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财团毁了陈久霖?

有多少爱可以重来 有多少人值得等待 因我自横刀向天笑 故我自立马冷眼瞧
打印 被阅读次数

日本财团毁了陈久霖?

2007-06-13 环球财经 

  陈久霖终于被“双开”,事隔两年有余,轰动一时的狮城40多亿巨亏期权交易事件终于画上了句号。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与“中航油事件”有着说不清瓜葛的日本三井住友财团也在悄悄地了结此案。

本刊特约记者|袁璐

陈久霖终于被“双开”,“中航油事件”也画上了句号。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做局者”日本三井住友财团也在悄悄地进行善后处理。

国资委在2007年2月6日公布了一项处分决定:中航油集团总经理被免职,对中航油新加坡原执行董事兼总裁陈久霖实施“双开”处分。事隔两年有余,轰动一时的狮城40多亿巨亏期权交易事件终于画上了句号。 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与“中航油事件”有着说不清瓜葛的日本三井住友财团也在悄悄地了结此案。

2006年1月19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表示,该公司已与债权人之一的日本三井住友银行达成和解协议,从而了结这家日本银行向新加坡高等法院提起的诉讼。根据和解协议,中航油同意将所欠三井住友银行2600万美元作为全部和最终的和解赔偿。这笔巨资将根据中航油债权人2005年6月8日通过的安排计划条款支付。2007年2月,三井物产在新加坡的独资子公司“三井石油”宣布关闭。

三井设局草灰蛇线

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曾在陈久霖的带领下,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典范”。 陈久霖也曾叱咤风云,成为媒体的热捧对象。“中航油”与日本三井住友财团之间有着怎样的纠缠?其中隐藏着怎样的玄机呢?这需要我们做一个简单的历史回放:

2004年12月13日《证券时报》报道:“中航油上周五获得新加坡高等法院6周的重组宽限期,参加此次法院会议的还有来自债权人方面的律师,其债权人包括日本三井物产能源风险管理公司、日本三井住友银行、富通银行,以及巴克莱资本。其他国内媒体也曾报道中航油公布重组方案中的主要债权中包括日本三井物产的1.437亿美元。

2005年2月,三井住友银行声称,中航油、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及陈久霖三方串谋,隐瞒公司出现巨额亏损的实况以及一宗交易的实际付款情况,导致银行蒙受损失,因而索取有关赔偿。有关专家分析,三井住友银行这么做,是为向中航油施加压力,借此得到优先的索偿待遇。三井住友银行的起诉书中表示,2004年 8、9月间,中国航油向三井住友银行贷款 1480 万美元,支付公司欠三井物产能源风险管理公司和阿尔龙(J.Aron )的债款。并在 9 月将与上海浦东国际机场进出口公司进行的一笔1326 万美元燃油交易所得转入公司在三井住友银行的户头,以此为抵押取得三井住友银行11月发出的1350万美元信托收据。 不久,中航油96个债权人的身份和追债款额也首次全部曝光,其中澳大利亚麦格理银行、法国兴业银行(行情论坛)(亚洲)和日本三井物产也都是中航油的主要债权人。

2005年陈久霖事后谈到:“近年来,国际资本长期觊觎我国企业,尤其是能源企业和海外中资企业;国际竞争对手一直有意挤压中资企业。一个明显的例证就是,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美国高盛公司等先是给中航油“放账”操作期权,即在一定金额范围内不用收取保证金;后又允许挪移盘位,对挪移盘位的风险也没有说明。后来等到油价冲到历史高点时,突然取消放账、提高保证金比例,逼迫中航油斩仓。”陈久霖说,2004年10月26日,中国航油期权交易的主要对手日本三井开始逼仓,在现场的集团领导当即决定不再展期,而是斩仓!中国航油期权交易第一次出现了实际亏损,而这次斩仓撞在了历史最高价位55.43美元/桶,实际亏损达1.07亿美元。随后两周,批准斩仓的实际损失累计达3.81亿美元。

2005年3月16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向新加坡高等法院就期权合约欺诈起诉阿尔龙(J.Aron)新加坡公司。阿尔龙是美国投资银行高盛旗下的商品交易公司,也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机构之一。由于阿尔龙公司在与中航油签订的两项期权挪盘协议中,存在虚假陈述、疏忽、违反法律责任与欺诈等多项行为,中航油要求阿尔龙对该两项协议给予赔偿或撤销。

从公开的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到日本三井物产(综合商社)、日本三井住友银行、美国高盛及其新加坡子公司“阿尔龙”,他们中有的是中航油的借款人,有的为中航油提供期货交易的咨询,有的又是中航油的逼仓对手。究竟那个被称做“三井”的公司是何方神仙,他与“高盛”是什么关系,这些似乎很少有人注意。

