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优婆塞戒经

南无十方佛,南无十方法,南无十方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南无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
打印 被阅读次数


优婆塞戒经

北凉中印度三藏法师昙无谶译


优婆塞戒经卷第一


集会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陀林中阿那分坻精舍,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
人,五百比丘尼,千优婆塞,五百乞儿。

    尔时会中有长者子名曰善生,白佛言:“世尊,外道六师常演说法,教众生
言:若能晨朝敬礼六方,则得增长命之与财。何以故?东方之土属于帝释,有供
养者,释提桓因则为护助;南方之土属阎罗王,有供养者,彼阎罗王则为护助;
西方之土属婆娄那天,有供养者,彼婆娄那则为护助;北方之土属拘毗罗天,有
供养者,彼拘毗罗则为护助;下方之土属于火天,有供养者,火则为护;上方之
土属于风天,有供养者,风则为护。世尊,佛法之中颇有如是六方不耶。”

    “善男子,我佛法之中亦有六方,所谓六波罗蜜,东方即是檀波罗蜜。何以
故?始初出者,为出智慧光因缘故。彼东方者属众生心,若有众生能供养彼檀波
罗蜜,则为增长寿命与财;南方即是尸波罗蜜,何以故?尸波罗蜜名之为右,若
人供养,亦得增长寿命与财。西方即是羼提波罗蜜,何以故?彼西方者名之为后,
一切恶法弃于后故,若有供养,则得增长寿命与财。北方即是毗梨耶波罗蜜,何
以故?北方名号胜诸恶法,若人供养,则得增长寿命与财;下方即是禅波罗蜜。
何以故?能正观察三恶道故,若人供养,亦得增长命之与财。上方即是般若波罗
蜜,何以故?上方者即是无上,无生故,若有供养,则得增长命之与财。善男子,
是六方者属众生心,非如外道六师所说。

    如是六方谁能供养?善男子,唯有菩萨乃能供养。”

    “世尊,以何义故名为菩萨?”

    佛言:“得菩提故,名为菩萨;菩提性故,名为菩萨。”

    “世尊,若言得菩提已,名为菩萨者,若未供养彼六方时,云何得名为菩萨
耶?若以性故,名菩萨者,谁有此性?有此性者,则能供养;若无性者,则不能
供养。是故如来不应说言:彼六方者,属众生心。”

    “善男子,非得菩提,故名菩萨。何以故?得菩提者,名之为佛;未得菩提,
乃名菩萨,亦非性故,名菩萨也。

    “善男子,一切众生无菩提性,如诸众生无人天性、师子虎狼狗犬等性。现
在世中,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得人天身;和合不善业因缘故,得师子等畜生之身。
菩萨亦尔,和合众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故名菩萨。若有说言一切众生有菩萨
性者,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有性者,则不应修善业因缘供养六方。善男子,若
有性者,则无初心及退转心。以无量善业因缘故,发菩提心,名菩萨性。

    “善男子,有诸众生,受行外道,不乐外典颠倒说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
住寂静处,内善因缘,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观生死过,发菩提心;或有众生,
见恶闻恶,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深知自身贪欲、嗔恚、愚疑、悭嫉,为呵责故,
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诸外道,五通神仙,发菩提心;或有众生,欲知世间有
边、无边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见闻如来不思议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
生怜愍故,发菩提心;或有众生,爱众生故,发菩提心。

    “善男子,菩提之心,凡有三种,谓下、中、上。若言众生定有性者,云何
说言有三种耶?众生下心,能作中心,中心作上,上心作中,中心作下。众生勤
修无量善法,故能增上,不勤修故,便退为下。若善修进,则名不退;若不修进,
名之为退。一切时中,常为一切无边众生修集善故,名不退转;若不如是,是名
退转。如是菩萨则有退心及恐怖心。若一切时中,为一切众生修集善法,得不退
转,是故我记是人,决定不久,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三种菩提,无有定性。若有定性,已发声闻、缘觉心者,则不能
发菩提之心。善男子,譬如众僧,无有定性,是三种性,亦复如是。若有说言,
定有性者,是名外道。何以故?诸外道等,无因果故,如自在天,非因非果。

    “善男子,或有人说菩萨之性,譬如石中定有金性,以巧方便因缘发故,得
为金用,菩萨之性,亦如是者,是梵志说。何以故?梵志等常言,尼拘陀子有尼
拘陀树,眼有火石,是故梵志无因无果,因即是果,果即是因。尼拘陀子具足而
有尼拘陀树,当知即是梵志因果。是义不然,何以故?因细果粗故。若言眼中定
有火者,眼则被烧,眼若被烧,云何能见?眼中有石,石则遮眼,眼若有遮,复
云何见?善男子,如梵志说,有即是有,无即永无;无则不生,有不应灭。若言
石中有金性者,金不说性,性不说金。善男子,因缘故,则有合和,缘和合故,
本无后有。如梵志言,无即永无,是义云何?金合水银,金则灭坏。若言有不应
灭,是义云何?若说众生有菩萨性,是名外道,不名佛道。善男子,譬如和合石
因缘故,而有金用,菩萨之性,亦复如是。众生有思,名为欲心,以如是欲,善
业因缘,发菩提心,是则名为菩萨性也。善男子,譬如众生,先无菩提,后乃方
有,性亦如是,先无后有,是不可说言定有。

    “善男子,求大智慧,故名菩萨。欲知一切法真实故,大庄严故,心坚固故,
多度众生故,不惜身命故,是名菩萨修行大乘。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退转,二者不退。以修三十二相业者,名不退
转;若未能修,是名为退。复有两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菩萨奉持八重,
具足清静,是名不退;在家菩萨奉持六重,具足清静,亦名不退。

    “善男子,外道断欲,所得福得,胜于欲界一切众生所有福德;须陀洹人胜
于一切外道异见;斯陀含人,胜于一切须陀洹果。阿那含人,胜于一切斯陀含果;
阿罗汉人,胜于一切阿那含果;辟支佛人,胜于一切阿罗汉果;在家之人,发菩
提心,胜于一切辟支佛果。出家之人,发菩提心,此不为难,在家之人发菩提心
是乃名为不可思议。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在家之人发菩提心时,
从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诸天,皆大惊喜,作如是言:我今已得人天之师。”
                                                                             
                                                                             
发菩提心品第二                                                            
                                                                          
    善生言:“世尊,众生云何发菩提心?”

    “善男子,为二事故,发菩提心。一者增长寿命,二者增长财物。复有二事:
一者为不断绝菩萨种姓,二者为断众生罪苦烦恼。”

    “复有二事:一者自观无量世中,受大苦恼,不得利益,二者虽有无量恒河
沙诸佛,悉皆不能度脱我身,我当自度。”

    “复有二事:一者作诸善业,二者作已不失。”

    “复有二事:一者为胜一切人天果报,二者为胜一切二乘果报。”

    “复有二事:一者为求菩提之道,受大苦恼,二者为得无量大利益事。”

    “复有二事:一者过去、未来恒沙诸佛,皆如我身,二者深观菩提是可得法、
是故发心。”

    “复有二事:一者观六住人,虽有转心,犹胜一切声闻缘觉,二者勤心求索
无上果故。”

    “复有二事:一者欲令一切众生悉得解脱,二者欲令众生解脱,胜外道等所
得果报。”

    “复有二事:一者不舍一切众生,二者舍离一切烦恼。”

    “复有二事:一者为断众生现在苦恼,二者为遮众生未来苦恼。”

    “复有二事:一者为断智慧障碍,二者为断众生身障。”

    “善男子:发菩提心有五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断嗔恚心,三者随师教诲,
四者生怜愍心,五者勤修精进。”

    “复有五事:一者不见他过,二者虽见他过,而心不悔,三者得善法已,不
生骄慢,四者见他善业,不生妒心,五者观诸众生,如一子想。”

    “善男子,有智之人,发菩提心已,即能破坏恶业等果,如须弥山。有智之
人,为三事故,发菩提心:一者见恶世中五浊众生,二者见于如来有不可思议神
通道力,三者闻佛如来八种妙声。”

    “复有二事:一者了了自知己身有苦,二者知众生苦,如己受苦,为断彼苦,
如己无异。”

    “善男子,若有人能发菩提心,当知是人能礼六方,增长命财,不如外道之
所宣说。”


悲品第三                                                                     
                                                                             
    善生言:“世尊,彼六师等不说因果。如来所说因有二种:一者生因,二者
了因。如佛初说发菩提心,为是生因?是了因耶?”

    “善男子,我为众生,或说一因、或说二因,或说三因,或说四因,或说五
因,或说六、七至十二因。言一因者,即生因也。言二因者。生因、了因。言三
因者,烦恼、业、器。言四因者,所谓四大。言五因者,未来五支。言六因者,
如《契经》中所说六因。言七因者,如《法华》说。言八因者,现在八支。言九
因者,如《大城经》说。言十因者,如为《摩男优婆塞》说。十一因者,如《智
印》说。十二因者,如十二因缘。”

    “善男子,一切有漏法,无量无边因,一切无漏法,无量无边因。有智之人,
欲尽知故,发菩提心,是故如来名一切智。”

    “善男子,一切众生发菩提心,或有生因,或有了因,或有生因、了因。汝
今当知,夫生因者,即是大悲,因是悲故,便能发心,是故悲心为生因也。”

    “世尊,云何而得修于悲心。”

    “善男子,智者深见一切众生沉没生死苦恼大海,为欲拔济,是故生悲。又
见众生未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我当云何令彼具足,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虽多怨毒,亦作亲想,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迷于正路,无有示导,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卧五欲泥而不能出,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常为财物、妻子缠缚,不能舍离,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以色命故,而生骄慢,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恶知识所诳惑,故生亲想,如六师等,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堕生有界,受诸苦恼,犹故乐著,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造身口意不善恶业,多受苦果,犹故乐著,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渴求五欲,如渴饮咸水,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虽欲求乐,不造乐因;虽不乐苦,喜造苦因;欲受天乐,不具足
戒,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于无我、我所,生我、我所想,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无定有性,流转五有,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畏生、老、死而更造作生、老、死业,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受身心苦而更造业,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爱别离苦而不断爱,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无明暗,不知炽然智慧灯明,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烦恼火之所烧然,而不能求三昧定水,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为五欲乐,造无量恶,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知五欲苦,求之不息,譬如饥者,食于毒饭,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在恶世,遭值虐王,多受苦恼,犹故放逸,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流转八苦,不知断除如是苦因,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饥渴寒热,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毁犯禁戒,当受地狱、恶鬼、畜生,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色力、寿命、安隐、辩才,不得自在,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诸根不具,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生于边地,不修善法,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饥馑世,身体羸瘦,互相劫夺,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处刀兵劫,更相残害,恶心增盛,当受无量苦报之果,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值佛出世,闻说甘露净法,不能受持,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信邪恶友,终不追从善知识教,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多有财宝,不能施舍,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耕田种作,商贾贩卖,一切皆苦,是故生悲。”

    “又见众生父母、兄弟、妻子、奴婢、眷属、宗室,不相爱念,是故生悲。”

    “善男子,有智之人,应观非想非非想处,所有定乐,如地狱苦,一切众生
等共有之,是故生悲。”

    “善男子,未得道时,作如是观,是名为悲;若得道已,即名大悲。何以故?
未得道时,虽作是观,观皆有边,众生亦尔;既得道已,观及众生,皆悉无边,
是故得名为大悲也。未得道时,悲心转动,是故名悲;既得道已,无有转动,故
名大悲。未得道时,未能救济诸众生故,故名为悲;既得道已,能大救济,故名
大悲。未得道时,不共慧行,是故名悲;既得道已,与慧共行,故名大悲。”

    “善男子,智者修悲,虽未能断众生苦恼,已有无量大利益事。善男子,六
波罗蜜皆以悲心而作生因。”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出家修悲是不为难,在家修
悲,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有恶因缘故。善男子,在家之人若不修悲。
则不能得优婆塞戒,若修悲已,即便获得。善男子,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
罗蜜,不能具足檀波罗蜜,在家之人,则能具足。何以故?一切时中,一切施故。
是故在家应先修悲,若修悲已,当知是人能具戒、忍、进、定、智慧。若修悲心,
难施能施,难忍能忍,难作能作。以是义故,一切善法,悲为根本。”

    “善男子,若人能修如是悲心,当知是人能坏恶业,如须弥山,不久当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人所做少许善业,所获果报,如须弥山。”


解脱品第四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人有修悲者,当之是人得一切法体,诸解脱分。”

    善生言:“世尊,所言体者,云何为体。”

    “善男子,谓身口意。是身口意,从方便得。方便有二:一者耳闻,二者思
惟。复有三种:一者惠施,二者持戒,三者多闻。”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从三方便,得解脱分,是三方便,有定数不?”

    “不也!善男子,何以故?有人虽于无量世中,以无量财,施无量人,亦不
能得解脱分法。有人于一时中,以一把麦,施一乞儿,能得如是解脱分法;有人
乃于无量佛,所受持禁戒,亦不能得解脱分法;有人一日一夜受持八戒,而能获
得解脱分法。有人于无量世、无量佛,所受持读诵十二部经,亦不能得解脱分法;
有人唯读一四句偈,而能获得解脱分法。何以故?一切众生心不同故。”

    “善男子,若人不能一心观察生死过咎、涅盘安乐,如是之人虽复惠施、持
戒、多闻,终不能得解脱分法;若能厌患生死过咎,深见涅盘功德安乐,如是之
人,虽复少施、少戒、少闻,即能获得解脱分法。”

    “善男子,得是法者,于三时中,佛出世时,缘觉出时,若无是二,阿迦尼
吒天说解脱时,是人闻已,得解脱分。善男子,我于往昔初发心时,都不见佛及
辟支佛,闻净居天说解脱法,我时闻已,即便发心。”

    “善男子,如是之法,非欲界天之所能得。何以故?以放逸故。亦非色天之
所能得。何以故?无三方便故。亦非无色天之所能得。何以故?无身口故。是法
体者,是身口意。郁单越人,亦所不得。何以故?无三方便故。是解脱分,三人
能得:所谓声闻、缘觉、菩萨。众生若遇善知识者,转声闻解脱,得缘觉解脱;
转缘觉解脱,得菩萨解脱。菩萨所得解脱分法,不可退转,不可失坏。”

    善生言:“世尊,说法之人,复以何义,能善分别如是等人有解脱分?如是
等人无解脱分?”

    “善男子,如是法者,二人所得,谓在家、出家。如是二人,至心听法,听
已受持,闻三恶苦,心生怖畏,身毛皆竖,涕泣横流,坚持斋戒,乃至小罪,不
敢毁犯,当知是人得解脱分法。”

    “善男子,诸外道等,获得非想非非想定,寿无量劫,若不能得解脱分法,
当观是人为地狱人。若复有人,阿鼻地狱,经无量劫,受大苦恼,能得如是解脱
分法,当观是人为涅盘人。善男子,是故我于郁头蓝弗生哀愍心,于提婆达多不
生怜念心。”

    “善男子,如舍利弗,等六万劫中,求菩提道,所以退者,以其未得解脱分
法。虽尔,犹胜缘觉根利。”

    “善男子,是法有三,谓下、中、上。下者声闻,中者缘觉,上者佛也。善
男子,有人勤求优婆塞戒,于无量世,如闻而行,亦不得戒;有出家人求比丘戒、
比丘尼戒,于无量世,如闻而行,亦不能得。何以故?不能获得解脱分法。是故
可名修戒,不名持戒。”

    “善男子,若诸菩萨得解脱分法,终不造业求生欲界、色、无色界,常愿生
于益众生处。若自定知,有生天业,即回此业,求生人中。业者,所谓施、戒、
修、定。”

    “善男子,若声闻人得解脱分,不过三身,得具解脱;辟支佛人,亦复如是。
菩萨摩诃萨得解脱分,虽复经由无量身中,常不退转,不退转心,出胜一切声闻、
缘觉。善男子,若得如是解脱分法,虽复少施,得无量果;少戒、少闻,亦复如
是。是人假使处三恶道,终不同彼三恶受苦。若诸菩萨获得如是解脱分法,名调
柔地。何故名为调柔地耶?一切烦恼渐微弱故,是名逆流。”

    “善男子,有四种人:一者顺生死流,二者逆生死流,三者不顺不逆,四者
到于彼岸。善男子,如是法者,于声闻人,名柔软地;于诸菩萨,亦名柔软,复
名喜地。闻不退故,名为喜地。以何义故,名菩萨故?能常觉悟众生心故。如是
菩萨虽知外典,自不受持,亦不教人。如是菩萨,不名人天,非五道摄,是名修
行无障碍道。”

    “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
忍辱,四者怜愍众生。善男子,增长如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一者于己身中,
不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厌悔;三者勤
行精进,不休不息;四者救济众生,无量苦恼;五者常赞三宝,微妙功德。有智
之人修菩提时,常当修集如是五事。”

    “增长炽然菩提种子,复有六事:所谓檀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是六种
事,因一事增,谓不放逸。菩萨放逸,不能增长如是六事。若不放逸,则能增长。”

    “善男子,菩萨求于菩提之时,复有四事:一者亲近善友,二者心坚难坏,
三者能行难行,四者怜愍众生。复有四事:一者见他得利,心生欢喜,二者常乐
称赞他人功德,三者常乐修集六念处法,四者勤说生死所有过咎。善男子,若有
说言,离是八法,得菩提者,无有是处。”

    “善男子,若有菩萨初发无上菩提心时,即得名为无上福田,如是菩萨出胜
一切世间之事,及诸众生。”

    “善男子,虽有人言无量世界,有无量佛,然此佛道甚为难得。何以故?世
界无边,众生亦尔;众生无边,佛亦如是。假使佛道当易得者,一佛世尊则应化
度一切众生。若尔者,世界众生则为有边。善男子,佛出世时,能度九万九那由
他人;声闻弟子,度一那由他;而诸众生,犹不可尽,故名无边。是故我于声闻
经说无十方佛。所以者何,恐诸众生轻佛道故。诸佛圣道,非世所摄,是故如来,
说无虚妄。如来世尊无有妒心,以难得故,说无十方诸佛世尊。善男子,无量众
生发菩提心,不能究竟行菩萨道,若人难言,若有现在无量诸佛,何故经中但说
过去、未来二世有无量佛,不说现在无量佛耶?善男子,我一国说,过去、未来
有恒沙佛,现在世中,唯一佛耳!”

    “善男子,真实义者,能得佛道,无量众生,修行佛道,多有退转,时有一
人乃能得度,如庵罗华及鱼子等。”

    “善男子,菩萨有两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得解脱分法是不为
难,在家得者,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三种菩提品第五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菩提三种:
一者声闻菩提,二者缘觉菩提,三者诸佛菩提。若得菩提名为佛者,何故声闻、
辟支佛人不名为佛?若觉法性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觉法性,以何缘故不名为
佛?若一切智名为佛者,声闻缘觉亦一切智,复何以故不名为佛?言一切者,即
是四谛。”
                                                                           
    佛言:“善男子,菩提有三种:一者从闻而得,二者从思惟得,三者从修而
得。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惟已,少分觉故,名辟支
佛;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
                                                                           
    “善男子,了知法性,故名为佛。法性二种:一者总相,二者别相。声闻之
人,总相知故,不名为佛;辟支佛,同知总相,不从闻故,名辟支佛,不名为佛;
如来世尊,总相别相,一切觉了,不依闻思,无师独悟,从修而得,故名为佛。
善男子,如来世尊,缘智具足。声闻、缘觉虽知四谛,缘智不具,以是义故,不
得名佛。如来世尊,缘智具足,故得名佛。”
                                                                           
    “善男子,如恒河水,三兽俱度,兔、马、香象。兔不至底,浮水而过,马
或至底,或不至底,象则尽底。恒河水者,即是十二因缘也。声闻渡时,犹如彼
兔;缘觉渡时,犹如彼马。如来渡时,如彼香象。是故如来,得名为佛。声闻、
缘觉虽断烦恼,不断习气,如来能拔一切烦恼、习气根原,故名为佛。”
                                                                           
    “善男子,疑有二种:一烦恼疑;二无记疑。二乘之人断烦恼疑,不断无记;
如来悉断如是二疑,是故名佛。”
                                                                           
    “善男子。声闻之人,厌于多闻;缘觉之人,厌于思惟;佛于是二,心无疲
厌,故名为佛。”
                                                                           
    “善男子,譬如净物,置之净器,表里俱净。声闻缘觉,智虽清静,而器不
净;如来不尔,智器俱净,是故名佛。”
                                                                           
    “善男子,净有二种:一者智净;二者行净。声闻缘觉虽有净智,行不清静;
如来世尊智行俱净,是故名佛。”
                                                                           
  “善男子,声闻缘觉其行有边;如来世尊其行无边,是故名佛。”

    “善男子,如来世尊能于一念破坏二障:一者智障;二者解脱障,是故名佛。
如来具足智因智果,是故名佛。”
                                                                           
    “善男子,如来出言,无二无谬,亦无虚妄,智慧无碍,乐说亦尔。具足因
智、时智、相智,无有覆藏,不须守护,无能说过。悉知一切众生烦恼,起结因
缘、灭结因缘,世间八法所不能污,有大怜愍,救拔苦恼,具足十力、四无所畏,
大悲三念,身心二力,悉皆满足。”
                                                                           
    “云何身力具足?善男子,三十三天有一大城,名曰善见。其城纵广满十万
里,宫室百万,诸天一千六十六万六千六百六十有六。夏三月时,释提桓因,欲
往波利质多林中欢娱受乐,由乾陀山有一香象名伊罗钵那,具足七头。帝释发念,
象知即来。善见城中,所有诸天,处其头上,旋行而往。其林距城五十由延。是
象身力出,胜一切香象身力,正使和合如是香象一万八千,其力唯敌佛一节力。
是故身力,出胜一切众生之力。世界无边,众生亦尔,如来心力,亦复无边。是
故如来,独得名佛,非二乘人名为佛也。”
                                                                           
    “以是义故,名无上师,名大丈夫,人中香象、师子、龙王调御示导;名大
船师;名大医师;大牛之王、人中牛王;名净莲华,无师独觉,为诸众生之眼目
也。是大施主、是大沙门、大婆罗门,寂静持戒,勤行精进,到于彼岸,获得解
脱。

    “善男子,声闻、缘觉虽有菩提,都无是事,是故名佛。”
                                                                           
    “善男子,菩萨有两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分别如是三种菩
提,是不为难,在家分别,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修三十二相业品第六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身力,何时成就?”

