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太阳照常升起》,没觉得象很多人说的那么不堪,当然最大的也是最致命的问题是情节太弱。他其实就是把几个人人生历程中的几个片段组合到一起,所以并不是象有人说的不容易看懂。虽然剪切揉合的太碎了,关键问题是情节没有戏剧性和起承转合的张力,当然这正是姜文追求的。他要的就是反传统,反戏剧规则的效果。从平淡真实的生活中来思索生命的象征意义。只是观众不是哲学家。一个好电影首先要讲个好故事,一切的内涵哲理思索都是沉淀在故事后面的。所以剧本就决定这片子不可能成功。一个导演既不该低估观众的智商,也不该高估观众的思想深度和审美层次。你要让观众从你的作品中思索到一些更深的东西,首先要感动观众,而感动观众的方法不是期望他们从蒙太奇中去自己寻找象征意义,而是用一个好故事打动他们,让他们自然而然的去思考这个故事背后的内涵。相对于故事情节,画面感和色彩感绝对是次要的,虽然它们也重要。这个电影更象是为电影学院的人拍的,而不是为普通老百姓拍的。
陈冲,黄秋生,房祖名的表演是很出色的。尤其是陈冲的性感是本片留给我的唯一深刻的印象,而不是很多人说的色彩。谁说女人四十豆腐渣,四十岁的女人可以非常迷人的。好莱坞的训练对演员和导演(李安)都还是很有益处的。
李安的片子其实也有很多他自己的理念想表达,但他会遵守市场规律,用老百姓能理解的故事语言来表达一些深层次的理念。他要反映自由与约束,社会规范和人的欲望的冲突是用一个很好看的江湖故事来不动声色的传达出来的(《卧虎藏龙》)。《太阳》一片除了看电影抓流氓一个小故事比较精彩外,整体情节设计被剪切的太碎,冲突不够,来龙去脉也交待不够清晰(比如房祖名是怎么和唐婶搞上的)尤其是第一部分房祖名和疯妈的故事让人匪夷所思,我明白姜文是想让观众自己去思考这些问题,去找出自己的答案,去得出自己的结论,但这里他似乎有点高估观众,不是观众不能思考,是观众不愿意这样去思考。这样看电影累,好的电影让观众思考是自然而然的,不是留下大段空白,让观众自己去瞎琢磨,对于某些专搞文艺的也许可以,一般人不愿意这样,说白了,电影应该“寓教于乐”,而不应该让观众去猜谜。如果不是《喜宴》的故事,我是不会去思考个体自由和孝道亲情之间的关系的。如果不是觉得这个故事真实可信,我是不会去思考它背后的东西的。还是我的老观点,中国电影最缺乏的不是钱,不是包装,不是演员,是剧本。黄晓明打扮起来能够很象当年的许文强,但是当他一按照那些低劣的编剧写的台词而开口说话时,我就除了换频道别无选择了。那些浮躁的,为金钱驱动的编剧做的事情就像是改编的《教父》中的经典台词:“不要告诉我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在瞎编,因为那是对我智慧的侮辱”。
这是一部认真的电影,绝不是《无极》或《黄金甲》那样的庸俗电影,但很可惜,它绝对不是一个成功的电影。根本原因还在于对观众的理解不到位。观众既不是那些故弄玄虚这理论那理论的电影学院的教授,也不是那些整天为八卦杂志找猛料的娱乐记者,观众是有智慧的, 踏实的,既有七情六欲,又有独立思考,既需要娱乐也渴望心灵升华的平常人。偏离这种主流观众的审美取向,电影只能是死路一条。
姜文首先应该学习李安的谦逊,李安有才但低调,姜文才不及李安却太高调,太自负,当然他肯定是个人才,这次市场失败对他是很必要的,让他明白电影是拍给老百姓看的,不是自己玩的。
调整一下作品定位,他将来还是能出好作品的。
以下的转贴有助于大家看懂《太阳》,姜文的立意不坏,但太绕了,观众需要的是感动,而不是猜谜游戏。
×××××××××××××××××××××××××××××××××××××××××××××
(转载)解读《太阳》剧情
这个题目显然是哗众取宠,但我的文字不撒谎。看了《太阳照常升》,非常醉,一周都
还在故事里出不来,坐地铁,旅行,梦里也在想。看到姜文全国上下的跑,隐约感觉到
姜文的急,这种急却不能说透,因为电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但我确信一个说法:
部分观众用读诗的方式去读白话文了。小弟蛋神在此尝试用故事揭开《太阳》皮下的肉
吧。
这是个残酷的故事:一个男人用一个谎,甩了一个怀上自己儿子的女人,同一天这
个男的与另一个女的结婚了。多年后,这个男的亲手击毙了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和现
任老婆偷情,而这个男的并不知道自己亲手击毙了的人,是自己同前任女友所生的儿子
。
被甩的女人周韵只听说自己男人死了,骑着骆驼去认领遗物,但接受不了自己男人
已死的说法,又或者她宁愿相信他只是去找了其他女人,因为只要他没死,还有机会见
到这个令自己铭记一生的男人。周韵生下儿子,回到她男人的家乡,每天在树上等一个
无望的奇迹。她想:即使始终没看到他回来,也不能说明他死了,哪怕一生守着一个无
望的盼望,也总算可以逃避事实,靠回忆撑下去也好像挺浪漫的。为了掩饰自己上树的