懵懂入毂三方对一

在纷繁复杂的中航油事件背后,涉及太多的公司名称,如果梳理一下这些名称,我就会发现其实这是一场围绕着一个庄家的赌局。这个大庄家就是“三井财团”,三井财团作为日本企业集团的代表,从战前形成到战后解体,再到重组,财团内各企业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而“综合商社”和“主办银行”在白益民所著 《三井帝国启示录》中被称为日本财团的两大支柱。

2005年11月,著名期货公司格林集团董事长王拴红在接受采访时无意中提到:“三井物产非常关注上海燃料油期货,因为其燃料油有三分之一卖给了中国,他们迫切希望在上海市场作套期保值。”同月,三井物产期货公司和中国国际期货在深圳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是中日期货业巨头之间的联姻。据悉合作主要围绕互通信息和人员交流展开。显然,三井物产拥有在中国燃料油期货和现货市场上的巨大影响力和发言权。

如果我们把中航油看成一个懵懵懂懂的赌徒,三井物产作为三井财团的一员,拥有世界上很多油田的股权,又是燃料油的大卖家,显然是这场赌博的真正庄家(受益者)。在这场赌局中,三井财团有两个重要的关键成员,一个是日本三井住友银行,向赌徒中航油放债;另一个是与三井住友银行相互持股的高盛公司,通过其在新加坡的子公司阿尔龙向赌徒中航油提供财务管理和期货交易咨询。三井物产、三井住友银行分别作为三井财团的综合商社和主办银行,其关系不言而喻,而人们所熟知的美国著名投资银行高盛也和三井财团的关系极为特殊。

三井住友银行由三井财团的樱花银行和住友财团的住友银行合并而来。早在1986年,住友银行花费5亿美元获得了高盛公司12.5%的股份,成为高盛的大股东。高盛和三井住友银行一直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1997年后日本各大银行受坏账包袱影响,三井住友银行2003年1月向高盛发行可兑换优先股,以获得高盛集团1500亿日元(约12.5亿美元)的投资。高盛因此获得三井住友银行7%的股权。

这样,在中航油懵懂参加的四方赌局中,三井财团关联企业(三井物产、三井住友银行、高盛)占了三个位子,并扮演着不同角色,而另一个位子留给了中航油。三井物产拥有全球的贸易和情报网络,判定石油价格将持续上涨,提前购买大量订单。只要中航油从三井住友银行借钱,然后按照高盛公司的意见投入赌局,结果不言自明。

中航油集团总公司事后调查认为,期权投机事件的整个交易,期权交易对手有违商业道德。第一家和新加坡公司进行期权交易的是高盛银行,它让陈久霖尝到了200万美元收入的甜头。其后的三次挪盘中,有两次是它出的主意。高盛银行明知新加坡公司的净资产为1.5亿美元,挪盘后的风险损失已远超过的净资产,仍建议陈久霖挪盘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风险提示。

为什么我们说三井物产是藏在背后的最大庄家呢,因为她拥有得天独厚的“网络”优势。作为全球最大的综合商社,她不仅控制上游的油田、矿山,同时也从事从“卫星到鸡蛋”的各种商品贸易,还拥有如三井物产期货公司这类专门从事期货交易的子公司。三井物产并不是单独的贸易公司,而是 “综合商社”,是三井财团最核心的组织。

白益民先生解释说: “所谓“综合”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产品范围非常广,无所不及;二是功能、职能也是非常广泛的。综合实力表现在各个方面,比如三井物产的市场营销能力、融资能力、物流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以及和三井物产合作的所有合作方的网络构成的能力,支撑公司贸易经营的财务能力等。”

曾经在三井物产做过资深期货交易员的庞涛,针对“中航油事件”说过这样的话:“做期权没有靠赌挣大钱的,除非是贿赂、欺诈或者信息不对称。”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体会到,排除商业欺诈的可能性,单从三井、住友财团在新加坡的如此庞大产业体系,相对“中航油”来看,就占有绝对的信息不对称优势。

卧榻之侧岂容他入

新加坡地处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要冲,控制着欧亚非海上交往的咽喉通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现在的新加坡已发展成为东南亚地区重要金融中心、运输中心和国际贸易中转站,世界电子产品重要制造中心和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

新加坡的石化工业也有很强的日资色彩,1971年底,新加坡政府要求住友财团的住友化学公司协助规划,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成立新加坡石化公司(私人)有限公司 (PCS)、新加坡菲利普斯石油化学公司 (TPC)、聚烯烃公司(TPC)和新加坡denka公司(DSPL)等,而逐渐形成完整的石化工业体系。

