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走廊了一些日子,先去了北加州看望老母亲;又去香港、澳门、深圳和广州转了一圈。原想写一篇“春回加州”,后因忙于准备香港之行,耽误了。这回,不敢再耽误,怕被开除廊籍,就以此文向三位班长和网友们汇报这次出行的一些收获。
我已经有六年没去过香港了,这次去的主要目的是陪伴岳父岳母老大人。今年是他们结婚五十五周年,老人家们要去当年恋爱结婚和“战斗过的地方”----广东陆丰。想当年老爷子跟随副统帅的四野解放大军,出生入死,从天寒地冻的东北大地一路打到了鸟语花香的东南沿海。就在这陆丰,结识和爱恋上刚从解放军军政大学毕业,刚直贤淑的湘妹子。从此,演练出长达五十五年的倾“生”之恋。结婚后的第三天,随着东南沿海形势的缓解,所在部队奉命参加抗美援朝。于是,双双北上“跨过鸭绿江”,离开了陆丰。以后,也再没有回到过曾是“惊鸿照影”的定情之地。您说,高龄84岁的泰山老大人,点名要我和太座护送他们的怀旧之旅,我敢不“欣然从命”吗?
老爷子说,当年曾乘巡逻艇巡查过香港外海,可惜没登过陆;老岳母说,要亲眼看看邓大人为中国人民立下的丰功伟绩;太座说,加航有从温哥华直飞香港的班机,而香港离陆丰极近;在香港深圳广州的同学们说,老大难得回来,这次更有护驾的“重大”意义,一定精心尽力接待----行车住店,统统包下;我琢磨着他们的意思是:香港不能不去。我把旅游计划定为先行香港,再游澳门;深圳参观,广州会友。呈报领导同意:第一站,香港。
有时,真得相信吉人天助,或是说天亦有情。就是不提天,只谈人,也真得承认人间定有真情在。这次出行,经常得到相识和不相识朋友的热情帮助,有时实在是出乎意料之外。在温哥华登机时,为了让我们能照顾好两位老人,机场的服务人员,竟免费将我们升入了头等舱,而我们和她的确是素不相识。我在旅行中曾多次被升舱,但这回,确实是深深地感动了。一路上受到了空中小姐无微不至的照料,当飞机最终划过被灯光照射得如同白昼的维多利亚海湾上空后,我们到了香港。
陪老人家玩,一是要慢,不能急;二是不要贪多,找几个有代表性的景点就够了;三是要走马观花,不能太细。所以,到香港第二天,我们就去了太平山顶。太平山是香港的制高点,从那里,可俯瞰大部的香港岛金融商业区,可了望整个维多利亚海湾,也可远眺九龙半岛繁华的尖沙咀商业文化中心。东方明珠的精华,尽收眼底。在对无边风月的指指点点中,让我们回想起和讨论了香港的今昔。
从尖沙咀看港岛和太平山
眼前的这些建筑,大多是建造在97回归之前的。能和平地,无破坏地将中国人民香港人民一百五十年血汗的结晶,回归到自己祖国的怀抱,不能不归功于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的历史贡献;不能不归功于中英两国政治家的睿智。是人类政治进步,社会文明的经典之作。在以后几天,身处香港繁荣稳定环境中,以上的感受更为深刻。
这次去香港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人民币的自由流通。任何一个钱币兑换所,人民币比价公开标示;很多商店,饭店,都贴着招牌“欢迎使用人民币”,兑率公平。老岳母在周生生金店买戒指和项链,付的全部是人民币。这可高兴坏了她老人家,因为老爷子每年在国内的退休金,已经到了(或快到了)六位数,多年存放在那,人民币是“大大地有”啊!
人民币已成为了合法流通的第二种货币,这和我六年前来香港时是截然不同的。经济学家从中大概能分析出诸多种因素和结果,我想到的一点是,香港经济金融对大陆经济的融和和依存,会随着内地经济发展和金融制度的健全,越来越多地向前发展。所谓“两制”的区别,会逐渐融化在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过程中。香港的前景,是最终与内地的统一。由此又联想到大陆与台湾的关系,是否也有相同的一面呢?
香港的街道非常干净,看不到行人丢弃垃圾烟蒂,车辆和行人都能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对那个从旧宗主国遗传下来的左侧行驶,我并不习惯,真希望以后“一国一制”。这次出游的另一个发现是香港在餐饮业的全面禁烟。以前曾和朋友讨论过,说国内的餐饮业应以一些国家为榜样禁烟,至少划分吸烟区与非吸烟区。朋友说做不到,并以香港的状况为支持,认为中国人宴客喝酒的同时,是离不开抽烟的。如果禁烟,必然导致餐饮业的萧条。我深深地不以为然,却也无力反驳。这次在香港五天,早中晚三餐都在不同饭店吃,各类档次都有,并未见因禁烟造成生意萧条,而环境和空气却是清新了许多。我相信,香港开了头,内地也会逐步跟进的。
香港地小人多,怎样保护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市区有土地露天的地方,都被绿色植被覆盖。在尖沙咀商业中心时,看到建筑工程正在半岛饭店后面展开。我拍摄下了一个罕见的场面。一颗大树,下面因工程被挖空了。施工单位用钢梁和水泥为这棵树建造了一个特大花盆,高高地旋在空中。说给久住香港的朋友听,他说全香港都是这么做的,老树必须重新种植在新开发的地盘上。对他,是司空见惯;对我,尽管来自环境保护做得很好的加拿大,却显示得是少见多怪了。
悬在天上的树
从这棵树上,我看到了香港人民对香港的热爱,明白了为什么香港会四季如春。更多的,我看到了香港的未来。
更多文章在“红痴史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