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李陵;梁启超与司马迁(原创)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李鸿章与李陵;梁启超与司马迁(原创)

 

乐知网的史学家司马迁课程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凤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 "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 《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

知道为什么某些中国人喜欢撒谎不诚实么?看看“乐知网的史学家司马迁课程”就清楚了。明明是一个汉奸国贼,却被美化成一个英雄,一个为国贼辩护的狗屁文人司马迁就该处死,他还什么重于泰山呢,实在令人恶心。他被阉割了完全正确,当时的法律就该阉割他,或者宰了这个敢为汉奸辩护动摇军心的祸害。

 

事实真相是这样的。

 

汉朝有个有名的军人世家,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么吹的,“善骑射,得士卒心,匈奴畏之”。这就是后来没有被封候的“飞将军”李广,他有个孙子叫李陵。

李陵一家和卫青霍去病不大对付,但是,李陵依旧在升官,司马迁的史记是这么吹的,李陵“善射,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无论如何,汉武帝刘彻在李陵成年后不久就被当上了“骑都尉”,在酒泉、张掖驻防, 部下5000。

这个时候,卫青时代结束,接替卫青的是李广利。

李广利(?─前88年),他本是个不务正业的浪荡子,但他有个漂亮姐姐成了汉武帝宠姬李夫人,因李夫人的关系,太初元年(前104年),汉武帝封其为“贰师将军”。


汉武帝听说西域大宛有汗血宝马,他命令李广利率兵攻打贰师城去抢劫汗血马,这是不义之战,再加上对方凶悍,几次抢劫都败北。

公元前99年,也就是天汉二年,李广利领军进攻匈奴,李陵也参与了,他手下是“射士步兵”,也就是说没有起兵,而是弓兵步兵。

本来,给李陵的任务是“为贰师将辎重”,就是保护李广利的后勤补给线,任务很简单。但是,李陵好大喜功,他对刘彻说:“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意思是他手下战斗力超级强悍,用来保护运输队太大才小用了,他要单独作战,分散匈奴军对李广利的兵力。

对待李陵的请战,刘彻开始没答应,“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毋骑予女。”,汉武帝的意思是,现在怎么都愿意当头头,而不愿意配合作战,不愿意给别人当属下?这是大战,没有多余马匹给你。

李陵回答,“我这么强,怎么会需要骑兵?我的五千步兵就足够了!大王就静候佳音,看我怎么以少胜多,看我怎样踏平单于的王宫!”,汉武帝本来也不是什么好鸟,他比李陵更是好大喜功,他在位期间,把前两个皇帝的家底折腾一空,人口减少一半,记住,是自己人口减少一半,多可怕的数字,也不知道他是在对别人,还是在杀自己人呢。开疆扩土没什么不好,但也要注意平衡,否则就是穷兵黩武了,而他是这方面的典型,最后他不得不认错,也就是来个“罪已昭”。我反感汉武帝的不只是这个,最鄙视此人的还有两点,一是为了适应其穷兵黩武,把制造兵器的行业等划为国有,从此,中国的冶金矿山就国有化了,结果是我们这方面开始落后,秦朝及之前的优等兵器再也见不到了。最最不可原谅的是,他为了其政治稳定,搞
了个“独尊儒家”,中国从此再也没有世界级别的大思想家出现,因为,思想家要有其他学派存在,各个派别碰撞才可以有伟大的思想家产生,不仅如此,儒家最轻视科学而注重愚民,中国的科技也开始落后于西方。

回到主题,因为刘彻更喜欢好大喜功,被李陵这么一忽悠,就答应了。

李陵最终达到浚稽山,与匈奴单于主力开战,史书说是五千对八万,“以少击众”,匈奴损失约一万,一直连单于本人都一度打算放弃。最后,李陵军弹尽粮绝。看到这个五千对八万,让我想起了南宋岳飞的500破金兵10万,这已经被证实是谎言。但是,汉朝的五千对八万是否真实呢?因为哪个时候的史料没有宋朝丰富,难以考证,姑且相信司马迁吧。

李陵军陷入绝境,黄昏降临,李陵穿便衣,独自出营,告诉手下不许跟随,声称自己要去独自劫持单于,壮举!“良久”之后,李陵在匈奴军营到底干了什么,是否劫持了单于,都无史料记载。但是,李陵回来后,大声说,“我军已经彻底失败!我们都死定了!”,他在出发前的“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的誓言都作废了。

