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都怕比较.一比较就容易发现问题.有时候也容易找到现代版的笑料.
第一篇是中新社的.代表的是官方语言.在互联网的时代它忽然关注起话语权问题了.第二篇也是官方的,但讲述的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信谁的.
如果言路不通畅,不同的声音又被消音,那人们只有利用自己可以利用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官方千万别以为当了官真理就自动属于自己了.如果没人监督你,你会第一个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因为你手里有权力,你还控制着媒体和其他的东西.人类历史上想控制自由思想的全以失败告了终.不必身体力行去实践属于教训的东西.
压下张三,必有李四,王五再站出来.
博客是互联网时代的新宠儿。从明星到“草根”,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博客大军之中,实现了抒情自由和言论挥洒的最大化生存。但与此同时,“谩骂文化”也在博客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从博客诞生那一刻起,攻击、恶炒、淫秽等不和谐之音就一直伴随着它,由它而引发的官司也接连不断。网络秩序缺失,“博客热”需要冷思考.
人大代表、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近日表示,目前网络上盛行的博客、播客等信息传播方式已经引起政府关注,并将着手根据其类别纳入有关部门的管理范畴。2002年,博客被引入中国并开始快速发展;2005年,博客得到规模性增长;2006年,博客空间超过3300万,博客读者高达7500万人。目前,博客升级为“播客”,实现从文本和图片向音频和视频过渡。
博客之所以大行其道,在于它给予了受众自我表达的机会,由原来被动的资讯接受者变成生产者,掌握了自主的话语权,拥有了影响社会的力量。因此,博客也被人们称之为“草根”阶层的意见表达平台。并且,还有不少人靠此一夜成名。
博客被热捧,商业力量的推动作用也不可忽视。从依靠传统媒体的内容,到可以借助博客拥有原创资源;从发动名人上网开博客,到吸引更多网民加入,网站推广博客不遗余力,博客在为其赢得人气的同时,还提高了广告收益。
由于操作方便,又能展示自己,所以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博客军团。从最初的抒情表意发展到现在,博客作者的目的越来越复杂,有人通过博客散布淫秽信息、肆意诋毁或谩骂他人;有人抄袭、模仿他人网页与文章,侵犯著作权;有人为泄私愤或揭露他人隐私而开博客;有人为获得佣金充当枪手“忽悠”消费者;甚至还有人通过博客非法募集资金。播客更是与“恶搞”挂上了钩,《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闪闪的红星潘冬子参赛记》皆是“恶搞”的代表作。
庞大的博客空间,泥沙俱下,“博客热”需要冷思考。究竟谁来监管博客?值得庆幸的是,“博客热”引发的互联网不良信息传播、网络侵权等问题,已经引起管理部门的关注。早在去年8月,信产部就委托中国互联网协会政策与资源工作委员会“博客研究组”开展“博客实名制”的研究。除此之外,新闻出版总署目前正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互联网出版管理规定,规定出台后,凡属网络图书、报刊等网络出版活动将进行规范管理。
毫无疑问,政府将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建立博客监管机制,规范网络秩序。但是,仅依靠政府监管能解决一切问题吗?无论从技术或人力而言,全面监管都是不可能实现,所以,自律才是博客健康发展的核心。
“自由意味着责任。”博客作者需要自律。博客世界中人们的行为和动机都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而法律只能禁止和制裁违法行为,对于网络上形形色色的伦理问题,法律法规常常失效,如博客之间的谩骂、攻击等,法律就难以对此进行约束。因此,教育引导网民文明上网,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之风以及丑恶现象,可弥补法律在虚拟空间的缺憾。
博客作者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博客网站更应自律。博客世界是社会的一部分,就应遵循现实社会中的一切法律和道德规则。也只有这样,博客才可以长久、健康地发展下去。为此,网站经营者应自觉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内容进行监管,清除色情、反动、辱骂等内容,使博客不再成为恶搞、揭私、散布不良信息的“跑马场”。
“国内的博客早就踏入法律雷区,……如今的火爆是一种灰色状态的生存。”一位法学教授如是说。网络发展环境令人忧,博客——这个新生事物要不偏离人类道德规范的轨道,需要政府、网站以及每一位网民的共同努力.
中新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