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京人物素描:罗阿姐与剃头梁


1911年,菜市口大茶馆聚闲斋的翰林嫂已经50岁了,就像慈禧太后一样,翰林嫂多了一个毛病,喜欢让别人给她梳头。她请了一个梳头嫂,每天上午上门给她梳头,顺便听听梳头嫂带来的市井消息。

这个梳头嫂叫罗阿姐,28岁,干干净净,是一个大脚汉族女人。那年头京城里干干净净的汉族女人,大脚的不多。原来罗阿姐是出宫的宫女。旗人女人不裹脚,就连慈禧太后也是大脚丫子。所以皇宫里选宫女一律选大脚。大脚罗阿13岁进宫当宫女,在慈宁宫大院伺候那些老寡妇。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时候,她17岁。那年老寡妇们纷纷被自己的娘家接回去,四处奔逃,命令罗阿留下来看守寡妇大院。一年之后,联军从京城撤退,皇上和太后从西安回到紫禁城。老寡妇们也都从娘家被招了回来。这些老太太认为,留下来的宫女一定都被洋鬼子糟蹋过,于是就问洋鬼子怎么强暴罗阿的。但是罗阿说看守慈宁宫的洋鬼子挺规矩,没有碰过她。那些老太太怎么能信呢?想暴打罗阿,但是又怕洋人知道了干涉,所以就把罗阿从宫里开了出来,省得天天看着她挠心。

罗阿的父亲原来是一个小京官,在庚子动乱之中死了,剩下她母亲孤苦伶仃地守在家里。罗阿被从宫里赶出来,还背着流言蜚语,街坊四邻都暗地传说她跟洋人睡过觉,再加上她是大脚,所以一直没有找到合适人家嫁出去。幸亏她在宫里学了一手梳头的好手艺,就走街串巷给深宅大院的老太太们梳头,养活自己和老妈。人称梳头罗阿姐。

1911年那年秋天,罗阿姐还是那么干净利落。那一天,她用蓝印花包袱皮,包上梳头和挖耳朵眼的工具,一早就去荫昌大人府上给他老母梳头。前不久荫昌被任命为陆军部大臣,为皇上管理着全国的军事武装力量,是朝廷重臣。因为他发迹的晚,所以荫府宅门不大,平时总是喜气洋洋的。可是今天的气氛有点不对头,好像死了人,下人们个个低头沉脸,都不敢说话。

罗阿姐感觉有点纳闷。只见管家老呆对罗阿姐说,您回去吧,今儿个老太太没心思梳头了。
罗阿小声问官家老呆,咋了?
老呆说,荫大人要上前钱打仗了。
罗阿以为大清国又跟洋人打仗了,哆嗦着说,这次是跟几国开战啊?
老呆压低了声音说,我告诉你,你可别往面传,这次是武汉造反了,要他妈的革大清的命。
罗阿连连点头说,我不说,我不说。

出了荫府大门,罗阿姐的脸上掩饰不住地露出喜色,见到熟人,就点头微笑,仿佛过节一样。

梳头的下一站是聚闲斋老太太翰林嫂家。罗阿姐迈着大脚,挺着胸膛,从聚闲斋大厅穿堂而过,去了后院,引得那些老茶客的惊奇,议论到这罗阿姐是不是疯了?

罗阿进了翰林嫂的屋子,就凑在她的耳朵旁说,我告诉你一个大消息,你可别往面传,武汉造反了,要革大清的命。

话说聚闲斋茶馆门外窗前,有一个剃头的挑子。剃头匠是一个年纪不大的南方人,叫梁军涛,原来是皖南一个小县的穷秀才,但是没等到考举,朝廷就废除了科举,断了他科举做官之路。他觉得在家乡没有出头之日,于是就到京城来漂泊,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最后挑起了剃头挑子谋生,人称剃头梁

他之所以把挑子每天支在聚闲斋茶馆门口,一是因为聚闲斋邱老板人缘好,对他和气,二是因为聚闲斋门口还有一个报摊,他可以先免费看两眼还没卖出去的报纸,三是没人剃头的时候,他就地一拐,进聚闲斋参加茶客们的强国论坛,议论上几句,有人招呼剃头,他就出去干活儿也不耽误。

罗阿姐看剃头梁不像一般的剃头匠,想必心中有大学问。剃头梁看罗阿姐也不像一般的梳头嫂,想必是有富贵经历。一个在这里剃头,一个到这里来梳头,都跟头打交道,也说得上是同行,于是一来二去就互相多看几眼,后来就互相问候两句。两人心里都觉得有点心有灵犀自家人的感觉。

昨天晚上武汉起义,朝廷已经收到告急电报,但是京津的报纸还不知道,或者知道也不敢刊登。所以今天早晨剃头冷还不知道这消息,还像往常一样,无可奈何地给过往来客剃头,掏耳朵。他见罗阿姐喜气洋洋迈着大脚冲进了聚闲斋后院,他转头盯着她扭动的背影,寻思着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他摇摇头,又接着给客人剃头。

过了一段时间,罗阿姐从聚闲斋出来了,冲剃头梁一招手,让他凑过来。
剃头梁过来问,有什么好事啊?看你美的。
罗阿姐小声说,你可别往面传,武汉造反了,要革大清的命。
剃头冷问,这是真的?
罗阿说,千真万确。我是从荫大臣府知道的。你可别往往传啊。

罗阿姐说完,就兴高采烈地走了。这剃头梁独自在太阳底下高兴起来。这时候剃头的顾客不耐烦了,说,孙子,你丫愣什么呢?快剃头啊!

剃头梁把剃刀放在顾客手里,说,这刀,还有这挑子,我都送给你了。

说完,剃头梁就追上了罗阿姐。他对她说,我来跟你告一个别。
罗阿姐惊奇地看着剃头梁。
剃头梁说,终于翻天了,翻天了,翻天了,我的大任来到了。
罗阿姐问道,你要干什么呀?
剃头梁说,我要到武汉去,去参加革命军![2006-7-10][2007-10-26修改]

回到总目录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