    佛言:“善男子,初修三十二相业时。”

    “善男子,菩萨修集如是业时,得名菩萨,兼得二定:一菩提定,二者有定。
复得二定:一者知宿命定。二者生正法因定。”

    “善男子,菩萨从修三十二相业,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其中间,
多闻无厌。菩萨摩诃萨修一一相,以百福德而围绕,修心五十,具心五十,是则
名为百种福德。”

    “善男子,一切世间所有福德,不及如来一毛功德;如来一切毛孔功德,不
如一好功德;聚合八十种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一切相功德,不如白毫相功德;
白毫相功德,复不得及无见顶相。”

    “善男子,菩萨常于无量劫中,为诸众生作大利益,至心勤作一切善业,是
故如来成就具足无量功德。是三十二相,即是大悲之果报也。转轮圣王虽有是相,
相不明了具足成就。是相业体,即身口意业。修是业时,非于天中,北郁单越,
唯在三方,男子之身,非女人身也。菩萨摩诃萨修是业已,名为满三阿僧祗劫,
次第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我于往昔宝顶佛所,满足第一阿僧祗劫;然灯佛所满足第二阿僧
祗劫;迦叶佛所满足第三阿僧祗劫。”

    “善男子,我于往昔,释迦牟尼佛所,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发是心
已,供养无量恒沙诸佛,种诸善根,修道、持戒、精进、多闻。善男子,菩萨摩
诃萨修是三十二相业已,了了自知,定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观掌中庵摩勒
果。其业虽定,修时次第,不必定也。”

    “或有人言,如来先得牛王眼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乐以善眼,
和视众生,是故先得牛王眼相,次得余相。”

    “或有说言,如来先得八梵音相,余次第得。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
恒以软语、先语、实语,教化众生,是故先得八梵音相。”

    “或有说言,如来先得无见顶相,余次第得。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
供养师长、诸佛菩萨,顶头礼拜,破骄慢故,是故先得无见顶相。”

    “或有说言,如来先得白毫毛相,余次第得。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
不诳一切诸众生故,是故先得眉间毫相。善男子,除佛世尊,余无能说如是相业。”

    “善男子:或复有人次第说言,如来先得足下平相,余次第得。何以故?为
菩萨时,于无量世,布施、持戒、修集道时,其心不动,是故先得足下平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足下轮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供养父母、
师长、善友,如法拥护一切众生,是故次得手足轮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纤长指相。何以故?为菩萨时,至心受持第一、第四
优婆塞戒,是故次得纤长指相、足跟长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身臃满相。何以故?为菩萨时,善受师长、父母、善
友所教敕故,是故次得身臃满相。”

    “得是相已,次得手足合网缦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以四摄法,摄众生故,
是故次得手足网缦相。”

    “得是相已,次第或得手足柔软、胜余身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
以手摩洗师长、父母身,除去垢秽,香油涂之,是故次得手足软相。”

    “得是相已,次得身毛上向靡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常化众生,
令修施、戒、一切善法,是故次得毛上靡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鹿王[瑞("月"旁)]相。何以故。为菩萨时,至心听法、
至心说法,为坏生死诸过咎故,是故次得鹿王[瑞("月"旁)]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身方圆相,如尼拘陀树王。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
量世,常施一切众生病药,是故次得身方圆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手过膝相。何以故?为菩萨时,终不欺诳一切圣贤、
父母、师长、善友、知识,是故次得手过膝相。”

    “得是相已,次得象王、马王藏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见怖畏
者,能为救护,心生惭愧,不说他过,善覆人罪,是故次得象马相藏。”

    “得是相已,次得软身,一一孔中,一毛生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
世,亲近智者,乐闻、乐论,闻已乐修,乐治道路,除去棘刺,是故次得皮肤柔
软,一一孔中,一毛生相。”

    “得是相已,次第或得身金色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常施众生
房舍、卧具、饮食、灯明,是故次得金色身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七处满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可嗔之处,
不生嗔心;乐施众生,随意所须,是故次得七处满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缺骨满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善能分别
善不善相,言无错谬,不说无义;可受之法,口常宣说;不可受者,不妄宣传,
是故次得缺骨满相。”

    “得是相已,次得二相:一者上身,二者颊车,皆如狮子。何以故?为菩萨
时,于无量世,自无两舌,教他不为。是故次得如是二相。”

    “得是相已,次得三相:一四十齿,二白净相,三齐密相。何以故?为菩萨
时,于无量世,以十善法,教化众生,众生受已,心生欢喜,常乐称扬他人功德,
是故次得如是三相。”

    “得是相已,次第获得四牙白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修欲界慈,
乐思善法,是故次得四牙白相。”

    “得是相已,次得味中最上味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不待求己,
然后方施,是故次得味上味相。”

    “得是相已,次得二相:一者肉髻,二广长舌。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
世,至心受持十善法教,兼化众生,是故次得如是二相。”

    “得是相已,次得梵音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自不恶口,教他
不为,是故次得梵音声相。”

    “得是相已,次得牛王绀色目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等以慈善,
视怨亲故,是故次得牛王目相。”

    “得是相已,次得白毫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宣说正法,实法
不虚,是故次得白毫光相。”

    “得是相已,次得无见顶相。何以故?为菩萨时,于无量世,头顶礼拜一切
圣贤、师长、父母,尊重赞叹,恭敬供养,是故获得无见顶相。”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如是业是不为难,
在家菩萨,修是业者,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优婆塞戒经卷第二

发愿品第七

    善生言:“世尊,是三十二相业,谁能作耶?”

    佛言:“善男子,智者能作。”

    “世尊,云何名智者?”“善男子,若能善发无上大愿,是名智者。”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已,身、口、意等所作善业,愿为众生将来得果,一
切共之。菩萨摩诃萨常亲近佛、声闻、缘觉、善知识等,供养恭敬,咨问深法,
受持不失。作是愿言:我今亲近诸佛、声闻、缘觉、善友,宁无量世,受大苦恼,
不于菩提生退转心。众生若以恶心,打骂毁辱我身,愿我因是而更增慈心,不生
恶念。愿我后生,在在处处不受女身、无根、二根、奴婢之身。复愿我身有自在
力,为他给使,不令他人有自在力,而驱使我。愿令我身诸根具足,远离恶友,
不生恶国、边裔之处,常生豪姓,色力殊特,财宝自在。得好念心,自在之心,
心得勇健。凡有所说,闻者乐受,离诸障碍,无有放逸。离身、口 意一切恶业,
常为众生作大利益。为利众生,不贪身命不为身命而造恶业。利众生时,莫求恩
报。常乐受持十二部经,既受持已,转教他人。能坏众生恶见、恶业,一切世事
所不能胜。既得胜已,复以转教,善治众生身心重病。见离坏者,能令和合。见
怖畏者,为作救护。护已为说,种种之法,令彼闻已,心得调伏。见饥施身,令
得饱满,愿彼不生贪恶之心,当啖我时,如食草木。常乐供养师长、父母、善友、
宿德,于怨亲中,其心等一。常修六念及无我想、十二因缘。无三宝处,乐在寂
静,修集慈悲。一切众生若见我身,闻触之者,远离烦恼。菩萨虽知除菩提已,
不求余果,为众生故,求以弘利。”

    “善男子,菩萨若能如是立愿,当知是人即是无上法财长者,是求法王,未
得法王”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三事,则得名为法财长者:一者、心不甘乐外道
典籍,二者、心不贪着生死之乐,三者、常乐供养佛法僧宝。复有三事:一者、
为人受苦,心不生悔,二者、具足微妙无上智慧,三者、具善法时,不生骄慢。
复有三事:一者、为诸众生受地狱苦,如三禅乐,二者、见他得利,不生妒心,
三者、所作善业,不为生死。”

    “复有三事:一者、见他受苦,如己无异,二者、所修善事,悉为众生,三
者、善作方便,令彼离苦。”

    “复有三事:一者、观生死乐,如大毒蛇,二者、乐处生死,为利众生,三
者、观无生法忍,多诸功德。”

    “复有三事:一者、舍身,二者、舍命,三者、舍财,是三事,悉为众生。”

    “复有三事:一者、多闻无厌,二者、能忍诸恶,三者、教他修忍。”

    “复有三事:一者、自省己过,二者、善覆他罪,三者、乐修慈心。”

    “复有三事:一者、至心奉持禁戒,二者、四摄摄取众生,三者、口言柔软
不粗。”

    “复有三事:一者、能大法施,二者、能大财施,三者、以此二施,劝众生
行。”

    “复有三事:一者、常以大乘教化众生,二者、常修转进增上之行,三者、
于诸众生,不生轻想。”

    “复有三事:一者、虽具烦恼,而能堪忍,二者、知烦恼过,乐而不厌,三
者、自具烦恼,能坏他结。”

    “复有三事:一者、见他得利,欢喜如己,二者、自得安乐,不乐独受,三
者、于下乘中,不生足想。”

    “复有三事:一者、闻诸菩萨苦行,不怖,二者、见有求者,终不言无,三
者、终不生念,我胜一切。”

    “善男子:菩萨若能观因、观果,能观因果、能观果因,如是菩萨能断因果、
能得因果。菩萨若能断得因果,是名法果,诸法之王,法之自在。”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立如是愿,是不为
难,在家菩萨立如是愿,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菩萨,多恶所因缘缠绕故。”


名义菩萨品第八

    善生言:“世尊,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假名菩萨,二者、实义菩萨。
云何名为假名菩萨?”

    “善男子,众生若发菩提心已,乐受外术,及其典籍,持讽诵读,即以此法,
教化众生。为自身命,杀害他命。不乐修悲,乐于生死,常造诸业,受生死乐,
无有信心。于三宝所,生疑网心。护惜身命,不能忍辱。语言粗犷,悔恨放逸。
于己身所,生自轻想,我不能得无上菩提。于烦恼中,生恐怖想,亦不勤修坏结
方便。常生悭贪、嫉妒、嗔心,亲近恶友,懈怠乱心。乐处无明,不信六度,不
乐修福,不观生死,常乐受持他人恶语。是名假名菩萨。”

    “善男子,复有众生发菩提心,欲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闻无量劫,苦行
修道,然后乃得,闻已生悔。虽修行道,心不真实,无有惭愧,不生怜愍。乐奉
外道,杀羊祀天。虽有微信,心不坚固。为五欲乐,造种种恶,倚色命财,生大
骄慢,所作颠倒,不能利益。为生死乐,而行布施。为生天乐,受持禁戒。虽修
禅定,为命增长。是名假名菩萨。”

    “实义菩萨者,能听深义,乐近善友,乐供养师长、父母、善友。乐听如来
十二部经,受持读诵、书写、思义。为法因缘,不惜身命、妻子、财物。其心坚
固,怜愍一切。口言柔软、先语、实语、无有恶语及两舌语。”

    “于自身所,不生轻想。舒手惠施,无有禁固。常乐修磨利智慧刀。虽习外
典为破邪见,出胜邪见,善知方便,调伏众生。于大众所,不生恐怖,常教众生,
菩提易得,能令闻者,不生怖心,勤修精进,轻贱烦恼,令彼烦恼不得自在。心
不放逸,常修忍辱。为涅盘果,持戒精进。愿为众生驱走给使,令彼安隐,欢娱
受乐。为他受苦,心不生悔。见退菩提,心生怜愍。能救一切种种苦恼。能观生
死所有过罪。能具无上六波罗蜜。所作世事,胜诸众生。信心坚固,修集慈悲,
亦不希求慈悲果报。于怨亲中,其心无二,施时平等,舍身亦尔。知无常相,不
惜身命。以四摄法,摄取众生。知世谛故,随众生语。为诸众生受苦之时,其心
不动,如须弥山。虽见众生多作诸恶,有少善者,心终不忘。于三宝所,不生疑
心,乐为供养。若少财时,先给贫穷,后施福田,先为贫苦,后为富者。乐赞人
善,为开涅盘。所有技艺,欲令人学,见学胜己,生欢喜心。不念自利,常念利
他。身口意业,所作诸善,终不自为,恒为他人,是名实义菩萨。”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为实义菩萨是不为
难,在家菩萨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菩萨,多恶因缘缠绕故。”


义菩萨心坚固品第九

    善生言:“世尊,义菩萨者,云何自知是义菩萨?”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苦行时,先自诫心。善男子,我念往昔行菩萨道时,
先从外道受苦行法,至心奉行,心无退转。无量世中,以灰涂身,唯食胡麻、小
豆、粳米、粟米、糜等,日各一粒;荆棘、恶刺、椽木、地石以为卧具;牛屎、
牛尿以为病药。盛夏之月,五热炙身,孟冬之节,冻冰衬体;或受草食、根食、
茎食、叶食、果食、土食、风食,作如是等诸苦行时,自身、他身,俱无利益,
虽尔犹故,心无退转,出胜一切外道苦行。”

    “善男子,我于往昔为四事故,舍弃身命。一者、为破众生诸烦恼故,二者、
为令众生受安乐故,三者、为自除坏贪著身故,四者、为报父母生养恩故。菩萨
若能不惜身命,即自定知是义菩萨。”

    “善男子,我于往昔为正法故,剜身为灯三千六百,我于尔时,具足烦恼,
身实觉痛,为诸众生得度脱故,谕心令坚,不生退转。尔时即得具足三事:一者、
毕竟无有退转,二者、得为实义菩萨,三者、名为不可思议,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又我往昔为正法故,于一劫中,周身左右,受千疮苦。尔时具足一切烦恼,
身实觉苦,为诸众生得度脱故,谕心令坚,不生退转,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又我往昔为一鸽故,弃舍是身。尔时具足一切烦恼,身实觉苦,为诸众生
得度脱故,谕心令坚,不生退转,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善男子,一切恶有、诸烦恼业,即是菩萨道庄严伴。何以故?一切凡夫,
无有智慧、正念之心,故以烦恼而为怨敌,菩萨智慧、正念具足,故以烦恼而为
道伴,恶有及业,亦复如是。”

    “善男子,舍离烦恼,终不得受恶有之身。是故菩萨,虽现恶业,实非身口
意恶业所作,是誓愿力。以是愿力,受恶兽身,为欲调伏彼畜生故。菩萨现受畜
生身已,善知人语、法语、实语、不粗恶语、不无义语,心常怜愍,修习慈悲,
无有放逸,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善男子,我于往昔受熊身时,虽具烦恼,烦恼于我,无自在力。何以故?
具正念故。我于尔时,怜愍众生,拥护正法,修行法行。受瞿陀身、劫宾耆罗身、
兔身、蛇身、龙身、象身、金翅鸟身、鸽身、鹿身、弥猴、  羊、鸡、雉、孔雀、
鹦鹉、虾、蟆,我受如是鸟兽身时,虽具烦恼,烦恼于我,无自在力。何以故?
具正念故。怜愍众生,拥护正法,修行法行。”

    “善男子,于饥馑世,我立大愿,以愿力故受大鱼身,为诸众生,离于饥渴,
食我身者,修道、念道、无恶罪过。疾疫世时,复立大愿,以愿力故,身为药树,
诸有病者,见闻触我,及食皮肤、血肉、骨髓,病悉除愈。善男子,菩萨摩诃萨
受如是苦,心不退转,是名义菩萨。”

    “菩萨修行六波罗蜜时,终不希求六波罗蜜果,但以利益众生为事。菩萨深
知生死过患,所以乐处,为利众生,受安乐故。菩萨了知解脱安乐,生死过患而
能处之,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菩萨所行,不求恩报,受恩之处,常思反报。善男子,一切众生,常求自
利,菩萨所行,恒求利他,是名菩萨不可思议。菩萨摩诃萨具足烦恼,于怨亲所,
平等利益,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善男子,若诸外道,化众生时,或以恶语、鞭打、骂辱,摈之令出,然后
调伏。菩萨不尔,化众生时,无粗恶语、嗔语、绮语,唯有软语,真实之语,众
生闻已,如青莲遇月,赤莲遇日。善男子,菩萨施时,财物虽少,见多乞求,不
生厌心,是名菩萨不可思议。”

    “菩萨教化盲、聋、喑、哑、愚痴、边地、恶众生时,心无疲厌,是名菩萨
不可思议。”

    “善男子,菩萨有四不可思义:一者、所爱重物,能以施人,二者、具诸烦
恼,能忍恶事,三者、离坏之众,能令和合,四者、临终见恶,说法转之,是名
菩萨四不可思议。”

    “复有三事,不可思议:一者诃责一切烦恼、二者、处烦恼中,而不舍之,
三者、虽具烦恼,及烦恼业,而不放逸,是名菩萨三不可思议。”

    “复有三事,不可思议:一者、始欲施时,心生欢乐,二者、施时为他,不
求果报,三者、施已心乐,不生悔恨,是名菩萨三不可思议。”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作是行时,自观其心,我是名菩萨耶?义菩萨乎?众
生若能作如是事,当知是人即义菩萨也。”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作如是事,是不为
难,在家菩萨为如是事,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自利利他品第十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提?云何菩提道?”

    佛言:“善男子,若离菩提,无菩提道;离菩提道,则无菩提。菩提之道,
即是菩提;菩提即是菩提之道。出胜一切声闻、缘觉所得道果,是名菩提、菩提
之道。”

    善生言:“世尊,声闻、缘觉,所得道果,即是菩提,即是菩提道,云何言
胜?”

    “善男子,声闻、缘觉,道不广大,非一切觉,是故菩提、菩提之道,得名
为胜。犹如一切世间经书,十二部经为最第一。何以故?所说不谬,无颠倒故。
二乘之道,比菩提道,亦复如是。”

    “善男子,菩提道者,即是学,即是学果。云何名学?行菩提道,未能具足
不退转心,是名为学;已得不退,是名学果。未得定有,是名为学;已得定有第
三劫中,是名学果。初阿僧祗劫,犹故未能一切惠施,一切时施,一切众生施,
第二阿僧祗劫,虽一切施,未能一切时施,一切众生施,如是二处,是名为学;
第三阿僧祗劫,能一切施,一切时施,一切众生施,是名学果。善男子,菩萨修
行施、戒、忍辱、进、定、智时,是名为学;到于彼岸,是名学果。”

    “善男子,有是惠施,非波罗蜜;有波罗蜜,不名为施;有亦惠施,亦波罗
蜜;有非惠施,非波罗蜜。善男子,是施、非波罗蜜,声闻、缘觉、一切凡夫、
外道、异见,菩萨初、二阿僧祗劫所行施是。是波罗蜜,非惠施者,如尸波罗蜜,
乃至般若波罗蜜是。亦是惠施、亦波罗蜜者,菩萨第三阿僧祗劫所行施是。非施、
非波罗蜜者,声闻、缘觉持戒、修定、忍、慈悲是。善男子,非施、非波罗蜜是
名为学;亦施、亦波罗蜜是名学果。”

    “善男子,夫菩提者,即是尽智、无生智也。为此二智,勤心修集三十七品,
是名为学;得菩提已,是名学果。”

    “自调诸根,次调众生,是名为学;自得解脱,令众生得,是名学果。修集
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是名为学;具足获得十八不共法,是名学果。”

    “为利自他,造作诸业,是名为学;能利他已,是名学果。”

    “习学世法,是名为学;学出世法,是名学果。”

    “为诸众生,不惜身、财,是名为学;为诸众生,亦不吝惜身、财、寿命,
是名学果。”

    “能化众生,作人天业,是名为学;作无漏业,是名学果。”

    “能施众生一切财物,是名为学;能行法施,是名学果。”

    “能自坏悭贪、嫉妒,是名为学;破他悭贪、嫉妒之心,是名学果。”

    “受持五根,修行忆念,是名为学;教他修集,成就具足,是名学果。”

    “善男子,菩萨信根,既自利已,复利益他。自利益者,不名为实,利益他
者,乃名自利。何以故?菩萨摩诃萨为利他故,于身、命、财,不生悭吝,是名
自利。菩萨定知,若用声闻、缘觉菩萨教化众生,众生不受,则以天人世乐教之,
是名利他。利益他者,即是自利。菩萨不能自他兼利,唯求自利,是名下品。何
以故?如是菩萨于法财中,生贪著心,是故不能自利益也。行者若令他受苦恼,
自处安乐,如是菩萨,不能利他。若自不修施、戒、多闻,虽复教他,是名利他,
不能自利。若自具足信等五根,然后转教,是名菩萨自利、利他。”

    “善男子,利益有二:一者现世,二者后世。菩萨若作现在利益,是不名实,
若作后世,则能兼利。”

    “善男子,乐有二种:一者世乐,二者出世乐。福德亦尔。菩萨若能自具如
是二乐、二福化众生者,是则名为自利、利他。”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一法,则能兼利,谓不放逸。”

    “复有二法,能自他利:一者多闻,二者思维。”

    “复有三法,能自他利:一者、怜愍众生,二者、勤行精进,三者、具足念
心。”

    “复有四法,能自他利:谓四威仪。”

    “复有五法,能自他利:一者信根,二者持戒,三者多闻,四者布施,五者
智慧。”

    “复有六法,能自他利:所谓六念。”

    “复有七法,能自他利:谓坏七慢。”

    “善男子,若沙门、婆罗门、长者、男女,或大众中有诸过失,菩萨见已,
先随其意,然后说法,令得调伏;如其不能先随其意,便为说法,是则名为下品
菩萨。”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乐近善友,二者不乐。乐善友者,能自他利;不
乐近者,则不能得自他兼利。”

    “善男子,乐近善友,复有二种:一乐供养,二不乐供养。乐供养者,能自
他利;不乐供养,不能兼利。”

    “乐供养者,复有二种:一能听法。二不能听。至心听者,能自他利;不至
心听,则无兼利。”

    “至心听法,复有二种:一者能问,二不能问。能问义者,能自他利;不能
问者,则不能得自利、他利。”

    “能问义者,复有二种:一至心持,二不能持。至心持者,能自他利;不至
心者,则不能得自利、他利。”

    “至心持者,复有二种:一者思维,二不思维。能思维者,能利自他;不思
维者,则不得名自利、他利。”

    “能思维者,复有二种:一者解义,二不解义。能解义者,能自他利;不解
义者,则不得名能自他利。”

    “解义之人,复有二种:一如法住,二不如法住。如法住者,能自他利;不
如法住者,则不得名自利、他利。”

    “如法住者,复有二种:一者具足八智,二者不能具足。何等八智?一者法
智,二者义智,三者时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他智,六者众智,七者根智,八
者上下智。”

    “是人具足如是八智,凡有所说,具十六事:一者时说,二至心说,三次第
说,四和合说,五随义说,六喜乐说,七随意说,八不轻众说,九不呵众说,十
如法说,十一自他利说,十二不散乱说,十三合义说,十四真正说,十五说已不
生骄慢,十六说已不求世报。”

    “如是之人,能从他听,从他听时,具十六事:一者时听,二者乐听,三者
至心听,四者恭敬听,五者不求过听,六者不为论议听,七者不为胜听,八者听
时不轻说者,九者听时不轻于法,十者听时终不自轻,十一听时远离五盖,十二
听时为受持读,十三听时为除五欲,十四听时为具信心,十五听时为调众说,十
六听时为断闻根。善男子,具八智者,能说能听,如是之人,能自他利,不具足
者,则不得名自利、他利。”

    “善男子,能说法者,复有二种:一者清净,二不清净。不清净者,复有五
事:一者为利故说,二者为报而说,三者为胜他说,四者为世报说,五者疑说。”

    “清净说者,复有五事:一先施食,然后为说,二为增长三宝故说,三断自
他烦恼故说,四为分别邪正故说,五为听者得最胜故说。”

    “善男子,不净说者,名曰垢秽,名为卖法,亦名污辱,亦名错谬,亦名失
意。清净说者,名曰净洁,亦名正说,亦名实语,亦名法聚。善男子,若具足知
十二部经,声论,因论,知因、知喻,知自他取,是名正说。”

    “听者有四:一者略闻多解,二者随分别解,三者随本意解,四者于一一字,
一一句解。如来说法,正为三人,不为第四。何以故?以非器故。如是四人,分
为二种:一者熟,二者生。熟者,现在调伏;生者,未来调伏。”

    “善男子,譬如树林,凡有四种:一者易伐难出,二者难伐意易出,三者易
伐易出,四者难伐难出。出家之人,亦有四种:一者易调难出,二者难调易出,
三者易调易出,四者难调难出。如是四人,分为三种:一者呵责已调,二者软语
而调,三者诃责、软语,使得调伏。复有二种:一者自能调伏,不假他人,二者
自若不能,请他令调。复有二种:一者施调,二者咒调。是调伏法,复有二时:
一者喜时,二者苦时。为是四人说正法时,有二方便:一者善知世事,二者其给
使。善男子,菩萨若知是二方便,则能兼利,若不知者,则不能自利、他利。”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为利他故,先学外典,然后分别十二部经,众生若闻
十二部经,乃于外典生于厌贱。复为众生说烦恼过,烦恼解脱;叹善友德,呵恶
友过;赞施功德。毁悭过失。菩萨常寂,赞寂功德;常修法行,赞法行德。若能
如是,是名兼利。”

    “在家菩萨先自调伏,若不调伏,则不出家。在家菩萨能多度人,出家菩萨
则不如是。何以故?若无在家,则无三乘出家之人。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诵经、
坐禅,皆由在家而为庄严。善男子,有道、有道庄严。道者,所谓法行;道庄严
者,所谓在家。出家菩萨,为在家者修行于道;在家之人,为出家者而作法行。
在家之人,多修二法:一者受,二者施。出家之人,亦修二法:一者诵,二者教。”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兼有四法:受、施、诵、教,如是名为自利、利他。
菩萨若欲为众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间之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何以故?
为易化故。菩萨摩诃萨应护一切众生之心,若不护者,则不能调一切众生。菩萨
亦应拥护自身,若不护身,亦不能得调伏众生。菩萨不为贪身命财、护身命财,
皆为调伏诸众生故。菩萨摩诃萨先自除恶,后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无
有是处。是故菩萨先应自施、持戒、知足、勤行精进,然后化人。菩萨若不自行
法行,则不能得教化众生。”

    “善男子,众生诸根,凡有三种;菩萨诸根,亦复三种:谓下、中、上。下
根菩萨能化下根,不及中、上;中根菩萨能化中、下,不及上根;上根菩萨,能
三种化。”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自利、利他,是不
为难,在家菩萨修是二利,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菩萨,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自他庄严品第十一

    善生言:“世尊,菩萨摩诃萨具足几法,能自他利?”

    “善男子,具足八法,能自他利。何等为八?一者寿命长远,二者具上妙色,
三者身具大力,四者具好种姓,五者多饶财宝,六者具男子身,七者言语辩了,
八者无大众畏。”

    善生言:“世尊,何因缘故,菩萨得寿命长,乃至大众不生怖畏?”

