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五虎上将”之一 ----- 卫立煌(图)

打印 被阅读次数

卫立煌 (1897.2.16~1960.1.17),字辉珊,又字俊如。安徽合肥人。

1912年在安徽和县革命军当兵。1914年入湖南都督汤芗铭部学兵营,毕业后在上海参加“肇和”舰起义反对袁世凯。1915年到广州投粤军,由排长递升至旅长,曾参加孙中山领导的北伐、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和东征陈炯明的作战。1925年9月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3师第9团团长。北伐战争时,入闽作战,升任第14师师长。1927年10月任国民党军第9军副军长。翌年任南京卫戍副司令,后入陆军大学校将官特别班进修。1930年任第45师师长。


“七七”卢沟桥抗战爆发后,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率三个兵团在山西忻口抗击日军第5师等约5万人的进攻。在会战中,指挥所部奋勇作战,坚持近20日,毙伤敌2万余人,力挫日本侵略军的锐气。1938年2月任第二战区副司令,4月,访问延安,更增强了与八路军合作抗日的信念。1939年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5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9月兼河南省政府主席。1940年兼冀察战区总司令,与八路军友好相处,相互支援。1941年调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1943年11月任中国远征军代司令。次年,指挥所部击败滇西和中缅边境的日军,收复滇西。1945年1月所部与中国驻印军在缅甸孟尤会师,打通中印公路。4月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

1948年1月任东北“剿总”总司令,所部在东北人民解放军发动的辽沈战役中惨败,被软禁于南京。1949年初秘密去香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致电祝贺。1955年3月回国,并发表“告台湾袍泽朋友书”。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三届全国政协常委,民革第三、四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等职。

