磅蟹都要斜着突出的眼睛冷笑。



通往后山墓地的小道。



从祠堂后面拍几张。



景致还真是不错。



墓道。



墓道附近现在已经没人居住了。留下几处残埂断壁,犹忆昔日诗酒风流。



曦之墓。



王羲之的长风帖。



《中秋帖》传为王曦之的儿子王献之所书,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询的《伯远帖》合称“三希”,现藏故宫博物院。《书断》中说:“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中秋帖》书法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

写的是“ 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什么意思,师爷却是看不明白,我想,他大概是说,祝私房的兄弟姐妹中秋快乐!!! 呵呵,这也是师爷想对大家说的。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