    佛言:“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无量世中,慈心不杀,以是因缘,获得长寿。
无量世中,常施衣、灯,以是因缘,获得上色。无量世中,常坏骄慢,以是因缘,
生上种姓。无量世中,常施饮食,以是因缘,身力具足。无量世中,常乐说法,
以是因缘,多饶财宝。无量世中,呵责女身,以是因缘,得男子身。无量世中,
至心持戒,以是因缘,言语辩了。无量世中,供养三宝,以是因缘,无大众畏。”

    “如是八事,有三因缘:一者物净,二者心净,三者福田净。”

    “云何物净?非偷盗物,非圣遮物,非众共物,非三宝物,非施一人,回与
多人,非施多人,回与一人。不恼他得,不诳他得,不欺他得,是名物净。”

    “云何心净?施时不为生死善果,名称胜他,得色理财,不断家法,眷属多
饶,唯为庄严菩提故施,为欲调伏众生故施,是名心净。”

    “云何福田净?受施之人远离八邪,名为福田净。善男子,以如是等三因缘
故,八法具足。”

    “善男子,菩萨所以求于长命,欲为众生赞不杀故;菩萨所以求上色者,为
令众生见欢喜故;菩萨所以求上种姓,为令众生生恭敬故;菩萨所以求具足力,
为欲成持戒、诵经、坐禅故;菩萨所以求多财宝,为欲调伏诸众生故;菩萨所以
求男子身,为欲成器盛善法故;菩萨所以求语辩了,为诸众生受法语故;菩萨所
以求不畏大众,为欲分别真实法故。”

    “善男子,是故菩萨具足八法,能自他利。能如是行,是名实行。善男子,
菩萨摩诃萨有八法者,具足受持十善之法,乐以化人;具足受持优婆塞戒,乐以
化人。虽得妙色,终不以是而生骄慢。虽持净戒、多闻、精进、大力、好姓、多
饶财宝,终不以此而生骄慢。不以幻惑欺诳众生,不生放逸修六和敬。菩萨具足
如是等法,虽复在家,不异出家。如是菩萨终不为他作恶因缘。何以故?惭愧坚
故。”

    “善男子,在家之人,设于一世受持如是优婆塞戒,虽复后生无三宝处,终
不造作诸恶因缘。所以者何?二因缘故:一者智慧,二不放逸。”

    “善男子,于后恶处,不作恶事,有四因缘:一者了知烦恼过故,二者不随
诸烦恼故,三者能忍诸恶苦故,四者不生恐怖心故。菩萨具足如是四法,不为诸
苦、一切烦恼所倾动。”

    “善男子,不动菩萨有五因缘:一者乐修善法,二者分别善恶,三者亲近正
法,四者怜愍众生,五者常识宿命。”

    “善男子,菩萨具足如是八法,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
修行道时,欢喜自庆,不生骄慢。能调恶人,见离坏众,能令和合。扬人善事,
隐他过咎。人所惭处,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不为世事而作咒誓。少
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怨亲等苦,先救怨者。见有骂者,反
生怜愍。见他偷时,默然不动。见来打者,生于悲心。视诸众生,犹如父母。宁
丧身命,终不虚言。何以故?知果报故。于诸烦恼,应生怨想。于善法中,生亲
旧想。若于外法,生于贪心,寻能观察贪之过咎。一切烦恼,亦复如是。虽复久
与恶人同处,终不于中生亲善想;虽与善人不同居止,终不与彼而生远想。虽复
供养父母、师长,终不为是而作恶事。乏财之时,见有求者,不生恶想。虽不亲
近凶恶之人,而其内心常生怜愍;恶来加己,以善报之。自受乐时,不轻他人;
见他受苦,不生欢喜。身业清净,持四威仪,即以是法,用化众生。口业清净,
诵读如来十二部经,即以是法,用化众生。意业清净,修四无量,亦以是法,开
化众生。假身受苦,令他受乐,甘乐为之。世间之事,虽无利益,为众生故,而
亦学之。所学之事,世中最胜,虽得通达,心无骄慢。以己所知,勤用化人,欲
令此事,经世不绝。于亲友中,不令作恶,乐以上八法,教化众生。说因、说果,
无有错谬。爱别离时,心不生恼,观无常故。受乐受时,心不耽荒,观苦无常。
善男子,菩萨具足如上八法,则能施作如是等事。”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是八法,是不为难,
在家修集,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菩萨,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二庄严品第十二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自他庄严?”

    佛言:“善男子,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

    “世尊,何因缘故,得二庄严?”

    “善男子,菩萨修集六波罗蜜,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
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复有六法,二庄严因,所谓六念:念佛、法、僧,
名智庄严;念戒、施、天,名福庄严。”

    “善男子,菩萨具足是二庄严,能自他利,为诸众生,受三恶苦,而其内心,
不生忧悔。若能具足是二庄严,则得微妙善巧方便,了知世法,及出世法。”

    “善男子,福德庄严,即智庄严;智慧庄严,即福庄严。何以故?夫智慧者,
能修善法,具足十善,获得财富,及大自在。得是二故,故能自利,及利益他。
有智之人,所学世法,于学中胜,以是因缘,便得财富,及大自在。菩萨具足如
是二法,则能二世自他利益。智者若能分别世法,及出世法,世间法者,一切世
论、一切世定;出世法者,知阴、入、界。菩萨知是二法因缘,故能二世自他利
益。”

    “善男子,菩萨虽知世间之乐,虚妄非真,而亦能造世乐因缘,何以故?为
欲利益诸众生故。”

    “善男子,是二庄严,有二正因: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修是二因,虽复流
转生死苦海,心不生悔。复次,菩萨具足二法,而能庄严无上菩提:一者不乐生
死,二者深观解脱。是故亦能二世利益,了知法相,得大智慧,能令自他财命增
长。”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二法:一切施时,不生忧悔;见众恶事,而能堪
忍。菩萨施时,观二种田:一者福田,二贫穷田。菩萨为欲增福德故,施于贫苦;
为增无上妙智慧故,施于福田。为报恩故,施于福田;生怜愍故,给施贫穷。舍
烦恼故,施于福田;成功德故,施于贫穷。增长一切乐因缘故,施于福田;欲舍
一切苦因缘故,施于贫穷。菩萨若施所亲爱处,为报恩故;若施怨仇,为除恶故。
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生一子想,是故任力,多少施之,是则名为施波罗蜜。菩
萨施时,离于悭心,名尸波罗蜜。能忍一切求者之言,名忍波罗蜜。所施之物,
手自授与,名精进波罗蜜。至心系念,观于解脱,名禅波罗蜜。不择一切怨亲之
相,名般若波罗蜜。”

    “善男子,如诸众生贪心杀时,一念具足十二因缘;菩萨施时,亦复如是,
一念具足如是六事,是名功德智慧庄严。”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造作不共法之因缘,名福庄严;教化众生,悉
令获得三种菩提,名智庄严。”

    “复次,善男子,菩萨若能调伏众生,名智庄严;同于众生受诸苦恼,名福
庄严。菩萨能令一切众生离于恶见,名智庄严;能教一切众生住信、施、戒、多
闻、智慧,名福庄严。”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具足五法,则能庄严无上菩提。何等为五?一
者信心,二者悲心,三者勇健,四者读诵世论,不生疲厌,五者学诸世业,亦不
厌之。”

    “善男子,菩萨具足二种庄严,则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自知罪过,二者
不说他过,三者乐瞻病人,四者乐施贫人,五者获菩提心,六者心不放逸,七者
一切时中,常至心修六波罗蜜。”

    “善男子,复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乐化怨仇,二者化时不厌,三者要令
成熟解脱,四者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著,五者能忍一切恶事,
六者终不宣说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见破戒者,及弊恶人,心不嗔恚,常生怜愍。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是七相,则能自利,及利益他。”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为二庄严,是不为难,
在家修集,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多有诸恶因缘所缠绕故。”

优婆塞戒经卷第三


摄取品第十三

    善生言:“世尊,菩萨具足二庄严已,云何得畜徒众弟子?”

    “善男子,应以四摄,而摄取之,令离诸恶,增诸善法。至心教诏,犹如一
子。不求恩报,不为名称,不为利养,不求自乐。”

    “善男子,菩萨若无如是等事,畜弟子者,名弊恶人,假名菩萨,非义菩萨,
名旃陀罗,臭秽不净,破坏佛法,是人不为十方诸佛之所怜念。”

    “善男子,菩萨若能随时教戒。所言时者,贪、恚、痴时。起贪结时,当为
种种说对治法,令得除贪,余二亦尔。”

    “次当教学十二部经,禅定三昧,分别深义,调其身心,令修六念,不放逸
法。瞻养病苦,不生厌心。能忍恶口、诽谤、骂辱。苦加身心,亦当堪忍。设其
有苦,能为救解,除其弊恶、疑网之心。善知利根、中根、钝根。教钝根之人,
令生信心;中根之人,能令纯淑;利根之人,令得解脱。若能如是勤教诏者,名
义菩萨,是名善人,分陀利华,人中香象,调御丈夫,名大船师。”

    “善男子,宁受恶戒,一日中断无量命根;终不养畜弊恶弟子,不能调伏。
何以故?善男子,是恶律仪,殃齐自身!畜恶弟子不能教诲,乃令无量众生作恶,
能谤无量善妙之法,破和合僧,令多众生作五无间,是故剧于恶律仪罪。”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有二弟子:一者出家,
二者在家。在家菩萨有一弟子:所谓在家。”

    “出家菩萨教出家者十二部经,随所犯罪,谕令忏悔,教习八智。何等为八?
一者法智,二者义智,三者时智,四者知足智,五者自智,六者众智,七者根智,
八者分别智。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教诏、调伏出家弟子,是师、弟子二
人,俱得无量利益,如是师徒能增三宝。何以故?如是弟子知八智已,能勤供养
师长、和上、耆旧、有德,能受善语,能勤读诵,兼为法施,心不放逸,调伏众
生,能瞻病苦,给施贫乏。”

    “善男子,出家菩萨若有在家弟子,亦当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即是法
行。供养父母、诸师、和上、耆旧、有德,施于安乐。至心受戒,不妄毁犯。受
寄不抵。见恚能忍。恶口、恶语及无义语,终不为之。怜愍众生,于诸国王、长
者、大臣,恒生恭敬、怖畏之心。能自调伏妻子、眷属。分别怨亲,不轻众生。
除去骄慢,不亲恶友。节食除贪,少欲知足。斗诤之处,身不往中。乃至戏笑,
不说恶语。是则名为不放逸法。”

    “出家菩萨若畜在家弟子,先当教告不放逸法。受苦乐时,常当共俱。设在
穷乏,有所须者,六物之外,有不应惜。病时当为求觅所须,瞻病之时,不应生
厌。若自无物,应四出求,求不能得,贷三宝物,瘥已,依俗十倍偿之,如波斯
匿国之正法。若不能偿,复当教言:汝今多负三宝之物,不能得偿,应当勤修,
得须陀洹果,至阿罗汉果;若能至心发菩提心,若教千人,于佛法中生清净信,
若坏一人殷重邪见。出家菩萨能教在家如是等事,是师、弟子二人,俱得无量利
益。”

    “善男子,在家菩萨若畜在家弟子,亦当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供养父
母、师长、和上、耆旧、有德,复当供给兄弟、妻子、亲友、眷属,欲行之人及
远至者。所有僮仆、作使之人,先给饮食,然后自用。有复教令信向三宝,苦乐
共俱,终不偏独。随时赏赐,不令饥寒,终不打骂、鞭挞、苦楚;应当软言,敦
谕教诏。设有病者,应当瞻疗。随所乏少,当为求索。世间之事,悉以教之。婚
姻求对,无求卑下。教以如来五部经典。见离坏者,能为和合;既和合已,令增
善心。一切出家、内外诸道,随意供养,终不选择。何以故?先以施摄,后当调
故,以六和敬而教诏之。若求财物、商贾、农作,奉事王者,常当至心,如法而
作。既得财已,如法守护,乐为福德。见他作时,心生欢喜。是则名为不放逸法。
在家菩萨若能教诲在家菩萨如是事者,是师、弟子二人,俱得无量利益。”

    “善男子,在家菩萨若得自在,为大国主,拥护民庶,犹如一子,教离诸恶,
修行善法。见作恶者,挝打骂辱,终不断命。财物六分,税取其一。见嗔恶者,
教修忍辱及不放逸,所言柔软。又能分别善恶之人,见有罪者,忍而不问。随有
财物,常行惠施。任力读诵五部经典。善能守护身命财物。能化众生,不令作恶。
见贫穷者,生大怜愍。自于国王,常修知足。恶人谗谤,终不信受。不以非法,
求觅财物。”

    “如法护国,远七种恶:一者不乐樗蒲、围棋、六博,二者不乐射猎,三者
不乐饮酒,四者不乐欲心,五者不乐恶口,六者不乐两舌,七者不乐非法取财。
常乐供养出家之人。能令国人,常于王所,生父母想,信因、信果。见有胜己,
不生嫉妒。见己胜他,不生骄慢。知恩报恩,小恩大报。能伏诸根,净于三业。
赞叹善人,呵责恶人。先意发言,言则柔软。自无力势,如法属他。取他国时,
不举四兵。众生恐怖,能为救解。常以四摄,而摄取之。善能分别种种法相,不
受法者,软言调之。”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畜二弟子,是不为
难,在家菩萨畜一弟子,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受戒品十四

    善生言:“世尊,在家菩萨,云何得受优婆塞戒?”

    “善男子,在家菩萨若欲受持优婆塞戒,先当次第供养六方:东方、南方、
西方、北方、下方、上方。”

    “言东方者,即是父母。若有人能供养父母衣服、饮食、卧具、汤药、房舍、
财宝,恭敬礼拜,赞叹尊重,是人则能供养东方。父母还以五事报之:一者至心
爱念,二者终不欺诳、三者财与之,四者为聘上族,五者教以世事。”

    “言南方者,即是师长。若有人能供养师长衣服、饮食、卧具、汤药、尊重
赞叹,恭敬礼拜,早起晚卧,受行善教,是人则能供养南方,是师复以五事报之:
一者速教不令失时,二者尽教不令不尽,三者胜己不生嫉妒,四者持付严师善友,
五者临终舍财与之。”

    “言西方者,即是妻子。若有人能供给妻子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璎珞、
服饰,严身之具,是人则是供养西方。妻子复以十四事报之:一者所作尽心营之,
二者常作终不懈慢,三者所作必令终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时,五者常为瞻视宾客,
六者净其房舍卧具,七者爱敬言则柔软,八者僮使软言教诏,九者善能守护财物,
十者晨起夜寐,十一者能设净食,十二者能忍教诲,十三者能覆恶事,十四者能
瞻病苦。”

    “言北方者,即善知识。若有人能供施善友,任力与之,恭敬软言,礼拜赞
叹,是人则能供养北方。是善知识复以四事报之:一者教修善法,二者令离恶法,
三者有恐怖时,能为救解,四者放逸之时,能令除舍。”

    “言下方者,即是奴婢。若有人能供给奴婢衣服、饮食、病瘦医药,不骂不
打,是人则能供给下方。奴婢复以十事报之:一者不作罪过,二者不待教作,三
者作必令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时,五者虽主贫穷,终不舍离,六者早起,七者守
物,八者少恩多报,九者至心敬念,十者善覆恶事。”

    “言上方者,即是沙门、婆罗门等。若有供养沙门、婆罗门衣服、饮食、房
舍、卧具、病痛医药,怖时能救,馑世施食,闻恶能遮,礼拜恭敬,尊重赞叹,
是人则能供养上方。是出家人以五种事报:一者教令生信,二者教生智慧,三者
教令行施,四者教令持戒,五者教令多闻。若有供养六方者,是人则得增长财命,
能得受持优婆塞戒。”

    “善男子,若人欲受优婆塞戒,增长财命,先当咨启所生父母。父母若听,
次报妻子、奴婢、僮仆。此辈若听,次白国主。国主听已,谁有出家、发菩提心
者,便往其所,头面作礼,软言问讯,作如是言:大德,我是丈夫,具男子身,
欲受菩萨优婆塞戒,惟愿大德愍怜故听受。”

    “是时,比丘应作是言:汝之父母、妻子、奴婢、国主听不?若言听者,复
应问言:汝将不曾负佛、法、僧物,及他物耶?若言无者,复应问言:汝不于比
丘、比丘尼所非法耶?若言不作,复应问言:汝将不作五逆罪耶?若言不作,复
应问言:汝将不作盗法人不?若言不作,复应问言:汝非二根、无根人?坏八戒
斋?父、母、师病,不弃去耶?两舌、恶口?于母、姊、妹作非法耶?不与大众
作妄语乎?”

    “若言无者,福应语言: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何以故?是戒能为
沙弥十戒、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优
婆塞戒,则能获得如是等戒无量利益,若有毁破如是戒者,则于无量无边世中,
处三恶道,受大苦恼。汝今欲得无量利益,能至心受不?”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优婆塞戒,极为甚难,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
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
终不依于外道邪众。汝能如是至心归依于三宝不?”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若人归依于三宝者,
是人则为施诸众生无怖畏已。若人能施无怖畏者,是人则得优婆塞戒,乃至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汝能如是施诸众生无怖畏否?或言能者,复应语言:人有五事,
现在不能增长财命,何等为五:一者乐杀,二者乐盗,三者邪淫,四者妄语,五
者饮酒。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
属分离,贤圣呵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罹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
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
之果。若得人生,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瓜,
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

    “善男子,若人乐偷,是人亦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
分离,他人失物,于己生疑,虽亲附人,人不见信,常为贤圣之所呵责,是名现
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堕于地狱,受得恶色、恶力、恶名、饥渴、苦恼,寿命
长远,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贫于财物,虽得随失。不为父母、兄弟、
妻子所爱念,身常受苦,心怀愁恼。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
得色力,是人恶果,殃流万姓。”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于妄语,是人现得恶口、恶色,所言虽实,人不信受,
众皆憎恶,不喜见之,是名现世恶业之报。舍此身已,入于地狱,受大苦楚,饥
渴、热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报。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说虽实,人不信受,见
者不乐,虽说正法,人不乐闻。是一恶人因缘力故,外物一切资产减少。”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饮酒者,是人现世喜失财物,身心多病,常乐斗诤,
恶名远闻,丧失智慧,心无惭愧,得恶色力,常为一切所呵责,人不乐见,不能
修善,是名饮酒现在恶报。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饥渴等无量苦恼,是名后世
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乱,不能系念思惟善法。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
外物资产臭烂。”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
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
所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
恶色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色、恶口,
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善男子,
是五恶法,汝今真实远离不?”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四事法,所不应作。何等为
四?为贪因缘,不应虚妄。为嗔恚、痴、恐怖因缘,不应虚妄。是四恶法,汝能
离不?”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五处所,所不应游:屠儿、
淫女、酒肆、国王、旃陀罗舍。如是五处,汝能离不?”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复有五事,所不应作:一者不
卖生命,二者不卖刀剑,三者不卖毒药,四者不得酤酒,五者不得压油。如是五
事,汝能离不?”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复有三事,所不应为:一者
不作罗网,二者不作蓝染,三者不作酿皮。如是三事,汝能离不?”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复有二事,所不应为:一者
樗蒲、围棋、六博,二者种种歌舞、技乐。如是二事,如能离不?”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四种人不应亲近:一者、棋
博,二者、饮酒,三者欺诳,四者酤酒。如是四人,汝能离不?”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法放逸,所不应作。何等
放逸?寒时、热时、饥时、渴时、多食饱时、清旦、暮时、()时、作时、初欲作
时、失时、得时、怖时、喜时、贼难、谷贵时、病苦、壮少、年衰老时、富时、
贫时、为命求财时,如是时中,不修善法,汝能离不?”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
求财。若得财物,应作四分:一分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
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俟用。如是四事,汝能作不?”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财物不应寄付四处:一者老人,二者远处,
三者恶人,四者大力。如是四处,不应寄付,汝能离不?”

    “若言能者,复应语言: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四恶人常应离之:一者乐
说他过,二者乐说邪见,三者口软心恶,四者少作多说。是四恶人,汝能离不?”

    “若言能者,应令是人满六月日,亲近、承事出家智者,智者复应至心观其
身四威仪。”

    “若知是人能如教作,过六月已,和合众僧,满二十人,作白羯磨:大德僧
听,是某甲,今于僧中乞受优婆塞戒,满六月中,净四威仪,至心受持净庄严地,
是人丈夫,具男子身。若僧听者,僧皆默然,不听者说,僧若听者,智者复应作
如是言:善男子,谛听!僧已和合,听汝受持优婆塞戒。是戒即是一切善法之根
本也,若有成就如是戒者,当得须陀洹果,乃至阿那含果;若破是戒,命终当堕
三恶道中。善男子,优婆塞戒不可思议。何以故?受是戒已,虽受五欲,而不能
障须陀洹果至阿那含果,是故名为不可思议。汝能怜愍诸众生故,受是戒不?若
言能受,尔时智者次应为说三归依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说。受三归已,名优婆
塞。”

    “尔时,智者复应语言:善男子,谛听!谛听!如来正觉,说优婆塞戒,或
有一分,或有半分,或有无分,或有多分,或有满分。若优婆塞受三归已,不受
五戒,名优婆塞。若受三归,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归已,受持二戒,是名
少分;若受三归,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无分;若受三归,受持三、四戒,
是名多分;若受三归,受持五戒,是名满分。汝今欲作一分优婆塞?作满分耶?
若随意说,尔时智者当随意授。”

    “既授戒已,复作是言:优婆塞者,有六重法。善男子,优婆塞戒,虽为身
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若受戒已,若口教杀,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戒。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优婆塞,旃陀罗优
婆塞,垢优婆塞,结优婆塞。是名初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
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
优婆塞。是名二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若破是戒,是人
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
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三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
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
是名四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宣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所有过罪。
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
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是名五重。”

    “优婆塞戒,虽为身命,不得酤酒。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戒。是人尚
不能得暖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是名破戒优婆塞,臭、旃陀罗、垢、结优婆塞。
是名六重。”

    “善男子,若受如是优婆塞戒,能至心持,不令毁犯,则能获得如是戒果。
善男子,优婆塞戒名为璎珞,名为庄严,其香微妙,熏无边界,遮不善法,为善
法律,即是无上妙宝之藏,上族种姓大寂静处,是甘露味,生善法地。直发是心,
尚得如是无量利益,况复一心受持不毁。”

    “善男子,如佛说言: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不能供养父母、师长,是优婆塞
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耽乐饮酒,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污恶不能瞻视病苦,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
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见有乞者,不能多少随宜分与,空谴还者,是优婆塞
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长老、先宿、诸优婆塞,优婆夷
等,不起承迎、礼拜、问讯,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见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毁所受戒,心生
骄慢,言我胜彼,彼不如我,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一月之中,不能六日受持八戒,供养三宝,是优婆塞
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四十里中,有讲法处所,不能往听,是优婆塞得失意
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受招提僧卧具、床座,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
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疑心有虫,故便饮之,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
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险难之处,无伴独行,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
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独宿尼寺,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于财命,打骂奴婢、僮仆、外人,是优婆塞得失意
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以残食施于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优
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畜狸猫,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畜养象、马、牛、羊、驼、驴一切畜兽,不作净,施
未受戒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不储蓄僧伽梨衣、钵盂、锡杖,是优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为身命,须田作者,不求净水及陆稼处,是优婆塞
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为于身命,若作市易,斗秤卖物,一说价已,不得前
却,舍贱取贵;斗秤量物,任前平用,如其不平,应语令平,若不如是是优婆塞
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于非处、非时行欲,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
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商估贩卖,不输官税盗弃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犯国制,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得新谷、果瓜菜茹、不先奉献供养三宝,先自受者,
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僧若不听说法赞叹,辄自作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道路若在诸比丘前、沙弥前行,是优婆塞得失意罪,
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僧中付食,若偏为师选择美好,过分与者,是优婆塞
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若养蚕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行路之时,遇见病者,不住瞻视,为作方便,付嘱所
在,而舍去者,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若优婆塞受持戒已,耽乐饮酒,是优婆塞得失意罪,不起堕落,不净有作。”

    “善男子,若优婆塞至心受持如是戒,是人名为优婆塞中分陀利华,优婆塞
中微妙上香,优婆塞中清净莲华,优婆塞中真实珍宝,优婆塞中丈夫之人。”

    “善男子,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
在家菩萨名为优婆塞。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戒,是乃
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净戒品第十五

    善生言:“世尊,有人受持如是戒已,云何当令是戒净耶?”

