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重要节令习俗──端午中天 角黍飘香

中国民间重要节令习俗──端午中天 角黍飘香

作者∶司徒崇

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是中国许多地区长期以来共同的风俗习惯,这个习俗与屈原有密切的关系。吴均《续齐谐记》载∶「屈原五月五日自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辄以竹简贮米,投水祭之。汉建武中,长沙欧回白日见一人,自称三闾大夫,谓曰∶『君常见祭,甚善。但常所遗,苦为蛟龙所窃。今若有惠,可以楝树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惮也。』回依其言。世人五日作粽,并带五色丝及楝叶,皆汨罗之遗风也。」

《本草纲目·谷(谷)部四》说∶「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榈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馈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这便是端午吃粽子的主要来历之一。

古代的粽子又叫角黍、简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状有棱有角,内包糯米而得名;简粽是因为最初的粽子,是用竹简贮米烧煮而成。

魏晋时期,周处所撰《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说明魏晋时期,端午吃粽之风已经盛行。到了唐代,粽子已成为商品,在市场上出售,有专门制作经营粽子的商店,而且当时的粽子馅料已有多种果仁了。到了宋代,有些粽子是用艾叶浸米裹制作而成,叫做「艾香粽子」。陆游的诗句中有「盘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将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

明朝弘治年间,开始用芦叶裹粽子,粽子的馅料也增多了,有蜜糖、豆沙、猪肉、松仁、枣子、胡桃等。到了清代乾隆年间,又有火腿粽子出现,而且,每个不同地区的粽子也都各具特色。

千百年来,粽子大体经历了三次较大的演变。开始为角黍,即「以菰叶裹黏米」;稍後出现简粽,就是「以竹简贮米」,并「以楝叶塞其上,以五彩丝缚之」;再以後才是如今的粽子,用箬叶包糯米制成。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端午前一天,用菰叶裹黏米和枣栗,用灰汁煮熟的角黍,此种节日食品为「取阴阳包裹之象也┅┅所以赞时也。」可见角黍出现最早。

西晋周处《风土记》及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载述的均为「角黍」,但到了稍後的南朝吴均在《续齐谐记》里却有了简粽,再後的《事物始源》记载的粽子,已经是制法各异、品种繁多了。

宋祝穆《事文类聚》说∶「端午粽子,名品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菱粽、筒粽、称锤粽、九子粽等名。」这大概是以粽的制作形状而言,如清人顾禄所撰《清嘉录·称锤粽》所言∶「市肆以菰叶裹黍米为粽,象称锤之形,谓之『称锤粽』。居人买以相馈贶,并以祀先。」前人有咏粽诗云∶

裹就连筒米宿舂,周遭绿缕系重重;

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覆松。

湘北亦流传一首《粽子歌》∶

有角有棱,有心有肝;

一身洁白,半身熬煎。

这首歌既是对粽子的描述,更是寄托了人们对屈原的怀念。

随著世界各地人民交往的发展,唐代已有大批日本学问僧和留学生随同使团来到中国,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随著遣唐使的东归,中国年中的节令风俗也在日本时兴起来。例如正月元旦的屠苏酒、正月七日的七种菜、三月上巳的曲水宴、四月八日的灌佛、五月五日的菖蒲酒、七月七日的乞巧、七月十五日的盂兰盆会、九月九日的菊花酒等,在日本从奈良朝起至平安朝初期,也逐渐流行起来,包括端午吃粽子。

粽子是中国端午节的应节食品,吃粽子有纪念屈原的说法,这种食品在日本《新撰字镜》等古籍中已有记载。古代日本称粽子为「茅卷」,其作法是先把糯米放在灰汁中浸泡,然後用遌叶(一种矮竹)或菰叶包裹蒸成,这与中国《齐民要术》等古籍中关於粽子的记载是一致的。粽子传至日本後,到江户时代(一六○三年至一八六七年),已发展为御所粽、道喜粽、葛粽、饴粽等多种,具有日本民族特色风味的粽子了。

2007-06-03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