1960年1月17日因病逝世。




抗战初期,日本侵略者依仗其军事上的优势,对华北、华中展开大规模战略进攻。1937年9月,沿平绥铁路推进的日军进入山西北部后,又沿长城向西,以图会攻山西,占领太原。敌军先后攻破雁门关、平型关各口。为挽救山西危局,保卫太原,中国军队决定利用忻口要隘进行正面防御,阻敌南下。忻口战役总指挥由第二战区前敌总司令、第14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担任。10月1日,日军与防守崞县的中国守军遭遇,发生战斗,忻口会战揭开序幕。10月5日,日军以占绝对优势的飞机、大炮和坦克掩护,对中国守军发起攻击,崞县、原平先后失守。接着,日军又出动30架飞机轰炸中国军队的中央地区,并以战车、火炮掩护步兵5000余人向南怀化阵地进攻。我阵地工事被毁,部队伤亡惨重。中国守军浴血奋战,阵地失而复得,得而复失,战斗异常激烈。日军为争夺204高地,组织多次冲锋,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在24小时里,阵地竟13次易手,中国守军7得6失。在忻口战役中,八路军各师积极配合,接受卫立煌统一部署,并向日军两翼及侧后展开了积极主动的攻击,有力地配合了忻口中国守军的作战。忻口战役历时一个多月,歼敌2万余人。它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最大、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国共两党军队合作抗日、配合较好的一次战役。
1941年,卫立煌曾因主张国共合作抗战,与八路军建立友好关系而被撤本兼各职。1943年奉命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官,率部打败盘踞于滇西和中缅边界的日军,与中国驻印军一起,打通了滇缅公路。解放战争后期,在担任国民党东北“剿总”总司令时,因没有积极执行蒋介石的“反攻”命令,被蒋撤职软禁于南京。1949年获释,随即出走香港。后拒绝去台湾,于1955年回到北京。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常务委员,第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民革中央常委。
卫立煌将军是国民党军中的“五虎上将”之一。他从担任孙中山先生的警卫员起步入民主革命运动的浪潮,从一名普通士兵一步步走到了中国陆军副总司令的人生巅峰。他身经百战而身不挂彩,创造了抗日战争中的一个奇迹。1939年,时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的任弼时就高度赞扬他对华北保卫战所作出的重要贡献──“黄河保卫华北,先生保卫黄河”。
白丁将军
“祖父字俊如,又名辉珊,1897年2月16日出生于安徽肥东县卫杨村。他少年时代正值合肥各地瘟疫流行,他的不少家人相继病故,年幼的他因无钱上学而沦为‘白丁’。”卫修申说。
卫立煌打小就对军旅生涯十分神往,1912年初,15岁的他便只身来到安徽和县学习军事知识,并在“二次革命”时参与了坚守和州的战斗。1914秋,卫立煌又孤身前往武汉,进学兵营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毕业后前往广州投入粤军,进入孙中山卫队当兵,不久便升任警卫团排长,跟随在孙中山先生左右。1918年,在参加闽西的一次夜战中,卫立煌率百人乘乱直捣敌方指挥部,依靠胆气与过硬的军事知识扭转了所在部队的败局,被晋升为连长。不久后,年仅22岁的他又被提升为营长。1921年6月陈炯明叛变,在从江西瑞金到福建的大迂回途中,卫立煌巧施“空城计”固守阵地,未放一枪便使敌军因摸不清底细而离去,顺利完成了守备任务,旋被提升为团长。
1926年7月,卫立煌率军参加北伐,升任东路军第14师副师长。在北伐途中,其部与北洋军阀孙传芳的主力部队不断发生战斗,当部队行至粤闽交界处的松口时,他指挥所部与孙传芳部激战了六昼夜,大获全胜。战后,凸显卓越军事才能的他升任第14师师长。1927年3月,当东路军光复南京时,卫立煌所部又与孙传芳部鏖战于南京郊外的龙潭,大败敌军,使南京转危为安,蒋介石随即任命他为第5军军长。但一向反感蒋介石的他却不卖帐,称病到上海休假,弄得蒋介石一鼻子灰。
此后不久,阎锡山、冯玉祥联合反蒋的“中原大战”爆发。正当蒋介石的精锐部队相继北上之际,石友三又突然在浦口倒戈,南京顷间受到严重威胁。蒋介石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只得让卫立煌速回安徽组织军队保卫南京。卫立煌认为南京有孙中山先生的陵园而应该去保卫,最终还是接受了蒋介石的号令。到安徽后,他迅速组建了多由合肥子弟组成的第45师,亲率这支子弟兵赶到南京与石友三部激战,很快便击溃石友三部,解除了南京之围。
抗日名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祖父奉命率部向北平等地进军,在下岭、千君台、丰台一带与日军第45联队遭遇,从8月9日到9月10日间,祖父指挥着他所率的各部,与日军展开了激烈交战,大挫了日军的锐气,他的名字因此而在日军阵营中传开。”卫修申说。
1937 年10月,卫立煌擢任第14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亲率10余万官兵在山西忻口抗击日军约14万人的进攻。在忻口会战中,卫立煌指挥所部官兵奋勇作战,坚守了近一个月,击毙、击伤日军2万多人,粉碎了日军突破晋西北防线的企图,再次挫败了侵华日军的锐气。1938年2月,卫立煌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兼前敌总指挥,指挥山西境内的全部中央军阻击日军。
经过对抗战形势的认真分析后,卫立煌发现:日军的战略是速战速决,而中国军队采用持久战则是对日军最有效的打击手段,为此,中国军队应主动阻击日军由北南下的师团,以争取时间让兄弟部队转入太行、吕梁、中条山脉及敌后作战。 1938年2月17日,他指挥所部在太行山一带进行了继忻口之后的第二次阻击战,与日军恶战了10天,始终寸土不让,直到战略目的已经达到后才率主力部队向中条山转移。
1939年1月,卫立煌调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同年5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军衔,同年9月兼任河南省政府主席,1940年兼任冀察战区总司令,与八路军友好相处、相互支持,携手抗日,在中条山等战役中均表现出了一位抗日名将应有的民族大义与军事奇才,时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的任弼时高度赞扬他对华北保卫战所作出的重要贡献──“黄河保卫华北,先生保卫黄河”。1941年10月初,因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被更换为“中国通”冈村宁次大将,日军集中兵力分三路渡过黄河进犯郑州,守备空虚的郑州陷落敌手。卫立煌认为郑州是中原战略重镇,不可丢弃,于是便亲自率领部队于10月13日拂晓实施全面反攻,硬是将郑州从大军压境的日军手中夺了回来。