对于这个世界性的战略性据点,三井财团是不可能放弃的。三井化学公司先后在于1987年、2001年分别成立全资子公司三井化学(新加坡)有限公司和三井合成橡胶(新加坡)有限公司,三井化学又联合三井物产等财团相关企业合资成立了苯酚工厂(MISTMI PHENOLS SINGAPORE.PTE.LTD)和MTK化学有限公司。三井化学在新加坡经营20年,投资超过数十亿美元,其业务范围已经覆盖整个石油化工产业链。

三井财团成功地把新加坡变成了他们在东南亚的战略据点。三井物产、三井住友银行、商船三井、三井化学、住友化学、三井造船等一系列财团关键企业,在新加坡成立了合资或独资公司,形成了既有上游油田和炼油厂,又有下游仓储设施和分销网络等一系列完整供应链的体系。这种稳固的体系在波蹂云诡的海外资源市场争夺中,进可攻,退可守,从而长期稳定的保障了日本海上生命线。

中国航油是中国航空油料总公司于1993年5月在新加坡创办的,但长期处于亏损和“休眠”状态。1997年7月,总公司决定选派新的总经理。陈久霖因素质全面、具有特长而从多名人选中脱颖而出。陈久霖以21.9万美元资金起步,短短几年时间,就使中航油新加坡公司从一个默默无闻、亏损休眠的小贸易公司发展成为在新加坡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的明星跨国企业,成为执行国家“走出去”战略的“典范”。

2004年08月,中航油宣布收购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20.6%股权。新加坡国家石油公司是新加坡最大的石油与天然气公司。其主业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开发、生产、炼制、仓储、分销以及原油和石油产品的贸易等,是一个具有完整供应链的石油企业。陈久霖说,中国航油的目标是成为首家既有上游油田和炼厂、又有下游仓储和分销网络等一系列完整供应链的海外中资石油企业,而且,这个供应链将跨越国界,从产油国到炼厂和仓储中转、直至消耗国等。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的这种发展显然不会让某些国家和企业感到舒服。

期货市场“毁尸灭迹”?

2007年2月,新加坡《联合时报》报道:“三井物产在新加坡公司的前石油交易员山崎言志(Noriyuki Yamazaki)被警方逮捕,他在接受盘问后保释在外。”三井物产向东京证券交易所提呈的文告说,在三井石油亚洲公司去年因交易轻石油蒙受8100万美元的亏损后,已决定在今年3月底关闭这家新加坡的公司。三井物产和三井石油在发现“因轻石油的现货和期货交易出现亏损却企图隐瞒”而进行了调查。

三井石油是三井物产在新加坡的独资子公司,进行石油产品期货交易。根据业内消息猜测,三井石油其实并非关闭,实际上可能会搬迁到香港或迁回东京。其实,三井物产在2006年11月就发现问题,当时报道过三井物产派驻新加坡的一名35岁男日本籍交易员,企图隐瞒他在石油产品期货交易出现一笔96亿日元亏损的事件。虽然当时公司没有透露交易员的名字,来自公司及行内的消息说是山崎言志,他是三井石油唯一的高级轻石油交易员。

三井石油发言人说,行政及人事的问题可能需要到2007年3月28日才能解决。虽然三井石油因轻石油交易亏损而停止所有的衍生产品交易,但仍会继续从新加坡购买现货原油及燃油,而在香港的公司则将积极参与轻石油市场的交易活动。三井物产因为其子公司“三井石油”的8100万美元损失就急忙关闭,不觉让人感觉惊异,是否有什么不可告人的其它目的?

三井物产期货公司在日本80多家商品期货经纪公司中规模位居前五名,是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的子公司。三井物产是日本首个“综合商社”,其核心职能有两个:一是通过各种各样精心设计的服务促进国际贸易活动;二是通过全球性地调动信息、人力、财力等资源创建新的业务、新的公司和新的产业。

三井物产期货公司是日本期货业的佼佼者,具有三井物产株式会社现货背景,原油、金属等商品交易量都很大,拥有丰富的期现结合经验,透彻研究期货与期权、期货与现货之间的关系。2005年11月21日,三井物产期货公司与中国国际期货公司战略合作签字仪式在深圳举行。“人员交流与信息互换”成为现阶段双方合作的重点。

三井物产期货公司通过与中国国际期货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双方人才与信息的交流,同时了解中国期市政策的动态。中国期货公司当前人才交流与信息互换更显迫切,但是却处于与三井财团完全不对等的地位。很显然,加强与有国家储备局背景的中国国际期货公司的关系,成为三井物产掌控中国市场的重要战略之一。

