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字由“羊”和“人”两部分组成,念“qiang1,为牧羊人之意。“羌族”是西北地区一个少数民族,历史上泛指西北地区各游牧民族。哈巴河县的白哈巴村是典型的北疆村庄,就在中-哈边界线边上,住在这里的是图瓦族人。在摄影和旅游界,白哈巴村的特色民居非常有名,号称是西北第一村。这地方满山都是松树林子,有砍不尽的木材。松木是村子里建房的主要材料。墙壁是用笔直的原木搭成,屋顶也是用松木板做的。厚厚的木头墙绝热能力肯定很好,住在这种木屋里面一定是冬暖夏凉。
1. 白哈巴牧民都住在这种原木房子里
白哈巴的秋天特别美,这里到处生长白桦树,每年九月底和十月初的这段时间里,漫山遍野的桦树林都变黄了,在阳光的照射下,树叶发出耀眼的金黄色。晚秋时节,当树叶落掉一半以后,树上剩下的桦树叶黄得透亮,与白色的树干形成鲜明的对比,也很引人注目。
2. 晚秋桦林
村子西口有一条出村的路,每天早晨村民都赶着牛群从这里出村。为了拍到清晨出牧的景色,那天天还不亮我们就起床,赶到村西口,架好三脚架等机会。黄黄的白桦树向人们传递着秋天的信息,静悄悄的村庄笼罩在一片晨雾和炊烟中,大多数的人们还在睡梦里,早起的牧人跟在一群牛的后边,不紧不慢地从一条弯路上走出来,简直就是一首赞美田园风光的诗歌。
3. 晨曲
4. 沐浴在晨光中的白哈巴
5. 早晨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牛儿赶出去吃草
在这里居住的是图瓦族人,用的是图瓦族语。但是在中国官方公布的 56 个少数民族中却找不到图瓦族,在统计填表的时候图瓦人把自己划归为蒙古人,据说,他们是蒙古英雄成吉思汗的后代。传说蒙古大军西征的时候留在这里一只部队,这些图瓦人就是他们的后裔,已经在这里居住了 400 多年了。仔细看看他们的长相,脸都大大圆圆的,与哈萨克人的长脸截然不同,的却很像“蒙古脸”。图瓦人以畜牧业为生,但不是游牧民族,他们有固定的村落和永久住房。
6. 流鼻涕的图佤族男孩
有了游客,村子里就有了第一批做生意的人。这个大妈在家门口支起一口大锅,把玉米,鸡蛋,土豆和白薯煮熟了卖给清晨出去拍照的游客。她一手攥着钱,一手揭开锅盖,从锅里面往外捡着热气腾腾的白薯,嘴里还大声吆喝着:“一块钱一个鸡蛋”。清晨柔和的阳光透过弥漫的水蒸气照在他的脸上和身上。我随手拍了几张照片,看看效果还不错。我虽然不想吃东西,但是想给她点生意做,算是给我当“模特”的鼓励,大家都高兴。就拿出钱来向她买鸡蛋。可是她却说,白薯是一块钱一个,鸡蛋是三块钱一个。原来,他耍了一个挂羊头卖狗肉的把戏,用白薯价格叫卖鸡蛋,把人引来以后,再让你多花钱买鸡蛋。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商业化进程的加速,刁民奸商早晚都会出现。这是旅游业发展到某一阶段的必然副产品,当旅游业发展到成熟阶段,健全了各种规章制度,这种现象一定会慢慢消失的。
7. 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白哈巴村
白哈巴村子里打扫得干干净净。有一条小溪从村子中间流过,早晨很多人都到这里取水、饮马。
8. 从白哈巴村流过的小溪
在牧区,饮马是一件很重要的工作。白天跑来跑去,通常没有时间或者没有合适的水源让马饮水,每天早晚都要让马到河边去喝饱水。马渴了一天,会咕嘟咕嘟的喝上半天,直到肚子都撑的圆鼓鼓的才离开。
9. 清晨饮马
10. 羌寨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