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真是不饶人。久别重逢杨师兄,只见他矮小的身材开始发福,鬓角泛起白霜,眼神也没有以往清澈,只有那自信的神情如故。师兄说话还是深一句,浅一句,让人坠在云里雾里。师兄在江湖上孑然一身闯荡多年,来到华府,告诉我他想离开酒店到我家落宿,想吃我烹调的家常便饭。
上一次见到他是95年在北京协和医院。那时他刚回国创业,资金匮乏,实验室简陋得难以置信。人类基因组研究是杨师兄献身的事业,记得88年我们在北京分赴法国和美国时,他对我提起在中国建立基因库的设想。我知道师兄心比天高,对这样的宏愿我只是浅笑置之。后来六四屠城爆发,师兄一度奔走民运,回国创业一事搁浅下来。九十年代中期我们在美国重逢时,我能感到他依然初衷不改。
回国十年奋斗使他功成名就,成为中国生物遗传界瞩目的领军人物,既是官办中科院基因组研究所所长,也是民营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主任。完成著名人类基因组1%中国项目,启动超级杂交水稻基因组计划,文章登上《科学》《自然》杂志,杨师兄入围《科学美国人》2002年度评选的全球最有影响的50大科学家。
杨师兄是浙江乐清人,有温州人的特质:吃苦耐劳,灵活务实,讲义气,重群体,商业头脑精明。学术界对师兄的手段毁誉参半,说他是“野路子”。我对师兄十年创业史所知不多,但就凭新闻媒体报道,他一面鼓吹人类基因研究千秋大业,借谈家桢路甬祥直叩中科院乃至中南海大门;又一面鼓吹基因工程巨大商机和回报,说服家乡父老慷慨解囊投入资金,体制内外双管齐下,就很有“温州另类特色”。
毕竟基因测序耗资巨大,近期内难见效益。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能暂时打动人,而不见利益回报的投资会令官方民间却步。听说师兄的华大基因中心仍陷在财务困境里。下周有一批师兄手下的弟兄来华府开会,他们打算会后去纽约长岛,朝圣冷泉港。杨师兄是一个特别能战斗的人,有“拼命三郎”的劲头,但付出的代价也不是我等寻常之辈愿意承受的。师兄说,还有五年他就会退位交棒,到大学里去教书去。
我劝师兄以后离开不宜居住的北京,回到山清水秀的江南。我想精明的师兄早有安排,西子湖畔浙大James D. Watson基因组科学研究所不就是一个理想的去处吗?我倒希望看到师兄安顿下来,不为功名所累,教书育人,安家乐居,享受更多的生活真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