1942年1月中旬,在卫立煌率部的坚决阻击下,中原重镇洛阳的形势暂时得以稳定,而他却因“亲共”之嫌,被蒋介石革去了二级上将军衔并免去河南省主席职务,调任军事委员会西安办公厅主任。当他乘车离开洛阳长官司令部前往火车站途经市区时,沿街群众都自发设置香案来为这位因战功显赫而遭削去兵权的抗日虎将饯行。
挥师滇西
1943年7 月,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失利,滇西大片国土沦陷于侵华日军之手,国际援华抗战物资进入中国的唯一信道滇缅公路被日军截断,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卫立煌又被再度起用──蒋介石任命他为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赴云南接替陈诚,全权指挥由第11集团军、第20集团军两支野战部队及相关支持部队共20万人组成的中国远征军,开展滇西抗战,以扭转国内抗日战场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
卫立煌走马上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远征军司令长官部从昆明附近推进到距怒江前线不到50公里的保山县马王屯,以便就近了解前线敌情并指挥部队。非但如此,他还命令下属各集团军及各军、师、团都依法效仿,将司令部或指挥所逐次前移,既减少通讯联络的障碍,又便于各级指挥官深入前线指挥作战。
与此同时,卫立煌还积极争取美国盟军总指挥史迪威将军的支持,从印度调来大批有经验的美军教官,按照实战需要指导部队开展大规模的战前训练,厉兵秣马地部署对日作战。除对滇西远征军30个师的官兵进行美式训练外,他还恳请美军为中国军队培训了500多名军医,在每一个作战师都配备了野战医院,并请了大批美国军医随军服务。此外,他还命令部队反复进行战前的渡江演练,以至于远征军在后来强渡水流湍急的怒江过程中,只有一名士兵不慎落水身亡,创造了令人难以置信的军事奇迹。
卫立煌认真分析敌情后,制定了严密的反攻作战方案。1944年5月11日拂晓,卫立煌向第54军下达了「强渡怒江、向驻守滇西的日军实施反攻」的命令,54军将士使用橡皮艇、竹筏、汽油桶等渡江工具,分几路从惠通桥、三江口、攀枝花、粟柴坝、双虹桥等渡口同时大举强渡怒江,向滇西日军发动进攻,揭开了滇西反攻战的序幕。
激战腾、龙
由于日军第56师团在松山、龙陵、腾冲、平戛等重要据点部署了重兵及坚固工事,中国远征军在进击这些据点时付出了沉痛代价,也大大减缓了向前推进的速度。其间,卫立煌将军多次深入前线阵地察看敌情,与所属各部抗日将领们认真分析战场形势,制定了严密的作战计划。
6 月23日,卫立煌电令担任右翼的第20集团军在空军的协作下,向驻守腾冲城内的日军发起进击,第53军旋即渡过龙川江,分东、北两路直趋腾冲坝子,向腾冲城外的宝凤山、蜚凤山、飞凤山、来凤山四大日军坚强阵地发起进攻,经过近一个月的分头围攻,相继拔除了日军在城外四凤山上设置的外围阵地,将腾冲守敌全部压缩到不足3平方公里的城内。8月2日,第20集团军以4个师的优势兵力向腾冲城发起攻击,通过飞机大炮轮番集中轰击和组织工兵掘壕爆破,于8月中旬将日军号称“固若金汤”的城墙防线全部攻破,远征军随即突入城中与日军巷战。经过历时一个月的激烈巷战,远征军终于于9月14日拔除日军在腾冲城东北角的最后一个暗堡,歼灭日军148联队长藏重康美大佐及其所辖的3000多名日军,成功收复了有“极边第一城”美誉的腾冲县城。
主峰海拔2267 米、由20多个大小山头组成松山,东临怒江,西连龙陵,山高谷深,地形险绝,是滇缅公路出入滇西地区的咽喉要塞,被西方记者称作“东方直布罗陀”,日军第 56师团113联队主力3000余人在这里修筑了一个纵深达数十公里的强大防御体系,扼要坚守。中国远征军担任左翼的第11集团军第71军主力万余名将士,自6月1日起从正面仰攻松山,但经过一个多月的强攻却始终无法攻陷,攻山任务最终落到了由卫立煌直接指挥的第8军身上。从7月5日起,第8军通过采用炮兵集注轰击软化敌阵、步兵波浪式冲锋推进策略,逐个攻克了松山前沿阵地,并于8月初围攻松山主峰,但因日军工事过于坚固,在多次使用飞机重炮集中轰击和组织敢死队冲锋爆破均不奏效的情况下,只得改用坑道作业,从日军碉堡下方150米处开凿两条直达山顶的爆破隧道,填塞3吨TNT炸药,于8月20日上午同时引爆,摧毁了日军建造在松山主峰上的坚固工事,随即又居高临下荡平了松山主峰后侧的马鹿塘、黄土坡、黄家水井等处日军阵地,歼灭日军1200余人,于9 月7日成功收复松山,打开了滇西大反攻的前进信道。
东通保山、北接腾冲、南控芒市的龙陵县城,是滇西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9月中旬,中国远征军左、右两翼部队分别克复松山和腾冲后,乘胜西进,在龙陵城外会合并夺取了龙陵四周高地并切断芒市到龙陵的公路交通。10月29日,卫立煌下达了总攻龙陵的命令,集中10个师的强大兵力向龙陵城区发起总攻,经过5天的激烈战斗,歼灭日军10640人,于11月3日夺回龙陵。
芒畹荡敌
克复腾冲、松山、龙陵之后,远征军1945年元旦逼近畹町国门。1945年1月3日,卫立煌令中国远征军中路主力沿滇缅公路向畹町外围守敌发起进攻,经过反复争夺,于同月19日攻克畹町东北屏障黑山门,20日攻入畹町街,歼灭据守畹町一带的日军第56师团余部5000多人,光复了滇西地区的最后一块失地──国门畹町。
值此时节,入缅作战的中国驻印军一边向据守缅北地区的日军进击,一边修筑中印公路,已经向北越过了缅甸南坎。卫立煌命令中国远征军跨越过中缅边境,与中国驻印军一道夹击逃窜到缅北地区的残余日军,并于1月27日在缅甸芒友同中国驻印军胜利会师,打通了中印公路。至此,历时8个多月的滇西大反攻胜利结束,缅甸战场形势因此大变——1945年2月20日,中国驻印军进入新维,3月8日攻占缅北重镇腊戍,5月1日收复仰光并完全光复缅甸。
由于滇西大反攻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美军在太平洋上的反攻,呼应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全面反攻,卫立煌因此获得了国民党政府颁发的“青天白日勋章”。1945年4月,功勋卓著的卫立煌升任同盟国中国战区中国陆军副总司令。卫立煌将军挥师滇西大反攻的创举,令中外军事界都为之震惊,美国《时代周刊》曾用较大篇幅推出对他的专访,并在封面上刊登了他策马扬鞭的照片,赞誉他为“常胜将军卫立煌”。
登录后才可评论.