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大家都在写父亲,也来凑凑热闹。
父亲曾经是军人,一年里只有一次探亲假,和我们聚少离多。到我懂事的时候,他转业回到了上海,但是工作单位在郊区,每星期只能回来一次。每次爸爸回家,我们都很高兴,因为不仅妈妈会改善伙食,爸爸还会给我们蒸馒头,做酒酿。那时做馒头都用鲜酵母,我很爱闻那味儿,平时懒得出门的我,听说要买“发糕粉”(即鲜酵母),就会自告奋勇去跑一趟。做馒头的时候,我喜欢挨在爸爸边上,要一块面团来做小鱼或者小熊。我做的小鱼是平面的,捏出形状,扎个眼睛,再划几条线代表鱼鳞就算完了,有一次二哥却做了一条立体的鱼。那条鱼做得很像,但是一点儿也不好吃,因为他为了把鱼立起来,在面里揉进了太多干粉,蒸熟后硬邦邦的。爸爸做的酒酿很甜,姐姐有一次偷偷地把刚酿好的一点甜酒都喝完了,好象还喝醉了,被爸爸揍了一顿。儿时关于父亲的记忆好象都和吃的有关,想来当时每周只能回来一天,不那么爱说话的父亲能为我们做的也许就只有这么多了。
我上高中的时候爸爸终于调回了市区,每天晚上一家人能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地吃晚饭。那时候生活条件渐渐好起来,馒头包子什么的很方便就能买到,爸爸就很少自己做了。可能后来每天都能见到爸爸,习以为常,反倒没什么深刻的印象了。
印象比较深的是大三那年发生的事。我们学校在郊区,回家一次要两个多小时,所以我们一般一周或两周才回去一次。那年我‘发奋’读书,连着三周没回家。偏偏最后一周突然降温,正发愁怎么熬过去呢,爸爸给我送衣服来了。望着寒风中站在操场上的爸爸,我很感动。和爸爸一起回到宿舍说了一会儿话,他就回去了。这一来一去就是半天。舍友们知道后都说,看你平时胡说些什么,你爸爸对你这么好。她们这么说是因为有时我会在宿舍半开玩笑地发牢骚说我没享受到足够的父母爱。相对其他家庭,我父母对我很宽松,几乎不管我,也不会单为我准备什么好吃好穿的,可能是因为他们都是军人出身,艰苦朴素惯了。而我有时看到同宿舍的女孩子回校时穿着漂亮的衣服,大包小包地带来各种食品,说是其父母为她买好的,就觉得很羡慕。其实我父母不是不爱我们,他们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
出国后几乎每年都回去一次,也请父母过来玩过,总觉得他们还是老样子,没什么变化。但这只是自己下意识的自欺欺人,我们已人到中年,孩子都上高中了,父母能不老吗?去年回国探亲临走时,爸爸坚持要送我们到楼下。在等出租的时候,我说,爸你回去吧。他说,回去也没什么事,就在这儿看看你们,看一次就少一次啊。我听了眼泪就下来了。。。。。。
爸爸今年就83岁了,身体很健康。我常跟他讲,你要活到100岁,他总是哈哈一笑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