    佛言:“善男子,有三法能净是戒:一者信佛、法、僧,二者深信因果,三
者解心。”

    “复有四法:一者慈心,二者悲心,三者无贪心,四者未有恩处,先以恩加。”

    “复有五法:一者先于怨所,以善益之;二者见怖惧者,能为救护;三者得
求者未索,先开心与;四者凡所施处,平等无二;五者普慈一切,不依因缘。”

    “复有四法:一者终不自轻,言我不能得菩提果;二者趣菩提时,其心坚固;
三者精进勤修一切善法;四者造作大事,心不疲悔。”

    “复有四法:一者自学善法,学已教人;二者自离恶法,教人令离;三者善
能分别善恶之法;四者于一切法,不取、不著。”

    “复有四法:一者知有为法,无我、无所;二者知一切业,悉有果报;三者
知有为法,皆是无常;四者知从苦生乐,从乐生苦。”

    “复有三法:一者于诸众生,心无取著;二者施众生乐,其心平等;三者如
说而行。”

    “复有三法:一者能施众生乐因;二者所作不求恩报;三者自知定当得成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有三法:一者为诸众生受大苦恼;二者次第受之;三者中间不息,虽受
是苦,心终不悔。”

    “复有三法:一者未除爱心,能舍所爱,施与他人;二者未除嗔恚,有恶来
加,而能忍之,三者未除痴心,而能分别善恶之法。”

    “复有三法:一者善知方便,能教众生,远离恶法;二者善知方便,能教众
生,令修善法;三者化众生时,心无疲悔。”

    “复有三法:一者为令众生离身苦时,自于身命,心不吝惜;二者为令众生
离心苦时,自于身命,心不吝惜;三者教化众生修善法时,自于身命,心不吝惜。”

    “复有三法:一者自舍己事,先营他事;二者营他事时,不择时节;三者终
不顾虑辛苦、忧恼。”

    “复有三法:一者心无妒嫉;二者见他受乐,心生欢喜;三者善心相续,间
无断绝。”

    “复有三法:一者见他少善,心初不忘;二者毫末之惠,辄思多报;三者于
无量世,受无量苦,其心坚固,无退转想。”

    “复有三法:一者深知生死,多诸过咎,犹故不舍一切作业;二者见诸众生
无归依者,为作归依;三者见恶众生,心生怜愍,不责其过。”

    “复有三法:一者亲近善友;二者闻法无厌;三者至心咨受善知识教。”

    “复有九法:远离三法,三时不悔,平等惠施三种众生。”

    “复有四法:所谓慈、悲、喜、舍。”

    “善男子,菩萨若以净法净心,要在二时:一佛出世时,二缘觉出时。善男
子,众生善法,有三种生:一从闻生,二从思生,三从修生。闻、思二种在二时
中,从修生者,不必尔也。”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如是净戒,是不为难,
在家净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息恶品第十六

    善生言:“世尊,菩萨已受优婆塞戒,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云何得离?”

    “善男子,菩萨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是人应当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
念佛者,是人则得离内外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

    “世尊,当云何修?”

    “善男子,当观如来有七胜事:一者身胜,二者如法住胜,三者智胜,四者
具足胜,五者行处胜,六者不可思议胜,七者解脱胜。”

    “云何身胜?如来身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所严饰,一一节力,敌万八千
伊罗钵那香象之力,众生乐见,无有厌足,是名身胜。”

    “云何如法住胜?如来既自得利益已,复能怜愍、救济、利益无量众生,是
名如法住胜。”

    “云何智胜?如来所有四无碍智,非诸声闻、缘觉所及,是名智胜。”

    “云何具足胜?如来具足行命、戒、见,是名具足胜。”

    “云何行处胜?如来世尊修三三昧、九次第等,非诸声闻、缘觉所及,是名
行处胜。”

    “云何不可思议胜?如来所有六种神通,亦非声闻、缘觉所及,如十力、四
无所畏、大悲三念处,是名不可思议胜。”

    “云何解脱胜?如来具足二种解脱胜,除智慧障及烦恼障,永断一切烦恼习
气,智缘二事,俱得自在,是名解脱胜。”

    “是故舍利弗于契经中,赞叹如来具七胜法。如来从观不净,乃至得阿耨多
罗三藐三菩提,从庄严地至解脱地,胜于声闻、辟支佛等,是故如来名无上尊。
如来世尊修空三昧、灭定三昧、四禅、慈悲观、十二因缘,皆悉为利诸众生故。
如来正觉,发言无二,故名如来。如往先佛,从庄严地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故名如来。具足获得微妙正法,名阿罗呵。能受一切人天供养,名阿罗呵。
觉了二谛,世谛真谛,名三藐三佛陀。修持净戒,具足三明,名明行足。更不复
生诸有之中,故名善逝。知二世界,众生世界,国土世界,名世间解。善知方便,
调伏众生,名调御丈夫。能令众生,不生怖畏,方便教化,离苦受乐,是名天人
师。知一切法,及一切行,故名为佛。能破四魔,名婆伽婆。”

    “复观如来行戒、定、慧,为益众生。又于无量无数世中,怨亲等利无有差
别。悉断一切无量烦恼,一一皆知,一一众生为一烦恼,无量世中受大苦恼。如
来世尊为众生故,难施能施,难忍能忍。”

    “佛有二净:一庄严净,二果报净。如是二净因缘力故,从初十十至后十十,
无有人天能说其过。如来具足八万音声,众生闻之,不生厌离。以是因缘,如来
出胜一切声闻、辟支佛等。”

    “善男子,若人受持优婆塞戒,欲净戒者,当作如是修念佛心。若修念佛,
是人则离内外诸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贪、嗔、痴断,具足成就一切善法。”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念佛心,是不为难,
在家修集,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供养三宝品第十七

    善生言:“世尊,菩萨已受优婆塞戒,复当云何供养三宝?”

    “善男子,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报恩田
者,所谓父母、师长、和上。功德田者,从得暖法,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贫穷田者,一切穷苦困厄之人。”

    “如来世尊是二种福田:一报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种田。众僧
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以是因缘,菩萨已受优婆塞戒,应当至
心勤心供养三宝。”

    “善男子,如来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应当至心、勤心供养生身、灭身、
形像、塔庙。若于空野无塔像处,常当系念,尊重赞叹;若自力作,若劝人作,
见人作时,心生欢喜;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当广教众多之人,而共作之。既供
养已,于己身中莫生轻想,于三宝所,亦应如是。凡所供养,不使人作,不为胜
他,作时不悔,心不愁恼,合掌赞叹,恭敬尊重。若以一钱至无量宝,若以一彩
至无量彩若以一华至无量华,若以一香至无量香,若以一偈赞至无量偈赞若以一
礼至无量礼,若绕一匝至无量匝,若一时中乃至无量时,若自独作、若共人作。
善男子,若能如是至心供养佛、法、僧者,若我现在,及涅盘后,等无差别。”

    “见塔庙时,应以金、银、铜、铁、绳锁、幡盖、技乐、香油、灯明而供养
之。若见鸟兽践蹋毁坏,要当涂治,扫除令净。暴风水火之所坏处,亦当自治,
自若无力,当劝人治,或以金、银、铜、铁、土、木。若有尘土,洒扫除拂。若
有垢污,以香水洗。若作宝塔及作宝像,作讫,当以种种幡盖、香华奉上。若无
真宝,力不能办,次以土木而造成之。成讫,亦当幡盖、香华,种种技乐而供养
之。若是塔中草木不净,鸟兽死尸,及其粪秽,萎华臭烂,悉当除去;蛇鼠孔穴,
当塞治之。铜像、木像、石像、泥像、金、银、琉璃、颇梨等像,常当洗治,任
力香涂。随力造作,种种璎珞,乃至犹如转轮圣王塔,精舍内当以香涂。若白土
泥作塔像已,当以琉璃、颇梨、真珠、绫、绢、彩棉、铃、磬、绳、锁而供养之。
画佛像时,彩中不杂胶、乳、鸡子,应以种种华贯、散华、妙绋、明镜、末香、
涂香、散香、烧香,种种技乐、歌舞供养。如昼,夜亦如是;如夜,昼亦如是。
不如外道烧酥、大麦而供养之。终不以酥涂塔像身,亦不乳洗。不应造作半身佛
像。若有形像,身不具足,当密覆藏,劝人令治;治已具足,然后显示。见像毁
坏,应当至心供养恭敬,如完无别。如是供养,要身自作;若自无力,当为他使,
亦劝他人,令佐助之。”

    “若人能以四天下宝,供养如来,有人直以种种功德,尊重赞叹,至心恭敬,
是二福德,等无差别。所谓如来身心具足,身有微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
大力,心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五智三昧、三种法门、十一种空观、十
二缘智、无量禅定、具足七智,已能度到六波罗蜜岸。若人能以如是等法,赞叹
佛者,是人则名真供养佛。”

    “云何名为供养于法?善男子,若能供养十二部经,名供养法。云何供养十
二部经?若能至心信乐,受持、读诵、解说,如说而行,既自为已,复劝人行,
是名供养十二部经。若能书写十二部经,既书写已,种种供养,如供养佛,唯除
洗浴。若有供养、受持、读诵如是经者,是则名为供养法也。供养法时,如供养
佛。又复有法,谓菩萨一根,辟支佛人三根、三谛,若信是者,名供养法。”

    “若有供养发菩提心、受持戒者、出家之人,向须陀洹至阿罗汉果,名供养
僧。”

    “若有人能如是供养佛、法、僧宝,当知是人终不远离十方如来,常与诸佛
行、住、坐、卧。善男子,若有人能如说多少供养如是三福田者,当知是人于无
量世多受利益。”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供养三宝是不为难,
在家菩萨供养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优婆塞戒经卷第四


六波罗蜜品第十八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说供养六方,六方即是六波罗蜜,是人则能增长财
命,如是之人有何等相?”

    佛言:“若能不惜一切财物,常于他人作利益事。念于布施,乐行布施,随
有随施,不问多少;当行施时,于身财物,不生轻想,净施不择持戒、毁戒;赞
叹布施,见行布施,欢喜不妒;见有求者,心则悦乐,起迎礼拜,施床命坐;前
人咨问,若不咨问,辄为赞叹布施之果。见恐怖者,能为救护;处饥馑世,乐施
饮食;虽作是施,不为果报,不求恩报施。不诳众生;能赞三宝所有功德。不以
斗秤杂余异贱,欺诳于人;不乐酒、博、贪欲之心,常修惭愧羞耻之德;虽复巨
富,心不放逸,多行惠施,不生骄慢。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
施波罗蜜。”

    “善男子,若有人能净身、口、意,常修软心,不作罪过;设误作者,常生
愧悔,信是罪业,得恶果报;所修善事,心生欢喜;于小罪中,生极重想;设其
作已,恐怖忧悔。终不打骂嗔恼众生。先意语言,言辄柔软。见众生已,生爱念
心;知恩报恩;心不悭吝,不诳众生。如法求财,乐作福德;所作功德,常以化
人。见穷苦者,身代受之;常修慈心,怜愍一切。见作恶者,能为遮护;见作善
者,赞德说果,复以身力,往营佐之。身不自由,令他自在;常修远离嗔恚之心,
或时暂起,觉生愧悔。实语、软语,远离两舌及无义语。善男子,有是相者,当
知是人,则能供养戒波罗蜜。”

    “善男子,若人能净身、口、意业,众生设以大恶事加,乃至不生一念嗔心,
终不恶报;若来悔谢,即时受之。见众生时,心常欢喜;见作恶者,生怜愍心。
赞叹忍果,呵责嗔恚;说嗔果报,多有苦毒。修施忍时,先及怨家。正观五阴众
缘和合,若和合成,何故生嗔?深观嗔恚乃是未来无量恶道受苦因缘,若暂生嗔,
则生惭愧,恐怖、悔心。见他忍胜,不生妒嫉。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
供养忍波罗蜜。”

    “善男子,若有人能不作懈怠,不受、不贪坐卧等乐;如作大事功德力时,
及营小事,心亦如是。凡所作业,要令毕竟。作时不观饥渴、寒热、时与非时。
不轻自身。大事未讫,不生悔心,作既终讫,自庆能办。赞叹精进所得果报。如
法得财,用皆以理。见邪进者,为说恶果;善教众生,令修精进。所作未竟,不
中休息;修善法时,不随他语。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进波罗蜜。”

    “善男子,若有人能净身、口、意,乐处空闲,若窟、若山、树林、空舍,
不乐愦闹、贪著卧具,不乐说世间之事。不乐贪欲、嗔恚、愚痴。先语、软语,
常乐出家,教化众生;所有烦恼,轻微软薄,离恶觉观;见怨修慈,乐说定报;
心若逸乱,生怖、愧、悔;见邪定者为说罪过;善化众生,置正定中。善男子,
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禅波罗蜜。”

    “善男子,若有人能净身、口、意,悉学一切世间之事,于贪、嗔、痴,心
不贪乐,不狂不乱。怜愍众生,善能供养父母、师长、和上、长老、耆旧、有德,
修不放逸。先语、软语,不诳众生;能分别说邪道、正道及善恶报;常乐寂静,
出家修道;能以世事,用教众生;见学胜已,不生妒心,自胜他人,不生骄慢;
受苦不忧,受乐不喜。善男子,有是相者,当知是人则能供养般若波罗蜜。”

    “善男子,一一方中各有四事。施方四者:一者调伏众生,二者离对,三者
自利,四者利他。若人于财,不生悭惜,亦不分别怨亲之相、时与非时,是人则
能调伏众生。于财不惜,故能行施,是故离悭吝之恶,是名离对。欲施、施时,
施已欢喜,不生悔心,是故未来,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能令他人离
于饥渴、苦切之恼,故名利他。”

    “戒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庄严菩提者,
优婆塞戒至菩萨戒,能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初地种基,是名庄严。既受戒已,
复得远离恶戒、无戒,是名离对。受持戒已,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既
受戒已,施诸众生无恐、无畏,咸令一切离苦获安,是名利他。”

    “忍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庄严菩提者,
因忍故得修善;修善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既修忍已,
能离嗔恶,是名离对。忍因缘故,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忍因缘故,人
生喜心、善心、调心,是名利他。”

    “进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庄严菩提者,
因精进故,得修善;修善法故,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
修善法时,离恶懈怠,是名离对。因是善法,得人天乐至无上乐,是名自利。教
众生修善,令离恶法,是名利他。”

    “禅方四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庄严菩提者,
因修如是禅定力故,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因是禅定,
修无量善,离恶觉观,是名离对。修舍摩他因缘力故,常乐寂静,得人天乐至无
上乐,是名自利。断诸众生贪欲、嗔恚、狂痴之心,是名利他。”

    “智四方者:一者庄严菩提,二者离对,三者自利,四者利他。庄严菩提者,
因修智慧,获得初地,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庄严。修智慧故,远离无
明,令诸烦恼不得自在,是名离对。除烦恼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众生,
令得调伏,是名利他。”

    “善男子,或有说言:离戒无忍,离智无定,是故说有四波罗蜜。若能忍恶
不还报者,即名为戒;若修禅定,心不放逸,即是智慧。是故戒即是忍,慧即是
定。离慧无定,离定无慧,是故慧即是定,定即是慧。离戒无进,离进无戒,是
故戒即是精进,精进即戒。离施无进,离进无施,是故施即精进,精进即施。故
知无有六波罗蜜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智慧是因,布施是果;精进是因,持戒
是果;三昧是因,忍辱是果;然因与果不得为一,是故应有六波罗蜜。”

    “若有说言:戒即是忍,忍即是戒,是义不然,何以故?戒从他得,忍不如
是。有不受戒而能忍恶,为众修善,忍无数苦,无量世中,代诸众生受大苦恼,
心不悔退,是故离戒应有忍辱。”

    “善男子,三昧即是舍摩他也,智慧即是毗婆舍那。舍摩他,名缘一不乱,
毗婆舍那,名能分别,是故我于十二部经说定慧异,当知定有六波罗蜜。如来所
以最初先说檀波罗蜜;为调众生施时离贪,是故次说尸罗蜜;施时能忍舍离之心,
是故次说忍波罗蜜;施时心乐,不观时节,是故次说进波罗蜜;施时心一,无有
乱想,是故次说定波罗蜜;施时不为受生死乐,是故次说智波罗蜜。”

    “善男子,云何名为波罗蜜耶?施时不求内外果报,不观福田,及非福田,
施一切财,心不吝惜,不择时节,是故名为施波罗蜜;乃至小罪,虽为身命,尚
不毁犯,是故名为戒波罗蜜;乃至恶人来割其身,忍而不嗔,是故名为忍波罗蜜,
三月之中,一偈赞佛,不休不息,是故名为进波罗蜜;具足获得金刚三昧,是故
名为禅波罗蜜;善男子,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具足成就六波罗蜜,是故名
为智波罗蜜。。”

    “善男子,菩萨有二: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能净六波罗蜜,是不为难,
在家能净,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杂品第十九

    善生言:“世尊,菩萨已修六波罗蜜,能为众生作何等事?”

    “善男子,如是菩萨能拨沉没苦海众生。”

    “善男子,若有于财、法、食生悭,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得痴贫报。是故菩萨
修行布施波罗蜜时,要作自利及利益他。善男子,若人乐施,一切怨仇,悉生亲
想,不自在者,皆得自在,信施因果,信戒因果,是人则得成就施果。”

    “善男子,有人说言:施即是意。所以者何?意是施根故。是义不然。何以
故?施即五阴。所以者何?由身、口、意具足施故。布施若为自利、他利及自他
利,则具五阴,如是布施,即能庄严菩提之道。远离烦恼,多财巨富,名施正果;
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名施余果。施果三种:有财胜故,获得胜果;有田胜
故,获得胜果;施主胜故,获得胜果。向须陀洹,至后身菩萨,乃至成佛,是名
胜田,施如是田,故得胜果;若有施物,具足妙好色、香、味、触,是名财胜,
以是物施,故得胜果。若有施主,信心淳浓,施戒、闻、慧,则得胜果。”

    “善男子,有智之人施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自手施,三者信心施,四
者时节施,五者如法求物施。”

    “善男子,至心施者,得何等果?若至心施者,是人则得多饶财宝、金银、
琉璃、砗磲、玛瑙、珍珠、珊瑚、象、马、牛、羊、田宅、奴婢、多饶眷属,至
心施者,得如是果。”

    “自手施者,得何等果?自手施者,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已能用。自手
施者,得如是报。”

    “信心施者,得何等果?信心施者,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常为父母、兄弟、
宗亲、一切众生之所爱念。信心施者,加如是报。”

    “时节施者,得何等果?时节施者,所得果报,如上所说;所须之物,随时
而得。时节施者、兼如是果。

    “如法财施,得何等果?如法财施,所得果报,如上所说,得是财已,王、
贼、水、火所不能侵。”

    “若好色施,以是因缘,是人获得微妙上色;若以香施,是人因是名称远闻;
若以味施,是人因是众乐见闻,既见闻已,生爱重心;若好触施,是人因是得上
妙触,受者受已,则能获得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善男子,有人说言:施于
塔像,不得寿命、色力安辩,无受者故,是义不然。何以故?有信心故。施主信
心而行布施,是故应得如是五报。善男子,譬如比丘修习慈心,如是慈心,实无
受者,而亦获得无量果报。施塔像等,亦应如是得五果报。善男子,如人种谷,
终不生茹,施于塔像,亦复如是。以福田故,得种种果。是故我说:田得果报,
物得果报,主得果报。”

    “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施,
唯还得财宝报。菩萨修行如是二施,为二事故:一令众生远离苦恼,二令众生心
得调伏。”

    “善男子,复有三施:一以法施,二无畏施,三财物施。以法施者,教他受
戒,出家修道,白四羯磨:为坏邪见,说于正法;能分别说实、非实等,宣说四
倒,及不放逸,是名法施。”

    “若有众生怖畏王者、师子、虎、狼、水、火、盗、贼,菩萨见已,能为救
济,名无畏施。”

    “自于财宝,破悭不吝,若好、若丑、若多、若少,牛、羊、象、马、房舍、
卧具、树林、泉井、奴婢、仆使、水牛、驼、驴、车乘、辇舆、瓶、瓮、釜、镬、
绳床、坐具、铜铁瓦器、衣服、璎珞、灯明、香花、扇、盖、帽、履、几、杖、
绳、索、犁、耨、斧、凿、草、木、水、石,如是等物,称求者意,随所须与,
是名财施。若起僧坊,及起别房,如上施与出家之人,唯除象、马。”

    “善男子,施有四累:一悭贪心,二不修施,三轻小物,四求世报。如是四
累,二法能坏:一修无我,二修无常。”

    “善男子,若欲乐施,当破五事:一者嗔心,二者悭心,三者妒心,四者惜
身命,五者不信因缘。破是五事,常乐布施。乐施之人,获得五事:一者终不远
离一切圣人,二者一切众生乐见乐闻,三者入大众时,不生怖畏,四者得好名称,
五者庄严菩提。”

    “善男子,菩萨之人,名一切施。云何名为一切施耶?善男子,菩萨摩诃萨
如法求物,持以布施,名一切施;恒以净心,施于受者,名一切施;少物能施,
名一切施;所爱之物,破悭能舍,名一切施;施不求报,名一切施;施时不观田
以非田,名一切施;怨亲等施;名一切施;菩萨施财,凡有二种:一者众生,二
者非众生。于是二中,乃至自身,都不吝惜,名一切施;菩萨布施,由怜愍心,
名一切施;欲施、施时、施已不悔,名一切施。”

    “或时设以不净物施,为令前人生喜心故,酒、毒、刀、杖、枷、锁等物,
若得自在,若不自在终不以施。不施病人不净食药。不劫他物,乃至一钱,持以
布施。菩萨施时,虽得自在,终不骂打,令诸仆使生嗔、苦、恼。如法财施,不
求现在、后世果报。施已常观烦恼罪过,深观涅盘功德微妙。除菩提已,更无所
求。施贫穷时,起悲愍心;施福田时,生喜敬心;施亲友时,不生放舍心。若见
乞者,则知所须,随相给与,不令发言。何以故?不待求施,得无量果。”

    “善男子,施主有三,谓下、中、上。不信业果,深著悭吝,恐财有尽,见
来求者嗔痴想,是名为下。虽信业果,于财生悭,恐有空竭,见来求者,生于舍
心,是名为中。深信业果,于财物所,不生悭吝,观诸财物,是无常想,见来求
者,有与则喜,无与则恼,以身质物,而用与之,是名为上。”

    “复有下者,见来求者,[目卑]面不看,恶骂毁辱;复有中者,虽复施与,
轻贱不敬;复有上者,未求便施,敬心而与。”

    “复有下者,为现报施;复有中者,为后报施;复有上者,怜愍故施。”

    “复有下者,为报恩施;复有中者,为业故施;复有上者,为法藏施。”

    “复有下者,畏胜故施;复有中者,等己故施;复有上者,不择怨亲。”

    “又复下者,有财言无;又复中者,多财言少;又复上者,少索多与。”

    “施者无财,亦复三种。最下之人,见来求者,恶心嗔责;中品之人,见来
求者,直言无物;上品之人,见来求者,自鄙无物,心生愁恼。”

    “又复下者,常为贤圣之所呵责;又复中者,常为贤圣之所怜愍;又复上者,
贤圣见已,心生欢喜。”

    “善男子,智人行施,为自他利,知财宝物,是无常故,为令众生,生喜心
故,为怜愍故,为坏悭故,为不求索后果报故,为欲庄严菩提道故。是故菩萨一
切施已,不生悔心,不虑财尽,不轻财物,不轻自身,不观时节,不观求者。常
念乞者,如饥思食。亲近善友,咨受正教。见来求者,心生欢喜,如失火家得出
财物。欢喜赞叹,说财多过,施已生喜,如寄善人。复语乞者:‘汝今真是我功
德因,我今远离悭贪之心,皆由于汝来乞因缘。’即于求者生亲爱心。既施与已,
复教乞者,如法守护,勤修供养佛、法、僧宝,菩萨如是乐行施已,则得远离一
切放逸;虽以身分施于乞者,终不生于一念恶心。因是更增慈、悲、喜、舍,不
轻受者,亦不自高。自庆有财,称求者意,增长信心,不疑业果。”

    “善男子,若能观财是无常相,观诸众生,作一子想,是人乃能施于乞者。
善男子,是人不为悭结所动,如须弥山,风不能动。如是之人,能为众生而作归
依,是人能具檀波罗蜜。”

    “善男子,有智之人为四事故,乐行惠施:一者因施能破烦恼,二者因施发
种种愿,三者因施得受安乐,四者因施多饶财宝。”

    “善男子,无贪之心,名之为施。云何无贪?施即是业,物即是作;为业、
为作,具足布施,名为无贪。因于布施破烦恼者,既行惠施,破悭、贪、吝、嗔
恚、愚痴。云何因施发种种愿?因是施已,能发种种善恶等愿,因善恶愿,得善
恶果。何以故?誓愿力故。云何因施得受安乐?因是施故,受人天乐,至无上乐。
云何因施多饶财宝?因是施故,所求金银,乃至畜生,如意即得。”

    “善男子,若人乐施,是人即坏五弊恶法:一者邪见,二者无信,三者放逸,
四者悭吝,五者嗔痴。离是恶已,心生欢喜;因欢喜故,乃至获得真正解脱。是
人现在得四果报:一者一切乐见,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者入
大众时,心无怖畏,四者一切善人,乐来亲附。”

    “善男子,修行施已,其心无悔。是人若以客尘烦恼故,堕于地狱,虽处恶
处,不饥不渴。以是因缘,离二种苦:一铁丸苦,二铁浆苦。若畜生身,所须易
得,无所匮乏。若饿鬼身,不受饥渴,常得饱满。若得人身,寿命、色力、安乐、
辩才及信、戒、施、多闻、智慧,胜于一切。虽处恶世,不为恶事;恶法生时,
终不随受;于怖畏处,不生恐怖。若受天身,十事殊胜。”

    “善男子,有智之人,为二事故,能行布施:一者调伏自心,二者坏怨嗔心。
如来因是,名无上尊。善男子,智者施已,不受求者爱念之心,不求名称,免于
怖畏,不求善人来见亲附,亦不求望人天果报。观于二事:一者以不坚财,易于
坚财;二者终不随顺悭吝之心。何以故?如是财物,我若终没,不随我去,是故
应当自手施与。我今不应随失生恼,应当随施生于欢喜。”

    “善男子,施者先当自试其心,以外物施;其心调已,次施内物。因是二施,
获得二法:一者永离诸有,二者得正解脱。”

    “善男子,如人远行,身荷重担,疲苦劳极,舍之则乐。行施之人,见来求
者,舍财与之,心生喜乐,亦复如是。”

    “善男子,智者常作如是思惟:欲令此物,随逐我身至后世者,莫先于施。
复当深观贫穷之苦,豪贵快乐,是故系心,常乐行施。”

    “善男子,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匮,当知是人来世贫穷薄德,如
是之人,名为放逸。”

    “善男子,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
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
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麦施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
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麦耶?谁有一日食三揣麦,命不全者?是故诸人,
应以食半,施于乞者。”

    “善男子,极贫之人,谁有赤裸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彩,施人系疮?
一指许财,作灯柱耶?”