守望,也为了让儿子远离这个不安全的世界,她装疯,她带羊带猫上树,背诗,顺便刨
坑掩饰自己找鹅卵石为儿子起“白宫”。她一直封闭自己来撑下去,直到一天她上树时
居然看到她的男人回来家乡了,他身边的老婆居然就是当天和自己骑骆驼同行的孔维(
blog)。十八年的守候不过是一场虚幻,于是周韵死心了崩溃了,决定消失。
说到这,相信你已经看到《太阳照常升起》的血肉了。电影里许多线索透露了以上
剧情:
1、影片最后一个故事中,1958年冬天,去奔丧的周韵和去结婚的孔维骑骆驼同行
。孔维说她的新郎会在路的尽头等自己,在沙漠路上果然出现了写着“尽头”的指示木
牌,本来这是新郎写给孔维看的,但写着“尽头”的木牌旁边,同时还有一块写着“非
尽头”的木牌(令人想起《功夫》里“非正常人研究所”一样无厘头的木牌),如果“尽
头”是给孔维看的,那“非尽头”又是给谁看的呢?显然是新郎哥写给另外那个人----
周韵看的,而心情麻木伤心透顶的周韵也没有心思去想太多,也顺便远离旁边这个喋喋
不休狂炫耀幸福的孔维,两块目的不同的指示牌就这样成功得逞,让周韵和孔维分赴不
同地方。(这个处心积虑的情节好古龙啊)
2、其他蛛丝马迹:
A.周韵在乡下,她的台词说了:这是他男人的家乡。
姜文回到乡下,孔维问他:陌生吗?姜文答:陌生。一个真正陌生的地方是不会有
这番对话的,只有曾经非常熟悉的地方,故地重游才会有此感慨。是家乡,姜文才会那
么欢,成天开枪打猎不亦乐乎,有家不归。
B.周韵的结婚照里,右下角印着“北京 大北摄影”字样,就是说,他男人有可能
在北京呆过。
影片中到过北京的只有姜文,去找天鹅绒,接待他的是崔健(听歌),从言谈中可以
看出,姜文显然在北京呆过。
C.为什么突然有一天,周韵突然穿上他男人的军装,不疯了,从此消失?而就在同
一天,姜文夫妇到了乡下,两件事有什么联系吗?有可能在每天上树观望中,周韵远远
的看到了他们,所以周韵突然不疯了,更“未卜先知”的跟房祖名说:“你
今天要去接人”,这一段真是残酷,周韵的死心、清醒和巨大的恐惧、觉悟发生在同一
刻。
接下来的剧情,各位都可以用大脑把拼图拼起来了。
(9月14日姜文一行到广州进行电影宣传,我把以上的推论结果让一位媒体女记者简
洁的转述给姜导,他当即表示赞同,说了一句:只有这位女孩说对了。)
另外,还有《太阳照常升起》里黄秋生的死因,我也有兴趣说一说。为什么
死?答案在电影的最后一段故事。那是在1958年冬天姜文和孔维的婚礼上,黄秋生梳着
一个很精神,当然也很知识分子的发型(认真看才发现原来是之后极度有型的秋生哥)他
兴奋的开了一枪,然后四处撒野摸女人的屁股,最后给人嬉戏中追打,还给人还了一脚
屁股。清澈了吧?在1976天的夏天,黄秋生在看露天电影的那晚,不羁本性发作,又发
挥他的本领,飞快的摸了5个女人的屁股,谁知被N个人拿手电狂追。此后黄秋生度过了
充满巨大恐惧的日,后来校方说抓到摸屁股耍流氓的5个男人,和被摸的5个女人,并将
扭送公案局。黄秋生是无辜的,没事啦。
黄秋生一直是个生性不羁爱玩的人,而且有自己原则(这点从在病房里黄秋生面对
两个送到口上的风骚女人,他却异常冷漠可以看出,他不喜欢乘机占便宜,哪怕他也风
流不羁,背对着5位揉面的女员工也想象她们时不时大劈腿)但往往这种人是比较脆弱的
。在1976年,流氓罪的严重性几乎可以拿反革命罪来相提并论,对当事人来说,当然会
令人产生巨大的恐惧。(这一点可以从“面对女人风骚表白,黄秋生一直脸色惨白”可
以看出,拜托,大姐,这种恐惧下,还哪有心思谈情说爱啊?)黄秋生到这个时候才发
现自己原来是不堪重负的。转过头看看在一旁的死亡,其实未尝不是一个简单的解脱,
所以他把心爱的枪送给姜文,面对熟悉快乐的食堂也只有陌生。而当他知道自己的开脱
换来的只是5个无辜的人(或者10个人)受累,流氓罪?那是多严重的罪啊,转过身再看看
,自杀似乎更有人性,更是一个简单的解脱,这也是自己的原则——不拖累别人,所以
黄秋生插着裤袋,用自己留下来的心爱的枪带上吊了,插着裤袋,一方面是他潇洒的个
性使然(从他看露天电影看到女孩就一甩头发,插裤袋,单手拿皮衣摆POSE可以看出),
另一方面他想说:自杀是我自愿的,没有人逼我,我自己选择的,我死的从容也不后悔
。真是性格决定命运。
之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部残酷的电影,是因为戏里至少反映了一个观点——单纯的人
(死守一份回忆的周韵),性情中人,有原则的人(宁可自杀也不连累别人的黄秋生),愚
钝的人(失去母亲就放纵找死的房祖名) :在那个特殊的复杂的年代,是无法生存的,
生存下来的是什么人?就是有城府的人和深藏不露的人(姜文和孔维)
之所以我认为这是一部天才电影,是因为姜文荒诞但很生活地(而不是脱离现实),
主观而又诚实地,把平静下埋葬的震撼展示出来,而且把可能很没意思的,灰色的年
代用很兴奋的感受拍了出来,充满荒诞感,荒诞而又坚硬的存在,这才令人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