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馬英九現象」消失,到「王金平問題」崛起!

2007/09/08 00:08

X-user

在台灣的政黨政治裡,民進黨最早實行日本式的「派閥政治」,黨內派系林立,公開進行政治競逐、並分享政治權力。

「競爭、並分享政治權力」是派閥政治的主要內涵--各派系互相競爭,而根據實力盛衰,弱勢服從強勢領導,進而共同分享政治權力。因此,儘管民進黨內部在權力競爭過程中互相殺得血肉橫飛(如總統提名初選),但是,一旦分出勝負,則可進行整合分享;如今,「謝蘇葉」鐵三角成形,「三人四腳」共同奔向2008,這是派閥政治運作的模式與範例。

國民黨,在蔣介石時代號稱「黨外無黨、黨內無派」,當時的民社黨、青年黨乃是所謂「廁所裡的花瓶」,而國民黨內的CC派、政學派也只能算是「政治聯誼會」性質,並無競逐政治權力的空間。

因此,不耐於舊框架限制的「新國民黨連線」只有選擇出走一途。新國民黨連線出走、進而組成新黨,之後,「宋省府團隊」出走、進而組成親民黨,這些,都是國民黨不能容納「派閥政治」的結果。

如今,國民黨的「王金平問題」可以說是繼「新國民黨連線」、「宋省府團隊」之後國民黨所面臨的第三波黨內裂解風潮;國民黨在黨內已無「強人」的環境之下,猶要強求「一統」、拔除「異己」,結果就是這個局面。國民黨如果不能面對此一現實問題,及早開放權力共同分享、促成政治平衡穩定,而還是表面高喊「團結」、實際進行對王、對宋的「殲滅」,那不但無濟於事,而且將會益陷困境,終至無法挽回。

王金平,是典型的派閥政治人物,他不是傳統的威權政治、強人政治、大老政治的人物,他以國會為舞台(國會是派閥政治的中心舞台)、以國會(可控制的)席次為籌碼(國會席次是派閥政治的基本籌碼),在連戰退隱之後,出面要求他應有的政治位置與政治權力。

這是非常現實的--從「馬英九現象」消失、到「王金平問題」崛起,顯示國民黨已難以擺脫派閥「實力政治」的途徑,並非明星「偶像政治」可以扭轉,也絕非什麼「世代交替、團結改革」的口號可以輕易化解。而,要應付這樣的局勢,當今可以勉強整合國民黨與王金平的矛盾問題、順利轉型為「對內競爭、對外聯合」的派閥政治者,只有連戰。

連戰,是國民黨內由傳統威權、強人、大老政治過渡到(新潮流的)派閥政治的關鍵人物;如果他能夠多幹幾年,國民黨的問題不會如此嚴重。倘若國民黨能夠由連戰繼續領導「主流派」(由李登輝過繼給王金平)與「非主流派」(傳統深藍、由馬英九代表),進行溫和的整合,2008年大選由「連馬」領軍參選,則今天一點問題都沒有。

事實就是如此。打從2005年國民黨黨主席改選開始,王金平就一路「禮讓」連戰,只要連戰不退,王金平就不會強行出頭。

聽說,後來連戰宴請吳伯雄、王金平,「暫時化解」了所謂的國民黨內訌。然而,政治不是請客吃飯,派閥政治的核心在於國會席次,因此,年底的國會改選,對內對外,都是國民黨的生死之戰,其後果影響非常深遠。

最後,我做一個跳躍式的結論:國民黨只有早日讓王金平擔任黨主席,才能根本解決問題與困境,2008也才能順利選得下去。如果連戰願意回鍋,也還勉強可行!

●東森論壇徵稿區→http://www.ettoday.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ettoday.com

(●作者X-user,男,台南,經商。有個人部落格http://bloguide.ettoday.com/xuser/。本文為ETtoday.com網友提供,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