    “善男子,天下之人,谁有贫穷,当无身者?如有其身,见他作福,身应往
助,欢喜无厌,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
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咒愿王及贫穷人所得福德等无差别。”

    “善男子,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
者、量者,等闻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
若粗、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
无有差别。”

    “善男子,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
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是故智者随有多少,
任力施与。除布施已,无有能得人天之乐,至无上乐。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
自观余一揣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

    “善男子,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耗减,不得
利益;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耶?智者复观世间,若有
持戒、多闻,持戒、多闻因缘力故,乃至获得阿罗汉果;虽得是果,不能遮断饥
渴等苦。若阿罗汉难得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
戒之人,若乐行施,是人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

    “善男子,除布施已,不得二果:一者自在,二者解脱。若持戒人虽得生天,
不修施故,不得上食、微妙璎珞。若人欲求世间之乐,及无上乐,应当乐施。智
者当观生死无边,受乐亦尔。是故应为断生死施,不求受乐。复作是观,虽复富
有四天下地,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何
以故?无常故,有边故。”

    “善男子,若有说言:施主、受者、及受乐者皆是五阴。如是五阴即是无常,
舍施五阴,谁于彼受,虽无受者,善果不灭,是故无有施者、受者。应反问言:
有施、受不?若言施即是施,受即我者,复应语言:我亦如是。施即是施,我即
五阴。”

    “若言施阴,此处无常,谁于彼受?谛听!谛听!当为汝说。种子常耶?是
无常乎?若言常者,云何子灭,而生于芽?若见是过,复言无常。复当语言:若
无常者,子、时与粪、水、土等功,云何而令芽得增长?若言子虽无常,以功业
故,而得芽果,应言五阴亦复如是。若言子中先已有芽,人功、水、粪为作了因。
是义不然。何以故?了因所了,物无增减,多则多住,少则少住,而今水、粪,
芽则增长,是故本无今有。若言了因二种,一多、二少,多则见大,少则见小;
犹如然灯,明多见大,明少见小。是义不然。何以故?犹如一种,多与水、粪,
不能一时、一日,增长人等、过人。若言了因,虽有二种,要待时节,物少了少,
物多了多。是故我言了因不增,是义不然。何以故?汝法时常,是故不应作如是
说。”

    “善男子,子异、芽异,虽作得异,相似不断,五阴亦尔。善男子,如子业
增芽,芽业增茎,茎业增叶,叶业增华,华业增果。一道五阴,增五道阴,亦复
如是。若言如是,异作异受,是义汝有,非我所说。何以故?如汝法中,作者是
我,受者其身,而复不说异作异受。受不杀戒,即是我也,以是因缘,身得妙色。
是故汝法,受者无因,作者无果,有如是过。若言我作身受,我亦如是,此作彼
受。复应问言:汝身我异,身受饮食、被服、璎珞、妙食因缘,得好色力,恶食
因缘,得弊色力,是好、恶色,若属因缘,我何所得?若言我得忧愁、欢喜,云
何不是异作异受?譬如有人为力服酥,是人久服,身得大力、上妙好色,有人赢
瘦,见之心喜,是人即得大色力不?若言不得,我亦如是,身所作事,我云何得?
何以故?不相似故。我法不尔,阴作阴受,相似不断。”

    “善男子,若言五阴无常,此不至彼,而得受报。是义不然。何以故?我法,
或有即作即受,或有异作异受、无作无受。即作即受者,阴作阴受。异作异受者,
人作天受。无作无受者,作业因缘,和合而有,本无自性,何有作受?”

    “汝意若谓异作异受,云何复言相续不断?是义不然。何以故?譬如置毒乳
中,至醍醐时,故能杀人。乳时异故,醍醐亦异;虽复有异,次第而生,相似不
断,故能害人。五阴亦尔,虽复有异,次第而生,相似不断,是故可言,异作异
受。即作即受、无作无受者,若离五阴者,无我、我所。一切众生颠倒覆心,或
说色即是我,乃至识即是我。或有说言:色即是我,其余四阴,即是我所,乃至
识亦如是。若有说言:离五阴已,别有我者,无有是处。何以故?我佛法中,色
非我也。所以者何?无常无作,不自在故。是故四阴,不名我所,乃至识亦如是。
众缘和合,异法出生,故名为作,实无异作。众缘和合,异法出生,名为受者,
实无异受,是故名为无作无受。”

    “若汝意谓,异作异受,何故此人作业,不彼人受,俱有五阴?是义不然。
何以故?异有二种:一者身异,二者名异。一者佛得,二者天得。佛得、天得,
身、名各异,是因缘故,身、口应异;身、口异故,造业亦异;造业异故,寿命、
色力、安、辩亦异,是故不得佛得作业,天得受果。虽俱五阴,色名是一,受、
想、行异。何以故?佛得受乐,天得受苦,佛得生贪,天得生嗔,是故不得名为
相似。色名虽一,其实有异,或有佛得白色,天得黑色。若以名同为一义者,一
人生时,应一切生;一人死时,应一切死。汝若不欲然此义者,是故不得异作异
受。”

    “汝意若谓,汝亦异作异受,我亦如是,异作异受;若异作异受,应同我过,
何故不见自过,而责我者。是义不然。何以故?我、异二种:一次第生、亦次第
灭;二次第生,不次第灭。是生异故,灭亦复异,是故我言,异作异受,此作此
受,不同汝过。譬如有人,欲烧聚落,于干草中放一粒火,是火次第生因缘故,
能烧百里至二百里。村主求得,即便问之:汝弊恶人何因缘故,烧是大村?彼人
答言:实非我烧。何以故?我所放火寻已灭尽,所烧之处,一把草耳!我今当偿
汝二把,其余之物,我不应偿。是时村主复作是言:痴人!由汝小火,次第生来,
遂烧百里至二百里,事由于汝,云何不偿?虽知是火异作异烧,相续不断,故彼
得罪。善恶五阴,亦复如是。受报时阴,虽言不作,以其次第相续而生,是故受
报。譬如有人与他共赌:执炬远行至百里外,若不至者,我当输汝,如其到者,
汝当输我。执炬之人至百里已,即从索物。他言:汝炬发迹已灭,云何于此从我
索物?执炬者言:彼火虽灭,次第相续,生来至此。如是二人,说俱得理。何以
故?如是义者,亦即亦异,是故二人俱无过失。若有说言:五阴亦尔,即作即受,
异作异受,俱无过失。譬如此彼二岸、中流,总名恒河;夏时,二岸相去甚远,
秋时,二岸相去则近,无常定相,或大、或小,虽复增减,人皆谓河。或有说言:
此不是河,智人亦说,有异不异。五阴亦尔,智人亦说:即作即受,异作异受。”

    “汝意若谓,二岸是土,中流是水,河神是河。是义不然。何以故?若神是
河,何故复言:河清,河浊?有此岸、彼岸,中流、深、浅,到于大海,可度、
不度?譬如有树,则有神居,若无树者,神何所居?河之与神,亦应如是。是故
此彼二岸、中流,次第不断,总名为河。是故可言:即之与异,五阴亦尔。譬如
有人骂辱贵胜,因恶口故,脚被锁械,是脚实无恶口之罪,而被锁械,是故不得
决定说言:异作异受,即作即受。唯有智者可得说言:即作即受,异作异受。譬
如器油、炷火、人功,众缘和合,乃名灯明。”

    “汝意若谓,灯明增减。是义不然。何以故?减故不增,来故无减,以次第
生故,言灯增减。”

    “汝意若谓,灯是无常,油即是常,油多明多,油少明少者。是义不然。何
以故?油无常故,有尽、有烧,如其常者,应二念住,若二念住,谁能烧尽?是
故智人亦复说言:灯明即异,五阴亦尔。明即六入,油即是业,油业因缘故,令
五阴有增有减,有彼有此。如有人说阿坻耶语,是阿坻耶,久已过去,不在今日,
世人相传,次第不灭,故得称为阿坻耶语。智者亦说,是阿坻耶语,非阿坻耶语。
虽复是、非,俱不失理。五阴亦尔,亦可说言:即作即受,异作异受。有人巨富,
继嗣中断,身复丧没,财当入官。有人言曰:如是财物,应当属我。官人语言:
是财云何异作异属?是人复言:我是亡者第七世孙,次第不断,云何是财不属我
耶?官人即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说。智者说言:五阴亦尔,即作即受,异作
异受。”

    “汝意若谓,五阴作业,成已便过,是身犹在,业无所依。业若无依,便是
无业,舍是身已,云何得报?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过业,待体、待时。譬如
桔子,因桔而生,从酢而甜,人为桔故,种殖是子,是子根、茎、叶、华、生果,
皆悉不酢,时到果熟,酢味则发。如是酢味,非本无今有,亦非无缘,乃是过去
本果因缘;身口意业,亦复如是。若言,是业住何处者,是业住于过去世中,待
时、待器,得受果报。如人服药,经于时节,药虽消灭,时到即发好力、好色;
身口意业,亦复如是,虽复过灭,时到则受。譬如小儿,初所学事,虽念念灭,
无有住处,然至百年,亦不亡失;是过去业,亦复如是,虽无住处,时到自受。
是故言,非阴作阴受,亦复不得非阴受也。若能了了通达是事,是人则能获无上
果。”

优婆塞戒经卷第五

杂品之余

    “善男子,若复有人,于身、命、财,悭吝不施,是名为悭。护惜悭人不施
之心,不生怜愍,留待福田,求觅福田,既得求过,观财难得,为之受苦,或说
无果、无施、无受。护惜妻子眷属等心,积财求名,见多生喜,观财是常,是名
悭垢。是垢,能污诸众生心。以是因缘,于他物中,尚不能施,况出自物。智人
行施,不为报恩,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悭贪之人,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为善
名流布于外,不为畏怖三恶道苦,不为他求,不为胜他,不为失财,不以多有,
不为不用,不为家法,不为亲近。智人行施为怜愍故,为欲令他得安乐故,为令
他人生施心故,为诸圣人本行道故,为欲破坏诸烦恼故,为入涅盘断于有故。”

    “善男子,菩萨布施,远离四恶:一者破戒,二者疑网,三者邪见,四者悭
吝。”

    “复离五法:一者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者施时不说善恶,三者施时不择
种姓,四者施时不轻求者,五者施时不恶口骂。”

    “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一者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者择选恶物,
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

    “善男子,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见受者过,二者施时,
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四者施已,喜自赞叹,五者说无,后乃与之,
六者施已,恶口骂詈,七者施已,求还二倍,八者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
不能得亲近诸佛、贤圣之人。”

    “若以具足色、香、味、触施于彼者,是名净施。若能如法得财施者,是名
净施。观财无常,不可久保而行布施,是名净施。为破烦恼故,行布施,是名净
施。为净自心因缘故施,是名净施。若观谁施?谁是受者?施何等物?何缘故施?
是施因缘得何等果?如是布施即十二入,受者、施主、因缘、果报皆十二入,能
如是观行于施者,是名净施。”

    “若行施时,于福田所,生欢喜心,如诸福田,所求功德,我亦如是求之不
息。施于妻子、眷属、仆使生怜愍心;施于贫穷,为坏苦恼。施时不求世间果报。
破骄慢施、柔软心施、离诸有施、为求无上解脱故施、深观生死多过罪施、不观
福田、非福田施。若能如是行布施者,报逐是人,如犊随母。”

    “若求果施,市易无异。如为身命,耕田种作,随其种子,获其果实;施主
施已,亦复如是。随其所施,获其福报。如受施者受已,得命、色、力、安、辩,
施主亦得如是五报。若施畜生,得百倍报,施破戒者,得千倍报,施持戒者,得
十万倍报,施外道离欲,得百万倍报,施向道者,得千亿报,施须陀洹,得无量
报,向斯陀含,亦无量报,乃至成佛,亦无量报。”

    “善男子,我今为汝分别诸福田故,作如是说,得百倍报,至无量报。若能
至心,生大怜愍,施于畜生;专心恭敬,施于诸佛,其福正等,无有差别。言百
倍者,如以寿命、色、力、安、辩施于彼者,施主后得寿命、色、力、安乐、辩
才,各各百倍,乃至无量,亦复如是。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我施舍利弗,舍利弗
亦施于我,然我得多,非舍利弗得福多也。”

    “或有人说:受者作恶,罪及施主。是义不然。何以故?施主施时,为破彼
苦,非为作罪。是故施主应得善果,受者作恶,罪自钟之,不及施主。施主若以
净妙物施,后得好色,人所乐见,善名流布,所求如意,生上种姓,是不名恶。
云何说言施主得罪?”

    “施主施已,欢喜不悔,亲近善人,财富自在,生上族家,得人天乐,至无
上乐,能离一切烦恼结缚,施主乃得如是妙果,云何说言恶果报?”

    “施主若能自手施已,生上姓家,遇善知识,多饶财宝,眷属成就,能用、
能施,一切众生,喜乐见之,见已恭敬、尊重、赞叹,施主受报,得如是事,云
何说言得恶果报?”

    “施主若以净物施已,以是因缘,多饶财宝,生上种姓,眷属无量,身无病
苦,心无忧怖,所有财物,王、贼、水、火所不能侵,设失财物,不生愁恼,无
量世中,身心安乐,云何说言受恶果报?”

    “若未施时,生于信心,施时欢喜,施已安乐,求时、守时、用时不苦。若
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
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施主乃得如是善报,云何说言得恶果耶?”

    “复次,施主若施佛已,用与不用,果报已定;施人及僧有二种福:一从用
生,二从受生。何以故?施主施时,自破悭吝,受者用时,破他悭吝,是故说言,
从用生福。”

    “有复从用,人能转用,僧能增长,施已不求世之果报,不以能起烦恼因施,
是故能得无上净果,名曰涅盘。”

    “若有人能日日立要,先施他食,然后自食,若违此要,誓输佛物,犯则生
愧;如其不违,即是微妙智慧因缘。如是施者,诸施中最。是人亦得名上施主。”

    “若能随顺求者意施,是人于后无量世中,所求如意。若有净心,财物、福
田悉清净者,是人则得无量果报。若给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怜愍欢喜心与,未
来则得无量福德。”

    “复观田仓多有鼠雀,犯暴谷米,恒生怜愍。复作是念:如是鼠雀因我得活,
念已欢喜,无触恼想,当知是人得福无量。”

    “若为自身造作衣服、璎珞、环钏,严身之具,种种器物,作已欢喜,自未
服用,持以施人,是人未来得如意树。”

    “若有说言:离于布施,得善果者,无有是处。离财得施,离受有施,不离
悭惜成布施者,亦无是处。若不求施,若乏时施,少求多施,求恶施好,教他索
施,自往行施,当知是人未来之世多获宝藏,非宝之物,悉变成宝。”

    “为戏笑施,非福田施,不信因果施,如是布施,不名为施。若人偏为良福
田施,不乐常施,是人未来得果报时,不乐惠施。”

    “若人施已,生于悔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耗不
集。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未来虽得大报,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养父母,
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恶人,是假名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
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若人如法以财布施,是人未来得无量福,有财能用。若有不以如法财施,
是人未来虽得果报,恒赖他得,他若丧没,寻便贫穷。有智之人,深观人天转轮
王乐,虽复微妙,皆是无常,是故施时,不为人天。”

    “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财施名下,法施名上。云何法
施?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闻、智慧,
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如是
施者,未来无量得好上色。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嗔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
无量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寿
命长;众生闻法,不盗他财,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多饶财宝;众生闻
已,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大力;众生闻法,断诸放逸,
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安乐;众生闻法,断除痴心,以是因缘,施
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无碍辩;众生闻法,生信无疑,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
中,信心明了;戒、施、闻、慧,亦复如是。是故法施胜于财施。”

    “或有说言:子修善法,父作不善,因子修善,令父不堕三恶道者。是义不
然。何以故?身、口、意业,各别异故。若父丧已,堕饿鬼中,子为追福,当知
即得;若生天中,都不思念人中之物。何以故?天上成就胜妙宝故;若入地狱,
身受苦(原书作若,疑有误,改之)恼,不暇思念,是故不得;畜生、人中,亦
复如是。若谓饿鬼,何缘独得?以其本有爱、贪、悭吝,故堕饿鬼;既为饿鬼,
常悔本过,思念欲得,是故得之;若所为者,生余道中,其余眷属,堕饿鬼者,
皆悉得之。是故智者应为饿鬼勤作福德。若以衣、食、房舍、卧具、资生所须,
施于沙门、婆罗门等贫穷乞士,为其咒愿,令其得福,以是施愿因缘力故,堕饿
鬼者,得大势力,随施随得。何以故?生处尔故。诸饿鬼等,所食不同:或有食
脓,或有食粪,或食血污、呕吐、涕唾,得是施已,一切变成上妙色味。虽以不
净荡涤汁等,施应食者,然有遮护,竟不得食。如是施主,亦得福德。何以故?
以施主心慈怜愍故。”

    “若有祠祀,谁是受者?随其祀处,而为受者。若近树林,则树神受,舍、
河、泉井、山林、堆阜,亦复如是。是人祀已,亦得福德。何以故?令彼受者生
喜心故。是祀福德,能护身财。若说:杀生祀祠得福。是义不然。何以故?不见
世人种伊兰子,生旃檀树;断众生命,而得福德。若欲祀者,应用香华、乳酪、
酥药。为亡追福,则有三时:春时二月,夏时五月,秋时九月。”

    “若人以房舍、卧具、汤药、园林、池井、牛、羊、象、马,种种资生,布
施于他,施已命终,是人福德,随所施物,任用久近,福德常生,是福追人,如
影随形。或有说言:终已便失。是义不然。何以故?物坏不用,二时中失,非命
尽失。若出家人,效在家人,岁节之日,喜饮食者,随世法故,非真实也,亦信
世法、出世法故。若能随家所有好恶,常乐施者,名一切施。若以身分,及以妻
子所重之物,施于人者,是则名为不思议施。若有恶人、毁戒、怨家、不知恩义、
不信因果、强乞索者、大势力人、健骂詈者、得已嗔恚、诈现好相、大富贵者,
施如是等十一种人,名不思议施。”

    “善男子,一切布施有三根本。施于贫穷,以怜愍故;施于怨家,不求报故;
施福德人,心喜敬故。”

    “善男子,若人多财,无量岁中,供养三宝,虽得无量福德果报,不如劝人
共和合作。若人轻于少物、恶物,羞不肯施,是人增长来世贫苦。若人共施财物,
福田、施心俱等,是二得果,无有差别。有财、心俱等,福田胜者,得果报胜;
有田、心俱下,财物胜者,得果则胜;有田、财俱下,施心胜者,得果亦胜;有
田、财俱胜,施心下者,得果不如。”

    “善男子,智者施时,不为果报。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故。若人无慈、
不知恩义,不贪圣人所有功德,惜财、身命,贪著心重,如是之人不能布施。智
者深观一切众生,求财物时,不惜身命;既得财物,能舍施人,当知是人能舍身
命。若人悭吝,不能舍财,当知是人亦惜身命。若舍身命,求得财物,以布施者,
当知是人是大施主。若人得财,贪惜不施,当知即是未来世中贫穷种子。是故我
于契经中说:四天下中,阎浮提人,有三事胜:一者勇健,二者念心,三者行净。
不见果报,能予作因,不惜身命,求得财已,能坏悭吝,舍已思施,既舍施已,
心不生悔,复能分别福田、非福田,是名勇健。”

    “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三事:一者于财贪爱,二者咨承邪见,三者见受
者过。复有三事:一者畏他诃责,二者畏财尽受苦,三者见他施已,受诸衰恼。”

    “善男子,智人三时不生悔心。复有三事:一者明信因果,二者亲近善友,
三者不贪著财。信因果者,复有二事:一者从他闻法,二者内自思惟。亲近善友,
复有二事:一者深信,二者智慧。不贪著财,复有二事:一观无常,二不自在。”

    “善男子,施主若能如是观察,如是行施,当知是人,能具足行檀波罗蜜。
是故我先说,有布施、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是布施,有亦布施、亦波罗蜜,
有非布施、非波罗蜜。”

    “善男子,智有三种、一者能舍外物,二者舍内外物,三者施内外物已,兼
化众生。云何教化?见贫穷者先当语言:汝能归依三宝不?受斋戒不?若言能者,
先授三归及以斋戒,后则施物,若言不能,复应语言:若不能者,汝能随我说一
切法无常、无我、涅盘寂灭不?若言能者,复当教之,教已便施。若言:我今能
说二事,唯不能说诸法无我。复应语言:汝若不能说诸法无我,能说诸法是无性
不?若言能者,教已便施。若能如是先教后施,名大施主。”

    “善男子,若能如是教化众生,及诸怨、亲,无所选择,名大施主。善男子,
智者若有财宝物时,应当如是修行布施。如其无财,复当转教余有财者,令作是
施。若余施主先知此法,不须教者,应以身力往佐助之。”

    “若穷无物,应诵医方、种种咒术,求贱汤药,须者施之。至心瞻病,将养
疗治;劝有财者和合诸药,若丸、若散,若种种汤。既了医方,遍行看病,案方
诊视,知病所在,随其病处,而为疗治。疗治病时,善知方便,虽处不净,不生
厌心。病增知增,损时知损。复能善知如是食药能增病苦,如是食药能除病苦。
病者若求增病食药,应当方便,随宜喻语,不得言无;若言无者,或增苦剧。若
知定死,亦不言死,但当教令归依三宝,念佛、法、僧,勤修供养,为说病苦皆
是往世不善因缘,获是苦报,今当忏悔。病者闻已,或生嗔恚,恶口骂詈,默不
报之,亦不舍弃。虽复瞻养,慎无责恩,瘥已犹看,恐后劳复。若见平复,如本
健时,心应生喜,不求恩报。如其死已,当为殡葬,说法慰喻知识眷属,无以增
病食、药施人。若病瘥已,喜心施物,便可受之,受已转施余穷乏者。若能如是
瞻养治病,当知是人是大施主,真求无上菩提之道。善男子,有智之人,求菩提
时,设多财宝,亦当读诵如是医方,作瞻病舍,具病所须饮食、汤药,以供给之。
道路凹窄,平治令宽,除去刺石,粪秽不净。险处所须,若板、若梯、若椽、若
索,悉皆施之。旷路作井,种果树林,修治泉潢。无树林处,为畜竖柱。负担息
处,为作基[土垂]造立客舍,具诸所须,瓶、盆、烛、灯、床卧、敷具。臭秽流
处,为作桥蹬,津济渡头,施桥、船、筏。不能渡者,自往渡之。老小赢瘦、无
筋力者,自手携将,而令得过。路次作塔,种华果树。见怖畏者,辄为救藏,以
物、善语,诱喻捕者。若见行者,次至险处,辄前扶接,令得过险。若见失土、
破丧之人,随宜给与,善言慰喻。远行疲极,当为洗浴,按摩手足,施以床座;
若无床座,以草为敷。热时,以扇、衣裳作荫;寒时,施火、衣服温暖。若自为
之,若教人为。贩卖市易,教令依平,无贪小利,共相中欺。见行路者,示道、
非道。道者,所谓多饶水草,无有贼盗。宣说非道,多诸患难。见人靴履、衣裳、
钵盂,朽故坏者,即为缝补、浣染、熏治。有患鼠、蛇、壁虱、毒虫,能为除遣。
施人如意、摘抓、耳钩。缝制、浣濯招提僧物,谓坐卧具,厕上安置净水、澡豆、
净灰土等。若自造作衣服、钵器,先奉上佛,并令父母、师长、和上,先一受用,
然后自服。若上佛者,以华香赎。凡所食啖,要先施于沙门、梵志,然后自食。
见远至者,软言问讯,施以净水,洗浴身体,与油涂足,香华、杨枝、澡豆、灰
土、香油、香水、蜜、毗钵罗舍勒、小衣。作涂油者洗已,复以种种香、华、丸
药、散药、饮食、浆水,随所须施。复施剃刀、漉水囊等,针、缕、衣衲、纸、
笔、墨等。若不能常,随斋日施。若见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见有苦,
亡失财物,父母丧殁,当以财给,善语说法,慰喻劝谏,善说烦恼、福德二果。
善男子,若能修集如是施者,名净施主。”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为净施主,是不为难,
在家菩萨为净施主,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净三归品第二十

    善生言:“世尊,如佛先说,有来乞者,当先教令受三归依,然后施者,何
因缘故,受三归依?云何名为三归依耶?”