在中国石油期货市场的消息中经常能听到三井物产的声音。2006年07月17日,日本三井物产期货公司首席商品策略师江森稻田对中国企业发表宏论:“以色列攻打黎巴嫩导致中东地区政治局势再度恶化,地区更加不稳定,本周内纽约市场8月份石油价格可能会涨到每桶80美元,到9月底可能升至每桶96美元。”然而,事实与此截然相反,油价最高上冲至78.40美元记录高点之后,就开始一路下滑,一直跌至60美元附近才有所企稳。

而后,2006月12月8日,江森稻田预测则称:“随着原油替代品——生物燃油的兴起,市场投资者的兴趣可能从能源转向农产品(行情论坛),2007年原油价格或许会大跌至每桶40美元。”真不知道,当初“中航油”的陈久霖是不是也接收过如此迅速翻转的消息。

一旦在新加坡这家石油期货公司关闭,过去操作的历史记录就不可查了。不知道其交易中是否有与“中航油”有关的记录?既然三井物产自己的交易员都有欺瞒自己公司的问题,那么如果他有对“中航油”或其它客户的交易,其诚信是否要值得怀疑?

白交学费是可耻的

从2004年底至今的两年多中,当“中航油”因为其5.5亿美元亏损被包括三井住友银行在内的债主们逼得走投无路之时,三井财团却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仅以三井物产为例,2006年5月三井物产中国总代表副岛利宏在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层论坛上说道:“2005年,三井物产销合并售额达到1265亿美元,纯利润17亿美元,总资产730亿美元。”有消息说,三井物产2006年财政年度(截止2007年3月31日)的利润预计达到40亿美元。

三井财团的企业群经营规模庞大,形成以三井物产为龙头的集团化经营。三井物产所提供的附加价值,包括有:对事业或建设项目的财务运筹、原料或物资器材的安排供应、运输流通手段的配合运营以及制品的营销活动。面对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三井物产通过联合结算和持股形式,不断扩大和加强与国内外相关企业的合作,扩大交易规模,谋求财团整体利润最大化,产生“创造企业的企业”效应,不断发挥着自己的“综合力量”。

此时,对于中国企业来说,“中航油事件”交了5.5亿美元的昂贵学费,也应当有所获得才是。首先应该认识到,中国企业在走出国门的时候,面对的是崭新的市场环境,好像到处都有施展的机会,好像遍地都是等待捡拾的黄金,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中国企业面对的其实是已经被外国资本借全球化之名严密控制的世界市场,市场已经被瓜分。在别人的地盘上做生意,如果仅以“巨大的中国市场”为诱饵与国际大鳄们讨价还价,等待中国企业的就只有被愚弄被伤害,甚至是被摧毁的命运。

中航油集团总经理荚长斌说:“希望用我们的损失,唤醒更多国内企业的觉醒,才不枉我们交了昂贵的学费。”中国企业面临这样的困境:一方面国有垄断企业占据资源和相应的权力,但却没有足够的经验、人才和管理机制与日本财团、美国金融资本这样的国际大鳄们抗衡;另一方面,久经风浪、具有丰富实战经验和作战能力的民营力量却得不到有效的资源和权力,被迫在经济底层挣扎。

这样的局面必须改变,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停止内战,而将民间力量和政府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是摆在面前的紧迫课题。在三井物产工作12年,目前专心研究日本财团体制的白益民在与《环球财经》的谈话中强调,“中国企业必须组织起来,建立自己的财团机制”。尤其是要培养在商业情报领域的能力。另一方面,从日韩商社引进中国籍人才、培养中国自己商社人才的机制也必须建立起来,如何让中国企业拥有更多更优秀的忠诚的实战人才,是中航油这类企业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白益民形容他当年在三井物产东京总部的粮食部门研修和工作的感觉时说,每天都收到看不完的各类期货市场、现货市场和航运市场的报告。团队中的每人按照分工和级别传看这些资料,看似繁忙,但却非常有序。在这里可以捕获世界各地发生相关商品的情况,也能与全球市场中的巨头们随时交流买卖信息。“那是一种什么感觉 ——你在其他任何一个地方做生意都是井底之蛙。”

有关统计表明:在三井物产,大约 5—60秒钟即可获得世界各地金融市场行情,1—3分钟即可查询日本与世界各地进出口贸易商品品种、规格的资料,3—5分钟即可查出国内外一万多个重点公司的各年度生产情况,5—10 分钟即可查出各国政府的各种法律、法令和国会记录,5 分钟即可利用数量经济模型和计算机模拟画出国内外经济变化带来影响的曲线图。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