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江南之六:东南佛国(图)

阿弥陀佛,大家好!

后面有几篇锦绣江南的文章都是和寺庙殿堂有关,和吃喝无关,嘴馋之人就不用继续看了,免得失望。

那天出了宁波天一阁后,逛了城隍庙,吃饭拍完桌子后,直奔鄞州天童寺。

涧流淙淙,清瀑作响,满山松竹,参差掩映,清风徐徐,松涛阵阵。享有“东南佛国”之美誉的宁波天童禅寺,即位于如此之洞天福地----鄞州东太白山麓,距宁波市区26公里。



晋永康元年(公元300)僧义兴来此结茅舍。唐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僧法璿始建,称古天童寺。其址今已废。至德二年(公元757),僧宗弼另建新寺,即今天童寺址。乾元二年(公元759)名为天童玲珑寺。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赐名景德禅寺。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册名天童寺。现存建筑为清代重建。

寺院的山门形式多样,小型的如三开间的门屋,见于独乐寺、善化寺等。大型的常作成楼阁形式,可以与宫殿大门媲美。宁波天童寺山门就是这种,七开间、三层楼。富丽堂皇,非常大气。



寺前有"万工池",山门口有"玲珑岩",寺东有"古天童"和义兴和尚墓。



天童禅寺逾1700年沧桑历史,宗风远扬,浩荡天下。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朝廷册封天下禅寺“五山十刹”,天童禅寺即列五册之第三。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天童禅寺升为天下禅宗五山之第二。



整个建筑梯级布局,中轴线由南向北依次为外万工池、七塔苑、内万工池、照壁、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先觉堂、罗汉堂,均重檐歇山顶,筒瓦骑缝,并饰以鸱尾脊兽。两侧配置偏殿,左为钟楼、新新堂、伽兰殿、云水堂、玉佛殿、御书楼、御碑亭等;右为大鉴堂、库房、禅堂、面壁居、方丈殿等。



现存佛殿为1635年(明崇祯八年)建,系寺内最古建筑,殿高20.5米,宽36米,深27.16米,殿内三世佛坐像3尊,总高13.5米,其中佛身高6.38米。

天童寺佛殿前生长着一棵唐柏,树高11米,胸围2.6米,树枝虬劲苍老,距今大约有1000多年的历史,是宁波仅存的几棵唐柏之一,十分珍贵。据寺内人介绍,1992年曾有游客丢烟蒂而引烧树体,及时扑灭后,留有火烧之洞。如今的唐柏日见古朴苍劲,成为天童寺一景。



法堂改建于1931年,上为藏经楼。天王殿、钟楼、东禅堂等重建于1936年。



天王殿高19.6米,宽31.77米,深23.64米,四天王总高7.77米。寺内佛殿前有清顺治帝书“敬佛”碑、康熙帝书“名香清梵”匾、雍正帝书“慈云密布”匾。寺内有宋、元、明、清碑刻30余方。



天童寺最兴盛时有僧人数千人,遗存的"千僧锅"是350多年前明祯年间铸造的。



寺周群山叠翠,古树参天,景色绚丽,风光旖旎,自古有"深径回松"、"风岚修竹"、"清关喷雪"、"双池印景"、"西涧晚钟"、"玲珑天凿"、"太白生云"、"东谷秋红"、"南山晚翠"、"平台铺月"十大胜景。



王安石有游天童寺诗云:“村村桑柘绿浮空,春日莺啼谷口风,二十里松行欲尽,青山捧山梵王宫。”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恁海互望,自古以来就有密切联系,文化交往源远流长。中日佛教交流最早可追溯至公元522年南梁人司马达等人在日本布道传教。到南宋时,日僧入宋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和前代一样,来宋朝圣之目的为求来世成菩提;第二类是为了学习律宗而来;第三类是为了学习禅宗而入宋,此类僧人最多。



日僧来宋以参习禅宗为多,这需结合当时的日本政治分析,镰仓时代(1192-1333年)佛教的特点是佛教平民化,而禅宗把深奥的佛理化为具体的日常生活,扫尘提水,栽花砍柴,皆为佛事。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见性成佛。这种新特点的出现,顺应了民众的要求,也符合北条氏利用新佛教(中国禅宗)与日本旧佛教相抗衡的目的。因此,禅宗就在日本流行开来。到中国去学习禅宗成为有志者的一种高尚行动。荣西和道元就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启碇赶赴中原的。



乾道四年(公元1168)日僧荣西来寺学禅。嘉定十六年(公元1223)日僧道元从该寺如净求法,归国后,创立日本曹洞宗,迄今不衰,并尊天童寺为其祖庭。



天童寺旁边,就是天童森林公园。今天考虑到有女士在场,战斗力不强,爬山参观森林公园就免了。

师爷十年前和友人携酒到过山顶,山上虽然没什么建筑物,却可一览群山之延绵起伏,无穷无尽的山峰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给人以豪气干云的感觉,让人非常震撼。浊酒一壶,看江山如此多娇,世间实在是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想不开的事情。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