    “善男子,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
如汝所问:云何三归依者,善男子:谓佛、法、僧。佛者,能说坏烦恼因,得正
解脱。法者,即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僧者,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

    “或有说言:若如是者,即是一归。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来出世,及不出
世,正法常有,无分别者;如来出已,则有分别,是故应当别归依佛。如来出世,
及不出世,正法常有,无有受者;佛弟子众,能禀受故,是故应当别归依僧。正
道解脱,是名为法;无师独觉,是名为佛;能如法受,是名为僧。若无三归,云
何说有四不坏信?得三归者,或有具足,或不具足。云何具足?所谓归佛、法、
僧;不具足者,所谓如来,归依于法。”

    “善男子,得三归者,无不具足,如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戒。善
男子:如佛、缘觉、声闻各异,是故三宝不得不异。云何为异?发心时异、庄严
时异、得道时异、性分各异,是故为异。何因缘故,说佛即法?能解是法,故名
为佛。受分别说,故名为僧。若有说言:佛入僧数。是义不然。何以故?佛若入
僧,则无三宝、及三归依、四不坏信。”

    “善男子,菩萨法异,佛法亦异。菩萨二种:一者后身,二者修道。归依后
身,名归依法,归依修道,名归依僧。观有为法,多诸罪过,独处修行,得甘露
味,故名为佛。一切无漏,无为法界,故名为法。受持禁戒,读诵、解说十二部
经,故名为僧。”

    “若有问言:如来灭已,归依佛者,是何归依?善男子:如是归依,名为归
依过去诸佛无学之法。如我先教提谓长者,汝当归依未来世僧,归依过去佛,亦
复如是。福田果报,有多少故,差别为三。若佛在世及涅盘后,供养果报,无有
差别,受归依者,亦复如是。如佛在世,为诸弟子,立诸要制,佛虽过去,有犯
之者,亦获罪报,归过去佛,亦复如是。犹如如来临涅盘时,一切人天,为涅盘
故,多设供养,尔时如来未入涅盘,犹故在世,悬受未来世供养事,归过去佛,
亦复如是。譬如有人,父母在远,是人或时嗔骂,得罪,或时恭敬赞叹,得福,
归过去佛,亦复如是。是故我说,我若在世,及涅盘后,所设供养,施者受福,
等无差别。”

    “善男子,若男、若女,若能三说三归依者,名优婆塞、名优婆夷。一切诸
佛虽归依法,法由佛说,故得显现,是故先应归依于佛。净身口意,至心念佛,
念已,即离怖畏、苦恼,是故应当先归依佛。智者深观如来智慧、解脱最胜,能
说解脱,及解脱因,能说无上寂静之处,能竭生死苦恼大海,威仪详序,三业寂
静,是故应当先归依佛。”

    “智者深观生死大法,是大苦聚,无上正道,能永断之。生死之法,可爱饥
馑,无上甘露,味能充足。生死之法,怖畏险难,无上正法,能除断之。生死错
谬,邪僻不正,无常见常,无我见我,无乐见乐,不净见净,无上正法,悉能断
除。以是因缘,应归依法。”

    “智者应观外道徒众,无惭无愧,非如法住,虽为道行,不知正路。虽求解
脱,不得正要。虽得世俗微善之法,悭吝、护惜,不能转说。非善行性,作善行
想。佛僧寂静,心多怜愍,少欲知足,如法而住,修于正道,得正解脱,得已,
复能转为人说。是故应当次归依僧。”

    “若能礼拜如是三宝,来迎去送,尊重赞叹,如法而住,信之不疑,是则名
为供养三宝。若有人能归三宝已,虽不受戒,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虽复在家,
如法而住,是亦得名为优婆塞。”

    “若有说言:先不归依佛法僧宝,当知是人不得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
如我先说,善来比丘,是竟未得归依三宝,而其戒律,悉得具足。”

    “或有说言:若不具受,则不得戒,八戒斋法,亦复如是。是义不然。何以
故?若不具受不得戒者,求有优婆塞,云何得戒?实是得戒,但不具足八戒斋法。
若不具受,虽不名斋,可得名善。”

    “善男子,若能净洁身口意业,受优婆塞戒,是名五阴。云何五阴?不受邪
见,不说邪见,信受正见,说于正见,修行正法,是名五阴。”

    “受三归已,造作痴业,受外道法,自在天语,以是因缘,失于三归。若人
质直,心无悭贪,常修惭愧,少欲知足,是人不久得寂静身。若有造作种种杂业,
为受乐故,修于善事,如市易法,其心不能怜愍众生,如是之人,不得三归。若
人为护舍宅、身命,祠祀诸神,是人不名失归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
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归依法。若闻诸天有曾见佛功德胜已,礼拜供养,是
人不失归依之法。若时礼拜自在天王,应如礼拜世间诸王、长者、贵人、耆旧、
有德,如是之人,亦复不失归依之法。”

    “虽复礼拜所说邪法,慎无受之。供养天时,当起慈心,为护身命、财物、
国土、人民、恐怖。所说邪见,何故不受?智者应观外道所说:云一切物,悉是
自在天之所作。若是自在之所作者,我今何故修是善业?或说投渊、赴火、自饿、
舍命,即得离苦;此即苦因,云何说言:得远离苦?一切众生作善恶业,以是业
缘,自受果报。复有说言:一切万物、时节、星宿,自在天作。如是邪说,我云
何受现在造业,亦受过去所作业果。智者了了,知是业果。云何说言,时节、星
宿,自在作耶?若以时节、星宿因缘,受苦乐者,天下多有同时、同宿。云何复
有一人受苦,一人受乐?一人是男,一人是女?天、阿修罗,有同时生,同宿生
者,或有天胜,阿修罗负;阿修罗胜,诸天不如。复有诸王同时、同宿,俱供治
政,一人失国,一则保土。诸外道等,亦复说言,若有恶年、恶宿现时,当教众
生令修善法,以禳却之。若是年、宿,何得修善而得除灭?以是因缘,智者云何
受于外道邪错之说?”

    “善男子,一切众生随于业行。若修正见,受于安乐;修邪见者,受大苦恼。
因修善业,得大自在;得自在已,众生亲近。复为宣说善业因缘;善业因缘,故
得自在。一切众生,皆由修善业因缘故,得受安乐,非年、宿也。”

    “善男子,阿[门者]世王、提婆达多,皆由造恶业因缘故,堕于地狱,非因
年、宿,得是报也。郁头蓝弗,邪见因缘,未来当堕大地狱中。”

    “善男子,一切善法,欲为根本。是欲因缘,得三菩提,及解脱果,入出家
法,破大恶业,及诸有业,能受持戒,亲近诸佛,能一切舍,施于乞者,能作定
性,坏恶果报,灭大恶罪,得决定聚,离于三障,善能修集,坏烦恼道。是欲因
缘,能受三归;因三归已,即能受戒;既受戒已,行见修道过于声闻。若有畏于
狮子、虎、狼、恶兽等类,归依于佛,尚得解脱,况发善心,求出世者,不得解
脱。阿那(bin)坻,教告家内,在胎之子,悉受归依,是胎中子,实不成就。何以
故?是法要当口自宣说;虽不成就,亦能护之。”

    “善男子,诸外道说:一切世间,皆是自在天之所作。亦复说言:未来之世,
过百劫已,当有幻出。所言幻者,即是佛也。若自在天能作佛者,是佛云何能破
归依自在天义?若自在天不能作佛,云何说言:一切皆是自在天作?外道复说:
大梵天王、大自在天、毗纽天主,悉皆是一。复说:生处、各各别异,自在天者,
名自在天、名常、名主、名有、名曰律陀、名曰尸婆。是一一名,各有异事,亦
求解脱,亦即解脱。是义不然。何以故?若自在天能生众生,造作诸有,作善恶
业,及业果报,作贪、嗔、痴,系缚众生。复言:众生得解脱时,悉入身中,是
故解脱是无常法。是义不然。何以故?若无常者,云何得名为解脱也?如婆罗门
子,还得寿命,是故不得名自在天。是三种天,亦不得一。何以故?阿周那人,
毗纽大天为作解脱,以是义故,亦不得一。若言解脱,是无常者,当知是幻,非
佛名幻。若能了了正见真我,是名解脱。复有说言:见微尘者,是名解脱。复有
说言:见性异、我异,是名解脱。是义不然。何以故?若能修道,见四真谛,是
人乃得见性、见我。若人能受三归依者,是人乃能真见四谛。是三归依,乃是一
切无量善法,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根本也。”

    “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净三归依,是不为难,在家修
净,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八斋戒品第二十一

    善生言:“世尊,若有人能受三归斋戒,是人当得何等果报?”

    “善男子,若人能受三归依者,当知是人所得福报不可穷尽。”

    “善男子,迦陵伽国,有七宝藏,名宾伽罗,其国人民,大小、男女,于七
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车乘、象、马、驼、驴,担负持去,犹不能尽。若有至
心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出胜彼藏所有宝物。”

    “善男子,毗提呵国,有七宝藏,名曰半陆迦,其国人民,男女、大小,于
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车乘、象、马、驼、驴,担负持去,亦不能尽。若有
至心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出胜彼藏所有宝物。”

    “善男子,波罗奈国国,有七宝藏,名(注1)(注2),其国人民,男女、大小,
于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车乘、象、马、驼、驴,担负持去,犹不能尽。若
有至心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出胜彼藏所有宝物。”

    “善男子,乾陀罗国,有七宝藏,名伊罗钵多,其国人民,男女、大小,于
七日中,七月、七年,常以车乘、象、马、驼、驴,担负持去,亦不能尽。若有
至心受三归斋,是人所得功德果报,出胜彼藏所有宝物。”

    “善男子,若有从他三受三归,三受八戒,是名得具一日一夜优婆塞斋。明
相出时,是时则失。是故不得佛像边受,要当从人。根本清净,受已清净,庄严
清净,觉观清净,念心清净,求报清净,是名三归清净斋法。”

    “善男子,若能如是清净归依,受八戒者,除五逆罪,余一切罪,悉皆消灭。
如是戒者,不得一时,二人并受,何以故?若一时中,二人共受,何因缘故一人
毁犯?一人坚持?是戒力故,后世生时,不能造恶,受已作罪,复不永失。若先
遣信,欲刑戮人,信迟未至,其人寻后发心受斋,当受斋时,信至即杀。复一时,
以戒力故,不得杀罪。若诸贵人,常敕作恶,若欲受斋,先当敕语,遮先诸恶,
乃得成就。若先不遮,辄便受斋,不名得斋。欲受斋者,先当宣令所属国境:我
欲受斋,凡是斋日,悉断诸恶、罚戮之事。若能如是清净受持八戒斋者,是人则
得无量果报,至无上乐。”

    “弥勒出时,百年受斋,不如我世一日一夜,何以故?我时众生,具五浊故。
是故我为鹿子母说:善女,若娑罗树,能受八斋,是亦得受人天之乐,至无上乐。”

    “善男子,是八戒斋,即是庄严无上菩提之璎珞也。如是斋者,既是易作,
而能获得无量功德。若有易作而不作者,是名放逸。”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能教众生净八戒斋,
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教他清净,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
故。”

注1:人字旁襄字  注2:人字旁去字


五戒品第二十二

    善生言:“世尊,何等之人得三归依?何等智人不得三归?”

    “善男子,若人信因、信果、信谛、信有得道,如是之人,则得三归。若人
至心,信不可败,亲近三宝,受善友教,如是之人,则得三归。优婆塞戒亦复如
是。若能观是优婆塞戒,多有无量功德果报,能坏无量弊恶之法。众生无边,受
苦亦尔,难得人身;虽得人身,难具诸根;虽具诸根,难得信心;虽得信心,难
遇善友;虽遇善友,难得自在;虽得自在,诸法无常。我今若造恶业,因是恶业,
获得二世身心恶报,以是因缘,身口意恶,即是我怨。设三业恶,不得恶报,现
在之恶,亦不应作。是三恶业,现在能生弊恶色等,死时生悔。以是因缘,我受
三归,及八斋法,远离一切恶不善业。”

    “智者当观戒有二种:一者世戒,二者第一义戒。若不依于三宝受戒,是名
世戒。是戒不坚,如彩色无胶。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若终身受,若一
日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夫世戒者,不能破坏先诸恶业;受三归戒,
则能坏之;虽作大罪,亦不失戒。何以故?戒力势故。俱有二人同共作罪,一者
受戒,二不受戒,已受戒者,犯则罪重,不受戒者,犯则罪轻。何以故?毁佛语
故。”

    “罪有二种:一者性重,二者遮重。是二种罪,复有轻重。或有人能重罪作
轻,轻罪作重。如鸳掘魔,受于世戒,伊罗钵龙,受于义戒;鸳掘魔罗,破于性
重,不得重罪,伊罗钵龙,坏于遮制,而得重罪。是故有人,重罪作轻,轻罪作
重。是故不应以戒同故,得果亦同。”

    “世戒亦有不杀、不盗,义戒亦有不杀、不盗,至不饮酒,亦复如是。如是
世戒,根本不净,受已不净,庄严不净,觉观不净,念心不净,果报不净,故不
得名为第一义戒,唯名世戒。是故我当受于义戒。”

    “善男子,后世众生,身长八丈,寿命满足八万四千岁,是时受戒,复有于
今恶世受戒,是二所得果报正等。何以故?三善根,平等故。或有说言:可断命
处,乃得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夫禁戒者,悉于一切可杀、不可杀中,得一
切可杀、不可杀者,无量无边,戒之果报,亦复如是无量无边。”

    “善男子,一切施中,施无怖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
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然
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男子,若受戒已,当知是人为诸天人恭敬守护,得大名称;虽遭恶对,
心无愁恼,众生亲附,乐来依止。阿那(注1)坻长者之子,虽为八千金钱受戒,
亦得无量功德果报。善男子,为财受戒,尚得利益,况有至心,为于解脱而当不
得。”

    “善男子,有五善法围绕是戒,常得增长,如恒河水。何等为五?一者慈,
二者悲,三者喜,四者忍,五者信。若人能破殷重邪见,心无疑网,则具正念,
庄严清净,根本清净,离恶觉观。”

    “善男子,若人能远五恶事者,是名受戒,远离一切身口意恶。若有说言:
离五戒已,度生死者,无有是处。善男子,若人欲度生死大海,应当至心受持五
戒。是五戒中,四于后世成无作戒,唯爱难断,故不得成。以是因缘,淫欲缠绵,
应当至心,慎无放逸。若有说言:更有无量极重之法,过去诸佛,何缘不制,而
制于酒?善男子,因于饮酒,惭愧心坏,于三恶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缘,则不
能受其余四戒,是故过去诸佛如来,制不听饮。若有说言:如来已说,酒多过失,
何故不在五戒初说?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是酒戒,名为遮重,不为性重。如来
先制性重之戒,后制遮重。”

    “善男子,如来先说白黑月中,各有三斋,随外道故。诸外道辈,常以此日,
供养诸天,是故如来说有三斋。善男子,如因帐窗,帐勒故不堕,三斋之法,亦
复如是。众生若有发心受持终不堕于三恶道中。”

    “善男子,有人若欲施时,供养三宝时,若坐禅时,若修善时,若读经时,
供养父母时,当先立制,我若不作,要自克罚,是人福德,日夜增长,如恒河流。”

    “如是五戒有五种果:一者无作果,二者报果,三者余果,四者作果,五者
解脱果。若有具足受持五戒,当知是人得是五果。”

    “若优婆塞常能出至寺庙、僧坊,到已,亲近诸比丘等;既亲近已,咨问法
味;既问法已,当至心听;听已受持,忆念不忘,能分别义;分别义已,转化众
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

    “若优婆塞不能习学如是所说,轻慢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
奉事外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不名坚固如法住也。”

    “若优婆塞虽不自作五恶之业,教人作者,是优婆塞非如法住。”

    “若优婆塞先取他物,许为了事,是优婆塞非如法住。”

    “若优婆塞典知官津,税卖估物。是优婆塞非如法住。”

    “若优婆塞计价治病,治已卖物,是优婆塞非如法住。”

    “若优婆塞违官私制,非如法住。”

    “若优婆塞自不作恶,不教他作,心不念恶,名如法住。”

    “若优婆塞因客烦恼所起之罪,作已,不生惭愧悔心,非如法住。”

    “若优婆塞为身命故,作诸恶事,非如法住。”

    “若优婆塞虽得人身,行于非法,不名为人。”

    “若得信心,能作福德,善修正念,观一切法,皆是无常,无我、无所,于
一切法,心无取著,见一切法,不得自在,生、灭、苦、空,无有寂静。人身难
得,虽得人身,难具诸根;虽具诸根,难得正见;虽具正见,难得信心;虽得信
心,难遇善友;虽遇善友,难闻正法;虽闻正法,难得受持,能如是观,是名人
身。”

    “若人能观欲界无常,乃至非想非非想处,皆悉无常,以是因缘,不求三恶,
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如是观已,见三不坚,以不坚身,易于坚身。礼拜、供养,
来迎、去送,自手施与,亲执福事,是名以不坚身,易于坚身。”

    “以不坚财,易于坚财。能自食用,亦以布施,供给病瘦行路之人,供养沙
门、婆罗门等贫穷下贱,是名以不坚财,易于坚财。”

    “以不坚命,易于坚命。修于六念,慈、悲、喜、舍,证四真谛,善能观察
生老病死,明信善恶业之果报,定知恩爱当有别离,一切众生不得自在,未得圣
道,生死力大,一切世乐,常与苦俱,虽复受之,心不染著,犹如寒月求火自暖,
虽复为之,终不作恶,修忍二施,以润众生。深观苦乐,其性平等。凡所发言,
言则柔软,善化众生,令如法住。远离恶友,心无放逸,饮酒、博弈、射猎之事,
悉不为之。是名以不坚命,易于坚命。”

    “善男子,若得人身,多饶财物,兼得自在,先应供养父母、师长、和上、
耆旧,持法之人。供给远至、初行之人,疾病所须。言则柔软,多有惭愧。不偏
信敬有德一人。见有贤圣持戒、多闻,能以舍宅、饮食、卧具、衣服、病药而供
养之。深信僧中多有功德,修习向道,得须陀洹果,乃至修向阿罗汉,得阿罗汉
果,修金刚三昧、电光三昧。观如是已,平等奉施。如是施已,得无量福。是故
我于《鹿子经》中,告鹿子母曰:虽复请佛,及五百阿罗汉,犹故不得名请僧福,
若能僧中,施一像似极恶比丘,优得无量福德果报。何以故?如是比丘虽是恶人,
无戒多闻,不修善法,亦能演说三种菩提,有因有果,亦不诽谤佛法僧宝,执持
如来无上胜幡,正见无谬。若供养僧,即是供养佛、僧二宝。若观佛法功德微妙,
即是具足供养三宝。”

    “若人施时不求果报,即是供养无上菩提,具足成就檀波罗蜜,修菩提道,
能得未来无量功德,亦能自利,及利益他。能修慈悲,为破他苦,自舍己乐。未
得菩提,心无忧悔,虽闻菩提,久远难得,而其内心,初无退转。为诸众生,无
量世中,受大苦恼,亦不疲厌。乐如法行,不求世乐,乐处寂静,出家修道。未
得出家,虽在家居,如解脱人,不作众恶,得三种戒:戒戒、定戒、无漏戒。”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如法修行,是不为难,
在家菩萨如法修行,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注1:右耳旁分字


尸波罗蜜品第二十三

    善生言:“世尊,云何菩萨趣向菩提,其心坚固?”

    “善男子,菩萨坚固,具足四法:一者受大苦时,终不舍离如法之行,二者
得大自在,常修忍辱,三者身处贫穷,常乐施与,四者盛壮之年,常乐出家。若
有菩萨具足四法,趣向菩提,其心坚固。”

    “菩萨具足如是四法,复作是念,是菩提道,初根本地,名之为戒。如是戒
者,亦名初地,亦名导地,亦名平地,亦名等地,亦名慈地,亦名悲地,亦名佛
迹,亦名一切功德根本,亦名福田。以是因缘,智者应当受持不毁。”

    “复次,智者又作是念,戒有二果:一者诸天乐,二菩提乐。智者应当求菩
提乐,不求天乐。若受戒已,所不应作,而故作之,所不应思,而故思惟,懈怠、
懒惰,乐于睡眠,念恶觉观,邪命、恶愿,是名污戒。”

    “若受戒已,心生悔恨,求人天乐,多诸放逸,不生怜愍,是名污戒。”

    “若畏贫穷,若为恐怖,若为失财,若畏作役,若为身命,若为利养,若为
爱心,而受禁戒,既受戒已,心生疑惑,是名污戒。”

    “善男子,若人不乐久处生死,深见过罪,观人天乐,阿鼻狱苦,平等无差,
怜愍众生,具足正念,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使得成道,为具无上菩提道故,为如
法行故,受持是戒,心不放逸。能观过去、未来、现在身口意业,知轻知重,凡
所作事,先当系心,修不放逸,作已、作时,亦复如是修不放逸。若先不知,作
已得罪;若失念心,亦得犯罪。若客烦恼,时暂起者,亦得犯罪;若小放逸,亦
得犯罪。是人常观,犯轻如重,观已生悔及惭愧心,怖畏、愁恼,心不乐之,至
心忏悔;既忏悔已,心生欢喜,慎护受持,更不敢犯,是名净戒。”

    “善男子,有智之人既受戒已,当观三事不作恶行:一者自为,二者为世,
三者为法。”

    “云何自为?我自证知,此是恶事。知作恶业,得如是果,知作善业,得如
是果;所作恶业无有虚妄,决定还得诸恶之果,所作善业亦无虚妄,决定还得诸
善之果。若是二业无虚妄者,我今云何而自欺诳?以是因缘,我受戒已,不应毁
犯,当至心持,是名自为。”

    “云何为世?有智者观世间之人,有得清净天耳、天眼及他心智,我若作恶,
是人必当见闻知我;若见闻知我,当云何不生惭愧,而作恶耶?复观诸天,具足
无量福德,神足、天耳、天眼,具他心智,遥能见闻,虽近于人,人不能见;若
我作恶,如是等天,当见闻知。若是天等,了了见我,我当云何不生惭愧,故作
罪耶?是名为世。”

    “云何为法?有智之人观如来法,清净无染,得现在利,能令寂静,度于彼
岸,能作解脱,不选时节,我为是法,故受持戒。我若不能先受小制,云何能得
受大制耶?破小制已,增五有苦;若至心持,增无上乐。我受身来,所以未得证
解脱者,实由不从过去无量诸佛如来,受禁戒故。我今受戒,未来定当值遇恒河
沙等诸佛。深观是已,生大怜愍,至心受戒;受已,坚持,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利益无量诸众生故。”

    “善男子,若在家,若出家,若三归,若八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
若一日一夜,若一时一念,若尽形寿至心受持,当知是人得大福德。”

    “善男子,若受戒已,修三善业,多闻、布施、修定、修善,供养三宝,是
则名为庄严菩提。若受戒已,能读如来十二部经,是名无上大法之藏。勤加精进,
欲得具足尸波罗蜜。如是戒者,今世受已,后虽不受,成无作戒。”

    “善男子,有戒、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戒,有戒、有波罗蜜,有非戒、
非波罗蜜。是戒、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辟支佛戒。是波罗蜜、非是戒者,所
谓檀波罗蜜。是戒、是波罗蜜者,如昔菩萨受瞿陀身时,为诸虫兽,及诸蚁子之
所唼食,身不倾动,不生恶心;亦如仙人为众生故,十二年中,青雀处顶,不起
不动。非戒、非波罗蜜者,如世俗施。”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住尸波罗蜜时,所受众苦,谁能说之。有人若受小小
戒已,少欲知足,不能怜愍诸苦众生,当知是人不能具足尸波罗蜜。若能修忍三
昧智慧,勤行精进,乐于多闻,当知是人则增长尸波罗蜜,庄严菩提,证菩提果。
如是戒者,无量众善故,无量果报故,无量戒禁故,以是因缘,庄严菩提。”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既受戒已,口不说恶,耳不乐闻;不乐说世,亦不乐
闻;终不放心在恶觉观;不亲恶友;是故得名寂静净戒。菩萨若见破戒恶人,不
生恶心,为设种种善巧方便,而调伏之;若不调伏,当生怜愍。不为身命,破戒、
舍戒。食已,先修惭愧之心、不放逸心,为治身命,如疗恶疮。若入村落,如刀
刺林,摄护诸根,修集正念,观察可作,及不可作,不生放逸。若人作福,亦因
于我,若人作罪,亦因于我,是故我得大供养时,不应生喜,得衰苦时,不应生
嗔。得少供养,应作是念,我今信、戒、施、闻、智、慧、如法住少,故得如是
微少供养,是故今我不应生于愁苦之念。我为二事,受他信施:一者为增他福,
二者为增自善。是故若得少物、恶物,不应生恼,久住迟得,轻骂已得。尔时复
当自责其身,是我宿罪,非众生过,是故我今不应生恼。若受戒已,为他作罪,
亦应说言,如是所作,实非是道。何以故?十二部经不说诸恶为菩提道,是故我
今获得杂报。若能如是深观察者,当知是人则能具足尸波罗蜜。”

    “善男子,若有人能摄护诸根、身四威仪,不作诸恶,能堪众苦,不作邪命,
当知是人则能具足尸波罗蜜。”

    “若于轻重戒中,等生怖畏,虽遭恶时,不犯小戒,不令烦恼,秽污其心,
修集忍辱,当知是人,则能具足尸波罗蜜。”

    “若离恶友,令诸众生远恶邪见,知恩报恩,当知是人,则能具足尸波罗蜜。”

    “若为善事,不惜身命,罢散自事,营成他事,见骂詈者,不生恶心,当知
是人,则能具足尸波罗蜜。”

    “若见如来所开之处,如本持之,护众生命,不惜财命,乃至命终,不犯小
戒,虽得微妙七珍之物,心不生贪,不为报恩,以善加人,为怜愍故,受持禁戒,
既受持已,善发大愿,愿诸众生,悉得净戒,当知是人则能具足尸波罗蜜。”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具足尸波罗蜜是不为
难,在家具足,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业品第二十四

    善生言:“世尊,诸佛如来未出世时,菩萨摩诃萨以何为戒?”

