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破去谁的虚妄

写东西,提到的人物看来是还是写实,没有虚的东西好。‘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的故事,是有些太不真实了,前前后后,传了上千年,易中天用‘三国周郎赤壁’,六个字,就把这都破去了。这里依据的史实,就是‘三国志’ 。

‘三国志’里对诸葛亮的评价一直是一个焦点,争来争去,有些不好定论。要不,先把‘三国志’的记述放在一边,看看毛主席对他的看法,也许有些意思。主席对‘隆中对’的评价是‘导致分兵,结果为孙权各个击破’,并不是就那么地高明;而马谡丢街亭,也有诸葛亮的过错,他应该‘自提全军临敌决战’,却临阵怯敌,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战机。还有大家都知道的不用魏延兵出箕谷的计策。六出祁山,搞得蜀国贫困不能持久,他是有责任的。

陈寿,四川人,蜀国在公元263年被魏灭掉那年,他31岁。他从小师从名士谯周,喜欢研究史书,才能当时就为人称道。这说明他具备很好的条件。‘三国志’里面,陈寿的看法是‘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说‘瞻惟工书,名过其实’。他以前还编过‘诸葛亮集’,称赞诸葛亮搞内政是‘逸群之才,英霸之器’,擅长处理少数民族事务,管理民生民计,但‘奇谋为短’ 。那这该确定了?不是的,里面还有个过节。

失去街亭的马谡,因诸葛亮砍掉了。陈寿的父亲,当时就在马谡手下作了个参军,也被连作受刑,后面郁闷而死。就是说,他和诸葛亮是有私怨的。正因为这样,在古代就有很多人,说他再评价诸葛亮上不诚实,是‘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 。当然这么说,还有另外的原因。

‘晋书。陈寿传’记了这么一件事。丁仪、丁廙在魏国当时是很有名的名士,劝曹操迎汉献帝的,就是丁仪。两人与曹植交往很深,算是一党吧,当然曹植倒霉后,他们也就不行了。陈寿对他们儿子说,‘如果你给我千斗米,我就给你们父亲写很好的传’。丁的家人不给,最后‘三国志’里就没有这二人的传记。不过,很多人认为这段记述不可信,他们的依据是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为人的常识,谁也没有真凭实据。到头来,还是看你自己怎么判断。

不过,陈寿在评价诸葛亮这个非常重要的关键问题上,能够那么写,没有十分,八分肯定是有的。‘三国演义’ 后半部把诸葛亮吹成了一个半仙,实在是个败笔。

有人点评‘西游记’ 说,‘这作者,一到写不下去了,就搬观世音出来,十分没趣。’ 我喜欢这个说法。三国演义后半部,一到写不下去了,就让诸葛亮当牛鼻子老道,也是异曲同工的妙处吧。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