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朋友,再见。
啊,朋友,再见。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
看过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电影的朋友们相信对这首歌曲并不陌生。它是南斯拉夫著名的二战电影“桥”里面的主题曲,是一首非常优美动听的歌曲,当年这首歌的流行程度甚至超过了电影本身,以至于今天这首歌仍然流行,而电影本身却早已经不再为人们所熟悉了。
最近,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我又看了一遍电影“桥”,对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其实,这首歌的歌词完全是以一个南斯拉夫年轻游击队战士的口吻来写的,抒发的是这个年轻战士的心声。这个战士的名字叫巴比诺,是一个年龄还不到20岁的当地小青年,被游击队领导派去给来自意大利的国际主义战士萨瓦多尼当助手。众所周知,在二战中,意大利其实是一个法西斯国家,但是即使在法西斯国家里,也有反法西斯的战士,我记得我们中国在抗战时也有这样的国际主义战士来援助过的,白求恩医生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萨瓦多尼也是这样一位国际主义战士,他本是意大利人,却跑到南斯拉夫来帮助当地的游击队抗击德军。但与白求恩略有不同的是:萨瓦多尼不是医生,而是一名爆破专家,因此,被游击队领导委以重任,要去炸掉那座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大桥。
他们一主一从两位战士在电影里首次出现的时候,是从一处高山上远远地跑过来,他们手里拎着卡宾枪和炸药。还伴随着萨瓦多尼悠扬的口哨声和巴比诺优美的歌声:
“那一天早晨,
从梦中醒来,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那天早晨,
从梦中醒来,
侵略者闯进我家乡。
啊!游击队啊!
快带我走吧,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游击队啊!
快带我走吧,
我实在不能再忍受。”
这段歌词,完全是年轻的游击队员巴比诺的语气,说明了他为什么要参加战斗?是要保卫祖国、打击德国侵略军。当时,他们两人正在孜孜不倦地炸电线杆子,破坏德军的通讯线路呢。他们的心情是那样地愉快、神态是那样地轻松。萨瓦多尼还向他那没怎么见过世面的年轻助手许诺:战后,要带巴比诺去威尼斯看水城、去佛罗伦萨看漂亮姑娘,等等等等,尽是些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
在他们俩加入到炸桥爆破小分队之后,巴比诺总是机警地扮演着尖兵的角色,进则冲锋在前、退则掩护在后;英勇善战、出生入死;为小分队的顺利行动立下汗马功劳。但遗憾的是:由于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使得巴比诺不幸成为小分队里第一个牺牲的战士。
当时的情形是:原本和小分队一起行动的造桥工程师,在经过一处沼泽地的时候,突然失踪了。更要命的是,这位设计大桥的工程师出于对自己作品的热爱,一直反对炸桥的行动。如果他落到德军的手中,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而此时此刻,德军搜索队正在一点一点地围拢过来,眼看他们就要把工程师捕走了。小分队领导严令萨瓦多尼和和巴比诺:一定要抢在德国人之前,把工程师找回来。
就在他们往回寻找工程师的时候,与向前搜索的德军部队不期而遇。关键时刻,年轻勇敢的巴比诺突然杀出,独自向零星散布的德国兵发起攻击,只见他时而绕到德国兵的身后,对着敌人一通猛扫;时而冲到德国兵的前面,一边大声吆喝,一边不断地向敌人扫射。果然不出所料,德国兵全被他吸引了。他们都全力以赴地围捕巴比诺去了。
与此同时,趁着混乱,萨瓦多尼等人已经把工程师救走了。但此时的巴比诺已经是无法脱身了!在打死了数十名德国兵之后,更多的敌人早已将巴比诺团团包围。在激烈的战斗中,巴比诺也是腿部中弹,跑不动了;此外,他的卡宾枪里的子弹也已经打完,弹尽力竭了。最后的镜头是:受伤倒在沼泽地河边的巴比诺,被十几名德国兵持枪围住,眼看要被俘了。他用尽全身力气奋力呼喊:“萨瓦多尼!”他的意思是非常明确的:我已经战至生命的最后一刻,请让我光荣地为国献身吧!不要让德国人把我俘虏了。
远处的萨瓦多尼听懂了巴比诺绝望的呼喊,犹豫了很久,才泪流满面地甩出一包烈性炸药,炸药准确无误地在巴比诺的上空爆炸,年轻的巴比诺和十几个德国兵同归于尽了!伴随着此情此景,充满激情的重低音旋律浑然响起,仿佛是年轻的游击队员在轻轻地诉说:
“啊,如果我在,
战斗中牺牲,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如果我在,
战斗中牺牲,
请一定把我来埋葬。”
…………。
烈士的鲜血没有白流。侵略军的暴行引起了小分队全体游击队员的同仇敌忾,原来反对炸桥的工程师醒悟了,原先有矛盾的两个战士也消除了一切隔阂,大家齐心协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抢在德军机械化部队到来之前,把那座战略地位极为重要的大桥给炸垮了。在爆破大桥的过程中,工程师和萨瓦多尼都牺牲了,工程师还亲手摁下了炸药的起爆器,与自己设计的大桥同归于尽了。
影片的最后,轻快的音乐再次响起,仿佛是那些逝去的游击队战士们在练习集体小合唱:
“请把我埋在,
高高的山岗,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把我埋在,
高高的山岗,
再插上一支美丽的花。
啊!每当人们,
从这里走过,
啊,朋友,再见吧,再见吧,再见吧~
每当人们,
从这里走过,
都说:啊!多么美丽的花!”
2007年8月18日 写于 珠海
更多相关文章>>>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平凡英雄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612&postID=8911
名著读后感之二:射杀落海日军之道德争论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706&postID=590
名著读后感之一:想起了二十年代的德国年轻人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705&postID=29666
二战中最牛的一封信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705&postID=11783
旧河北村之战 -- 谁放了板垣征四郎一条生路?
http://blog.wenxuecity.com/blogview.php?date=200705&postID=42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