    “善男子,佛未出世,是时无有三归依戒,唯有智人,求菩提道,修十善法。
是十善法,除佛无能分别说者,过去佛说,流转至今,无有漏失,智者受行。善
男子,众生不能受持、修集十善法者,皆由过去不能亲近、咨承佛故。”

    “善男子,一切众生皆有杂心。杂心因缘,有杂烦恼;杂烦恼故,造作杂业;
杂业因缘,受于杂有;杂有因缘,受于杂身。善男子,一切众生得杂身已,见于
杂色;见杂色已,生恶思惟;是恶思惟,名为无明。无明因缘,生于求心,名之
为爱;因爱所作,名之为业;是业因缘,获得果报。有智之人,能破析之,由内
烦恼,外有因缘,则能系缚;修十善已,则能解之。是故如来初得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时,分别演说十善之法。因十善故,世间则有善行、恶行,善有、恶有,
乃至解脱。是故众生应当至心,分别体解十善之道。若有风云,为持大水,阿修
罗宫,大地、大山、饿鬼、畜生、地狱、四天王处,乃至他化自在天处,悉因众
生十业道故。转轮圣王所有四轮:金、银、铜、铁;七众受戒,求三菩提,亦因
十善业因缘故。是十善业因缘故,一切众生,内外之物,色之与命,皆有增减,
是故智者应当具足修十善道。”

    “若诸众生,少壮老时,春秋冬夏,所起烦恼,各各别异;小中大劫,所起
烦恼,亦复如是,各各别异。众生初修十善业时,得无量命,色、香、味具,因
贪嗔痴,一切皆失。是十恶业道因缘故,时节、年岁、星辰、日月四大变异。若
人能观如是事者,当知是人能得解脱。”

    “众生皆由苦因缘故,则生信心;既得信心,能观善恶;如是观已,修十善
法。意行十处、故名十道。身三道者,谓杀、盗、淫;口四道者,恶口、妄语、
两舌、无义语;心三道者,妒、嗔、邪见。是十恶业,悉是一切众罪根本。若诸
众生,异界、异有、异生、异色、异命、异名,以是因缘应名无量,不但有十。
如是十事,三名为业,不名为道;身、口七事,亦业亦道,是故名十。是十业道,
自作、他作、自他共作,从是而得善恶二果,亦是众生善恶因缘。是故智者尚不
应念,况身故作。”

    “若人令业烦恼诸结,得自在者,当知即是行十恶道;若有能坏烦恼诸结,
不令自在,是人即是行十善道。若人始设方便,若先不思惟,当时猝作,是人不
得业所摄罪。是故智者,应当勤修十善业道,证四真谛,亦复如是。”

    “作期为恶,若失期者,亦不得罪。是故智者,应修十善。因是十善,众生
修已,增长寿命,及内外物。烦恼因缘故,十恶业增;无烦恼因缘故,十善业增。”

    “善男子,是十业道,一一事中各有三事:一者根本,二者方便,三者成已。
根本者,若有他想,有众生想,若以疑心,断其命根,若动身作相,或口说杀,
是名根本。求刀、磨利,置毒、作索,是名方便。杀已手触、称量、提持,若自
食啖,若与人食,得物用度,任意施与,欢喜受乐,无有惭愧,心不悔恨,自赞
其身,生大骄慢,是名成已。”

    “是他财有,亦作他想,若自往取,若遣人取,若以疑心,移置异处,是名
根本。若坏垣墙,咨问计数,置梯缘墙,入舍求觅,乃至手触,是名方便。若得
物已,负担藏隐,任意施与,卖、用赐遗,欢喜受乐,无有惭愧,心不悔恨,自
赞其身,生大骄慢,是名成已。”

    “若是妇女,系属他人,起于他想,若以疑心,作非梵行,是名根本。若遣
使往,若自眼见,若与信物,若以手触,若软细语,是名方便。若事已竟,遗以
璎珞,共坐饮食,欢喜受乐,无有惭愧,心不悔恨,自赞其身,生大骄慢,是名
成已。”

    “若于大众,舍离本相,若于三时,若二时中,虚妄说之,是名根本。若于
先时,次第庄严,构言语端,或受他语,起往彼说,是名方便。若事成已,受取
财物,任意施与,欢喜受乐,无有惭愧,不生悔恨,自赞其身,生大骄慢,是名
成已。”

    “是妄语中,杂有两舌,能坏和合,是名根本。若说他过,及余恶事,言和
合者,必有不可,若离坏者,则有好事,是名方便。和合既离,受他财物,任意
施与,欢喜受乐,无有惭愧,不生悔恨,自赞其身,生大骄慢,是名成已。”

    “若变容色,恶口骂詈,是名根本。若闻他罪,庄严辞章,起去到彼,欲说
是恶,是名方便。若骂詈已,还受他物,任意施与,欢喜受乐,无有惭愧,不生
悔恨,自赞其身,生大骄慢,是名成已。”

    “若说欲事,非时之言,是名根本。若歌、若颂无义章句,随人所喜,造作
百端,是名方便。若教他已,还受财物,任意施与,欢喜受乐,无有惭愧,不生
悔恨,自赞其身,生大骄慢,是名成已。”

    “于他财物,生贪欲得,是名根本。发烦恼心,是名方便。作已得财,任意
施与,欢喜受乐,复向余说,无有惭愧,不生悔恨,自赞其身,生大骄慢,是名
成已。”

    “若打骂人,是名根本。若捉杖石,问其过罪,是名方便。打已生喜,受取
财物,任意施与,欢喜受乐,无有惭愧,不生悔恨,自赞其身,生大骄慢,是名
成已。”

    “若诽谤业因果、真谛贤圣之人,是名根本。若读诵、书写、信受邪书,赞
叹称誉,是名方便。受已向他分别演说,增其邪见,受取财物,任意施与,欢喜
受乐,无有惭愧,不生悔恨,自赞其身,生大骄慢,是名成已。”

    “若复有人于十业道,一时作二:妄语、两舍。或一时三:所谓妄语、两舌、
恶口。又复有三:所谓邪见、恶口、妄语。如是说者,即是无义,是名为四。嗔
之与贪不得一时,其余八事,可得一时。云何一时?六处遣使,自作二事:一者
淫他妻妇,二者谓无业果。先作期要,一时得业。是十恶业,或得作色,无无作
色,或有作色,及无作色。若无方便,及成已者,则得作色,无无作色。若有庄
严,及成已者,则得作色,及无作色。是十业道,有轻有重。若杀父母,及辟支
佛,偷三宝物,于所生母,及及罗汉尼,作非梵行,妄语坏僧,是名为重。”

    “善男子,是十业道各有三种:一从贪生,二从嗔生,三从痴生。若为贪利
故害命者,是名从贪。若杀怨家,是名从嗔。杀父母者,是名从痴。”

    “劫盗他财,亦复三种:自为己身、妻子、眷属,贪他财物,而往劫夺,是
名从贪。盗怨家物,是名从嗔。劫夺下姓是名从痴。”

    “邪淫亦三:若为自乐,行非梵行,是名从贪。淫怨眷属,是名从嗔。于所
生母,作非梵行,是名从痴。”

    “妄语三种:若为财利,自受快乐,是名从贪。为坏怨故,是名从嗔。若畏
他死,是名从痴。”

    “两舍三种:若为财利,是名从贪。为坏怨故,是名从嗔。破坏和合、邪见
之众,是名从痴。”

    “恶口三种:为财利故,骂詈妇儿,是名从贪。故向怨家说所恶事,是名从
嗔。说他往昔先人过罪,是名从痴。”

    “无义语亦三种:若为欢乐,歌叫喧哗,是名从贪。为胜他故,歌叫喧哗,
是名从嗔。为增邪见,歌叫喧哗,是名从痴。”

    “从贪生者,是名为妒;从嗔生者,是名为恚;从痴生者,是名邪见。”

    “修十善已,一一事中,得三解脱。是十恶业,决定当得地狱果报,或有饿
鬼,或有畜生。余果则得人中短命,贫穷乏财,妇不贞廉,有所言说,人不信受,
无有亲厚,常被诽谤,耳初不闻善好之言,能令外物、四大衰微,无有真实,恶
风暴雨,烂臭败坏,土地不平,无有七宝,多有石沙、荆棘恶刺,时节转变,无
有常定,果瓜少实,味不具足。若欲破坏如是等事,应当至心修行十善。”

    “是十善法,三天下具,或有戒摄,或非戒摄。北郁单越,唯有四事。地狱
有五。饿鬼、畜生、天中具十,非戒所摄。欲界六天,无有方便,唯有根本、成
已二事。”

    “夫业道者,一念中得。如其杀者,可杀俱死,是则不得根本业果。若作庄
严,事竟不成,唯得方便,不得根本。作庄严已,便得杀者,得根本罪。如其杀
已,不追成已,无无作罪。若杀者,一念中死,可杀之者,次后念死,杀者,不
得根本业罪。若遣使杀,使得作罪,口敕之者,得无作罪。若恶口敕,亦得作罪,
及无作罪。若其杀已,心善无记,亦得作罪,及无作罪。”

    “若有说言:过去已灭,未来未生,现在无住,云何名杀?一念不杀,微尘
不坏,若一不杀,多亦不能,云何言杀?是义不然。何以故?虽复现在一念不杀,
能遮未来,使不起故,故得名杀。以是义故,不可以见一处无杀,举一切处,悉
便无杀。有人刺手,则便命终,或有截足而命全者,头则不尔,刺截则死。若有
作已,得大罪道,是名业道。三业自得,七业自他。若无作者,亦无无作。”

    “或有说言:身业三事,有作无作,口不如是。是义不然。何以故?若口有
作,无无作者,口敕杀已,不应得罪。是故口业,亦应有作,及以无作。心则不
尔。何以故?贤圣之人。不得罪故。何因缘故?名作无作?是业堕三恶道故,生
于人中,寿命短故,所有六入,常受苦故,余果相似,根本正果,或有相似,或
不相似。受果报时,在活地狱、黑绳地狱,饿鬼、畜生、人中三处受于余果。若
于一人,作杀庄严,作庄严已,有二人死,当知唯于本所为人,得作无作。”

    “若有说言:色是无记,命亦无记。如是无记,云何杀已而得杀罪?是义不
然。何以故?如是身命,是善恶心器,若坏是器,遮于未来善恶心故,是故得罪。
若王敕杀,侍臣称善,是王与臣,罪无差别。猎亦如是。若以垂终,其命余残,
有一念在,若下刀杀,是得杀罪。若命已尽,而下刀者,不得杀罪。若先作意,
规欲挝打,然下手时,彼便命终,不得杀罪。若作毒药与怀妊者,若破歌罗罗,
是人则得作无作罪。若自刑者,不得杀罪。何以故,不起他想故,无嗔恚心故,
非他自因缘故。”

    “或有说言:若心在善、不善、无记,悉得杀罪,犹如火、毒,虽复善心、
不善、无记,触食之者,悉皆死者。是义不然。何以故?世间有人,捉火不烧,
食毒不死,非恶心杀,亦复如是,不得杀罪,如诸医等。”

    “或有说言:婆薮仙人说咒、杀人、杀羊祀天,不得杀罪。是义不然。何以
故?断他命故,痴因缘故。若见人死,心生欢喜,当知是人得成已罪。见他杀已,
心生欢喜,出财赏之,亦复如是。若使他杀,受使之人到已,更以种种苦毒而杀
戮之,口敕之者,唯得作罪,受使之人,兼得二罪,作以无作。”

    “若发恶心夺取他物,是人亦得作无作罪。若数时取,若寄时取,因市易取,
亦得偷罪。若自不取,不贪,不用,教他令取,是人亦得作无作罪。若欲偷金,
取时得银,出外识已,还置本处,是人不得偷盗之罪。若欲偷金,得已、即念无
常之想,心生悔恨,欲还本主,而复畏之,设馀方便,还所偷物,虽离本处,不
得偷罪。奴仆财产,先悉生意,与主同共,後生贪想,辄取主物,取已,生疑,
而便藏避,复思是物,同共无异,虽离本处,不得偷罪。若人行路,为贼所劫,
既至村落,村主问言:汝失何物?我当偿之,若说过所失,取他物者,是得偷罪。
若有发心,施他二衣,受者取一,云不须二,辄还留者,是得偷罪。若人发心,
欲以房舍、卧具、医药、资生所须,施一比丘,未与之间,更闻他方有大德来,
辄回施之,是得偷罪。若取命过比丘财物,谁边得罪。若羯磨已,从羯磨僧得,
若未羯磨,从十方僧得; 若临终时,随所与处,因之得罪。若偷佛物,从守塔人
主边得罪。若暴水漂财物、谷米、果瓜、衣服、资生之物,取不得罪。”
                                                                   
    “若於非时、非处、非女、处女、他妇、若属自身,是名邪淫。唯三天下有
邪淫罪,郁单越无。若畜牲,若破坏,若属僧,若系狱,若亡逃,若师妇,若出
家人,近如是人,名为邪淫。出家之人无所系属,从谁得罪?从其亲属,王所得
罪。恶时、乱时、虐王出时,怖畏之时,若令妇妾出家、剃发,还近之者,是得
淫罪。若到三道,是得淫罪。若自若他,在於道边、塔边、祠边、大会之处,作
非梵行,得邪淫罪。若为父母、兄弟、国王之所守护,或先与他期,或先许他,
或先受财,或先受请,木泥画像,及以死尸,如是人边,作非梵行,得邪淫罪。
若属自身,而作他想,属他之人,而作自想,亦名邪淫。如是邪淫,亦有轻重,
从重烦恼,则得重罪;从轻烦恼,则得轻罪。”

    “若有疑心,若无疑心,若见、若闻、若觉、若知、若问、不问,异本说者,
是名妄语。若言不本见、闻、觉、知,亦是妄语,不名具足。若破相说,无覆藏
相,是非妄语。若异音说,前人不解,亦是妄语,不名具足。若颠倒语,若发大
声,不了了语,若有所说,前人不解,亦是妄语,不名具足。”

    “两舌、恶口,若坏前人,不坏前人,作已得罪。无义语,亦复如是。如是
七事,亦道、亦业, 其馀三事,是业、非道。 何以故? 自不行故,妨于自他,
得大罪故。”
                                                                   
    “或有说言:一切微尘,次第而住,亦念念灭,灭已无住;若无住者,尚无
有作,况有无作。是义不然。何以故?世间之法,有因有果,无因无果。如面水
镜,则有像现,离面无像,作亦如是。从身有作,从是作法,则出无作,如面水
镜,则有像现。譬如有人,发恶心故,则恶色现,发善心故,则善色现。作以无
作,亦复如是。若因善业,得善妙色,若因恶业,得粗恶色。作以无作,亦复如
是。若以念念常灭,无有作、无作者,如先说灯、河等喻,虽念念灭,以二谛故,
说作、无作。”

    “微尘虽复次第不住,亦复不破世谛法也。正以微尘,次第得名。父母、罗
汉,其有杀者,得无量罪。父母、罗汉,及以他人,阴、界、入等,等无差别,
所以得重,以是福田、报恩田故。”

    “如说二字,不得一时。然此二字,终不和合,义不可说。虽念念灭,亦名
妄语,不破世谛。犹如射箭,虽念念灭,因于身业微尘力故,到不到处。作以无
作,亦复如是。如舞独乐,虽念念灭,因于身业微尘力故,而能动转。作以无作,
亦复如是。如旋火轮,虽念念灭,因于身业微尘力故,火得圆匝。初发心异,方
便心异,作时心异,说时心异,众缘和合,故得名作。以作因缘,生于无作。如
威仪异,其心亦异,不可得坏,故名无作。从此作法,得无作已,心虽在善、不
善、无记,所作诸业,无有漏失,故名无作。若身作善,口作不善,当知是人获
得杂果。若身善业,有作、无作;口不善业,唯有有作,无有无作;当知是人,
唯得善果,不得恶果。是故经中说,七种业有作、无作。如人重病,要须众药,
和合治之,若少一种则不能治。何以故?其病重故。一切众生,亦复如是,具诸
恶故,要须众戒,然后治之,若少一戒,则不能治。”

优婆塞戒经卷第七


业品第二十四之余

    “善男子,众生作罪,凡有二种:一者恶戒,二者无戒。恶戒之人,虽杀一
羊,及不杀时,常得杀罪。何以故?先发誓故。无戒之人,虽杀千口,杀时得罪,
不杀不得。何以故?不发誓故。是故一切善不善法,心为根本。因根本故,说诸
比丘犯有二种:一者身犯,二者口犯,无心犯也。如是戒者,时不具足,支不具
足,则不得戒。譬如钻火,有燧、有力、有干粪草,然后得火,若少一事,则不
得火。戒法亦尔。如是戒者,若得、若舍、若持、若毁,皆随于心。如来了了知
诸法性,是故制之。”

    “若复有人,因于善业思惟力故,不造诸恶,名如法戒。若从他得,名为受
戒。若离戒受,有功德者,一切恶兽、狮子、虎、狼,应得功德,然实不得。以
是因缘,受善戒者,得无量福,受恶戒者,得无量罪。”

    “是故经中,说恶律仪:一者畜羊,二者畜鸡,三者畜猪,四者钓鱼,五者
网鱼,六者杀牛,七者狱卒,八者猎狗,九作张(弓京),十作猎师,十一咒龙,
十二杀人,十三作贼,十四两舍,十五以苦鞭靼、枷锁、押额、铁钉、烧炙加人。
国王、大臣受寄抵谩,不知恩者;恶性、恶心、大恶村主,典税物者;毁戒比丘、
心无惭愧;如是之人,皆无戒也。虽复不名不善业道,而得大罪。何以故?尽寿
作故。如是等事,若不立誓,不从人受,则不成就。如是恶戒,四时中舍:一者
得二根时,二者舍寿命时,三者受善戒时,四者断欲结时。”

    “或有说言:如善戒具足,恶戒亦尔。是义不然。何以故?恶戒易得故,一
因缘得故,所谓立誓。善戒不尔,有五方便,所谓五根,是故难得。以难得故,
要须具足。”

    “若有说言:优婆塞戒,无无义语、两舌、恶口,是故优婆塞戒,八戒斋法,
沙弥、比丘,不具足得。是义不然。何以故?我今受持,净口业故。”

    “若有说言:我受五戒,净身口意。心若不净,当知是人不得具戒。譬如有
人,受恶戒已,虽不杀生,是人常有恶戒,成就毁禁,比丘亦复如是。何以故?
受持戒已,一一戒边,多业、多果故。众生无量,戒亦无量;物无量故,戒亦无
量。是善恶戒,俱有三种:谓上、中、下。若不受恶戒,虽多作罪,不名恶戒。
若有难言:何缘五戒尽形寿受?八戒斋法,一日一夜?当言如来善知法相,通达
无碍,作如是说。”

    “善男子,世间福田:凡有二种:一功德田,二报恩田。坏此二田,名五逆
罪。是五逆罪,有三因缘:一者有极恶心,二者不识福德,三者不见正果。若人
异想,杀阿罗汉,不得逆罪,父母亦尔。若无惭愧,不观报恩,心无恭敬,但作
方便,不作根本,虽非逆罪,亦得大报。善教授故,生怜爱故,能堪忍故,难作
作故,受大苦故。是故父母名报恩田。若复有人杀父母已,虽复修善,是善无报。
是故我说,人所荫处,乃至少时,慎勿毁折枝条华果。。”

    “善男子,我涅盘后,有诸弟子,当作是说:若以异想、异名,杀父母,不
得逆罪,即昙无德。或复说言,虽于异想杀于父母,故得逆罪,即弥沙塞。或复
有说,异想、异名、杀于父母,俱得逆罪,即萨婆多。何以故?世间真实,是可
信故。父母真实,想亦不转,恶心杀之,即得逆罪。实是父母,无父母想,不发
恶心,父母虽死,不得逆罪。何以故?具足四事,乃得逆罪:一者实是父母,作
父母想,二者恶心,三者舍心,四者作众生想。具是四事,逆罪成就,若不具者,
则不成就。若为怜愍故,若为恭敬故,若为受法故,若为怖畏故,若为名称故,
授与死具,虽不手杀,亦得逆罪。若为他使,令杀父母,啼哭、忧愁而为之者,
如是罪相,初中后轻。欲杀父母,误杀他人,不得逆罪。欲杀他人,误杀父母,
亦复如是。欲杀母时,误杀相似,杀已藏刀,复中母身,不得逆罪。母有异见,
儿有异杀,但得杀罪,不得逆罪。”

    “是五逆罪,杀父则轻,杀母则重,杀罗汉重于杀母,出佛身血,重杀罗汉,
破僧复重出佛身血。有物重意轻,有物轻意重,有物重意重,有物轻意轻。物重
意轻者,如无恶心,杀于父母。物轻意重者,如以恶心,杀于畜生。物重意重者,
以极恶心,杀所生母。物轻意轻者,如以轻心,杀于畜生。如是恶业有方便重,
根本、成已轻。有方便、根本轻,成已重。有方便、根本重,成已轻。有根本轻,
方便、成已重。”

    “物是一种,以心力故,得轻重果。善男子,有人以食,欲施于我,未于我
间,转施饿狗,我亦称赞,如是人者,是大施主。若是福田,若非福田,心不选
择,而施与者,是人获得无量福德。何以故?心善净故。”

    “是业四种:一者现报,二者生报,三者后报,四者无报。业有四种:一者
时定,果报不定,二者报定,时不必定,三者时定,果报亦定,四者时、果二俱
不定。”

    “时定者,所谓现在、次生、后世。若时不定,果报不定,是业可转。若果
报定,应后受者,是业可转现在受之。何以故?善心、智慧、因缘力故。恶果定
者,亦可转轻。”

    “何因缘故,名果报定?常作无悔故,专心作故,乐喜作故,立誓愿故,作
已欢喜故,是故是业得果报定。除是之外,悉名不定。”