头儿这么说,他手下自然跟进,有的说,投降后再曲线救国,伟大的李陵怎么会同意呢?他说,“公止!吾不死,非壮士也。”,要以死殉国。

仗打不下去了,只好突围,结果五千士兵几乎全军覆没,最后跑出去的只有四百人。


李陵呢?他竟然不在突围的四百人之中,他也没有殉国,他竟然下马投降了。

这就是李陵的真面目,自己反复请战,弹尽粮绝了,部下希望投降,他却说,“投降的混蛋,阵亡的是好汉”,部下几乎死光光了,他自己没有“玉碎”,而是“瓦全”。

有趣的是,李陵投降的事,刘彻开始并不知道,真的以为李陵捐躯了,他慰问李陵的家属,但是,李陵的家属没有阵亡家属的悲哀,之后,传来了李陵投降的确切消息。

李陵的前前后后的言行,自然引起了群臣异口同声的指责,这就类似清朝的李鸿章的甲午战败受到的待遇类似,人人喊打。但是,中国从来不缺少汉奸,更不缺为汉奸辩护的人,梁启超这个超级骗子就写了“李鸿章传”,为其喊冤。

清朝的梁启超为大卖国贼李鸿章申诉,他不但没什么事,而且,梁启超是名人伟人之流的。汉朝呢?汉朝也有个文人,他也为汉奸李陵喊冤,可是,汉朝当家的是刘彻,不是民国的某某国父,刘彻对待为汉奸辩护的人不手软,司马迁于是倒霉了,也就是被阉割了。

据《汉书》记载,司马迁的辩护词全文:“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今举事一不幸,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其短,诚可痛也!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李陵投降时,司马迁当然不在现场,他怎么知道“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而且,部队被包围时,曾有部下建议诈降,“将军威震匈奴,天命不遂,后求道径还归,如浞野侯为虏所得,后亡还,天子客遇之,况于将军乎!”,但被李陵拒绝。

因此,司马迁的说法毫无根据,李陵要要诈降早就诈降了,何必要等部下几乎全部战死?也就是说,李陵投降应该是真心的。

司马迁 的胡说八道,当然让刘彻愤怒,逃回来的四百人可是见证,而且,当时有支援部队,其指挥官陈步乐自杀殉国。司马迁被阉割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一点都不冤枉。

司马迁被享受了宫刑,后来继续写《史记》,因为司马迁的拙劣人品,他的《史记》充满谎言,应该叫“文学作品”更合适,除了史料对证可以指出其大量谎言外,近年的考古学也揭开了其伟大历史学家的面纱,比如,秦国的阿房宫根本就没那么华丽,只有地基,哪里来的华丽?

继续说李陵。他投降近一年,还没回国。刘彻试图派兵救出他来,但行动失败。后来,李陵一家被流放,这坚定了李陵当叛徒的决心,匈奴对他很不错,单于把自己女儿嫁给了李陵,还让他当了右校王,匈奴里面还有一个汉奸,就是丁灵王卫律,他的地位和李陵差不多。

李陵当汉奸后,最著名的事迹是劝降苏武。苏武在匈奴期间纳了“胡妇”生了孩子的,他在汉朝的原配选择了改嫁而非守寡,《苏武牧羊》里那句“白发守空纬”是儒教弟子意淫出来的。

公元前90年,匈奴向汉朝发动攻击,“入五原、酒泉,杀两部都尉”,汉朝方面主将是李广利,御史大夫商丘成等。匈奴采用了诱敌深入加坚壁清野,作为主力的李广利全军覆没,他本人投降。李广利的待遇也很不错,单于也是“以女妻之”,“尊宠在卫律上”,在匈奴的地位也很高。

这次战斗中,和李陵有关系的是御史大夫商丘成部队。匈奴诱敌深入,商丘成追不上地理熟悉地理的匈奴军,一直到了邪径也追不上,不能无止境的追阿,这毕竟不是汉朝境内,于是,商丘成撤退。匈奴呢?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李陵率三万多骑兵反过来追击商丘成。《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至浚稽山合,转战九日,汉兵陷陈却敌,杀伤虏甚众。至蒲奴水,虏不利,还去。”

若干年后,汉朝的皇帝换成了昭帝,主政的大将军霍光和左将军上官桀当年都和李陵关系不错,他们希望李陵能够回归汉朝,但是,去匈奴劝说的任立政没有完成任务,因为,李陵说:“丈夫不能再辱。”,拒绝回到汉朝。李陵在匈奴二十余年,于宣帝元平元年病死。

“自是之后,李氏名败,而陇西之士居门下者皆用为耻焉”,李家成了卖国贼,陇西李家数代人为国尽忠的名头,被李陵毁坏。

李陵这个卖国贼称号,在明朝依旧没有被翻案,《杨家将演义》,杨业被契丹俘后,坚贞不屈,头撞“李陵碑”而死。《杨家将演义》是一本意淫小说,吹嘘破辽,实际上宋朝对刚立国的西夏都是屡战屡败,杨业是绝食三天后伤重而亡,什么八姐九妹更是编造的。但是,这个小说的这段描写是把忠良和叛徒对比,突出“站着死”与“跪着生”。

然而,今天,历史上国贼李鸿章和李陵却大有翻身之势,为司马迁鸣不平的更多了。为什么这样?是某些人对历史无知么?未必,因为这些平反队伍中很多是精通历史的,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中国历史经常的黑白颠倒?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