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与民国档案

饱经战患动乱,提笔写下生活感受。。。UH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董必武与民国档案      刘振墉

  位于南京市长江路(前名林森路)264号的南京人民大会堂,原称国民大会堂,建成于抗战前夕。它是一座占地宽阔、设施齐全、规模宏大的建筑物,在当时的全中国可以说绝无仅有。建成不久即为汪伪“宪政设施委员会”占用。抗战胜利后,经全面翻修装饰,于四八年三月,在此召开了“第一届国民代表大会”。所以,在这座建筑物里,收藏有大量汪伪与民国时期的档案。我所记录的,正是有关这批档案命运的故事。

    我的这位朋友是个典型的北方汉子,身材高大魁梧,性格豪爽,又具有胶东黄县人的特点:善侃,讲起话来滔滔不绝。五十年代中期,我们做了两个多月的室友,听他讲了许多亲身经历的故事。四十多年过去了,他的名字早已从我的记忆里消失,但有些故事却依然印象深刻。下面就是他讲的有关董必武保护民国档案的一段,我相信基本事实大致是可靠的。

             “大军渡江占领南京后,部队就地驻防,我们连负责警卫长江路上的大会堂。刚进去时里面很乱,倾倒的家具,散在地上的书报文件纸张,一片劫后景象。

“我当时是连队的事务长,也就是炊事兵的头。我有小学文化,能写信、看报纸,能记简单的伙食帐,不客气的说,在连里也算得上知识分子了。在我们连里,从干部到战士,很多人是文盲,只有少数人识些字。所以,对于满地的、满橱的、有些还是装订很考究的文件,都将其看作“反动材料”,从来没有人会想到,这些东西将来可能有多大用处,更不用说它的历史价值了。有时碰上连日阴雨,炊事员生火困难,就随手找些纸张来引火,至于有人悄悄撕来擦屁股、引火吸烟等等,也就在所难免了。

“过了半年左右,有一天,师团领导陪同一群穿便衣的人来大会堂视察,听说还是中央领导,为首的是个老头儿,留着八字胡须,我们都认不出他是谁。只见他在各处看了一遍,也没说什么。

“第二天就从上面传来通知,严禁使用或烧毁大会堂里的档案,要求认真保护。据说昨天来视察的是党内元老董必武,指示部队领导要严格保护档案资料。果然,没过几天,上级就派了几个人来,将大会堂里的所有文字、图片等等,进行了整理和封存。”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