    “众生行业,有轻、有重、有远、有近,随其因缘,先后受之。如有修身、
修戒、修慧,定知善恶,当有果报,是人能转重业为轻,轻者不受。若遭福田,
遇善知识,修道、修善,是人能转后世重罪,现世轻受。若人具有欲界诸业,得
阿那含果,能转后业,现在受之。阿罗汉果,亦复如是。”

    “善男子,智者若能修身、修戒、修心、修慧,是人能坏极重之业,如阿伽
陀咒,及除毒宝,破坏恶毒。若作小罪,初方便轻,后成已重,是人不修身、戒、
心、慧,令轻作重。”

    “众生若作一种、二种,乃至种种,有作不具足,有作具足。先念后作,名
作具足;先不生念,直造作者,名作不具足。”

    “复有作已,不具足者,谓作业已,果报不定;复有作已,亦具足者,谓作
业已,定当得报;复有作已,不具足者,果报虽定,时节不定;复有作已,亦具
足者,时、报俱定。复有作已,不具足者,持戒、正见;复有作已,亦具足者,
毁戒、邪见;复有作已,不具足者,信因、信果;复有作已,亦具足者,不信因
果。复有作已,不具足者,作恶之时,有善围绕;复有作已,亦具足者,作恶之
时,恶来围绕;复有作已,不具足者,虽作众恶,人中受报;复有作已,亦具足
者,人中作恶,地狱受报。复有作已,不具足者,有正念心;复有作已,亦具足
者,无有念心;复有作已,不具足者,三时生悔;复有作已,亦具足者,三时不
悔;如恶,善亦如是。因是作已,亦具足故,作小得大,作大得小。”

    “一意模身,身既成就,有无量意,模身初意,即是善也。身既成就,得二
种果,杂善不善。如人,天亦如是。地狱众生,恶意模身,身既成已,一向不善。
饿鬼、畜生,亦恶意模身,身既成已,杂善不善。善恶中阴,以善恶模身,身既
成已,俱得杂报,善以不善。歌罗罗时,乃至老时,亦得杂报,善以不善。是故
经说,有四种业;黑业黑报,白业白报,杂业杂报,不黑不白,是业无报。黑业
黑报,所谓地狱;白业白报,所谓色天;杂业杂报,所谓欲天、人中、畜生、饿
鬼;不白不黑,无报,所谓无漏。”

    “善男子,若人不解如是业缘,无量世中,流转生死。何以故?不解如是业
因缘者,虽生非想非非想处,寿八万劫,福尽,还堕三恶道故。”

    “善男子,一切模画,无胜于意,意画烦恼,烦恼画业,业则画身。贪因缘
故,色声妙好,威仪详序;嗔因缘故,色声粗恶,威仪猝暴;如嗔、痴亦如是。”

    “无量世界,一百三十六地狱处,无量畜生,无量饿鬼,皆因业作。人天亦
尔。无量众生获得解脱,亦因于业。”

    “善男子,是十善道,有三事:一者能遮烦恼,二者能作善心,三者能增长
戒。如除毒药,凡有三种:一者阿伽陀药,二者神咒,三者真实。若人善修不放
逸行,具足正念,分别善恶,当知是人,决定能修十善业道。若多放逸,无有惭
愧,及以信心,当知是人,决定能作十不善业道。”

    “是十业道,复有三事:一者方便,二者根本,三者成已。若复有人能勤礼
拜、供养父母、师长、和上,有德之人,先意问讯,言则柔软,是名方便。若作
已竟,能修念心,欢喜不悔,是名成已。作时专著,是名根本。”

    “善男子,是十业道,复有三种:谓上、中、下。或方便上,根本中,成已
下;或方便中,根本下,成已上;或方便下,根本上,成已中。”

    “是十业道,三法围绕,所谓无贪、恚、痴,有贪、恚、痴。”

    “是十业道有共戒行、不共戒行。舍戒有六:一者断善根时,二者得二根时,
三者舍寿命时,四者受恶戒时,五者舍戒时,六者舍欲界身时。或复说言:佛法
灭时,便失戒者。是义不然。何以故?受已不失,未受不得。断身、口、意恶,
故名戒戒。根本四禅、四未到禅,是名定戒。根本四禅,初禅未到,名无漏戒。
舍身后世,更不作恶,名无作戒。守摄诸根,修正念已,见、闻、觉、知,色、
声、香、味、触、法,不生放逸,名摄根戒。”

    “何因缘故,得名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得名制。又复戒
者,名曰窄隘。虽有恶法,性不能容,故名窄隘。有复戒者,名曰清凉。遮烦恼
热,不令得入,是故名凉。又复戒者名上。能上天上,至无上道,是故名上。又
复戒者名学。学调伏心、智慧、诸根,是故名学。”

    “善男子,或时有人,具足一戒,所谓波罗提木叉戒;或具二戒,加定共戒;
或具三戒,加无漏戒;或具四戒,加摄根戒;或具五戒,加无作戒。善男子,波
罗提木叉戒,现在作得,定共戒者,三世中得。”

    “善男子,若复有人,欲受戒时,至心能够生死罪过,解脱功德,信心欢喜。
是人兼得,作无作戒。如是戒者,随命长短,命长长得,命短短得,是无作戒。
三因缘舍:一者小庄严故,二者心放逸故,三者作不坚故。不舍因缘,复有三事。
一者有本愿故,二者作业坚故,三者至心不放逸故。”

    “善男子,除十善业,及十恶业,善戒、恶戒已,更有业戒所不摄者,谓善
恶法。如是善恶,有作、无作。有人具足作及无作。若现在作善,未舍之顷,具
作、无作,第二念中,成就过去作、无作,作已过去,唯有无作、无有作也。”

    “若人得戒,虽作不善,是人现世成就二法:恶法有作,善法无作。是作、
无作,二因缘舍,一者所施物尽,二者心舍善作。二世成就,过去、现在。无作,
三世。定戒,二因缘舍:一者退时,二者断善根时。复有三时:一者舍身时,二
者退时,三者生上时。无漏戒有三时舍:一者退时,二者转钝作利时,三者得上
果时。心善业一时失,谓上生时;身口意善,断善根时,一时俱失。”

    “善男子,若得具足戒、定戒、无漏戒、摄根戒,是人了了解十业道。”

    “善男子,因十业道,众生寿命有增有减,减者寿命十年,增者至无量年。
北郁单越定寿千年,此寿百年。东西二方,二百五十,此寿无量,彼亦无量。四
天王寿,人数九百万岁,命也不定,如三天下。三十三天,寿千八百万岁,命亦
不定。焰摩天上寿三千六百万岁,命亦不定。兜率天,寿七千二百万岁,除后身
菩萨,余一切命,皆亦不定。化乐天,寿万四千四百万岁,命亦不定。他化自在
天,寿二万八千八百万岁,命亦不定。”

    “他化自在天上一年,即热地狱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
岁,彼地狱,寿命二万八千八百万岁,命亦不定。化乐天上一年,即大声地狱一
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狱,寿命万四千四百万岁,命亦
不定。兜率天一年,即小声地狱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
彼地狱,寿命七千二百万岁,命亦不定。焰摩天一年,即众合地狱一日一夜,如
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地狱,寿命三千六百万岁,命亦不定。三十
三天一年,即是黑绳地狱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地狱,
寿命一千八百万岁,命亦不定。四天王上一年,即是活地狱中一日一夜,如是三
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地狱,寿命九百万岁,命亦不定。阿鼻地狱寿命
一劫,大热地狱寿命半劫,唯此二处,寿命决定。人中五百年,是饿鬼中一日一
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鬼,寿命万五千岁,命亦不定。畜生
道中,除难陀婆难陀,其余一切,命亦不定。阿鼻地狱一年,即是非想非非想处
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为一月,十二月为一岁,彼天,寿命八万大劫。无所有处
六万劫,识处,四万劫,空处,二万劫。”

    “若有发起轻微烦恼,爱着空定,当知是人生四无色。从十年增至八万岁,
从八万岁减还至十年,如是增减,满十八反,名为中劫。谷贵三灾,疾病三灾,
刀兵一灾,名一小劫。水火二灾,各五段过,有一风灾,五风灾过,名一大劫。”

    “阎浮提中,刀兵起时,东西二方,人暂生嗔。此病起时,彼小头痛,力少
微弱。此谷贵时,彼则念食。如是恶事,郁单越无,因不杀故,寿命增长;偷因
缘故, 寿命减少。”

    “有二种劫:一者水劫,二者火劫。水劫起时,地狱众生,若报尽者,悉得
出离,若未尽者,移至他方大地狱中。若此世间,八大地狱,空无众生,是名众
生脱於地狱。四大海中,所有众生,业若尽者,悉皆得脱,若未尽者,悉转生于
他方海中。若是海中,无一众生,是名得脱。阎浮提地,直下过於五百由延,有
阎罗王城,周遍纵广七万五千由延,如是城中,饿鬼众生,业已尽者,悉得出离,
业未尽者,转生他方阎罗王所。若是城中,乃至无有一众生者,是名得脱。”

    “尔时有人,内因缘故,获得初禅。得已即起,大声唱言:初禅寂静!初禅
寂静!诸人闻已,即各思惟,一切皆共获得初禅,即舍人身,生初禅地。时初禅
中复有一人,内因缘故,修得二禅。得已即起,大声唱言:二禅寂静!二禅寂静!
众生闻已,各自思惟,复获二禅,舍初禅身,生二禅处。当尔之时,从阿鼻狱,
上自初禅,乃至无有一众生在。”

    “善男子!四天下外,有由乾陀山,中有七日,众生福德因缘力故,唯一日
现,赖之成熟百谷、草木,火劫起时,七日都现,烧燃一切百谷、草木,山河大
地,须弥山王、乃至初禅。二禅众生见是火灾,心生怖畏。彼中复有先生诸天,
语后来天:汝等莫怖!我往曾见如是火灾,齐彼而止,不至来此。如诸众生,增
十年寿,至八万岁,减八万寿,还至十年,经尔所时,如是火灾,热犹未息。是
时,便从中间禅处,降注大雨,复经寿命一增一减,众生业行因缘力故,为持此
水,其下复出七重风云。是时雨止,水上生膜,犹如乳肥。四天下中,须弥山王,
渐渐生现,水中自然具有一切种种种子。”

    “是时二禅,复有一人,短命福尽,业力故堕,生于世间,寿无量岁,光明
自照,独处经久,心生愁恼,而自念言:我既独处,若我有福,愿更有人,来生
此间,与我为伴!发是念已,是时二禅,有诸众生,薄福命尽,业因缘故,便来
生此。是人见已,心生欢喜,即自念言:如是人者,我所化生,即是我作;我於
彼人,有自在力。彼人亦念:我从彼生,彼化作我,彼於我身,有自在力。以是
因缘,一切众生,生我见想。善男子,阴、界、入等,众生世界、国土世界,皆
是十业因缘而有。”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能观如是十业道者,
是不为难,在家观者,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羼提波罗蜜品第二十五

    善生言:“世尊,佛先已说檀波罗蜜尸波罗蜜,菩萨云何修集忍波罗蜜?”

    佛言:“善男子,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寒、热、
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
詈、挝打、恶口、恶事、贪、嗔、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名出
世忍。”

    “善男子,菩萨若值他骂、轻贱、毁誉恶口、骂詈,是时内心,无加报想。
菩萨虽作如是忍事,不为现在,但为后利。有善报之,恶则不反。”

    “善男子,有是忍辱、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是忍辱;有是忍辱、是波罗
(注1)蜜;有非忍辱、非波罗蜜。是忍辱、非波罗蜜者,所谓世忍,声闻、缘觉
所行忍辱。是波罗蜜、非忍辱者,所谓禅波罗蜜。亦是忍辱、亦波罗蜜者,所谓
若被割截头、目、手、足,乃至不生一念嗔心,檀波罗蜜、尸波罗蜜、般若波罗
蜜。非忍辱、非波罗蜜者,所谓声闻、缘觉持戒布施。”

    “善男子,若欲修忍,是人应当破骄慢、嗔心、痴心,不观及我所相、种姓
常相。若人能作如是等观,当知是人,能修忍辱。如是修已,心得欢喜。有智之
人,若遇恶骂,当作是念:是骂詈字,不一时生,初字出时,后字未生,后字生
已,初字复灭,若不一时,云何是骂?直是风声,我云何嗔?我今此身,五阴和
合,四阴不现,则不可骂,色阴十分和合而有,如是和合,念念不停,若不停住,
谁当受骂?然彼骂者,即是风气。风亦二种:有内、有外,我于外风,都不生嗔,
云何于内,而生嗔耶?世间骂者,亦有二种:一者实,二者虚,若说实者,实何
所嗔?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予我事,我何缘嗔?若我嗔者,我自作恶。何以
故?因嗔恚故,生三恶道。若我于彼三恶道中,受苦恼者,则为自作自受苦报。
是故说言:一切善恶,皆因我身。”

    “善男子,生忍因缘,有五事:一者恶来不报,二者观无常想,三者修于慈
悲,四者心不放逸,五者断除嗔恚。”

    “善男子,若人能成如是五事,当知是人能修忍辱。若人软言,净身口业,
和颜悦色,先意问讯,能观一切苦乐因缘,当知是人能修忍辱。若能修空三昧,
观诸众生,悉是无常,受苦等想。彼骂辱时,能观骂者,如狂如痴,稚小无智,
当知是人,能修忍辱。智人当观,胜我者骂我不应嗔。何以故?我若嗔者,或夺
我命。若不如者,嗔亦不应报。何以故?非畴匹故。我若报者,辱我身口。譬如
有人,授毒与他,人无责者,如其自服,人则嗤笑。我亦如是,若嗔彼者,当于
未来,受大苦恼,一切圣人,悉当责我。以是因缘,我身若被截斫、分离,不应
生嗔。应当深观往业因缘,当修慈悲,怜愍一切。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当云
何能调众生?忍辱即是菩提正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种如
是种子,云何获得如是正果?”

    “善男子,若有智人,乐修忍辱,是人常得颜色和悦,好乐喜戏,人见欢喜,
观之无厌,于受化者,心不贪著。智人见怨,以恶来加,当发善愿:愿彼怨者,
未来之世,为我父母、兄弟、亲戚,莫于我所,生憎怨想。复当观察,若人形残、
颜色丑恶、诸跟不具、乏于财物,当知皆从嗔因缘得,我今云何不修忍辱?以是
因缘,智者应当深修忍德。”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忍辱时,常乐观察生死罪过,乐修法行,勤于精进,
读诵、书写如来正典,供养师长、有德之人。能瞻病苦,修于慈悲,怜愍一切,
见苦恼者,能令远离。常乐出家,乃至尽寿,持戒精进,摄持六根,不令得起烦
恼因缘,宁舍身命,终不毁戒。若他有事,乐为营理。常有惭愧,乐赞忍德,为
调众生,堪忍众苦。于怨,尚能忍于恶事,况复亲所。”

    “能忍二嗔:一众生嗔,二非众生嗔。舍己乐具,令众得乐,不念多恶,不
忘少善。远离两舌,前后默然,不说彼短,说烦恼过,令众得离。他所不喜,不
为说之,净身口意,了诸罪业。若客烦恼因缘作罪,作已惭愧,心生悔恨。”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净忍辱是不为难,
在家修忍,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注1:书中此处为波忍蜜,疑有误,故改。


毗梨耶波罗蜜品第二十六

    善生言:“世尊,菩萨摩诃萨能修六波罗蜜,谁为正因?”

    “善男子,若善男子、善女子已生恶法,为欲坏之;未生恶法,为遮不起;
未生善法,为令速生;已生善法,为令增广;修勤精进,是名精进。如是精进,
即是修行六波罗蜜之正因也。”

    “是勤精进,能脱一切诸烦恼界。善男子,若能受于三恶道苦,当知是人,
真实能修毗梨耶波罗蜜,平等修集,不急、不缓。”

    “精进二种:一正、二邪。菩萨远离邪精进已,修正精进。修信、施、戒、
闻、慧、慈、悲,名正精进。至心常作,三时无悔,于善法所,不生知足,所学
世法,及出世法,一切皆名正精进也。”

    “菩萨虽复不惜身命,然为护法,应当爱惜,身四威仪,常修如法。修善法
时,心无懈息。失身命时,不舍如法。若能到于六事彼岸,悉是精进之因缘也。”

    “若自读诵、书写、思惟十二部经,名自为法勤行精进。若能以是转化众生,
令调伏者,名为他法勤行精进。若为菩提、修菩提道,布施、持戒、多闻、智慧;
修学世法,供养父母、师长、有德之人;修舍摩他毗婆舍那,读诵、书写十二部
经,复能远离贪、恚、痴等,名为菩提勤行精进。如是悉名为正精进,是名六波
罗蜜之正因也。”

    “善男子,懈怠之人不能一时、一切布施,不能持戒,勤行精进,摄心念定,
忍于恶事,分别善恶。是故我言,六波罗蜜因于精进。”

    “善男子,有勤精进、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勤精进;有亦精进、亦波罗
蜜、有非精进、非波罗蜜。精进、非波罗蜜者,如邪精进、善事精进、声闻、缘
觉所有精进。有波罗蜜,非精进者,所谓般若波罗蜜。有亦精进、亦波罗蜜者,
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等五波罗蜜。有非精进、非波罗蜜者,一切凡
夫、声闻、缘觉,布施、持戒、忍辱、禅定、智慧及余善法。”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勤精进是不为难,
在家修进,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禅波罗蜜品第二十七

    善生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修禅波罗蜜,云何禅定?”

    “善男子,禅定即戒,慈、悲、喜、舍,远离诸结,修集善法,是名禅定。
善男子,若离禅定,尚不能得一切世事,况出世事,是故应当至心修集。”

    “菩萨欲得禅波罗蜜,先当亲近真善知识,修集三昧方便之道。所谓戒戒,
摄诸根戒,断于邪命,如法而住,随顺师教,于善法所,不生知足,修行善时,
心无休息。常乐寂静,远离五盖,心乐思惟,观生死过,常修善法,至心不废。
具足正念,断诸放逸,省于言语,亦损眠食,心净、身净,不亲恶友,不与恶交,
不乐世事。知时、知法,了知自身,观心数法,若有喜相、愁相、嗔相、软相、
坚相,知已能除,犹如金师,善知冷热,不令失所。乐甘露味,虽处世法,身心
不动,犹如须弥,不为四风之所倾动,正念坚固,亦见知觉有为、多过。若人乐
修如是三昧,不休不息,当知是人能具足得,譬如钻火,以不息故,火则易得。”

    “善男子,若离三昧,欲得世法、出世菩提,无有是处。善男子,一切三昧,
即是一切善法根本,以是因缘,应当摄心,如人执镜,则见一切善恶之事,是故
三昧,名菩提道之庄严也。”

    “受身心乐,名为三昧;不增不减,名等三昧;从初骨观,乃至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皆名三昧。”

    “是三昧有四缘:一者从欲,二者从精进,三者从心,四者从慧。是四缘故,
得无量福,增一切善。”

    “复有三种:一者从闻,二者从思,三者从修。从是三法,渐渐而生。复有
三时:所谓生时、住时、增时。”

    “善男子,欲界之中,有三昧子,是子因缘,得三菩提。是三昧者,有退、
住、增。若在四禅,性则坚固,从初乃至非想非非想处,上地胜下,次第如是。
根本禅中,则有喜乐,非中间禅,六通亦尔,在于根本,不在余处,是三昧,名
菩提庄严。因是三昧,能得学道、及无学道、四无量心、三解脱门,自利利他,
无量神足,知他心智,能调众生,无量智慧,五根三昧,转钝为利,断于一切生
老病死,能得成就一切种智,见诸法性,如罗彀视。”

    “善男子,智者应当作如是观:一切烦恼,是我大怨。何以故?因是烦恼,
能破自他。以是因缘,我当修集慈悲之心,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为得无量纯善法
故。若有说言:离于慈悲,得善法者,无有是处。如是慈悲,能断不善,能令众
生离苦受乐,能坏欲界。是慈若能缘于欲界,名欲界慈。”

    “善男子,众生若能修集慈心,是人当得无量功德。修慈心时,若能先于怨
中施安,是名修慈。”

    “善男子,一切众生,凡有三聚:一者怨,二者亲,三者中。如是三聚,名
为慈缘。修慈之人,先从亲起,欲令受乐,此观既成,次及怨家。”

    “善男子,起慈心时,有因戒起,有因施起。若能观怨作子想者,是名得慈。”

    “善男子,慈唯能缘,不能救苦;悲则不尔,亦缘、亦救。”

    “善男子,若能观怨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
设遇病苦,能往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须,当知是人,能善修慈。”

    “善男子,若能修忍,当知即是修慈因缘,如是慈心,即是一切安乐因缘。
若能修慈,当知是人,能破一切骄慢因缘,能行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
慧,如法修行。若人修定,当知是人,修梵福德。得梵身故,名梵福德。若人能
观生死过罪、涅盘功德,是人足下所履粪土,应当顶戴。是人难忍能忍,难施能
施,难作能作。是人能修四禅、四空及八解脱。复作是念:一切众生,身、口、
意恶,未来若受苦恼报者,悉令我受;若我所有善果报者,悉令众生同我受之。
如是慈悲,缘广故广,缘少故少。”

    “慈悲三种:谓下、中、上。复有三种:一者缘亲,二者缘怨,三者缘中。
复有三种:一者缘贪,二者缘众生,三者缘非众生。如是缘者,悉名三昧。悲、
喜、舍心,亦复如是。”

    “善男子,有禅、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禅;有亦是禅、亦波罗蜜;有非
禅、非波罗蜜。是禅、非波罗蜜者,谓世俗禅,声闻、缘觉所有禅定。是波罗蜜、
非禅定者,所谓施、戒、忍辱、精进。亦是禅、亦波罗蜜者,谓金刚三昧。非禅、
非波罗蜜者,谓一切众生、声闻、缘觉,从闻、思惟所生善法。”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于净禅,是不为难,
在家修净,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般若波罗蜜品第二十八

    善生言:“世尊,菩萨云何修净般若波罗蜜?”

    “善男子,若有菩萨持戒、精进、多闻、正念,修于忍辱,怜愍众生,心多
惭愧,远离嫉妒;真实了知诸善方便,为众受苦,不生悔退,乐行惠施,能调众
生,善知所犯轻重之相,勤劝众生,施作福业,知字、知义,心无骄慢,亲近善
友,能自利益,及利益他,恭敬三宝、诸师、和上、长老、有德,于身菩提,不
生轻想。能观菩提深妙功德,知善恶相,知世、出世、一切声论,知因、知果,
知初方便,及以根本,当知是人,能得智慧。”

    “如是智慧三种:一从闻生,二从思生,三从修生。从字得义,名从闻生;
思惟得义,名从思生;从修得义,名从修生。”

    “能读如来十二部经,能除疑网;能读一切世论、世事,能善分别邪正之道,
是名智慧。能善分别十二部经,阴、界、入等因果字义,毗婆舍那、舍摩他相,
上、中、下相,善、恶、无记、及四颠倒,见道,修道。能善分别如是等事,是
名智慧。”

    “善男子,有智之人求于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常亲近佛,及佛弟
子。世无佛法,乐在外道出家修学,虽处邪道,乐求正要。常修慈、悲、喜、舍
之心,及五通道。得五通已,观不净想,及无常想,能说有为多诸过罪,为正语
故,教诸众生,令学声论。能令众生,离身心病。乐以世事,教于他人。所作事
业,无能胜者,所谓咒、方、种种医药。能善求财,得已能护,用以道理,如法
惠施。虽知一切,不生骄慢;得大功德,不生知足。能教众生信、施、持戒、多
闻、智慧。知善、不善、无记、方便。善知学行因缘次第。知菩提道,及道庄严。
知诸众生上、中、下根。知外声论,心不存著。知众生时,随宜调伏。知众生世,
及国土世。知从具足六波罗蜜。”

    “善男子,有是智慧、非波罗蜜;有波罗蜜、非是智慧;有是智慧、是波罗
蜜;有非智慧、非波罗蜜。是智慧、非波罗蜜者,所谓一切世间智慧、声闻、缘
觉所得智慧。是波罗蜜、非智慧者,无有是义。是智慧、是波罗蜜者,所谓一切
六波罗蜜。非智慧、非波罗蜜者,所谓一切声闻、缘觉、施、戒、精进。”

    “善男子,若人有勤修如是六波罗蜜,是人名为供养六方,能增财命。”

    “善男子,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修净智慧是不为难,
在家修净,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说是法时,善生长者子等,千优婆塞,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既发心已,
即从坐起,礼佛而退,辞还所止。


回向

愿以此功德回向遍法界一切众生,愿诸众生皆成佛道。
**********************************************************************
三宝弟子依净慧法师汇编《在家教徒必读经典》录入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