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绮情闺怨,意象朦胧华美

秋鸿情有信,宫梦了无痕,西子苍凉韵,禅思在玉琴。
打印 被阅读次数

花间集为五代时后蜀赵崇祚所纂辑,成集于公元940年,共收录晚唐温庭筠、皇甫松、五代韦庄、薛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和凝、顾敻、孙光宪、魏承班、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李珣等十八位作家的500多首作品。词集使用了74种牌调。其中浣溪沙、菩萨蛮、临江仙与酒泉子使用最多。花间词的主题多是描写绮情闺怨,被称为艳科,对各代词风影响甚远。

后人以此而冠其名--花间派,源于唐代温庭筠,而繁荣于五代时后蜀。一般认为花间派是词这种文学形式由民间歌曲过渡到文人创作的中间形态,题材狭窄、情致单调。大都以婉约的表达手法,写女性的美貌和服饰以及他们的离愁别恨。在这些词中描绘景物富丽、意象繁多、构图华美、刻画工细,能唤起读者视觉、听觉、嗅觉的美感。由于注重锤炼文字、音韵,从而形成隐约迷离幽深的意境。

花间派形成晚唐五代的动乱时期,尤其五代西蜀苟安,君臣醉生梦死,狎妓宴饮,耽于声色犬马。正如欧阳炯《花间集序》中所述:“家家之香径,春风宁寻越艳;处处之红楼,夜月自锁嫦娥。”花间词正是这种颓靡世风的产物。晚唐五代诗人的心态,已由拯世济时转为绮思艳情,而他们的才力在中唐诗歌的繁荣发展之后,也不足以标新立异,于是把审美情趣由社会人生转向歌舞宴乐,专以深细婉曲的笔调,浓重艳丽的色彩写宫能感受、内心体验。而李贺、李商隐、温庭筠、韩偓等人的部分诗歌,又在题材和表现手法上为花间词的创作提供了借鉴。词在晚唐五代便成了文人填写的、供君臣宴乐之间歌伎乐工演唱的曲子:“绮宴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戕,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辞,用助娇饶之态。”这就决定了花间词的题材和风格,以“绮罗香泽”为主。《花间集》中也有少数表现边塞生活和异域风情的词,但这不能代表花间词的总体特征。

尽管后人对花间词评价普遍不高,我却坚持认为这是最重要的中国式言情的诗词重要经典.以往古代的士大夫皆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吟诗咏志;或寄情山水,酒伴升迁失意.不注重男女之情,而且尤其不在乎女性的情感,花间词虽然没能彻底从女性角度谈论感情,但它已经把人的主观情感放在很高的位置予以歌颂吟唱.这些对于宋代词人李清照,柳三变有着重要影响.同时花间词婉约朦胧的细致表现手法,颇具象征意义的情感描述,即便在今日,也可成为佳作.

风中秋叶 发表评论于
打印收藏学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